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記——中西交流最重要的歷史地理文獻
作者介紹

▲ 玄奘像
玄奘,俗姓陳,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縣南緱氏鎮)人。他于隋文帝仁壽二年(602年)出生于一個世代儒學之家,出家后法名玄奘,敬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13歲時在洛陽凈土寺誦習佛典,后來去唐朝都城長安,游歷成都、荊州(今湖北江陵)、揚州、蘇州、相州(今河南安陽)、趙州(今河北趙縣)等地,遍訪名師,然后又回到長安,拜師于法常、僧辯兩位大師。隨著學業的日益進步,他的疑問和困惑也越來越多,而這些疑惑中國的佛典和高僧又解決不了。玄奘于是下定決心去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取經求法。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玄奘從長安出發,孤身踏上征程,開始西行之路。途經秦州(今甘肅天水)、蘭州、涼州(今甘肅武威)、瓜州(今甘肅安西東南),渡玉門關,歷五天四夜滴水不進,艱難地通過了800里沙漠,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年底到達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沿天山南麓西行,歷經屬國,沿大清池西行,來到素葉城。然后繼續西行,經過昭武九姓中的七國,翻越中亞史上著名的鐵門,到達吐火羅,由此又南行,經大雪山,來到迦畢試國,東行至囝犍馱羅國,進入印度。當時的印度分為東、西、南、北、中五部分,史稱五印度或五天竺。玄奘先到北印度,在那里拜望高僧,巡禮佛教圣地,跋涉數千里,經歷10余國,進恒河流域的中印度。在中印度,歷史悠久的摩揭陁國擁有全印度規模最大有700年歷史的那爛陀寺,這是當時全印度的文化中心,玄奘西行求法的目的地。玄奘在那爛陀寺留學5年,向寺主持、當時印度佛學權威戒賢法師學習《瑜珈論》等,又研究了寺中收藏的佛教典籍,兼學梵文和印度很多的方言。后到中印度、東印度、南印度、西印度游學,足跡幾乎遍及全印度,再返回那爛陀寺,戒賢法師命他為寺內眾僧講解佛典,贏得了極大聲譽。貞觀十七年(643年)春,玄奘謝絕了戒日王和那爛陀寺眾僧的挽留,攜帶657部佛經北上,翻越帕米爾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線回國,兩年后,回到了闊別已久的首都長安。唐太宗得知玄奘回國,在洛陽召見了他,并敦促他將在西域、印度的所見所聞撰寫成書。于是玄奘口述,由其弟子辯機執筆的《大唐西域記》一書,于貞觀二十年(646年)七月完成。
經典概述
《大唐西域記》分12卷,共10余萬字,書前冠以于志寧、敬播兩序。卷一記載今天新疆和中亞的廣大地區,是玄奘初赴印度所經之地。卷二之首有印度總述,其后直到卷11分述五印度的各國概況,其中摩揭陁一國情況占去了8、9兩整卷的篇幅。卷12記載玄奘返國途中經行的帕米爾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南緣諸國概況。全書共記述了玄奘親身經歷的110國和得之傳聞的28國情況,書中對各國的記述繁簡不一,通常包括國名、地理形勢、幅員廣狹、都邑大小、歷時計算法、國王、族姓、宮室、農業、物產、貨幣、事物、衣飾、語言、文字、禮儀、兵刑、風俗、宗教信仰以及佛教圣跡、寺數、僧數等內容。《大唐西域記》記載了東起我國新疆、西盡伊朗、南到印度半島南端、北到吉爾吉斯斯坦、東北到孟加拉國這一廣闊地區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科學地概括了印度次大陸的地理概況,記述了從帕米爾高原到咸海之間廣大地區的氣候、湖泊、地形、土壤、林木、動物等情況。

▲ 普賢經變 西夏 敦煌石窟
相關鏈接
鑒真和尚(公元688~763年)是唐代著名的高僧,俗姓淳于,揚州人,精于佛教律宗。當時日本的佛教還不夠完備,日僧榮和普照隨遣唐使入唐邀請高僧到日本傳授戒律,訪求十年找到了鑒真。天寶元年(公元742年),鑒真不顧弟子的勸阻和地方官的阻撓,發愿東渡傳法。前四次都未能成行,第五次漂流到了海南島,榮病死,鑒真雙目失明。但是他不改初衷,第六次搭乘日本遣唐使團的船只東渡,終于在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到達日本,被日本人稱為“過海大師”、“唐大和尚”。他在日本傳播佛教和先進的唐文化,后來被日本天皇任命為大僧都,成為日本律宗的始祖。公元763年,鑒真在日本圓寂。他對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1000多年來一直受到日本人民的敬仰。
《大唐西域記》所載內容十分豐富:(一)綜述各國的地理形勢、氣候、物產、政治、經濟、文化、風俗、宗教等概況。書中多數國家的介紹都是從自然環境敘述到社會概況,語言簡潔,內容翔實,章法基本統一。尤為珍貴的是還用17個專題對印度作了重點介紹,基本上囊括了印度的全貌,堪稱古代和中世紀印度的簡史。(二)記載了重要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全書介紹的國家多數都涉及到一些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但該書并非歷史人物傳記,只是一部地理志,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是玄奘參謁名人故地、觀看遺存文物時引發出來的。書中記載的歷史事件盡管都與佛教有關,但對考察該國的政治狀況也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三)記述了佛教各教派的演變與分布狀況。玄奘漫游印度各地,隨時記錄各國信教情況。
《大唐西域記》記錄玄奘親自游過的110個和傳聞得知的28個以上的城邦、地區、國家的情況,是唐代杰出的地理著作,主要成就表現在四個方面:1.新的地理內容。我國自漢代起,就把昆侖山脈西部高山地區稱作蔥嶺。《大唐西域記》卷12有波謎羅川的地名,指出這是蔥嶺的一部分,“其地最高”。這是我國古代地理著作中首次提到帕米爾(波謎羅)這個名稱和地理概念。2.對中亞、印度等國地理環境的詳細描述,超過了以前的任何著作。3.對某個地區的描述,既有自然地理的內容,又有經濟地理內容。是今天研究中亞、印度一帶的歷史地理所必需的文獻。4.《大唐西域記》除去首尾兩卷有中國地理內容外,其余各卷都是講外國地理,是我國古代外國地理專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