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你學不會
- 孫科柳 易生俊 陳林空
- 2字
- 2019-01-03 20:20:14
緒言
寫作緣起
大概是從2005年起,我們的團隊開始接觸很多企業,為他們提供管理上的建議、咨詢和輔導工作。時光過隙。在這十年,中國企業快速擴張發展,并經歷了2008年經濟危機的洗禮,現今又迅然邁進互聯網整合的大變革時代。似乎,國內的企業和企業家們一刻也無法消停地被迫應對疾變的環境,常如海上扁舟,漂浮不定。
然而,細致觀察則會發現,一些積極的變化正在發生,包括企業經營者的視野、經營意識、產業結構升級的意愿,勞動者群體的創造力、社會大眾對商業企業的認識等,多方面的變化正在靜靜地但大范圍地改變著企業的生態。那些經過危機洗禮的企業以及新一批企業也正在以嶄新的理念、更寬闊的格局迎接這個時代各種不確定的經營挑戰。
諸多變化中尤為明顯的是,大量企業開始嚴肅地對待企業的運營管理工作。人們意識到,必須向運營管理要適應力,要競爭力,要發展力。這是相對而言的,過去我們也認同管理重要,但絕沒有像今天的認識這樣深刻,這樣自覺緊迫。
由此,幾乎自然而然地,華為公司再一次回歸人們關注的焦點。長期以來,華為公司是中國企業經營管理的一個符號。而最近幾年里,華為逆市增長,在國際市場上不斷拓展;同時,當社會都在呼吁互聯網思維的時候,華為幾乎悄無聲息但卻迅速地發展起了自身的智能手機業務,并取得巨大成績。很多人驚訝于華為的謀篇布局能力,驚訝于華為如何能夠如此從容地應對經濟變化。如果把時間線拉得更長一些的話,華為表現出這種能力當然不止一次,華為似乎總是能夠在一次次經濟變局中突破瓶頸或障礙而鳳凰涅槃,其發展也許恰如任正非自己期許的那樣,“燒不死的鳥就是鳳凰”。華為很可能已經成了那只燒不死的鳥。
今天的企業管理者對華為的感情既包含著驚嘆,包含著作為民族企業的自豪和認同感,也包含著一種更深刻的認知狀態:華為的經營管理哲學是有著鮮明中國文化特色的管理哲學,華為的成功也表明中國企業可以有也應該有屬于自身文化環境下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而不僅僅是照搬照抄西方企業的管理理論。更進一步,那些還在進行管理摸索的企業,向身邊的、同屬一個文化血統的華為學習也許客觀上要好過學習西方企業那一套理論和思想。
正是這樣,當下中國的企業界掀起一股向華為學習的風潮。很多企業試圖學習華為的管理,把華為當作榜樣來推進企業自身的管理水平提升。由于工作上的便利,我們接觸過很多這樣的企業,我們也向這些企業提供過不少管理教育與咨詢輔導。但是,我們所能幫助的企業,其數量畢竟是有限的。而另一方面,眾多企業在學習華為的經營管理時,往往是盲目的、不科學的。一些企業要學習華為的狼性文化,卻沒有意識到基礎業務管理、人員組織混亂無序;一些企業試圖學習華為的項目制管理,卻沒有意識到激勵系統、權責系統很不健全不健康……我們接觸的這樣的企業很多,更別提我們沒接觸過的眾多企業。
我們為什么要寫這本書?答案清晰明了:我們希望那些向華為學習的企業,客觀地、系統地、理性地了解華為的企業經營邏輯,我們以此書給那些學習者以系統的學習框架和問題視角,避免企業停留在膚淺地照搬照抄、人云亦云層面上。應該說,大部分企業經不起管理上的反復振蕩,深入現實、冷靜思考,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管理革新的風險。還應該說,我們雖誠惶誠恐但不憚于借“學習華為”之命題出版這樣一本書,也與當下管理群體、管理研究者的浮躁有關,浮躁者當然不深入,當然誤人誤己,我們謹希望這本書更深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