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蘭克林傳
- (美)沃爾特·艾薩克森
- 3514字
- 2019-01-03 17:50:51
初創事業
富蘭克林天生就是當店主的料:聰明、富有人格魅力、善于察言觀色、渴望成功。1726年,富蘭克林和德納姆回到費城之后,很快就在水街上開了家店。正如富蘭克林所言,自己很快就成了“推銷貨物的好手”。對于當時只有20歲的富蘭克林來說,德納姆就像導師和父親?!拔覀儺敃r吃住都在一起,他像父親一樣教導我,真心地關懷我,我對他也十分敬重和愛戴。”
但幾個月后,富蘭克林成為一名富商的愿望很快就破滅了。德納姆先生不幸染病,隨后去世。德納姆在口頭遺囑里免去了富蘭克林所欠的旅費,大概10英鎊,但并沒有將他們共同創立的商店留給他。迫于生活壓力,富蘭克林收起了自己的傲骨,接受了凱默那個怪人提供的工作,回到他的印刷店擔任經理。
當時北美殖民地并沒有制造印刷所需鉛字的行業,于是富蘭克林設法用模具造了一套。這樣,富蘭克林就成為北美殖民地第一個制造鉛字的人。在當代我們經常使用的字體中,有一種無襯線字體被稱為“富蘭克林哥特體”,自1902年以他的名字命名以來,經常用于報紙頭條的印刷。
當凱默開始擺出一副老板的架子時,他和富蘭克林之間的關系隨即出現了裂痕。要知道,富蘭克林骨子里就有一種對權威的厭惡。有一天,法院附近突然喧鬧起來,富蘭克林把頭探出窗外想看個究竟。當時凱默就在街上,沖著他大喊,讓他別管閑事。這種公開指責實際上是一種羞辱,富蘭克林因此憤而離職。不過幾天之后,凱默就去懇求富蘭克林回來,而富蘭克林也的確回去了。因為他們彼此需要,起碼當時如此。
凱默爭取到了為新澤西議會印刷紙幣的生意,而當時只有富蘭克林有能力完成這項工作。富蘭克林還設計了一套銅版印刷機,為紙幣增加了很多設計,加大了偽造的難度。他們還一起去了趟柏靈頓。年輕的富蘭克林這個聰明、智慧的交流專家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中心,結交了很多顯要人物,而他的老板凱默再次被晾在一旁。“因為我讀過很多書,見識比凱默多得多,我想這就是他們樂于與我交談的原因吧。他們邀請我去家里,把我介紹給他們的朋友,對我很有禮貌。”
凱默和富蘭克林之間的關系注定維持不了太久。當富蘭克林意識到自己被利用的時候,十分惱火。當時凱默讓他培訓四個新人,準備讓他們出師之后就取代富蘭克林的位置。而富蘭克林對凱默也是如此,他和其中一個新人休·梅雷迪斯達成了秘密協議。兩人約定只要梅雷迪斯學徒期滿,就再開一家印刷店與凱默競爭,資金則由梅雷迪斯的父親提供。盡管這算不上陰險,但肯定與富蘭克林“任何時候對任何人都真誠相待”的承諾不符。
梅雷迪斯當時已經30歲了,喜歡讀書但又酗酒。他的父親是一個威爾士裔農場主,對富蘭克林很有好感,尤其是富蘭克林勸說自己的兒子戒了酒(起碼短期如此)。他同意為兩個年輕人提供所需的資金(大概200英鎊),富蘭克林則以自己的技術入股。他們還托人到倫敦購買設備。1728年年初,在新澤西紙幣印刷工作剛剛完成,梅雷迪斯的學徒期滿之后不久,設備運到了費城。
就這樣,兩個人向凱默那個倒霉蛋道別,在市場街租了一幢房子,開了自己的店。第一個客人是一個朋友介紹來的鄉下人。“這個鄉下人的5先令是我們挖到的第一桶金,它來得那么及時,帶給我的快樂比以后的任何一個克朗都多?!?/p>
在富蘭克林的勤奮努力下,他們的生意發展得很快。當時,一群貴格會教徒雇他們印刷自己的歷史。實際上這個活兒是和凱默的店合作的。富蘭克林負責印前178頁,剩下的歸凱默。每天晚上,富蘭克林不排好版就絕不離開店鋪,經常工作到半夜。有一天晚上,當他排好版之后,不小心把版碰到地上,完全弄亂了,富蘭克林就馬上重排,熬了一夜?!班従觽儗ξ业那趭^都看在眼里,開始給我們好評和信任。”富蘭克林在自傳中寫道。當時鎮上兩個最有名的商人之一曾這樣告訴他的朋友:“富蘭克林是我見過最勤奮的人,我從俱樂部回家的路上,看見他還在工作,而早上鄰居們起床的時候,他又開始工作了。”
富蘭克林成為勤奮的典范(起碼看起來如此)。即使他成功之后,人們還經??梢钥吹剿约涸诖蠼稚贤浦≤囃昀镞\紙,而不是雇個小工。
然而梅雷迪斯和勤奮卻不沾邊,甚至又開始酗酒了。此外,他父親只支付了所承諾金額的一半,為此,富蘭克林還收到了法院傳票,供貨商起訴了他們。富蘭克林向兩個朋友求助,但他們提出了一個條件:必須和梅雷迪斯斷絕關系。幸運的是,梅雷迪斯也認識到自己更適合回家務農,于是皆大歡喜:梅雷迪斯同意將自己的股份轉讓給富蘭克林,去了北卡羅來納,隨后還給富蘭克林寄來了信,描繪那里的鄉村生活,被富蘭克林發表了出來。
這樣,富蘭克林終于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印刷店。更重要的是,擁有了自己的事業。印刷及其相關的嘗試(出版商、作家、新聞人、郵政局局長)對富蘭克林來說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充滿樂趣的召喚,既崇高又有趣。富蘭克林在其一生中從事過很多其他事業:科學家、政客、政治家、外交官。盡管如此,在他60年后所留下的遺囑中,第一句就是,“我,本杰明·富蘭克林,來自費城的印刷工?!边@也是他一直以來對自己的定位。
共讀社:富蘭克林的公共層面映像
富蘭克林是一個很善于利用關系的人。他喜歡將自己的公民生活和社會生活聯系在一起,然后以兩者為杠桿,推動自己事業的發展。這一點很早就顯示了出來。1727年秋,他剛剛回到費城的時候,就成立了由一個年輕人組成的俱樂部,稱為“皮圍裙俱樂部”,也就是共讀社。
富蘭克林小社團的成員都是富有企業家精神的商人和手藝人,而不是所謂的社會精英——那些人有自己的紳士俱樂部。起初,成員們每周五在小酒館里定期聚會,不久,他們就租了一幢自己的房子。他們針砭時弊、高談闊論,還進行哲學辯論,修正自我改進的計劃,形成了有助于每個人事業的小關系網。
事業心是熱衷于組織俱樂部和互助會的富蘭克林及每一個美國人的典型特征。當商業中產階級逐漸在北美殖民地形成的時候,他們通過成立俱樂部、共濟會支部和兄弟會等方式來平衡他們的個人主義傾向。富蘭克林自己就是這種情況的代表,直至今日,仍是其象征之一。
富蘭克林的共讀社最初只有12名成員,其中包括他的合伙人梅雷迪斯;喬治·韋布,一個富有智慧但輕率的牛津窮學生,也是凱默的學徒;托馬斯·戈弗雷,一個眼鏡工人和業余數學家;約瑟夫·布瑞特諾爾,公證人,愛好詩歌;羅伯特·格雷斯,家境不錯,慷慨大方,愛使用雙關語;威廉·科爾曼,一個頭腦清楚、心地善良、道德高尚的職員,后來成為一個知名的商人。
除了是俱樂部的好伙伴之外,成員們還在生活和事業上互相幫助。戈弗雷包下了富蘭克林店鋪的伙食,他太太負責給大家做飯。布瑞特諾爾幫助富蘭克林攬下了替貴格會教徒印刷的活兒。當富蘭克林和梅雷迪斯分家的時候,格雷斯和科爾曼更是給富蘭克林提供了資金幫助。
富蘭克林給共讀社定下的基調就是認真、真誠。每個新成員要把手放到自己的胸口,回答4個問題:你是否曾經對某個成員不敬?你是否熱愛所有人,無論他們的宗教信仰和職業是什么?你是否覺得某人應該為自己的言行或信仰接受懲罰?你是否熱愛并追尋真理?
富蘭克林擔心自己對交談的喜愛和急于打動他人的渴望會使他客易“閑扯、使用雙關語和開玩笑,使自己只是在輕浮的人那兒受歡迎”。他意識到“知識只能通過耳朵來獲得,而不是通過嘴巴”。因此在共讀社內,富蘭克林開始練習沉默和溫和的交流。
其中的方法之一就是通過柔和、蘇格拉底式的辯論法就問題進行溝通。這種方式源自在波士頓時他與克林遜的辯論,隨后在與凱默的辯論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此種方法后來成為共讀社聚會的主要基調,討論的目的不是“駁倒對方或喜歡爭論”。富蘭克林把這種方法傳授給了自己的朋友,即通過建議或者提問迂回論證,用(或假裝)好奇以避免引起對方不快?!八刑^絕對的肯定意見或針鋒相對的反駁都是不允許的,”他后來回憶道,“違規者要象征性地被處以少量罰金?!倍@種方法也是他60年后在制憲會議上使用的技巧。
共讀社成立不久,富蘭克林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有趣的文章《論交流》。在文中,富蘭克林強調了遵從他人或假意遵從的重要性,否則即使最睿智的言論都會使人“心生反感”。他獲得友誼或影響他人的訣竅聽起來就像一句卡內基的格言:“如果你想贏得他人的信任,就不要和他們爭辯,而是要尊重他們,使其充分展示自己的優點。當你縱容他們的虛榮心時,他們就會贊賞你,并反過來在其他方面聽從你的意見……這就是人類的虛榮心,傾聽他人比自己夸夸其談更容易獲得他人的好感?!?/p>
富蘭克林繼續總結出在交談中最容易“引起不滿”的就是“說得太多……最后反而適得其反”。他開玩笑說,最有意思的就是兩個這樣的人遇到一起:“他們都深感煩惱,這一點在他們的臉上和身體動作上展露無疑。你會發現他們睜大了眼睛瞪著彼此,輪流打斷對方,或是帶著極不耐煩的表情看著對方的一舉一動,抓住對方每一個咳嗽、停頓的機會插話?!?/p>
隨后他所列出的“缺點”還包括:看起來似乎不感興趣,對自己的生活談論得太多,打聽別人的隱私(這是不可饒恕的粗魯),講一些又臭又長卻毫無意義的老故事(老年人容易犯這樣的錯誤,這也是避免參加老年人聚會的原因),直接質疑某人或與其對抗,耍小聰明嘲笑或指責某人(這就有點兒像鹽,放一點兒可以使食物變得美味,但如果太多了就會苦得難以下咽),以及散布謠言(盡管在隨后他還漫不經心地寫了幾句,為閑聊辯護)。
隨著富蘭克林年齡的增長,他漸漸發現自己這一看法的重要性。他明智地傾聽,用間接說服手段,在爭論中展示出自己的謙遜。“當我發現有什么不妥之處時,我不會貿然直接指出?!毕喾矗麜葘δ承┓矫姹硎举澩?,然后委婉地提出自己的異議。富蘭克林撰寫自傳時回憶道:“50年來,沒有任何一個人聽到我直接指出不實之處?!边@種柔和、間接的辯論方式使富蘭克林在某些人眼中就像圣人一樣,盡管善于說服和控制別人,但幾乎沒有人因此感到不悅。這一方法成為富蘭克林的標志之一,同樣也成為現代管理指南和自我修養書籍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富蘭克林雖然是共讀社中最年輕的一位,但由于他非凡的智慧和談吐的魅力,不僅是社團的創立者,更是發展的動力所在。當時共讀社探討的話題涵蓋社會、科學和哲學等多個領域。大部分是十分真誠的,少數幾個稍顯突兀,但總體來說都很有啟發,比如:引進合同工是否會使北美殖民地更加繁榮?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章?一個冷杯子為什么會產生小水珠?如何獲得幸福?智慧是什么?知識和智慧之間是否有區別?如果一個政權剝奪了民眾的權利,民眾是否有權反抗?
