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買基金必備小紅書(雪球「島」系列)
- 青春的泥沼
- 1949字
- 2019-01-03 19:56:09
第一章 定投的真相
第一節 關于基金的幾大錯誤“常識”
主動型基金跑不贏指數?保本基金管理能力很重要?指數基金跟蹤誤差都很?。吭谥袊I基金不賺錢?泥沼來給大家解讀中國基金界的幾大錯誤“常識”。
1. 在中國,主動型基金跑不贏指數基金?
很多人會引用美國的數據來證明指數基金具有強大優勢,他們認為在中國買基金也是這種情況。作為一個段子手,我告訴你:凡是跟你這樣說的,都是死板教條的。
我給大家分析一下:歐美股市發展多年,比較成熟,機構投資者居多,散戶少,機構戰勝散戶容易,但是機構戰勝機構就要難得多。當一個市場的主流是機構的時候,那就是機構和機構之間的斗爭,所以買指數基金合理。但大家反過來想想中國股市,機構少、散戶多,什么奇葩事情都有,比如奧巴馬上臺、澳柯瑪漲停等等。很多時候,我們發現賺錢真不難,機構一堆人戰勝單槍匹馬的散戶還是正常的。其他諸如指數構成、新股上市或是股票分紅指數自然回落等等原因,限于篇幅我就不說了。
2. 保本基金靠管理能力?
很多基金公司都說自己公司里的保本基金業績好靠管理能力,也有部分媒體年底還要炒作保本基金年度排行榜之類,我作為一個段子手,告訴大家:保本基金的業績完全靠運氣。下面這兩張圖告訴了大家真實的數據:


大家會看到同一個基金公司的基金業績差距很大。很多時候,一個保本基金各個周期之間的業績差距也很大。幾年好,幾年壞,難道一個保本基金經理的管理能力波動會這么大?
事實是:保本基金的業績完全靠運氣,固定收益部分負責保本,權益投資部分負責博取一定的收益,而博取收益則完全靠股市。投資者應該都知道,中國股市可能震蕩波動好幾年,然后來一波一兩年的牛熊,遇到牛市,保本基金就多賺;沒遇到牛市,保本基金就少賺。
信不信,如果遇到牛市,像我這樣“水平很差”的人去管理保本基金,我管理的收益也會戰勝一個很牛的基金經理在震蕩市或是熊市的業績。
那么保本基金能不能買?我堅定地告訴大家:買?,F在銀行三年期存款利率不到3%,三年期國債利率不到4%,與其這樣,不如買點保本基金,遇到熊市還保本,利息損失也不大,而且中國歷史上沒有保本基金到期虧損的,遇到牛市更是爽歪歪。其實定開債也是類似的。現在再把錢存在銀行沒啥意思了,放在P2P里又面臨很大的風險。別說債券有風險,債券要經過發改委或是證監會等機構的審批,雖然債券有違約的風險,但是債券的整體違約率比銀行貸款都低很多。所以說,保本基金或是定開債基金值得你考慮。
3. 指數基金跟蹤指數都很好?
因為指數基金購買指數成分股以跟蹤擬合指數,所以跟蹤指數都很好?我告訴大家,這也不是真的。
數據說話,大家看看下面這個表,就會發現:指數基金跟蹤指數的誤差都不低,甚至一個月的跟蹤誤差能超過10%。

注:表格最下面某幾只指數基金跑贏指數是因為建倉期原因
其實原因大家也都知道,中國股市有時候很奇怪,停牌很隨意。去年股災時,大量個股找個理由就停牌了,就連萬科這種超級藍籌股都能搞出重大重組停牌半年多的事情來,甚至還搞出港股交易、A股長期停牌的奇葩現象。股票停牌,指數基金就無法買賣該股票,必然會導致跟蹤誤差的出現。
4. 中國基金不賺錢?
中國基金不賺錢,基金經理都是騙子(或是都搞老鼠倉),等我基金不虧錢了我就賣,閉著眼買股票都比基金好等等,這幾種說法,我經常聽到。
跟大家說明一下:中國基金跟股票一樣,都能賺錢,但是中國的投資者不賺錢。
為什么?因為很多人買基金和買股票的做法一樣。一般大家購買的基金是指投資股市的權益類基金(偏股混合、股票型或是股票指數基金)。很多時候,我們發現周圍的人都開始炒股票、買基金,吃飯的時候都不談論游戲、娛樂或是體育的時候,往往就是股市的高點了,那時候,股票或是基金的風險相對來說都不低了;反過來,周圍沒有人談論股市,一聽到有人談論股票就岔開話題的時候,這時候買股票或是基金的風險就不大了。大部分人開始買股票或是買基金都是在股市相對高點的時候進場的,這就很容易導致大部分人買股票或是買基金不賺錢,甚至大部分時候都是虧錢的。下圖是2015年募集規模破100億的偏股型基金圖,大家會發現,除去5只國家隊救市基金以外,其余全是在2015年第二季度成立的。2015年第二季度的股市火熱程度大家還都記得吧,現實就是這樣:中國股市或是基金賺錢,但是大多數人往往在高位時參與,所以他們不賺錢或是虧損。

正因為這個原因,我才強調大家在震蕩市或是熊市時多定投基金。很多人說,會買的是徒弟,會賣的是師傅。但是我要告訴大家,一筆真正優秀的投資在買的時候就已經贏了。巴菲特1塊多港幣買的中石油,十幾塊港幣賣了,雖然沒賣在最高點,但是這筆投資非常優秀,為什么?買得好唄。
所以我告訴大家,在震蕩市或是熊市定投基金,賣不到最高點不要緊,買得低、加上堅持,就足夠我們在中國市場賺錢了。
看到這里,你就會發現:世界上買基金最長的路,是段子手青春的泥沼給你的套路。
- 第一財經YiMagazine(2020年第1期)
- 行為宏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行為(諾貝爾經濟學獎演講集I)
- 互聯網保險新模式
- 職場新人生存寶典(《哈佛商業評論》“微管理”系列)
- 新產經(2021年第1期)
- 雪球專刊286期:北交所投資攻略
- 構建AI型組織(《哈佛商業評論》2019年第7期)
- 當代縣域經濟(2021年第10期)
- 證券市場周刊-紅周刊(2016年第03期)
- 程序員大本營(2019年6月)
- 數據創造競爭優勢(《哈佛商業評論》2020年第1期)(哈佛商業評論)
- 第一財經YiMagazine(2022年第06期)
- 金融時代的“她力量”(《復旦金融評論》第3期)
- 比較(總第105輯)
- 始于科技,成于資本(《復旦金融評論》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