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海燕

海燕科的俗稱“storm petrel”相當有意思。用“storm”一詞來表述其性質(zhì)可能是源于這類鳥有在船的背風面躲避風暴的習慣;而“petrel”則可能是“St.Peter”一詞的傳訛,即影射其中有幾個種類在水上行走的神奇現(xiàn)象,實為這些鳥在覓食時盤旋于水面上,并用腳輕輕拍水而讓人產(chǎn)生的一種錯覺。

海燕是所有海鳥中最小、最精巧的鳥類。它們飛行時(極少停留在水面上)主要以食浮游生物的甲殼類、烏賊、小魚以及水中的油渣為食。它們不怕人,事實上,有許多種類的覓食便與人類的船只有關,少數(shù)種類更是為了覓得油渣而頻頻光顧漁船。

水手們的旅伴

形態(tài)與功能

海燕體型小巧精致,喙偏小但強健,管鼻(愈合型)突出,額陡直,這些特點使人們一眼就能認出它們。雖然沒有鮮艷亮麗的羽色,但很多海燕一身黑色體羽,襯以白色的腰羽,仍十分惹人注目;其他種類則有漂亮的棕色和灰色體羽。

根據(jù)分子分析,海燕科可分為2類,各自具有悠久而獨立的進化史。據(jù)推測,它們分別在南北半球進化,如今在熱帶重合。以白腰叉尾海燕為代表的北部類有3屬14種,體羽黑色和白色,大部分有尖尖的翅膀,腳相對較短;覓食頗似燕鷗,從空中猛撲下去在水面啄得食物。以白臉海燕為代表的南部類包括5屬7種,體羽色彩多變(一些種類具有數(shù)種色形態(tài)),圓翅;腳長,經(jīng)常下垂,因為覓食時會在海面上跳躍或行走。南部類海燕的翅膀進化得更短、更圓,這很可能是為了應對南大洋的狂風。

海燕的代表種類

1.白臉海燕;2.黃蹼洋海燕;3.灰背海燕。

除了咸水域和北冰洋外,海燕遍布地球上的各個海洋,在環(huán)南極洲的冷水域以及有海洋上升流(如秘魯外海的洪堡洋流)的區(qū)域最集中。但是,有些種類僅出現(xiàn)于食物較少的中部熱帶洋區(qū),另有少數(shù)種類分布很有限,但除此之外,其他種類的分布范圍廣,遷徙路線長。例如,黃蹼洋海燕在南極繁殖,非繁殖期則飛越印度洋和中太平洋,最后到達北大西洋的格陵蘭島。白腰叉尾海燕則相反,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水域繁殖,在赤道海域度過北半球的冬季。

夜間活躍的群居者

繁殖生物學

所有海燕都或多或少成群繁殖,這很容易受到食肉動物如鼠類的襲擊。因此,它們中的大部分種類選擇在沒有地面食肉類的孤島上繁殖。不過,斑腰叉尾海燕卻在秘魯(很可能智利也有)干旱貧瘠的阿塔卡馬沙漠中的硝石層洞穴中繁殖,而環(huán)叉尾海燕也在這一地區(qū)繁殖。不過,環(huán)叉尾海燕的繁殖群居地一直沒有被發(fā)現(xiàn),它們也許是巢址最不為人所知的海鳥,有可能在通往安第斯山脈的縱深腹地,或者在靠海的崖壁上。除了加島叉尾海燕,其他所有種類均在夜間來到群居地;在高緯度地區(qū),則為光線最暗的時候。

海燕配偶在巖石間、樹根間或(少數(shù)情況下)灌木叢下挑選某個洞穴營巢,配偶關系會從一個繁殖期延續(xù)至下一個繁殖期。繁殖行為相當同步,并有季節(jié)性。不過熱帶種類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延遲現(xiàn)象,以至于一年內(nèi)各個時期都有繁殖行為。而在加拉帕哥斯群島上一年會出現(xiàn)2次斑腰叉海燕繁殖期,因為在此繁殖的2個相當獨立的斑腰叉海燕種群雖然每年只繁殖1次,但彼此的繁殖時期相差6個月左右。類似的情況也出現(xiàn)在亞速爾群島上:2個在體型和遺傳方面存在某些差異的斑腰叉尾海燕種群,繁殖的時期也相差6個月。在其他地方,斑腰叉尾海燕則為通常情況下的一年繁殖一次。

海燕類一窩單卵,卵為白色,產(chǎn)于地面并孵于地面,親鳥雙方輪流孵卵,各孵1~6天,總共需要40~50天。卵一旦丟失,親鳥在該繁殖期內(nèi)基本上不再產(chǎn),原因很可能是卵的體積太大(可占雌鳥體重的25%),再產(chǎn)1枚卵需要太多的時間。

親鳥給雛鳥喂部分消化的食物與胃油的混合物。雛鳥在59~73天后于夜間單獨離巢飛走。雖然在雛鳥飛羽快長齊時,親鳥喂食的次數(shù)開始減少,但并沒有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將雛鳥遺棄。事實上,即便在雛鳥離巢后,親鳥也會不時回巢穴看看。

聲音引誘

保護與環(huán)境

在有些海燕類中,很多未成年鳥在沒有開始繁殖(通常在4~5歲時)前會去踏訪其他同類的繁殖群居地。這些鳥甚至會被播放的與它們鳴聲相像的“咕嚕咕嚕”聲的錄音吸引至固定群居地以外的地方。美國的國家奧杜邦協(xié)會向人們展示了這種技巧的潛在保護價值——協(xié)會成員們成功地引導白腰叉尾海燕飛到一個這種鳥從未繁殖過的島上,并在人工洞穴中營巢。更值得注意的是,黑叉尾海燕曾被吸引至北大西洋沿海,從而引發(fā)了一種猜測:這種北太平洋鳥是否在大西洋有未被發(fā)現(xiàn)的繁殖群居地?

知識檔案

海燕

鹱形目

海燕科

8屬21種。種類包括:環(huán)叉尾海燕、白腰叉尾海燕、斑腰叉尾海燕、烏叉尾海燕、加島叉尾海燕、小海燕、白臉海燕、白喉海燕、黃蹼洋海燕等。

分布 除北冰洋外的各大洋。

棲息地 海洋。

體型 體長14~26厘米,翼展32~56厘米。

體羽 主要以深褐色為主,兼有黑色或灰色及白色。

鳴聲 一些種類在繁殖群居地會發(fā)出咕嚕聲和咯咯聲。

巖石間、樹根間或灌木叢下的洞穴。

單枚,白色,有時帶斑點。孵化期40~50天。

食物 小魚、烏賊、浮游生物及碎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呼和浩特市| 永安市| 天柱县| 临高县| 兴业县| 乐业县| 吉林市| 屏东县| 蒙自县| 彭山县| 东辽县| 延川县| 房产| 万盛区| 山阳县| 嘉定区| 盐亭县| 静乐县| 阳朔县| 福海县| 兴和县| 永春县| 区。| 松滋市| 霍林郭勒市| 聂拉木县| 惠东县| 高雄县| 兰西县| 阳江市| 华阴市| 清流县| 中牟县| 道孚县| 岳西县| 牙克石市| 武冈市| 洛川县| 莫力| 高碑店市| 五大连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