除了這些話題之外,富蘭克林還制定了社規,每個成員在交流的時候必須回答這些問題,一共有24個。鑒于其反映出了富蘭克林的實用主義,有必要有選擇地把它們一一列舉出來。
1. 在你新近讀到的書中,你覺得有什么知識或有什么人寫的書值得評論或向共讀社推薦的嗎?
2. 最近你是否聽到了什么新故事適合與大家分享?
3. 最近你是否聽說哪個人經商失?。磕阒朗鞘裁丛騿??
4. 最近你是否發現某些人發展得不錯?他用了哪些方法?
5. 最近你是否聽說了本地或外地的有錢人發家致富的方法?
6. 最近你是否發現有些人做了值得表揚和學習的事?或有誰犯了需要我們注意、避免的錯誤?
7. 最近你觀察到或聽說過哪些由于酗酒、輕率、沖動或其他什么惡行或蠢行而引起的不幸嗎?
12. 自上次開會以來,你聽說了有哪些值得幫助的外地人來到城里嗎?據你聽到或看到的,他的品行或事跡如何?你認為共讀社能否按他所應得的那樣去幫助或鼓勵他?
14. 最近你是否發現你所在地的法律有什么缺陷?如何才能完善?
15. 最近你是否發現侵犯公民自由的行為?
16. 最近有人對你的名譽進行攻訐嗎?共讀社能做些什么來捍衛你的名譽?
17. 你想得到什么人的友誼而共讀社或其中哪一名成員能幫助你嗎?
20. 以什么樣的方式,共讀社或其任何成員能對你的任何光明正大的計劃進行援助?
富蘭克林將共讀社變成了實施各種公共服務設想的試驗田。最初,他們曾經討論過賓夕法尼亞是否應該增加紙幣供應量的問題。富蘭克林對此表示由衷贊同:于公,他認為可以刺激經濟;于私,可以給他的印刷店帶來生意(富蘭克林和整個共讀社都比較青睞這種能兼顧個人和公眾利益的事務)。當共讀社搬進自己租的房子后,他們建立了一個圖書館,書都是成員們提供的,這也是后來北美殖民地第一個會員圖書館的雛形。富蘭克林還在共讀社的基礎上提出成立以稅收為基礎的互助會、志愿消防隊以及一所學校——后來成為著名的賓夕法尼亞大學。
實際上,共讀社的不少規則和富蘭克林的很多建議都借鑒了科頓·馬瑟若干年前在波士頓建立的鄰里互助會的有關內容,盡管可能有點兒言過其實。舉個例子,馬瑟的鄰里互助會的問題之一就是:“是否有人行為不端,造成了惡劣影響,需要我們勸告?”而丹尼爾·笛福所著的《友誼社團》和約翰·洛克所著的《每周聚會一次以實用的知識進行自我改進的社團章程》,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富蘭克林思想的來源。
但總的來說,就真誠的態度和對自我改進的強調而言,共讀社仍然是富蘭克林自己努力的結果,也反映出了他在美國特征形成過程中的印記。共讀社延續并發展了30余年。盡管它是以一種相對秘密的方式行事,但是由于申請加入的人實在太多了,富蘭克林提議每名社員都可以組織一個分社,但最后只有四五個成功了。共讀社本質上是富蘭克林熱愛交際的公民本性的延伸和放大。正如富蘭克林本人一樣,共讀社強調實用、勤奮、求知、友好和中庸的哲學。它提倡公民道德、互相幫助、自我完善和社會價值,強調勤奮的公民可以通過做好事實現自身價值。簡而言之,它就是富蘭克林在公共層面的映像。
“好事者”:媒體集團的發軔
通過自己的勤奮、節儉,以及在共讀社成員的幫助之下,富蘭克林的生意很快有了起色。當時鎮上一共只有三家印刷店,富蘭克林的印刷店也就自然而然地超過其他兩家。但他并不滿足,在波士頓當學徒時的經驗告訴他,如果不能掌握內容的來源和發行渠道,生意永遠都算不上成功。當時他的競爭者安德魯·布拉德福德發行了鎮上唯一一份報紙,發行量雖然不大,但收益十分可觀。同時也幫助布拉德福德與商人和政客們建立了不錯的關系,這對他的生意也很有幫助。布拉德福德還是鎮上的郵政局局長,因此不僅可以控制報紙的發行渠道,還獲得了穩定的消息來源。
富蘭克林決定向他發起挑戰。此后10年間,富蘭克林成功地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媒體集團,涵蓋生產(印刷以及在其他城市授權進行特許經營)、產品(報紙、雜志、歷書)、內容(富蘭克林自己的文章、《窮理查歷書》,以及共讀社成員們所撰寫的文章)、發行(通過北美殖民地的郵政網絡)等多個領域。
第一步就是辦報紙。富蘭克林決定辦一份報紙與布拉德福德的《美利堅信使周報》相抗衡。但他犯了一個錯誤,把這個消息透露給了喬治·韋布。韋布既是共讀社的成員,又是凱默店里的學徒。令富蘭克林驚訝的是,韋布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凱默,于是凱默搶在富蘭克林之前發行了自己的報紙。報紙名字長得令人難以置信:“一切藝術和科學的大眾指導:賓夕法尼亞報”。富蘭克林意識到形勢很嚴峻,他無法馬上發行第三份報紙,同時也缺乏資金。所以他想到了一個辦法,首先搞垮凱默的報紙。富蘭克林手里有一個最有力的武器:雖然只有23歲,但他是當時賓夕法尼亞最好的作家,同時也是北美殖民地最有趣的作家。(卡爾·范·杜倫,20世紀30年代偉大的文學評論家,同時也是富蘭克林的傳記作者,曾經這樣評論道:“1728年,富蘭克林已經是北美殖民地最好的作家。當時唯一可以與之媲美的應該是喬納森·愛德華茲,他的文章感情更強烈、文學色彩更濃,但在貼切和可讀性方面略遜一籌?!保?/p>
富蘭克林決定打個擦邊球,首先寫一系列匿名讀者來信和文章在布拉德福德的《美利堅信使周報》上發表(就像當初的塞倫斯·杜古德系列一樣),把民眾的注意力從凱默的新報紙那兒吸引過來。這一點很有趣,至少在凱默的報紙被打垮之前,使布拉德福德那份單調乏味的報紙有了很強的可讀性,這在其創刊10年來是前所未有的。
前兩篇文章是攻擊可憐的凱默的。當時凱默連載百科全書上條目作為他報紙的內容。很不幸的是,他選擇的條目中有一條是關于墮胎。雖然可能是無心之舉,卻成了富蘭克林的靶子。于是富蘭克林出招了,他化名“瑪莎·加爾富爾”(意為“小心的瑪莎”)和“西莉亞·肖特費斯”(意為“短臉的西莉亞”)給布拉德福德的報紙寫信,表達對凱默的震驚與氣憤。加爾富爾小姐甚至威脅道:“如果他膽敢繼續揭露我們女性的秘密,那我們下次無論在什么地方見到他都會揪掉他的胡子。”這樣,富蘭克林就引發了北美殖民地的第一場關于墮胎的爭論。這并不是因為他對這個話題有什么強烈的興趣,只是因為他知道這能夠提高報紙的銷量。
隨后一周,富蘭克林以“好事者”為標題發表了一系列經典雜文,而這些文章都被布拉德福德刊登在頭版顯要的位置。其中四篇由富蘭克林親自操刀,而另外兩篇則有共讀社的布瑞特諾爾的參與?!巴ㄟ^這種方式,人們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布拉德福德的報紙上,而被我們取笑的凱默的辦報計劃也沒什么人理會了?!?/p>
好事者系列文章首先非常聰明地指出了布拉德福德報紙的不足(通常十分乏味),宣稱他的目的就是使其變得更好(起碼暫時如此)。富蘭克林以英國作家理查德·斯蒂爾筆下的人物艾薩克·比克斯塔夫為藍本,將漫不經心的閑談和鞭辟入里的分析結合起來,成功地使自己成為美國第一位隨筆專欄作家。他承認自己講的很多東西都“與他人無關”,“純粹是為了公益”,他發誓“要把那些沒人管的閑事管起來”。同時他也警告說,有人可能覺得被冒犯了。然而,他指出了隨筆最吸引人的地方:“當譴責他人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樂在其中。但一旦我把他們自己的事情公之于眾,他們就會怒不可遏。不過我保證,用不了多久,他們就會欣喜地發現自己的朋友和鄰居也同樣中了招。”
對此,凱默只是以一種過時的方式發出警告,好事者系列文章會使布拉德福德報紙的讀者增加“花錢買樂子的期望”,但他們很快就會因為“看到自己鄰居的名譽受損而暗自悲傷”。當好事者繼續針砭時弊的時候,凱默變得更加尖刻了。他寫了一首打油詩作為回擊:“你在報紙上對我冷嘲熱諷,只能讓我拔出寶劍。透過我蔑視的目光,我看到了你的敵意。對于你的不幸,我深感同情。”他同時還寫了一篇難以理解的文章《對好事者的呼吁》,將富蘭克林描述成“一個典型的猿猴……像他的舊外套一樣過氣,頭骨像他的鞋跟一樣厚”。
于是,凱默成為富蘭克林最早的樹敵之一。這種背叛、輿論戰和筆墨官司,在10年之后富蘭克林和凱默創辦雜志時將會重演。
對那些希望從中得到啟發的人來說,好事者系列文章其實并沒有傳遞多少可供消遣的信息;相反,卻包含了很多將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重新包裝的哲理性小故事(曾經有一位讀者試圖將文中的人物和生活中的人物一一對應起來)。富蘭克林發表了一篇如今看來十分虛偽的聲明:“如有雷同,純屬巧合?!?/p>
好事者系列的最后一篇主要出自富蘭克林之手,取笑了手拿探礦杖,在森林中挖來挖去,尋找海盜留下的寶藏的尋寶者。他寫道:“人一旦太渴望一夜暴富,就會失去理智。勤奮和節儉這一致富的真正途徑卻被他們拋在了腦后?!边@個故事諷刺了當時的掘金熱,宣揚了富蘭克林最喜歡的主題:勤勤懇懇、扎扎實實的工作才是致富的唯一途徑。文章的最后,他引用了他所塑造的亞格里科拉把一大塊寶貴的土地交給他兒子時說的話:“我向你保證,我靠挖掘它而找到了一大堆金子。你不妨也這樣做。但是你得小心,絕不要掘過一犁頭深。”
這篇文章下半篇則鼓吹應該在賓夕法尼亞發行更多的紙幣。富蘭克林負責其中大部分內容的撰寫,其余一小部分由布瑞特諾爾完成。富蘭克林暗示那些反對增發紙幣的人實際上是為了保護他們自己的私利,盡管他鼓吹增發紙幣也有自己的私心(可以獲得印刷業務)。他還對賓夕法尼亞的領主及其任命的總督進行了攻擊,而事實證明,這只是剛剛開始。富蘭克林指責他們對待賓夕法尼亞的居民就像“他們的佃戶和奴仆”。布拉德福德與領主佩恩家族及其黨羽交往甚密,所以在其報紙中刪去了這段話。
把文中這一部分刪去的另一個原因是當時富蘭克林已經寫了另一篇邏輯更為嚴密的關于此方面的文章。他先在共讀社內部和大家進行了交流,隨后又印刷發行。文章的題目是“論紙幣的本質和必要性”,這也是富蘭克林第一次認真分析公共政策,比他關于宗教的哲學思考要強得多。對他來說,紙幣與抽象理論不同,只是一個概念,他對此有強烈的認識。
