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智懲鷹子精
- 三國名人傳說
- 本社
- 1791字
- 2016-09-29 09:46:32
諸葛亮手里有把羽毛扇,春夏秋冬不離手。提起這把羽毛扇,來歷可不小。
原來,在離南陽三百里外的宜都城西南,有一座大山,山頭的形狀,像一只欲飛的山鷹,面朝東北,名叫鷹子石。
傳說東漢末年,有一只大鵬鷹子鳥來此落窠,后變化成精。每到春天,這方圓百里的麥苗,都要被它吃光,害得老百姓叫苦連天。鷹子鳥吃過麥苗之后,就北潛到南陽,飲酒作樂,三日一醉,到冬天方回。
就在鷹子鳥成精作亂之時,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由瑯琊來到南陽。他白天在臥龍崗耕田種地,夜晚在草廬里讀經攻史,生活雖較清苦,但是樂在其中。他叔父喜歡喝一點酒,諸葛亮每日勞動之后,總要設法到隆中酒店去打酒,時間一長,諸葛亮從經常來店飲酒的客人中,認出了兩個異人。
這兩個人,一個姓金,名大鵬;一個姓鄔,名三貴。他倆“異”在何處呢?一是他們三日必來,每來必醉,準時得很。二是他們從來不付酒錢,店里也從沒向他們索取。這還不算,有一次,諸葛亮來店里打酒,已是掌燈時分,伙計們正鹵雞炸魚,為第二天的生意做準備,便請他稍等了片刻。諸葛亮閑著無事,便到院子里去散悶,只見東邊一個小閣里,燈火明亮,異香撲鼻。這座小閣的建筑精巧雅致,里面的陳設也非同一般,什么金杯玉盞,銀盤銀壺,盡是世上少有之物。諸葛亮來到窗前,往里一瞧,原來是金大鵬在里面喝醉了,伏在桌上睡覺,只見一顆通紅發光的珠子在他口中滾進滾出,把個諸葛亮看呆了。半天,他才悄悄走開。以后,這樣的怪事,又被他看到過三四次。
有一天晚上,諸葛亮打了酒出店,看見前面踉踉蹌蹌地走著一個人。諸葛亮趕忙上前一看,見是喝得酩酊大醉的鄔三貴,就攙扶著送了一程。鄔三貴知道諸葛亮日耕夜讀于臥龍崗,滿腹經綸,談吐不凡,是一位賢才,所以很愿意親近他。路上,諸葛亮就把久藏在心頭的疑問提出來,問他:“金大鵬喝醉了,為什么會吐出紅珠子?”
“這——你怎么曉得的?”
“是我親眼看見的,不止一次了。”
“啊!”鄔三貴驚得半天說不出話來。
經諸葛亮再三催問,鄔三貴沒法,才對他說出真情。原來,這個姓金的,就是大鵬鷹子鳥變的。那顆口中的寶珠,已經煉了三百年,一旦修煉成功,可以呼風喚雨,通天曉地,法力無窮。但煉珠就要吸吮萬畝春麥生長的精汁和千擔秋谷釀成的酒漿,還要“一夜醉酒兩日眠,雙翅輕搖三更天”。所以每隔三天,他就來到隆中,喝一夜酒,雞叫之前,還巢修煉。這顆紅寶珠只有在醉酒之后,才會在他口里滾進滾出。一般人看不到,能見到的絕非凡夫俗子。
諸葛亮聽后,暗想:大鵬鷹子鳥要修仙成精,不惜耗去這么多春麥生長的精汁和秋谷釀成的酒漿,豈不害苦了百姓?便有心要收取那顆寶珠。
如何“破”法呢?聰明的諸葛亮回到草廬,立即想出了一條妙計。他砍來一節紫荊竹,做成拐杖,將里面的竹節打穿,灌進石灰,下頭鉆幾個小眼。準備停當,他就計算著“一夜醉酒兩日眠,雙翅輕搖三更天”的時間。
三天之后,果然金大鵬又來到隆中酒店,在東小閣里喝得酩酊大醉。諸葛亮就將早已準備好的紫荊竹拐杖給了他。鷹子精不知是計,就拄著紫荊竹拐杖回去了。他一拄一拄地走著,那拐杖內灌的石灰便一點一點地漏了出來,一路上留下了灰記。
諸葛亮清早起來,就沿著石灰印跡,一直向西南追尋。他爬坡上嶺,過橋翻山,一口氣趕了三百里,來到宜都城西南一座大山的危巖上,終于找到了鷹子精的老巢。金大鵬正醉得不省人事,那一顆閃閃發亮的寶珠,從他嘴里吞進吐出,散發出誘人的芳香。諸葛亮忽地一下,就把那寶珠抓到手里。鷹子精頓時驚醒,見寶珠被奪,三百年的道行已經消失,無力搶回寶珠,就潑剌剌翻了個身,現出原形,大叫一聲,當即氣死了。
諸葛亮回到南陽,鄔三貴又指點他:“那鷹子鳥身上的羽毛,萬萬不可小看,那是它修了多年的記事本子。得了它,就可以觸類旁通,料事如神。”諸葛亮依計而行,把鷹子鳥身上的羽毛拔下來,做成羽毛扇,拿在手中。那鷹子鳥的羽毛被諸葛亮拔走了,就化成了石頭,所以宜都的人們就給這塊山石起名叫“鷹子石”。從此,鷹子石的周圍,春天不再聞鷹叫,春糧年年長得好。至今,宜都還留下石跡坡、石字嶺、石灰橋、石柱山等地名。這些地方,就在當年諸葛亮尋找鷹子精時走過的路上。
據說,諸葛亮自從得了羽毛扇之后,果如鄔三貴所說,靈竅大開,因此他十分珍惜這把寶扇。你看,從隆中對、燒新野、戰赤壁、得荊州、取西川、定漢中,直至五路退兵、七擒孟獲、六出祁山,不管調兵遣將,還是奪關取城,他手里這把羽毛扇總是寸步不離!
李秀遠 楊壽山 講述
汪滄濤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