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莊子彩圖館
- (春秋)老子 (戰(zhàn)國)莊子著 黃威編
- 1747字
- 2018-11-08 17:11:47
第十九章 少私寡欲
【原文】
絕圣棄智[1],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2]。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注釋】
[1]圣:此處是指一種智能而言,不同于“圣人”的圣。[2]文:文飾,浮文。
【譯文】
拋卻聰明和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杜絕仁慈,拋棄道義,人民才會恢復孝慈的本性;拋棄伎巧和獲利,就不會有盜賊產(chǎn)生。“圣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讓人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質(zhì)樸的本性,減少私欲雜念,拋棄“圣智禮法”的學問,就沒有憂患了。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
【解析】
在本章中,老子對前一章提到的社會弊病又作了進一步闡述,并針對社會病態(tài),提出具體的治理方案。
在前一章中,老子說“智慧出,有大偽”,因此他在本章的開篇就點明“絕圣棄智”,這使人不免產(chǎn)生疑惑:“聰明睿智和巧言善辯乃人心所向,為何要杜絕和拋棄呢?”智慧是好東西,這一點誰也不能否認,但好的東西不一定有好的用途。也就是說,如果將聰明才智用于為百姓服務,用于積善養(yǎng)德,那無疑是好的,是應該大力提倡的;可一旦用到損人利己的事情上去,那將是十分可怕的,還不如沒有智慧,因而老子主張拋棄這種聰明智巧。
老子認為“圣”、“智”容易滋生巧詐,用法制巧詐治國,便成為擾民的“有為”之政。拋棄這種擾民的做法,人民就可以得到切實的利益。由此可見,老子并非真正倡導愚民政策?!跋碌隆钡氖ト私柚ㄖ?,提出各種虛偽的道德概念,只有“朝甚除”的人才能享用這種文化造出的物質(zhì)財富。而且這種文化還腐蝕了淳樸的人民,誘使他們對“奇物”產(chǎn)生欲望。這種文化乃是“亂之首”。由上可以明顯地看出,老子斥責統(tǒng)治者的文化,在他看來,這種文化和大道是相矛盾的,必須拋棄這種文化,因為它對人民毫無益處。所以,老子提出一種烏托邦思想——使人民同這種文化隔絕。老子的這一政治主張雖有些理想化成分,但他提出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對恢復人的自然本性,具有一定的意義。
許多本子以“少私寡欲”句結(jié)束本篇,而把“絕學無憂”作為下一章的開端,“絕學無憂”也正可以與前句“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并列。對于“絕學無憂”一句,學術(shù)界也頗有爭議。一種看法說“絕學無憂”指棄絕學習就沒有憂慮了。也就是認為老子要毀滅一切文化,當然也就不要學習了,因而導出結(jié)論:老子是愚民政策的創(chuàng)始人,是倡導愚民思想和政策的鼓吹者。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絕學”指拋棄那些講圣智、仁義、巧利的學問,將其置于身外,免去權(quán)欲的誘惑,做到無憂無患。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老子所說的“絕”,其實就是絕招的“絕”,也就是獨門絕技,是指至深、獨到的學問,老子認為只有取得不同于世俗的獨到學問,才能無欲無求,真正做到無為。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在遠古時期,人類和自然是和諧相處的,人類吃的、用的無不直接取于自然。當時人類的認識有限,并不比別的動物高明多少??呻S著認知的增多,人們漸漸具備了改造自然的能力,認為自己是萬物的主宰,并且不斷打亂自然的平衡,因而遭到了大自然的懲罰。其實,這是人類為擁有智慧而付出的代價。后來,人類還出現(xiàn)了欺詐、猜疑和互相殘殺的行為,這也是巧智滋生出的不良后果。有一故事,頗受啟發(fā):客機在沙漠失事,留下了十一名幸存者,在幸存者中,有教授、官員、經(jīng)理、軍官、主婦……還有一個傻子。沙漠白天的氣溫高達五六十度,要想生存就必須及時找到水源,求生的本能支撐著每個人都去尋找水源,然而,大沙漠總給人開玩笑,當他們看到一片綠洲,狂奔而去時,綠洲卻瞬間消失了,一連幾次都是這樣。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發(fā)現(xiàn)的綠洲,只不過是海市蜃樓。他們?yōu)榇索鋈簧駛?,心灰意冷。而唯有傻子不知道什么是海市蜃樓,他只知道口渴需要喝水,在其他人徹底放棄之后,他還在拼命地尋找水源,最后他爬上一個沙丘,看到了水,就呼喊著讓其他人過去,可沒有人理會傻子的話。三天后,當救援人員趕到時,發(fā)現(xiàn)除了傻子還活著,其他十個人都死了。
傻子不懂什么叫海市蜃樓,也不懂什么叫欺騙,當然也就不會猜疑,不會等死;而那些人恰恰相反,是他們的聰明才智將他們推向絕路,傻子因“傻”得福,是“傻”救了他的命。當然,本章并不是倡導我們都去做傻子,而是啟發(fā)我們不要用自己的智慧去猜疑人、傷害人,要做到質(zhì)樸淳厚、少私寡欲,這樣才能與大道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