富蘭克林質疑缺乏紙幣會導致利率上漲,使工資長期保持在較低的水平,會增加對進口的依賴。債權人和大地主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反對發行紙幣,但“支持貿易、樂于看到制造業發展的那些人無疑將支持增發紙幣”。富蘭克林的主要觀點是硬通貨(如金幣和銀幣)并不是國家財富的真正象征:“國家的富裕程度是由其居民能夠購買的勞動量來衡量,而不是他們所擁有的金銀數量?!?/p>
當時這篇文章風靡一時,當然同時也受到了有錢人的抵制。它促使議會通過立法增發紙幣。盡管布拉德福德拿到了印制第一批紙幣的生意,但富蘭克林也獲得了印制第二批紙幣的生意。正如窮理查所言:“助人行善,事事如意?!备惶m克林并不反對在促進公共利益的同時實現個人利益的增長。他在議會里的朋友“認為我(富蘭克林)也為此出了力,應該讓我印刷紙幣,作為對我的獎勵。這樁生意利潤豐厚,對我很有幫助。這是寫作給我帶來的又一個好處”。
賓夕法尼亞報:對世界著迷
富蘭克林把凱默排擠出新聞界的計劃很快就成功了。而這也要得益于凱默自身的無能,又受不了冷嘲熱諷。不久,凱默就深陷債務危機,差點兒進了監獄。于是他把報紙賣給了富蘭克林,自己去了巴巴多斯。富蘭克林對報紙內容進行了大幅修改,不再連載乏味的百科全書,并對其冗長的名字進行了精簡。于是,1729年10月,富蘭克林驕傲地成為《賓夕法尼亞報》的主人。在他給讀者的第一封信中就寫道:“為了在賓夕法尼亞看到一份真正的好報紙,很多人經歷了漫長的等待。”把凱默和布拉德福德好好嘲笑了一番。
當時有很多類型的報人。有些人是改革狂,其觀點激進、充滿激情,有挑戰權威的欲望,富蘭克林的哥哥詹姆斯就是如此。有些人正好相反:他們喜歡權力,處心積慮地獲取權力,滿足于現有秩序。富蘭克林在費城的競爭者安德魯·布拉德福德就是這樣的人。
還有一類人對世界感到興奮和著迷,同時又樂于服務他人。他們對任何正統觀念和異端邪說都表示懷疑,致力于尋找真理、推動公益(比如賣報紙)。富蘭克林就是這樣的人,他以自己具有記者的品質為榮。富蘭克林已經對斯威夫特和艾迪生的文章爛熟于胸,希望可以在實踐中一展身手的同時保持客觀的態度觀察世界。作為記者,他可以從具體的事件中超脫出來,又能極富感情地投入其中,客觀、自嘲地對事件本身或當事人發表評論。他經常將對事件和人物的深度思考以幽默、戲謔的方式表達出來,博人一笑的同時又發人深省。
與同時代的其他報紙一樣,富蘭克林的《賓夕法尼亞報》不僅刊登新聞和公眾事件的報道,還有很多有趣的文章和讀者來信。正是所謂的讀者來信使他的報紙變得與眾不同,其實很多正是出自富蘭克林之手。以讀者來信的方式發表自己的觀點可以給富蘭克林更大的空間,這樣他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取笑對手,在隨筆中自由抒發自己的感想,也不違背自己“不說任何人壞話”的承諾,并且為自己不斷進步的哲學理念找到了一片實踐的天地。
舉一個經典例子。富蘭克林曾虛構了一個讀者“J·T”的來信,以糾正自己犯下的拼寫錯誤。當時他報道有人在飯店“死了”,其實是有人在飯店“吃飯”。在來信中,他還舉了很多有趣的拼寫錯誤。比如,有一版《圣經》在描寫大衛的時候,誤將“完美塑造”印成了“完全瘋掉”,結果一個“無知的牧師花了半個小時的時間向聽眾們解釋精神失常的重要性”。富蘭克林接著借J·T之口對自己的報紙大加贊揚,指出布拉德福德總是十分粗心,也犯過同樣錯誤,同時以戲謔的口吻贊揚富蘭克林并沒有因此諷刺布拉德福德:“你的報紙做得不錯,沒有錯誤。而且你從不靠嘲諷、揭露對手持續不斷的錯誤以顯示這一點?!备惶m克林甚至將他虛偽的謙虛變成一句格言來原諒自己的筆誤:“那些對他人的錯誤保持沉默的人,當他們自己犯錯誤時,將會得到更多的寬容?!?/p>
富蘭克林和布拉德福德之間的報紙大戰還涉及獨家新聞和抄襲等。富蘭克林在一篇社論中寫道:“當布拉德福德先生的報紙晚于我們發行的時候,他經常從我們的文章中挑出幾篇,登在自己的報紙上(我們對此深表歡迎)。然后把自己的出版日期提前,唯恐讀者發現他是在抄襲。而我們則一直避免抄襲的出現。”
當富蘭克林打算從布拉德福德那奪取賓夕法尼亞議會官方印刷商資格的時候,他們之間的明爭暗斗已經持續了一年。當時富蘭克林已經在議員中,特別是那些反對領主佩恩家族和其上流社會支持者的議員中,培養了一些自己人。有一次,布拉德福德把總督給議會的文章印得“粗劣不堪,錯誤百出”。富蘭克林看到了機會,他拿過來重新印刷,印得“美觀準確”,并將文章送到了每位議員手中。“這增加了議會里的朋友為我們說話的分量,于是第二年,他們選定我們作為官方的印刷商?!?/p>
即使涉足政壇之后,富蘭克林也拒絕讓自己的報紙染上鮮明的黨派色彩。他曾經在《賓夕法尼亞報》發表社論,即著名的《為出版者辯護》,表明了自己作為出版者的宗旨。這篇文章至今仍是捍衛新聞自由最著名、最有力的檄文之一。
富蘭克林在文中寫道:“人的容貌不一樣,觀點也千差萬別?!背霭嬲叩穆氊熅褪亲屆癖娍梢员磉_不同的觀點。如果所有印刷商決定只印那些被確認為不會觸犯任何人的東西,“那就沒什么可印的了”。富蘭克林將其啟蒙主義的立場凝結在一句話里,現在已經成為新聞業的至理名言:“要教育出版者,使其相信,當人們有不同看法時,雙方都應有同等權利讓公眾知道他們的看法;相信當真理和謬誤公平較量時,前者總會壓倒后者?!?/p>
“認為出版者所印的東西都是他們贊成的,這種觀點實在荒謬。”富蘭克林接著質疑道,“同樣,出版者只能印刷他們所贊同的東西,這種觀點也是錯誤的……那樣的話,也就沒有什么新聞自由了,全世界除了出版者自己的觀點之外就沒什么可讀的了?!?/p>
他還以一種幽默的方式提醒讀者,出版者除了要啟發民智之外,還需要賺錢?!耙虼酥灰腥顺龅闷疱X,他們就會很高興地為其服務”,即使他們并不贊同作者的觀點?!叭绻说厮腥艘驗椴幌胱屪约翰幌矚g的文章印出來而付給我錢,而且數額和我印這些東西收取的費用一樣多的話,那我的生活將會簡單得多。如果世界上所有印刷商都得到相同的待遇,那印出來的東西也就沒多少了?!?/p>
然而,固執己見并不是富蘭克林的天性,他通常致力于實現一種審慎的平衡。他認為,既然印刷商享有權利,也就必須承擔義務,這樣才能平衡。因此,盡管理論上他們可以自由出版一些激烈的觀點,但是他們最好把把關?!拔易约阂恢本芙^刊登那些不道德和宣揚惡行的文字,盡管……我可能會拿到不少錢。我還一直拒絕出版那些會切實傷害他人的內容?!?/p>
關于這點有個例子,曾經有一名顧客要求這個年輕的出版商在報上刊登一則消息,而富蘭克林在其中發現了“下流和誹謗的字眼”。是否應該違背自己的原則來掙這筆錢呢?富蘭克林通過以下測試檢驗了自己的決心:
為了判斷我是否應該刊登這則消息,在晚上回家的時候,我在面包店買了兩便士的面包,就著打上來的井水,搞定了我的晚飯。然后,我裹上大衣躺在地板上,一覺睡到天亮。第二天一早,我吃了另一塊面包,喝了點兒水,就算解決了早飯。我并沒感覺任何不適。在確定自己可以用這種生活方式活下來后,我決定絕不背叛,也不濫用自己的新聞自由權來換取所謂舒適的生活。
富蘭克林以一對父子騎驢的故事作為《為出版者辯護》的結尾。當父親騎驢,讓兒子走路的時候,有人指責;當兒子騎驢,父親走路的時候,還是有人指責;哪怕是兩個人都騎,或兩個人都不騎的時候,仍然有人指責。富蘭克林想表達的意思就是,想要同時討好所有人是愚蠢的。最后,他總結道,雖然“我想讓每個人都高興,但我絕不會燒了我的機器或毀了我的鉛字”。
除了這些高深原則之外,富蘭克林還用了很多更普通的辦法來增加報紙的銷量,方法之一就是色情。至今這也是十分管用的伎倆,當時對他來說也很有吸引力。富蘭克林的報紙時不時會刊登一些挑逗、令人噴血的東西作為調劑。
富蘭克林還深知另外一條新聞業的座右銘:偵探小說永遠都會大賣,特別是那些稀奇古怪的。因此,在報道一則女孩死亡事件時,富蘭克林在報道的基礎上用了些日后被下流小報發揚光大的手法。這條新聞實際上是關于一對夫婦被指控謀殺丈夫上一段婚姻留下來的女兒的故事。這對夫婦虐待女孩,逼她“躺在污穢中”,“吃自己的糞便”,然后把她關在門外。后來,這個女孩死了。但是法醫檢查發現,女孩誤食了其他東西,早晚都會死。所以法官只是判決燒了那對夫婦的手。富蘭克林對“可憐的”判決大發雷霆,并堅決斷定那對夫婦有罪,“不僅違反了所有民族的法律,甚至違背了自然界的普遍規律”。
第三種提高報紙銷量的方法就是八卦或散布丑聞(有一點兒故意的成分在里面)。在他投給布拉德福德的第一篇好事者系列文章中,他就為打聽閑事和說長道短辯護?,F在既然有了自己的報紙,富蘭克林就更樂于(而非感到驕傲)提供這種服務了。富蘭克林給自己的報紙寫了一封匿名信,以好事者一樣的口吻,“通過展示其有用之處和為社會做出的貢獻”,為八卦、中傷和指責辯護。
“八卦是防止那些有權有勢、自身卻存在缺陷的政客變得更受歡迎的常用方法之一,”富蘭克林寫道,“當有上百雙眼睛盯著他,上百張嘴談論他,任何最輕微的罪行和真實性格中最微小的缺陷都會被發現,并迅速傳播開來。這無疑對他們的雄心是極大的打擊。”此外,八卦還有助于道德的提升,很多人行事的顧慮是擔心公眾輿論而并非出于對道德準則的遵從。“如果我這么做了,人們會怎么說我?”這樣的考慮能夠使我們抵制很多極有誘惑但不道德、愚蠢的做法。它可以使搖擺者意志堅定,使貪婪者保持誠實,使某些信徒保持圣潔,使所有處女保持貞潔。
有意思的是,盡管富蘭克林敢于質疑“所有”處女,但出于保護自己的考慮,只是質疑了“某些”信徒。此外,他還顯示出了些許憤世嫉俗,暗指大部分人行為端正并不是出于內心的信仰,而是因為擔心受到公眾譴責。
一周后,富蘭克林又寫了一篇文章為八卦辯護。更有意思的是,他巧妙地用了一個筆名“愛麗絲·艾德堂格”(意即“蝰蛇之信”)。當時富蘭克林只有26歲,而他所虛構的愛麗絲這個人物是一個“才35歲的年輕姑娘”。她自稱與母親住在一起,“發現自己的職責和愛好就是展示在監督同住在鄉村的那些人的天賦”。
