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理財專刊(第56期)
- 她理財網
- 1799字
- 2019-01-09 14:27:35
了解市場,更要了解自己
//@陳小豆
下載她理財APP:http://www.talicai.com/app?pub
原文閱讀:http://www.talicai.com/post/166530
損失規避:人們在盈利的情況下表現為風險厭惡者,在已經損失的情況下表現為風險追求者。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在上一輪賭局中遭受損失的人會更有參加下一輪賭局的沖動,從牛市一路跌下來的過程中,很多投資者就經歷了這種變化,從而不能理性止損。
經歷一場短暫的牛熊轉換,已遍體鱗傷。
虧了錢誰都不痛快,像我這樣資金量小+心寬(其實心寬也是因為量小)還好點,最多就是裝死,自我安慰。真正嚴重虧損,一跌跌掉個三環的廚房,早都像熱鍋上的螞蟻了。
上禮拜有個同學說他老婆最近開始坐不住了,特心慌。我覺得主要是因為他們量大,十幾二十萬的跌,本身也不是特別有錢,這個幅度擱誰都鬧心。
投資還是要量力而行。要么自身資金足夠多,要么判斷力強。總之,真金白銀的事兒,沒那金剛鉆,還是別攬那瓷器活。這一輪血腥的洗牌過程中,觀察到不同人的各種表現,細琢磨還蠻有意思的。
相當大一部分人,跌得身心俱疲,從一開始的掙扎、叫苦連天,到無可奈何,最后轉而自嘲。各種段子應運而生。
除了自嘲的段子,還有一大波煞有介事分析局勢、猜測內幕的,說得有鼻子有臉,傳得有板有眼。一兩天還行,看上去挺是那么回事兒,時間一長就不對勁了,怎么一天一個說法,還前后矛盾的。稍加思考分析就知道是瞎掰。歸根結底,這種東西這么有市場,源于信息不對稱,大家普遍很迷茫,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渴望能有人給出解釋。所以見著個解釋就當救命稻草緊緊抓住。
還有好多患得患失的。昨天跌停沒買,今天漲了就覺得錯失了抄底好機會,捶胸頓足。可這是你已知今天上漲之后的結論啊,要是今天再來個跌停,又該覺得抄底抄早了。事后諸葛亮向來沒啥用,時光又不能倒流。
能踩準每個點抄底,又能成功逃頂,這是最理想的case,只存在于想象中。都奔著這個目標去,就只剩鬧心了。
我在第一篇里就說過,千萬別因為投資影響了生活,那就本末倒置啦。
其實,這波混亂之中,最應該做的事情是充電。特別是那些站崗的,反正也沒什么可操作的,趁這空閑多學學習倒是不錯。比如找找數據,看看歷史上的股災都是怎么發展演變的,股票市場和經濟的關系,等等。別光顧跟著起哄,等市場好起來,又繼續稀里糊涂,下次遇到股災又成為魚肉。
好多鬧得歡的,有些人是靠編段子為生,有些是出于某些目的混淆視聽。作為一個嚴肅的真正想投資的人,與其浪費那工夫,不如做點有意義的事兒。
經歷過1.0、2.0、3.0之后,即使遇到反彈我也高興不起來。因為不知道到底是正常的漲,還是黑暗前的黎明。跟同學說了這句話,同學說我成熟了,已經具備了老股民的風險意識。我說別逗了,我去年3月才入市的,純純的新股民。只不過這一趟折騰下來,經過反思,的確收獲不小。
記吃不記打是投資者的普遍特征。那些大跌時后悔不已的,這一次如果有機會的話,會不會及時止盈?這真的很難說哦。
如果打定主意玩兒短線,就別半道兒變卦,一見漲了就耗起沒完,耗著耗著哪天就悶里面了。賣完了又后悔賣早了、賺少了。哪兒那么巧最好的點全讓你踩上,大勢能判斷對就已經不錯啦。
如果從一開始就抱著長線投資的打算,就別風聲鶴唳的,大可不必太過較真一時得失,認定了大勢,就別頻繁操作。操作成本算下來也是一筆錢呢。
當然,這樣做很可能十年下來,算算年化收益率,也沒多高。跑贏大盤和基金經理的應該還是少數吧。如果這樣,直接做個定投,或者安心買點兒固定收益類產品賺點小錢也不錯。還是那句話,量力而行。
坐完這輪過山車,總結了幾點經驗教訓:
1. 除了了解市場,了解自己同樣重要。在投入規模尚小的時候,遇上這么一遭,有助于投資心理的快速成熟。總比等投入規模大的時候心理還沒建設好,一下虧大了強。反觀一下自己過去的投資行為上有哪些失誤,應該怎么做,是為了未來少犯錯。
2. 不要貪,不要和別人比收益。達到目標就執行相應操作,管好自己。這很難,但我相信會慢慢培養出來的。
3. 資產配置!感覺自己快成祥林嫂了,幾乎每次發帖都會說到資產配置。但是孔子曰: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什么時候都別走極端,賺的好的時候別得意忘形,忘了風控。反過來,也不要因為遇到股災了就后悔當初買了基金買了股票,你賺錢的時候可不這么想。當然,配置比例特別不合理的同學,要吸取教訓,趕緊調整。
4. 學習。覺得自己判斷力欠缺太多,這個不是一時半會兒能解決的,得持續學習!
總之,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怎么賺的、怎么虧的,挨了打就知道跟著傳幾個段子起哄湊熱鬧,然后坐那等風來,我腳著不怎么靠譜。
- 第一財經YiMagazine(2020年第1期)
- 主營乏力,小米造車能否突圍(證券市場紅周刊2021年46期)
- 《商界》2018年第3期:效率革新
- 諾貝爾經濟學獎世紀回眸》
- 哈佛商業評論(2019年第12期):破解協同困局
- 財蜜周刊(第23期)
- 百億私募放眼2021:證券市場紅周刊2021年01期(證券市場紅周刊)
- 雪球專刊105期:周期股投資入門
- 比較(總第119輯)
- 雪球專刊228期:阿里香港上市之路
- 現代經濟信息(2021年第4期·下旬刊)
- 哈佛商業評論(2020年第3期):構建實驗文化
- 哈佛商業評論(2019年第2期):開辟式創新
- 全球商業經典(2021年第1期)
- 年終總結這么寫,保你升職又加薪(《哈佛商業評論》“微管理”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