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竇dòu

【姓氏來源】

竇姓的起源主要有四:

其一:出自姒姓,以地名為氏,為夏帝少康之后。據《風俗演義》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所載,夏朝創建者夏啟的兒子太康在位時,政事荒廢,沉湎田獵享樂。一次在去洛水南打獵的時候,有窮氏的首領后裔趁機起兵,奪取了夏朝的都城,并阻攔太康回國。最終太康因病而死。后來太康的妃子后緡懷孕臨近產期,自竇逃出,投奔娘家有仍氏,生下遺腹子少康。后來少康成為夏朝的君主,為紀念這件事情,賜竇姓給自己留居有仍的兒子,世代相傳,形成竇氏。

其二:出自古代氐族。今陜西、甘肅、四川一帶,有古代氐族,據《魏志》記載,其中有竇氏,為氐王竇茂。

其三:出自少數民族改姓。魏晉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將鮮卑族沒鹿回氏、紇豆陵氏改為漢姓竇氏。

其四:戰國時期,魏國有竇公,其后世子孫簡改為竇氏。

【郡望堂號】

竇姓的郡望主要有扶風郡、河南郡和清河郡等。

扶風郡:漢時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治所在槐里(今陜西興平東南)。

河南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

少康像

清河郡:漢時置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南)。

竇姓的主要堂號有“世和”、“承恩”等。

【繁衍變遷】

竇氏主要起源于今山東省地區,歷商周兩朝逐漸向外擴張,先秦時期,竇姓人又落籍到山西、河南地區。秦漢之際,竇姓人在山東、河北及陜西等地落戶安家。漢末時期,有竇輔為避仇逃于至湖南地區,曹操平定荊州后,又徙至江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竇姓人遍及黃河中下游地區,還有一部分竇姓人遷居到遼寧和北京一帶。唐末五代時,竇姓人向南遷至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湖南等地。南宋時,竇姓人在南方各省分布區域漸廣。明朝初期,山西地區竇姓人被分遷于山東、江蘇、浙江、河北、河南、天津等地。清朝時,竇氏人已經在全國廣泛分布。

【歷史名人】

竇太后:是西漢時期漢文帝劉恒的皇后,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出身貧寒,由民女到宮女,最后成為輔佐文景武三位帝王治理大漢江山的杰出女性。

竇嬰:字王孫,西漢著名大臣,推崇儒術,反對道表法里的黃老學說。

竇融:字周公,東漢時著名將領,被封為安豐侯。

【姓氏名人故事】

元朝名醫竇默

竇默是元朝初年著名的學士,同時也是針灸名醫。

竇默出生于名門望族,受到家庭的影響,年少時就很喜歡讀書。但是金元混戰,竇默的家鄉河北因為戰亂而一片蕭條,竇默的家族也 “親屬亡沒,家業蕩盡,惟余一人”。年輕的竇默遠離家鄉,開始了漂泊的生活。在漂泊過程中,竇默遇到了名醫王氏、儒醫王浩和名儒孝感縣令謝憲子。竇默專心向他們學習醫術,特別是針灸之法。同時,竇默還努力地研究儒學和理學,為以后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蒙古滅金后,竇默北歸回鄉,他設館教學,同時還懸壺濟世,一邊行醫一邊講學,受到了老百姓的愛戴。

后來元世祖聽說了竇默的名聲,就召入官邸,詢問他治國之道。這之后,竇默就成為了忽必烈終身的國事顧問以及朝廷重臣。竇默為官清廉剛正,知人善任,為元朝推舉了一批棟梁之才。同時建設學校,發展教育事業,加速了元朝封建化和漢化的進程。

竇默在中醫方面的貢獻,是他對針灸學的研究,著有《刺法論》一書,內中秉承與改良了宋朝之前各種刺法,再加上竇默多年的研究與歸納,總結出最規范的刺法,另外,他所著的《針經指南》以及《流注指要賦》等針灸專著,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對于后世針灸學的發展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元朝名醫竇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子王旗| 壤塘县| 清徐县| 宁城县| 西安市| 依兰县| 景洪市| 佳木斯市| 延川县| 合肥市| 万宁市| 铁岭县| 陇南市| 铁岭县| 定南县| 德州市| 西华县| 江北区| 沾益县| 沈丘县| 泾川县| 枣强县| 太保市| 湘西| 莎车县| 洛南县| 嵩明县| 孟州市| 龙海市| 淳安县| 邳州市| 嘉义县| 三台县| 舟山市| 沙湾县| 新野县| 绥中县| 芒康县| 天镇县| 宜州市| 都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