在抨擊了布拉德福德《美利堅信使周報》上一篇指責女人愛八卦的“愚蠢”文章后,愛麗絲回憶了自己與母親在這件事上面的分歧。“她一直認為八卦會毀了所有好的談話,我卻認為所有談話都是無八卦不歡?!币虼?,當她母親的朋友前來喝茶的時候,她被罰在廚房里干活禁止參與。而當她母親在客廳和朋友們談論高尚話題時,她則請了幾個小姐妹在廚房八卦一個鄰居和伴娘私通。聽到笑聲后,她母親的那些朋友都跑了過來一起說三道四,最后,她母親也加入了。“我一直認為如果你的報紙多一點兒八卦,你的銷量早就翻一番了。”
富蘭克林對“好事者”戲謔的辯護,與其寫過的那些亦正亦謔的雜文一道為他的報紙定下了愉快的基調。由于天生就善于交際和觀察人性,他很喜歡那些關于人的缺點和行為的故事,也了解別人那么做的原因。富蘭克林人性的另一面則更加誠摯:他總是避免談論他人的是非。因此盡管在報紙中就是否應該八卦爭論得不亦樂乎,但實際上他沒有沉浸其中。例如,在一期報紙上,富蘭克林曾經提到他收到一封描述某對夫妻之間的爭執和行為的來信,“但出于仁慈的角度,這封信現在還不宜公開”。
同樣,在談到酗酒的問題時,富蘭克林的態度也十分曖昧。他本身是一個節制的人,從不流連于坊間酒肆。富蘭克林曾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注定成為無數酒吧的海報。他用大約250個形容醉酒狀態的詞組成了一個“酗酒者詞典”:頭腦不清……難受……覺得自己是個大人物……大醉……耍酒瘋……豪飲……飄飄欲仙……瘋了……富蘭克林也一直用繪聲繪色的酗酒者死亡的故事來告誡讀者,還撰文描述酒精對精神的“毒害”。當他還只是倫敦的印刷工時,富蘭克林就告誡工友酗酒會讓人變得懶惰。現在作為費城的報紙編輯,他仍然勸說大眾不要酗酒。
富蘭克林也不斷提高自己自嘲的藝術。和美國后來很多幽默家一樣,富蘭克林認為自嘲會讓自己變得更有魅力。在一篇短文中,他回憶了“某個印刷工”在碼頭上走路的時候,突然滑倒并陷進了瀝青桶里。于是他“靈活地”把腿抽了出來,就像俗語說的“蜜蜂掉進了瀝青罐里”。富蘭克林最后用一個文字游戲結束了這篇文章:“不是一只蜜蜂,也不是一只謙虛的蜜蜂,而是一只愚蠢的蜜蜂,名叫B·F(本杰明·富蘭克林)。”
到18世紀30年代初,富蘭克林的生意越做越大。他通過外派工人建立自己的小商業帝國。這些工人一旦為他工作了一定年限,就可以成為他的合作伙伴。富蘭克林的商業帝國從查爾斯頓一直延伸到哈特福德。他提供設備和部分費用,還提供一些內容,而作為回報,他只抽取一定的分紅。
實用的婚姻:富蘭克林的理智與情感
隨著生意越做越大,富蘭克林發現自己真的有必要結婚了。當時在北美殖民地,獨身是不為人們所接受的。富蘭克林知道自己在兩性關系方面需要注意,因此的確有必要給自己找個伴,最好是陪嫁豐厚的。
當時富蘭克林正在他共讀社的一個社友戈弗雷家搭伙,戈弗雷太太負責做飯和打掃房間。她想撮合富蘭克林和她的一個外甥女,富蘭克林也覺得那個女孩“非常值得追求”,就展開了行動。當他們開始談婚論嫁,富蘭克林通過戈弗雷太太告訴女孩的家人希望能得到大約100英鎊的嫁妝,這也是當時他印刷所欠下的外債總額。但女孩家人回復說沒有那么多錢,富蘭克林甚至不那么浪漫地提議他們可以抵押自己的房子。
聽聞此言,女孩的家庭立刻終止了這段關系,或許是出于憤怒,或許(如富蘭克林所揣測)是覺得他們的感情已經很深,會想辦法偷偷結為連理,這樣就可以省下嫁妝。但富蘭克林拒絕再和那個女孩有任何往來,甚至連戈弗雷太太建議兩家人再商量一下也于事無補。
因此,這段戀愛和與戈弗雷的友誼一起終止了。戈弗雷很快就退出了共讀社,甚至把自己歷書的印刷生意交給了富蘭克林的競爭對手布拉德福德。數年之后,富蘭克林這樣輕蔑地描述那個曾經和他共處一室、同為共讀社成員,甚至可能情感相通的人,說戈弗雷“不是一個令人愉快的同伴,正如我所遇見的大多數數學家一樣,他什么事情都斤斤計較,總是不停否定或糾纏,使所有談話都不順利”。
富蘭克林的惱怒態度甚至促使其不久之后在報紙上以安東尼·阿夫特維特的名字發表了一篇諷刺文章。這個“誠實的商人”抱怨當初追求自己妻子的時候,他的岳父暗示他可以得到一筆豐厚的嫁妝,他甚至已經為如何花這筆錢“制訂了好幾個計劃”?!翱赡莻€老紳士一旦發現我動了真情,我們的關系幾乎是牢不可破之后,他……就不讓我進家門,告訴女兒如果和我結婚就一個子兒也拿不到?!焙透惶m克林不同的是,阿夫特維特私奔了?!拔衣犝f還有很多老吝嗇鬼都用這種伎倆嫁女兒,這樣就可以省下嫁妝自己留著了。”
這篇文章還產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效果。文中女主人公的名字阿比蓋爾·阿夫特維特是富蘭克林的哥哥詹姆斯多年前在《新英格蘭報》上發表的一篇小說中某個人物的名字。當他搬到羅得島之后,在自己的報紙上翻印了安東尼·阿夫特維特這篇文章,并加上了一封來自佩辛斯的回復。富蘭克林很快在自己的報紙上轉載了這封回復,并在第二年拜訪了自己的哥哥,修復了破裂的兄弟之情。當時,詹姆斯身體每況愈下,他懇求弟弟照顧自己10歲的兒子。富蘭克林答應了,安排他去上學,并在自己的店里當學徒。富蘭克林就像是一個不斷彌補自己虧空的道德管家一樣,其自傳的主題之一就是不斷犯錯誤,又不斷地彌補。富蘭克林認為“從哥哥那兒逃跑,是自己一生中最早的錯誤之一”。幫助詹姆斯的兒子則是他彌補自己錯誤的一種方式。“這樣我就補償了我過早離開哥哥的過失?!?/p>
當他和戈弗雷太太的外甥女斷絕來往后,富蘭克林開始四處尋找別的結婚對象。但他發現一個年輕的出版商并不是那么搶手,想讓女方陪送豐厚的嫁妝更非易事,除非找一個“并不合我意”的人。多少年后,富蘭克林給自己正在尋找另一半的私生子寫了一封信,這也是他的自我剖析。富蘭克林提到:“那段時間,那難以抑制的年輕人的欲望讓我經常和偶然遇見的粗俗女人廝混,花了不少錢,也惹了不少麻煩?!?/p>
德博拉·里德,那個富蘭克林初次來到費城站在自己家門口朝他笑的女孩,其境況比富蘭克林還要糟糕。當初富蘭克林一去不返,只給她寫過一封信。沒有辦法,她只好嫁給了一個很有魅力但不太靠譜的陶工約翰·羅杰斯。羅杰斯甚至連自己都養活不了,而德博拉很快就聽到傳言說他其實在英國已經結婚,所以德博拉就搬回了娘家與母親同住。后來,羅杰斯偷了一個奴隸,事發之后逃到了西印度群島,留下了一屁股債。盡管有傳言說他在一場斗毆中被打死了,但苦于沒有確切的證據,從法律上來講,德博拉很難再婚。當時重婚是重罪,要被處以39下鞭刑和終身監禁。
德博拉的父親死后,她的母親就靠賣自制藥物為生。富蘭克林的報紙上曾經登出這樣一條廣告:“孀居的里德太太,生產和銷售自制軟膏,專制奇癢,已經有無數治愈的例子……多次使用后,還可以消滅所有虱子?!备惶m克林經常造訪里德家,給她們提供生意上的建議,對德博拉的遭遇深表同情。他認為德博拉的困境大部分是他造成的,盡管里德太太多次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說當初在富蘭克林去倫敦之前讓他們完婚就好了。幸運的是,正如富蘭克林所言:“我們兩個舊情復燃了?!?/p>
當時,富蘭克林想到了一個辦法,幫助自己在兩難的情況下做出選擇?!拔业霓k法就是在一張紙的中間畫一道線,把它分為兩部分,一邊寫贊同的理由,另一邊寫反對的理由?!边@樣,他把正反兩方面理由都列在上邊,并權衡重要程度。“當我發現兩邊各有一個重要程度相當的理由后,就把它們劃掉。如果我發現兩條贊同的理由和一條反對的理由重要性相同的時候,我就把3個都劃掉?!边@樣到了最后,對他來說“哪邊最重要”就清晰可見了。
然而無論他怎么權衡,天平最終還是向德博拉一側傾斜了。1730年9月,他們開始像夫妻一樣在一起生活。他們并沒有舉行什么正式儀式,而是簽署了一項普通法協議。這樣即使羅杰斯回來對他們提出指控,他們也可以免受牢獄之災,當然羅杰斯從未回來過。富蘭克林將與德博拉的結合視為對自己曾經犯錯的彌補,就像是修復與詹姆斯的關系一樣。“這樣我就算是彌補了我一生中最大的錯誤?!备惶m克林后來這樣回憶自己當初對德博拉的態度。
富蘭克林通常被形容為是一個實際遠多于浪漫的人,是一個理性而非感性的人。他與德博拉在婚前簽署的協議在某種程度上也證明了這一點。但它也同樣證明了富蘭克林性格中某些復雜的一面:他希望通過變得更加實際來克服自己心中難以掌控的沖動欲望,以及他對家人發自內心的喜愛。他從不幻想山盟海誓或愛得轟轟烈烈,只是希望一種平淡的生活,日久生情,相互需要,相互幫助,就像密友一樣,有親切感。
實際上,帶著豐厚嫁妝嫁過來的妻子同樣可能帶來矯揉造作的上流社會習氣和欲望,但富蘭克林在德博拉身上并沒有發現這樣的缺點。對他而言,德博拉是一個“忠實的好幫手”,節儉、實際,并沒有太多的欲望。這樣的品德對日后的富蘭克林來說尤為重要。他們之間的結合雖然不是很浪漫,但一直保持了互助的關系,直至44年后德博拉去世。正如富蘭克林不久之后在《窮理查歷書》中所言:“婚前要睜大雙眼,婚后要半睜半閉?!?/p>
誰是私生子的母親
富蘭克林結婚不久,他們的婚姻就面臨著一個極大的挑戰。當時,富蘭克林做了父親,他的兒子是一個私生子,名叫威廉。這可能就是他自傳中所謂和“粗俗女人”鬼混帶來的“最大麻煩”。
威廉母親的身份至今仍然是一個謎,學者一直試圖解開這樁懸案。富蘭克林本人對此諱莫如深,從未吐露半點兒口風。威廉本人也是如此,假如他知道的話。實際上就連威廉到底是哪天出生的也是一個謎。我們不妨就從此談起。
大部分歷史學家認為威廉應該是出生于1730年4月12日到1731年4月12日之間的某一天。這一結論源自富蘭克林于1750年4月12日給他母親的一封信,信中提到“威廉今年已經19歲了,個子很高,循規蹈矩,就是有點兒花花公子的習氣”。
在《小報復》這一關于富蘭克林和他兒子之間復雜關系的著作中(其中的觀點很吸引人,但有某種程度的杜撰和猜測成分),威拉德·斯特恩·蘭德爾對此提出了質疑。1746年9月,威廉被授予少尉軍銜,離家前往加拿大執行任務。蘭德爾認為假如他是上述時間出生的話,當時只有十五六歲。也許富蘭克林在給他母親的信中故意隱瞞了威廉的年齡,使其看起來不像是私生子。但利奧·勒梅,一位嚴謹的研究富蘭克林的專家,在其網站上詳細列出了富蘭克林的生平。根據他的研究,威廉應該是生于1728~1729年之間,這一點與很多19世紀富蘭克林的傳記作家的觀點不謀而合。
然而,在威廉應征入伍之前,大概是1746年年初,威廉曾經試圖離家出走,富蘭克林從一艘停泊在港口的船上把他揪了回來。這也就意味著當時他的年紀應該不超過于16歲(富蘭克林當初準備到海上漂泊的時候是12歲,而他離家出走到費城時是17歲)。希勒·斯坎普為威廉所做的傳記認為威廉應征入伍的年齡應該是16歲,正好是在其學業完成之后。此外,就在威廉去世那年,也就是1813年,威廉曾經對一家雜志說起,自己今年82歲(這就證明了他出生于1730年年末或1731年年初)。
還有,因為所有人都知道威廉是私生子,所以富蘭克林沒有必要向自己母親隱瞞威廉的年齡,而威廉自己也沒有這個必要。鑒于以上推測,威廉應該出生于1730年年末,也就是富蘭克林和德博拉開始一起生活的時候。
那是不是如某些學者所推測的,德博拉才是他的親生母親?有沒有可能他們婚前簽署協議的原因就是因為德博拉懷孕了?而如果讓威廉的身世變得模糊,一旦羅杰斯回來就無法指責他們重婚或通奸?正如卡爾·范·杜倫所言:“(如果那樣)絕對是一個丑聞。但如果孩子是富蘭克林和另外一個不知名的女人所生,嚴重程度就小得多。富蘭克林就可以一個人承擔所有指責?!?/p>
但這一論斷禁不起推敲。如果德博拉懷孕并生下威廉,肯定有朋友或親戚(當然也包括她母親)知道這件事。正如H·W·布蘭茲指出的那樣:“即使多年之后來自羅杰斯的威脅早已消失,德博拉也沒有承認威廉是自己的兒子,這有悖常理。一個母親不會眼睜睜地看著在自己膝下長大的兒子被貼上私生子的標簽。”相反,德博拉曾公開表示對威廉的厭惡。一名曾經為富蘭克林工作的職員回憶,德博拉稱威廉是“世界上最十惡不赦的混蛋”,對威廉大加斥責,“用的言語,我從未從像她那樣身份的女士口中聽過”。
在1764年一場激烈的選戰中,威廉母親的身份更是成為話題之一。當時有一本小冊子稱威廉是一個名叫芭芭拉的妓女的兒子,富蘭克林雇她為女仆,直到她去世,不知被葬于何處。鑒于選戰的下流本質,以及富蘭克林一家不可能讓威廉的生母作為女仆一直待在家中,這一說法純屬無稽之談。
最好的解釋來自1763年關于威廉的一封信,這封信直到兩個多世紀后才重見天日。寫信人是費城有名的商人喬治·羅伯茨,他同時也是富蘭克林家的密友。“大家都知道威廉是私生子,他母親的社會地位也不高,”羅伯茨在給他倫敦朋友的信中寫道,“但是費城街頭巷尾的所有傳言都是無稽之談。我知道富蘭克林曾經與威廉的生母約法三章,威廉的生母不會對此事大加聲張,富蘭克林和威廉也不會承認和她有任何關系。”羅伯茨的確有可能知曉一些真相,但他秘而不宣,也就留下了不解之謎。
勤儉的另一半
在其自傳中(富蘭克林的自傳對勤勞和節儉的美德十分推崇,提到了36次之多),富蘭克林是這樣描述妻子的:“我是如此幸運,找到一位和我一樣勤勞、節儉的女士作為伴侶?!痹诟惶m克林步入老年時,他在信中對德博拉更是大加贊賞:“節儉是能使人致富的美德,也是我欠缺的。但是我很幸運,在我妻子的身上發現了這點。”德博拉幫他打理店鋪、裝訂書籍、買造紙用的破布。至少在最初的幾年,他們并沒有請傭人,富蘭克林每天都用一個2便士的碗喝面包和牛奶做的粥當早餐。
數年之后,富蘭克林已經養成了一些對華麗服飾的品位,但仍然極力推崇節儉,這在某種程度上很矛盾。他促狹地回憶起了德博拉的一個小毛病,以顯示“奢侈的習慣是怎樣進入家庭且如何超越節儉、日益得勢的”。一天早上,富蘭克林吃早飯的時候,發現餐具換成了瓷碗和銀勺。德博拉為此花了23先令的“巨款”。很多年之后,富蘭克林半是驕傲半是輕蔑地回憶道:“她對此沒找任何借口,也沒有道歉,只是覺得她丈夫應該有一把銀勺和一個瓷碗,就像任何鄰居一樣?!倍S著他們財富的日漸增長,他們家的瓷器和陳設就價值幾百英鎊。
當富蘭克林聽說自己的小妹妹簡要結婚的消息之后,他給簡寫了一封信,告訴她好妻子必須學會勤儉持家。富蘭克林說本想送給簡一張餐桌,但出于更加實際的考慮沒有這樣做。“我認為做一名好妻子要比僅僅做一個漂亮女士重要得多,所以我決定送你一架紡車?!闭绺F理查在他的第一本歷書中指出的:“享用過度,產業無多,女人有時間喝茶就不會有時間紡線、織布?!?/p>
節儉也是年輕的富蘭克林最喜歡的文章主題之一。在安東尼·阿夫特維特的來信中,在抱怨完不得不私奔而沒有獲得任何嫁妝之后,他就開始嘲笑妻子的做作和揮霍無度。首先,她買了一個不錯的銀鏡,所以就需要買一張好桌子來放它,有了桌子就需要好茶具,還得買一個鐘。面對堆積如山的債務,安東尼決定趁妻子走親戚的時候把所有東西都賣掉。他還買了一架紡車和幾只編織針。他請求報紙刊登自己的來信,這樣他妻子看到報紙之后就可以有個心理準備了。“如果她能夠適應生活的新基調,我們將會成為賓夕法尼亞最幸福的一對?!钡綍r,作為回報,他可能會考慮把鏡子買回來。
與同時代的其他男人相比,富蘭克林的大男子主義觀點要弱得多。因此,富蘭克林同樣把矛頭對準了男性。阿夫特維特的信發表兩周之后,報紙刊登了一封西莉亞·辛格爾給他的回信,同樣也出自富蘭克林筆下。正如塞倫斯·杜古德、愛麗絲·艾德堂格等富蘭克林筆下的其他女性人物一樣,辛格爾的來信同樣采用了歡快、閑聊式的口吻。辛格爾回憶了拜訪一個朋友的經過,她朋友的丈夫也準備效仿阿夫特維特的做法。于是,夫妻之間的爭吵就開始了。丈夫堅持“織襪子不丟人也不可恥”,妻子則以“這個鎮上織襪子的人已經夠多的了”作為回應。辛格爾最后決定告辭,“因為她知道在陌生人面前夫妻倆會鬧得更厲害”。后來她聽說紡線被扔進火爐里付之一炬了。
辛格爾(或者說是富蘭克林更為合適)接著又告誡富蘭克林刊登了太多關于女性缺點的故事,而實際上男性的毛病也不少。“如果我吹毛求疵的話,能找出的例子不勝枚舉?!彪S后她列出了很多男性的缺點,如在無謂的事情上浪費時間、賭博、買華麗的服飾。最后,富蘭克林借辛格爾之口戳破了自己使用化名的伎倆:“任何人身上的毛病都不少。這篇諷刺文章刊登之后可能冒犯到的那些人實際上不會在乎文章到底是誰寫的,抑或是誰登的。”
結婚4周后,富蘭克林寫了一篇更加正式、略微有些古板的文章《促進婚姻幸福的準則》。文章一開始,富蘭克林就對婚姻大加贊美,指出婚姻是“愛情和舒適最有效、最長久的基礎”。然而,有些笨蛋卻把婚姻變成了“最大程度的毀滅與痛苦”。他為對女性指手畫腳表示抱歉,因為實際上男性也有很多問題,“但這是出于我對女性的尊重,她們更容易接受意見,并付諸實踐”。
他給女性提供的建議包括:放棄任何想掌控你丈夫的想法,不要欺騙他或使他感到不舒服,認識到他“是一個男人而不是一個天使”,“善意、快樂地解決所有問題”,不要忘記自己婚姻誓言中的“服從”,“不要總想以自己的意志行事”。富蘭克林認為女性的權力和幸福“只能來自于丈夫的尊重與愛”,因此,妻子應該“和丈夫分享,減輕自己的顧慮,通過勤奮來保持身體健康”。當談論到性的時候,富蘭克林建議“正派、精致和智慧地表達婚姻之愛的溫柔,這是婚姻與不潔之戀最明顯、最直接的區別”。
富蘭克林的文章和虛構的讀者來信表明他之所以和德博拉結合,是因為他對婚姻持有很多傳統的觀點:妻子必須幫助丈夫,一家人要勤勤懇懇、節儉度日。幸運的是,德博拉也認為如此。總體而言,德博拉生性儉樸、熱愛工作,愿意讓丈夫過得開心。當然,正如富蘭克林將要指出的,他本人也是如此。
因此,他們建立了一種與傳統婚姻不同的伙伴關系,某些方面已經超越了婚姻范疇,某些方面可能還略有差距。德博拉無論在家還是在工作時都忙個不停,打理大部分生意,不斷擴大店里的經營范圍,包括她媽媽做的軟膏、富蘭克林的波士頓親戚做的肥皂、咖啡、茶葉、巧克力、藏紅花、奶酪、魚以及各式各樣的其他貨品。晚上她還在燭光下裝訂、縫衣服,即使自己的視力受損也毫無怨言。盡管她文化程度不高,經常寫錯字、用錯詞,但她所記錄的一本本賬目則見證了她與富蘭克林共度的幸福時光。
德博拉十分勤奮,富蘭克林對此深感自豪,對她的喜愛也與日俱增。若干年后,當富蘭克林在倫敦眾議院舌戰群儒,指出過高的稅賦會導致殖民地對英國產品的抵制時,他就聲稱當自己還是個小商人時,每天穿著妻子親手做的衣服,對此他深感自豪,那種感覺至今未再有過。
但德博拉對富蘭克林這個“我親愛的寶貝”(他們之間經常這么稱呼)和“爸爸”(她有時在公眾場合也這樣稱呼)并非只是一味順從。德博拉的脾氣暴躁,富蘭克林對此一直心存忌憚?!澳悴恢榔拮涌偸菍Φ膯??”當他的一個外甥和德博拉發生爭執時,富蘭克林這樣問道。就在新婚后不久,富蘭克林就寫了《責罵的妻子》一文。在文中,他為那些果敢、沖動的婦女們辯護,稱她們通?!霸诩彝ズ褪聵I上都十分活躍,都是特別在意丈夫的利益的好妻子”。
現存的唯一一幅德博拉畫像明確顯示出她是一個睿智、意志堅定的女人,豐滿、平實,但談不上迷人。多年之后,富蘭克林在從倫敦寫給自己妻子的一封信中,曾經描述了他寄給妻子的一個大杯子,并將其與杯子聯系起來?!爱斘业谝淮我姷侥莻€杯子的時候,我就十分喜歡。它看上去就像一個豐滿、快樂的婦人,干凈、整潔,外面包著藍白色的棉布。品質極佳,十分可愛,正好讓我想到了某人?!?/p>
富蘭克林夫妻之間的關系的確遠算不上浪漫,但成為窮理查口中一首流傳至今的歌謠的來源。在歌中,富蘭克林向“我樸實的鄉下瓊”致敬,并祝愿他們的日子越過越好。歌詞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她貌不出眾,從未有人贊賞過她的容顏;
盡管我欣賞美貌,但我更贊賞美德,
而美德在她身上從未褪色;
在她的打理下,我的家庭生活平靜而有序,
我賺來的辛苦錢由她節儉地用心打理;
盡管有些朋友以花錢為樂,
我卻在我的生活中自得其樂;
即使是圣人也有缺點,我的瓊也不能免俗,
但與優點相比,這些微不足道;
而現在,我已經適應了這些缺點,就像我自己的一樣,
對它們視而不見。
多年之后,富蘭克林在很多方面已經遠勝于德博拉。盡管他們仍然擁有相同的價值觀,但富蘭克林無疑更具有遠見卓識。有證據表明德博拉可能出生在伯明翰,然后就被父母帶到了北美殖民地。她成年之后,從未離開費城一步。她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市場街的房子里度過,而那里距離她長大的地方只有兩個街區的距離。
與其相反,富蘭克林熱愛旅行。雖然晚年的富蘭克林時常表達出希望德博拉能夠陪在他左右的愿望,但是他深知德博拉絕不會答應。他似乎能夠感覺到德博拉并不適應他所建立的新圈子。所以,就此而言,他們尊重彼此的獨立,也許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在德博拉生命中最后的17年中,富蘭克林有15年一直在國外,連她去世時也不在她身邊。盡管如此,他們對彼此的愛戀、尊敬、忠誠,甚至如伙伴般的感覺,至死未改。
被上帝帶走的小生命
1732年10月,在他們結婚兩年之后,德博拉生下了一個男嬰,弗朗西斯·福爾杰·富蘭克林,又被稱為弗蘭奇。這是一個深得父母寵愛的小男孩。當他還是一個嬰兒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自己的畫像。富蘭克林還特地請了一位教師同時給他的兩個孩子開蒙,當時威廉已經4歲了,弗朗西斯只有2歲。在余生之中,富蘭克林一直沉浸在對弗朗西斯的回憶里。在他眼里,弗朗西斯是那么懂事,對什么都感到好奇,獨一無二。
但這些美好注定只是痛苦的回憶。弗朗西斯才4歲,就不幸死于天花。這也是富蘭克林一生中僅有的幾個悲劇之一。在他的墓碑上,富蘭克林刻下了簡短的墓志銘:“他給每個人帶來了快樂。”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早在為詹姆斯工作時,在《美利堅信使周報》爭論了關于天花的話題后,富蘭克林就已經是接種牛痘的堅定支持者。在弗朗西斯出生前,富蘭克林也在報紙上極力宣揚接種牛痘的好處,并引用數據證明它是多么有效。比如1730年,他曾經寫過一篇關于波士頓爆發天花的報道,特別提到了接種牛痘者都逃過一劫。
實際上富蘭克林的確打算給弗朗西斯接種牛痘,但因為弗朗西斯患上了感冒而耽擱了。在弗朗西斯夭折一周之后,富蘭克林曾在報紙上發表了一份沉痛的聲明,否認了弗朗西斯是死于接種的謠言。“我在此鄭重聲明,弗朗西斯并未接種過牛痘,但的確因為感冒而發熱?!彼M而繼續表明自己的立場,認為接種是“安全、有效的”。
對于弗朗西斯的回憶常常使富蘭克林深陷痛苦之中,這對他來說并不多見。當若干年后他的妹妹簡給他寫信分享她的孫子所帶來的快樂時,富蘭克林回信說這“時常令我清楚地回憶起我的兒子弗蘭奇(弗朗西斯的昵稱),雖然他已經離開我36年了,但至今我仍很少發現有什么事或什么人能與他相比。每思于此,我都免不了嘆氣”。
更令人心碎的是,當弗蘭奇還在世的時候,富蘭克林曾經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少見的極富哲理的文章《幼兒的離世》。這源于當時鄰居家的一個小孩子不幸夭折。在對小弗蘭奇觀察的基礎上,富蘭克林描述了孩子所帶來的快樂:“多有趣的關節啊,孩子們的小手和小腳動來動去。多么不可思議的神經、血管、肌肉!還有很多看見或看不見的快樂,每個孩子都是如此……為了保護生命、維護生命、繁衍生息,人們做了多少的努力?!备惶m克林最后問道,難道“仁慈、善良的上帝創造這么多精致的生命最后只是為了讓他們埋葬在漆黑的墳墓里”?這些小孩子甚至都沒能分辨什么是善、什么是惡,還沒能服務同伴,侍奉上帝。對于這個問題的答案,富蘭克林承認,“已經超越了我們道德理解的范疇”。“上帝賜予我們眼淚,卻帶走生命讓它落下?!?/p>
定義自己的上帝
回顧富蘭克林的倫敦生活,我們不難發現他當時的思想傾向。富蘭克林曾寫下那篇條理不甚清晰的《論自由與必然、快樂與痛苦》,駁斥了自由意志和很多加爾文主義的觀點。隨后,他又稱這篇文章是對某些理論的“勘誤”。這樣就使其陷入了宗教的困境。他從此不再相信從小信奉的,認為人類的救贖只能通過上帝的憐憫而非個人努力才能實現的清教主義。但富蘭克林又不愿輕易接受某個單一教派的教義或沒有啟發意義的自然神論。自然神論是啟蒙運動的信條之一,認為對自然的研究和探索(而并非天倫)形成了民眾對宗教的認識。他所認識的自然神論者,包括他自己,最后都變成了道德上的未知論者。
回到費城之后,富蘭克林對宗教就不太感興趣,甚至很少去做禮拜。但他還是有很多基本的宗教信仰,包括“上帝的存在”、“上帝接受的最好供奉就是與人行善”等。富蘭克林對所有教派都持包容的態度,特別是那些致力于推動社會進步的教派。同時,他也堅信“即使最壞的教派也有好的一面”,認為教會的存在有益于社會,所以仍然定期繳納年費,供養費城當時唯一的長老會牧師杰迪戴亞·安德魯斯。
有一次,安德魯斯勸他去參加自己主持的禮拜,當時富蘭克林已經連續參加了5次。不幸的是,富蘭克林發現安德魯斯的布道“枯燥乏味、毫無啟發,他從未宣揚或強調過哪怕一條道德準則,與其說是期待我們成為好公民,不如說是希望我們成為長老會的信徒”。富蘭克林最后一次參加布道時,牧師布道的內容是《腓立比書》第4章第8節中的一段。富蘭克林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因此希望能聽到安德魯斯對此的闡釋。但他只是枯燥地念教義,對于道德沒有提供任何實際想法。富蘭克林因此非常失望,所以決定以后的周末用來讀書,自己寫教義。
此后,富蘭克林開始用一系列的文章和信件來闡述自己的宗教思想。其中有一個信仰他篤信終身:一種高尚且更強調道德、實用的自然神論。與其他單純的自然神論者不同,富蘭克林認為對上帝的信仰必須貫穿日常生活,這一點很有益處(可能也是很正確的)。但與其他自然神論者一樣,富蘭克林的信仰中沒有出現對某一特定教派的盲從,而是強調精神的作用、自我反省和自我救贖。
《論宗教的信仰和行為》正是富蘭克林所著的一系列宗教文章的開山之作。該文寫于1728年11月,“僅供個人參考”。與他在倫敦寫的那篇從頭到尾充斥著令人費解的邏輯推理的文章不同,此文簡明扼要,但又立意高遠。富蘭克林以一個簡單的判斷作為文章的開頭:“我相信神的存在?!?/p>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論述,很多自然神論者都不愿承認。正如狄德羅曾經開玩笑道,所謂的自然神論者就是那些還沒有活到變成無神論者的人。富蘭克林卻不同,他活了很久,盡管約翰·亞當斯等人曾質疑他實際上是一個無神論者,但他在一生中一直強調他承認上帝的存在。
在自然神論的傳統中,富蘭克林所謂的上帝其實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難以解釋的一些現象和痛苦。“我自大地認為上帝和人一樣,并不曾有什么作為?!彼€認為“天父”距離我們太遠,根本聽不到人們的贊美或祈禱。
富蘭克林認為,人們愿意并覺得應該去崇拜一個與人類關系更緊密的上帝。因此,他寫道,上帝就化身為一些更為個性化的形象讓智者去崇拜。富蘭克林創造性地將自然神認為上帝創造世界無所作為的觀點和其他教派中認為上帝無處不在的觀點結合起來,認為上帝可以根據人們崇拜的需要,顯示出不同特點。
有些評論家,包括著名的艾德禮認為,這實際上反映出富蘭克林是一個多神論者,因為他認為各個領域的神都不一樣。但并非如此,富蘭克林一生中的確提到過“上帝們”,但都是以戲謔的口吻,與1728年這篇文章中正式的基調截然不同。正如凱里·沃爾特斯在其所著的《富蘭克林和他的上帝們》寫的:“認為富蘭克林是多神論者實際上大錯特錯。這樣的結論不僅有邏輯問題,也根本站不住腳。”(實際上富蘭克林有時候連信仰一個神都很困難,更不要提讓他信仰一堆神了。)
富蘭克林隨后描述了他是如何看待和定義自己的上帝的。富蘭克林認為,必須要有一段合適的祈禱詞,事實上他自己撰寫了一段。此外,還要行為端正,富蘭克林行事時也經常進行道德的考量,盡管非常講究實用主義,甚至帶有一點兒功利主義的色彩?!拔艺J為當上帝看到自己的那些杰作(人類)感到快樂的時候,他自己也十分高興。而鑒于如果沒有品德,人在世界上就不會快樂,所以我也相信上帝他樂于看到我行為端正。”
此后,富蘭克林又寫了一篇文章,與共讀社的朋友們分享。他通過討論“上帝的福佑”,也就是上帝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世間萬物,進一步闡明了自己的觀點。清教徒們認為上帝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稱之為“特殊的福佑”,然后為每一個愿望向上帝祈禱。正如加爾文自己曾經指出“如果上帝只是靜靜地待在天堂,無所作為,他早就喪失萬能的權力了”。但大多數自然神論者則相信“總體的福佑”,就是上帝通過設定自然規律來體現自己的意志而不是插手人世間每件事。
富蘭克林以其標志性的實用主義解決了這一問題,他稱之為“論治理世界中的上帝福佑”。首先,他向自己的“酒友們”表示歉意,稱自己討論這一問題還“不太夠格”。富蘭克林說,通過對自然的研究,他確信上帝創造了宇宙,上帝也的確是智慧、善良、萬能的。隨后,他提出了4種可能性:(1)上帝的確是預先安排好了萬事萬物,消除了任何自由意志的可能;(2)上帝讓事情根據自然法則和他所創造的人類的自由意識而發展,從不干預;(3)某些事物是上帝預先安排的,有些則是自由發展的,但上帝從不干預;(4)上帝有時會根據自己的意志對事物進行干預,并消除那些因順其自然而產生的人類無法控制的后果及其影響。
富蘭克林最終表示同意第4種可能性,這并非出于論證,而是一一排除和對人類實用性進行考量之后的結果。前3種可能性實際上都否定了上帝的智慧、善良和萬能?!拔覀円虼藭匀坏氐贸龅?個假定?!彼渤姓J,同時認可上帝的萬能和人類的自由意志在某些人看來是矛盾的(這也正是他在倫敦所寫的那篇文章中所遇到的難以解釋的難題)。但是如果上帝真是萬能的,富蘭克林認為,他絕對有可能找到一個方法,讓人們的自由意志產生自己想要的效果。
正如所期待的一樣,富蘭克林的結論有很多實際意義:人們應該熱愛上帝,“向上帝祈求他的憐愛和保護”,但同時他也沒有背離自然神論太遠,認為人民為自己的事情祈禱不會有什么效果。隨后在他給哥哥約翰寫的一封“大不敬”的信中,他說,當時新英格蘭大概有4 500萬個祈禱都在希望上帝保佑打敗法國人?!叭绻×?,恐怕我此生對長老會的觀點都會改變。但實際上,我還是認為進攻強大的城市時,自我的努力要比祈禱靠譜得多?!?/p>
尤為重要的是,富蘭克林所有的信仰都是源于實用主義觀點。他在共讀社發表的文章中最后一句就是強調人們認同他所提出的上帝福佑和人的自由意愿并存的觀點對社會是有益的:“這樣的一種宗教將會有效地節制我們的行為,給我們帶來內心的平和與寧靜,會回報我們善舉,對他人也是實用、有益的?!?/p>
實際上,并非所有富蘭克林對宗教的思考都是真摯的。就在共讀社那篇文章的前后,富蘭克林在報紙上還發表了一篇文章《圣山上的女巫審判》,實際上是一首將清教徒神秘的信仰和科學常識結合起來的打油詩。兩個被指控的女巫要接受兩個考驗:用《圣經》來衡量她們的體重,以及把手腳都捆起來扔到河里看是否能浮起來。她們接受了這個提議——條件是兩名原告也要進行這兩項測試。通過對當時令人啼笑皆非的盛大場景的生動描述,富蘭克林再現了這一過程。原告和被告都成功地通過了第一項測試,他們都比《圣經》重。但是兩名被告和其中一名原告在河里沉了下去,這就意味著她們都是女巫。聰明的看客認為大多數人都能自然而然地浮起來;其他的人則不確定,決定等到夏天再看看,那時候被測試的人可以不穿衣服。
富蘭克林的自由思想引起了其家人的不安。他的父母曾寫信表示對他“錯誤觀點”的擔心。在回信中,富蘭克林詳細闡明了他寬容、實用的宗教觀點,而他終生篤信這一觀點。富蘭克林在信中寫道,很多人都認為“所有他認同的觀點都是正確的,所有他拒絕的行為都是錯誤的”,這根本就是無稽之談。而這一比喻對所有不同宗教的觀點也十分適用。富蘭克林認為,所有宗教的觀點必須要根據實用性來進行衡量:“我認為必須根據影響和效果對觀點進行衡量,如果一個人的觀點并沒有使他的道德減少或變得更邪惡,那么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認為這些觀點是無害的。我希望我的情況正是如此?!彼⒉辉诤踝诮汤碚摰牟顒e,這也正是他母親擔心的地方?!爱斦y信仰受尊重程度超過了道德時,我想宗教本身也在蒙難。《圣經》告訴我,我們不能以自己所想來判斷事務,但是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予同胞最大的慷慨。參見《馬太福音》第26節?!笔熘妒ソ洝返母改缚赡軙靼姿f的是《馬太福音》第25節。后來,他們不必杞人憂天了。
道德完善計劃
對于富蘭克林的信徒和詆毀者來說,他們對富蘭克林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是根據其在自傳中對如何實現“道德完善”的描述而奠定的。富蘭克林的這一嘗試,包括不斷踐行一系列美德,實際上略顯奇怪。然而這一嘗試看起來又如此真誠、呆板,以至于看客會情不自禁地崇拜他或嘲笑他。正如小說家D·H·勞倫斯所言:“他給自己列出了一系列美德,然后逼著自己踐行,就像一個人非要帶著枷鎖走路一樣?!?/p>
因此,對79歲的富蘭克林以略帶諷刺和自嘲口吻寫下的,對“大膽而又艱巨的道德完善計劃”的回憶所進行的審視,對讀者來說十分重要。在撰寫這一部分的時候,富蘭克林人在巴黎。自傳中所體現出的對年輕時的自己頗為自得的感覺在他同期所撰寫的其他文章中也有所顯現。我們必須要注意的是,作為一個年輕人,富蘭克林對于提高自己道德修養的努力嘗試是真誠的,即使在他老年回憶此事的時候,也頗為驕傲。
富蘭克林的這一嘗試開始于他從費城長老會的布道失望而歸,并試圖自我定義自己的宗教信條之時。這其中充滿了實用主義色彩,并沒有任何宗教準則或哲學思辨。正如他此后驕傲地宣稱,這是一種勸告,只是一種關于如何實現目標的實用指南。
富蘭克林首先列出了他認為理想的12項美德,并為每一項都附上了簡短的定義:
節制:食不過飽,飲不過量。
沉默:言則于人于己有益,不做無益閑聊。
有序:一切物品都應有序放置,每件事情都應按時完成。
意志堅定:事當做必做,絕不半途而廢。
節儉:所費錢財必須于人于己有利(絕不浪費)。
勤奮:不虛度光陰,每時每刻做有用的事,摒棄不必要的行為。
真誠:絕不欺騙傷害他人,思想純潔公正,言之有據。
正直:不冤枉傷害他人,不忘記自己造福他人的責任。
中庸:不走極端,如果受到應有的傷害,不要惱怒。
清潔:保持身體、衣服和住所的整潔干凈。
平靜:心如止水,不為瑣事、庸事或難以避免之事所擾。
貞潔:克制欲望,除非為了健康或生養后代,以免頭腦愚鈍、身體虛弱,或損害自己和他人的安寧與名譽。
一位貴格會教徒朋友“善意”地指出他還忘了一項:富蘭克林常常過于“驕傲”,并舉了幾個例子,有時甚至是“專斷、無禮”。所以富蘭克林后來添加了“謙遜”作為第13項美德,“效仿耶穌和蘇格拉底”。
這些描述,如對貞潔的寬容定義,十分具有啟發意義。富蘭克林這一舉動本身也是如此。期望通過勤奮的努力實現完善自我的激情,正是美國的魅力所在。
富蘭克林所關注的是那些可以幫助他在塵世間獲得成功的品質,而并非那些可以使其日后受到他人追捧的虛無縹緲之物。對此,戴維·布魯克斯評價“富蘭克林身上具有典型的資產階級道德特征”,“富蘭克林身上的品德不是那些英雄主義的道德,沒有亞里士多德般對榮譽的渴望,也不是宗教意義上的道德,但卻是實用的、民主的道德”。
正如埃德蒙德·摩根等人指出的,富蘭克林所列出的品德實際上帶有自私的色彩,比如,并未提及仁慈或行善。但公正地講,我們必須要牢記這只是一個年輕商人的自我完善計劃,而不是成熟的道德修養聲明。對于富蘭克林來說,仁慈一直是激勵他前進的理想之一。正如摩根所言,慈善“實際上正是富蘭克林一生的指導原則”。富蘭克林多次聲明,其道德的核心理念就是“侍奉上帝最好的方法就是與人行善”。
同時遵守13項美德一度“比我想象的要困難得多”,富蘭克林回憶道。問題在于“當我試圖遵從指導,避免一個錯誤的時候,我通常驚訝地發現我又犯了另外一個錯誤”。所以他決定就像一個人“給花壇除草一樣,他不會畢其功于一役,因為這完全超出了他的能力與體力,而是一個接著一個,循序漸進”。
富蘭克林做了一本小冊子,畫了一個表格,一共有7列,每列代表一天。表格有13行,每行都代表一種品德。如果違反了,就在空格中畫上一個黑點。第一周,他主要關注“節制”,避免在此項原則上犯錯誤,而不去在意其他美德。當這一美德有所加強的時候,他就把注意力投向了下一個“沉默”,同時也確保“節制”那列沒有黑點。如此進行,一年之內,可以完成4次這樣的13周循環。
“我很驚訝地發現自己的過失要比想象的多得多?!备惶m克林驚訝地發現。實際上,因為擦得過勤,筆記本很快就出現了許多破洞。于是,他改用象牙板,清理起來省事得多。
富蘭克林遇到最大的麻煩就是“有序”。他生性大大咧咧,因此他最終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他每天都很忙,記性也不錯,所以不需要太有序。富蘭克林把自己比作一個磨斧子的急性子的人,一會兒就失去了耐心,說“我覺得我最喜歡帶斑點的斧頭”。此外,他還愉快地回憶道,他還發明了另外一種便捷的推理方法?!坝行┦挛锱硇缘耐庖聲r不時地暗示我按此行事實際上是道德的偽飾,如果為人所知,我定會遭人取笑。也許完美無缺的人格反而會遭人妒恨?!?/p>
“謙遜”也是一個大問題?!拔覐牟桓易钥鋸膶嵸|上已經養成了這一美德,但從表面看來,的確如此?!倍敵跛谫M城大街上推著手推車自己運報紙所贏得的勤奮美名仿佛也印證了這一觀點?!笆聦嵣?,人的各種習性中,驕傲是最難以征服的一個。盡管我們極力隱藏,與之斗爭,將它打倒,不斷克制自己,但它仍然存在,時不時還會出來顯露一番?!倍c驕傲的斗爭,將會在富蘭克林的一生中給他帶來很大的挑戰,同時也令其深感快樂。“你將會發現,當我確定已經將其徹底消滅時,我因此洋洋自得而又犯了這個毛病?!?/p>
實際上,他在談及自己的道德完善計劃時的確有點兒自鳴得意。50年之后,當富蘭克林在巴黎和法國的女士們調情的時候,他總會拿出那塊象牙板展示自己的美德,讓他的法國朋友因為有幸碰一下“這塊珍貴的板子”而欣喜若狂。
啟蒙運動的信條:從實際出發觀察萬物
道德完善計劃與富蘭克林幾乎同期形成的宗教觀一起,構成了他人生原則的基礎。它源自實用主義的人性觀,以及認為侍奉遙遠而又仁慈的上帝的最好辦法就是與人為善這一原則。富蘭克林從未形成一種深奧的道德或宗教哲學,其信條的基礎是理性的實用主義,而不是宗教信仰。
富蘭克林的思想中包括了部分清教教義,如節儉、不做作,以及堅信上帝垂青于那些勤奮的人。但他把這些東西與清教教義中那些“人的救贖只能通過上帝的仁慈來實現”等他認為對增進道德無益的觀點剝離開來。正如耶魯大學學者A·惠特尼·格里斯沃爾德所言,富蘭克林的一生證明了“那些習慣可以從清教徒認為無法實現的信仰中抽離出來”。
與科頓·馬瑟等其他清教徒相比,富蘭克林更關心他人。實際上,他經常取笑那些職業牧師的狹隘眼光。正如艾德禮所言:“清教徒以不斷內省而聞名,他們對自己的罪責(真實或想象的)深感內疚,痛苦地糾結于自己能否獲得救贖。但深省在富蘭克林身上卻沒有半點痕跡。你即使仔細地檢查富蘭克林的作品,也找不到任何關于心靈焦灼的詞匯?!?/p>
同樣,富蘭克林很少展現出浪漫主義運動時期的那種多愁善感的主觀主義特點。浪漫主義運動強調主觀感受,在富蘭克林中晚年時盛行于歐美。很多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如濟慈、卡萊爾、愛默生、梭羅、愛倫·坡、梅爾維爾等人,因此對富蘭克林大加批判。
相反,富蘭克林直接融入啟蒙運動和理性主義時代的傳統中,在此方面,他是北美殖民地的先驅。啟蒙運動于17世紀末興起于歐洲,強調理性和通過觀察獲得經驗,反對宗教和傳統權威,對教育和進步持樂觀態度。在此基礎上,富蘭克林加入了自己的實用主義元素。(正如小說家約翰·厄普代克和歷史學家亨利·斯蒂爾·康馬杰所言)富蘭克林能夠正確欣賞清教主義中的有益成分,并將其從僵化的教義中解放出來,讓其在啟蒙運動思想自由的土壤中大放異彩。
在此后50余年內所著的關于宗教的作品中,富蘭克林很少表現出狂熱。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覺得糾纏于無法親自驗證的理論問題毫無意義,因此也就缺乏形成一種觀點的理性基礎。來自天空的閃電,對他來說只不過是可以用一根風箏線捕捉,并能進行研究的某種東西罷了。
因此,富蘭克林就成為最早的宗教包容先驅。他認為關注教義的區別會引發分歧,試圖確定上帝的意志又超出了人類的智力范疇,這樣的行為對社會無益。宗教的目的應該在于推動人和社會的進步,任何涉及這一點的教義對他來說都是好的。當描述他的道德完善計劃時,富蘭克林在自傳中寫道:“它并沒有提及任何教派的主要信條,這是我有意為之。因為我充分相信自己的方法是卓越有效的,它對信仰任何宗教的人來說都是有益的,我還打算找個時間出版它,所以不希望其中有任何內容會使任何教派的任何人產生偏見?!?/p>
富蘭克林信條簡明的同時也意味著可能會被嘲笑,因為從哲學的角度而言,它失之精妙。19世紀對富蘭克林手稿進行整理的阿爾伯特·史密斯稱:“富蘭克林的哲學只是些具有遠見卓識但又平直質樸的格言?!备惶m克林對此從未否認,他承認自己關于宗教和道德的觀點并非建立在深刻分析和哲學思考之上。正如晚年時富蘭克林對自己朋友所說:“哲學推理中極大的不確定性使我迷惑,于是我就放棄了對此方面內容的閱讀,學習其他更令我滿意的東西?!?/p>
什么令他更為滿意呢?不是哲學,不是詩歌,也不是意氣風發的浪漫情緒,而是以切實、可行的觀點觀察萬物。這是否產生了有益的效果呢?的確如此。對富蘭克林來說,公共道德和宗教道德、與人為善和侍奉上帝之間存在著某種天然的聯系。他從未因自己準則的簡單而感到羞恥,正如富蘭克林給妻子寫的一封情書中提道:“上帝善待我們,我們就通過善待他人來實現我們對上帝的尊重。”
致富之路:《窮理查歷書》
富蘭克林于1732年年末開始發行的《窮理查歷書》充分反映出了他與人為善、世事通達的哲學,并將賺錢和提升道德這兩個目標完美結合起來。在其發行的25年間,《窮理查歷書》成為美國第一部幽默經典。其中的窮理查和他愛嘮叨的太太布里吉特(就像富蘭克林之前塑造的塞倫斯·杜古德、安東尼·阿夫特維特和愛麗絲·艾德堂格一樣)定義了美國民間幽默的主要傳統:具有淳樸智慧和風趣機智的普通人,看似無辜,卻在不經意間尖銳地拆穿了生活中那些大人物和笨蛋的偽裝。歷史學家艾倫·泰勒曾總結道:以窮理查為代表的人物“看起來越毫無惡意、普普通通,就越容易表達那些機智的觀點”?!昂芏嘤哪?,從戴維·克洛科特到馬克·吐溫,再到加里森·凱勒,無不是繼承了富蘭克林的衣缽?!?/p>
對于一個印刷商來說,歷書是一筆有保證的可觀收益,比《圣經》賣得還要好(因為每年都要買歷書)。當時,費城每年出版6種歷書,有兩種由富蘭克林負責印刷:《托馬斯·戈弗雷歷書》和《約翰·杰爾曼歷書》。但不久之后,戈弗雷因做媒失敗與富蘭克林決裂,杰爾曼轉投安德魯·布拉德福德的印刷店,因此1732年秋,富蘭克林突然發現自己沒有歷書可印了,收益上也受到了損失。
所以他匆忙決定發行自己的歷書。就形式和風格而言,他的歷書與一般的歷書沒有什么區別,都師從當時最受歡迎的《泰坦·利茲歷書》。富蘭克林給自己的歷書取名為《窮理查歷書》,名字中帶有一絲矛盾意味,也是借鑒了他哥哥詹姆斯的《窮羅賓歷書》。而理查德·桑德斯則碰巧是17世紀末英國一個著名的歷書作家的真名。
然而,富蘭克林在歷書中加入了自己的特色。因為使用了假名,他可以大膽嘲諷,出言無忌。他首先故意挑起了與其競爭對手泰坦·利茲的爭執,預測并編造了他死亡的消息。正如他在報紙上刊登的廣告所言:
1733年版的《窮理查歷書》其內容無所不包,陰歷、日月食、行星運動和面相、天氣、日升月落、漲潮等應有盡有。還有很多開心機智的詩文、玩笑和諺語,作者的寫作動機,以及與對他的好朋友泰坦·利茲先生死期的預測。作者:理查德·桑德斯,本歷書由富蘭克林負責出版發行。
多年之后,富蘭克林是這樣回憶自己的歷書的,稱之為“向普通民眾傳遞知識的好工具”,同時里面印滿了諺語,“教導民眾勤勞和節儉是致富和養成美德的好方法”。富蘭克林還有另一個動機,這充分證明了他的遠見。塑造一個虛擬的歷書作家最大的好處就是,他可以取笑自己,以窮理查之筆,半真半假地承認,賺錢也是他的主要動機?!拔覍憵v書,用文字喚起大家的興趣,聲稱只是為了公眾福利;但如果這么做的話,我未免太不誠懇了?!备F查理在他第一篇序里寫道,“事情真相是,我非常窮,而我的妻子……已經不止一次地要燒毀我的書和咔咔作響的玩意兒(她常這么稱呼我的實驗器具),如果我不能用它們來給家里掙些錢的話?!?/p>
窮理查接著預測了他的競爭對手泰坦·利茲鐵定會離開人世,甚至還給出了具體的日期和時間。這是模仿喬納森·斯威夫特的一個惡作劇。利茲落入陷阱,并在自己的1734年歷書里(其時間晚于他的“死亡時間”)把富蘭克林比作“一個自負的三流作家”,只會干“傻子和騙子的行事”。富蘭克林由于有自己的印刷店,因此可以在發行自己的1734年歷書之前搶先閱讀利茲的歷書。因此在1734年的《窮理查歷書》中,窮理查回應說所有誹謗性的斷言都表明真正的利茲先生已經死了,這份歷書肯定是冒名之作?!袄澫壬慕甜B眾所周知,他是不會使用這種下流和卑鄙的言辭的?!?/p>
在1735年的歷書中,富蘭克林再次對那“已經故去”的對手的尖銳還擊進行了嘲諷?!叭绻┨埂だ澾€活著,他絕不會讓我如此”,還使利茲陷入了語言陷阱。利茲當時公然宣稱自己“可以活到”足以證明所謂的死亡日期是“不真實的”。富蘭克林則反駁如果他能夠活到那個時候,他肯定已經“死了”。窮查理嘲弄道:“讀過他最后兩本歷書的人都很清楚,沒有一個活人會寫出這樣的東西?!?/p>
甚至在利茲1738年去世之后,富蘭克林也沒有放過他。他在報紙上登了一封利茲鬼魂的來信,承認“我的確如你所言在那個時間去世,只是差了5分53秒”。此外,富蘭克林還讓利茲的鬼魂預測了窮理查的另一個對手約翰·杰爾曼將會在來年皈依基督教。富蘭克林的這個玩笑一直開了4年,甚至當他再次獲得了《杰爾曼歷書》的印刷合同后依然如此。杰爾曼的好性子終于用盡了,于是在1743年又把自己的歷書交給布拉德福德印刷?!白x者很希望我可以回應,通過我與富蘭克林的論戰證明我不是清教徒,”杰爾曼寫道,“我唯一能保證的是因為他自己的表現,富蘭克林今年不會再從我這兒賺一毛錢了?!?/p>
富蘭克林躲在窮理查后面冷嘲熱諷,并樂在其中,但他也愿意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1736年,富蘭克林讓窮理查出面否認自己是虛構的。他說,他不會“關注任何認為我的歷書實際上是我的印刷商所做的無端揣測,一旦我失去信用,那個印刷商根本不會照顧我的后代”。來年,窮理查又抱怨他的印刷商(富蘭克林)擅自挪動了一些天氣預報放在假日前后,結果造成了一大堆錯誤。1739年,他又抱怨自己的印刷商偷了自己的利潤,但他又加了一句,“我并不怨恨他,他是我尊重的人?!?/p>
在很多方面,窮理查夫婦是富蘭克林和德博拉的真實反映。1738年歷書中,富蘭克林讓布里吉特為歷書作序。當時正是德博拉給丈夫買了瓷碗不久,富蘭克林的報紙也剛剛刊文取笑妻子買好茶具的虛榮。布里吉特告訴讀者,她剛剛讀了窮理查寫的序言,發現他“一直在拿我開玩笑”,她很生氣,就把序言扔掉了?!凹词刮艺娴挠羞@樣那樣的缺點,他也不至于把我的事都寫出來,讓全國人都知道吧。有一次,他告訴讀者我為人驕傲,另一次是說我說話嗓門大,還有一次說我買了新襯裙,還有很多諸如此類的事。天哪,現在全世界都知道窮理查的妻子時不時地喝點茶了吧!”為了避免讀者錯失其中的聯系,她還特意提到茶葉是“印刷商送的”。
遺憾的是,窮查理讓人開懷的歷書序跋并沒能像那些富蘭克林在歷書空白處標注的格言(比如最著名的一句:“早睡早起,會讓你健康、富有又聰明。”)一樣廣泛流傳。如果看到后世那些認同他自我完善格言的人們發自肺腑的贊揚,富蘭克林肯定會很高興。而如果看到后輩的幽默作家如何以此取樂,他應該會更高興。馬克·吐溫曾寫過一篇文章《已故的本杰明·富蘭克林》,拿他取樂?!八坪跻粋€男孩想變得健康、富有和聰明都要遵從這個條款。我的父母就是以此來教育我的??墒撬o我帶來的痛苦是無法表達的。真正的結果就是我現在體弱、貧困,腦子還有點兒毛病。在我還是孩子的時候,父母要求我在早上9點鐘以前起床。如果他們讓我順著生物鐘來的話,我現在會在哪里?毫無疑問,我會開一家店,廣受尊敬?!备駝趩獭ゑR克斯也深表贊同:“‘早起早睡,夢想成真’只是一個玩笑。大多數我認識的有錢人都睡得很晚,如果在下午3點前把他們弄醒的話可是會大發雷霆的……你從未見過瑪麗蓮·夢露早上6點起床吧。真相是,我從未見過瑪麗蓮·夢露起床,更加遺憾。”
正如富蘭克林所言,窮理查的很多格言并非原創?!八鼈儼藖碜愿鱾€時代不同國家的智慧。”富蘭克林在自傳中寫道。他甚至在最后一版中表示“本書中作者原創不到1/10”,就連“早睡早起”那句格言在一個世紀之前就已經出現了。
富蘭克林的天賦就在于在發明一些新格言的同時也對現有格言進行改造,使其更加凝練。例如,有句古諺“新鮮的魚兒和新來的客人都很臭,那是因為已經過了三天”,富蘭克林把它改成“客久招人煩”。同樣,“被包裹住的貓不是好的捕鼠者”變成了“套子里面的貓抓不到老鼠”。他還把古語“多砍幾下就會砍倒大橡樹”變成了更有哲學意味的“水滴石穿”。他還把“想要三個人保守秘密,除非其中的兩個人走了”變成了更加尖銳的“想要三個人保守秘密,除非其中的兩個人死了”。蘇格蘭諺語“聽話的少女和不能保密的城堡不會有好結果”,則被他改造成了“大勢已去,覆水難收”。即使大部分格言都是從別處借鑒而來的,同樣反映出了富蘭克林實用和幽默的觀點。
富蘭克林歷書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機智。完成1738年歷書之后,富蘭克林以“愛學問的人”為名給自己的報紙寫了一封信,教競爭者如何寫歷書,以取笑對方。富蘭克林寫道,寫歷書所必需的天賦,就是“莊嚴,要把握無趣和廢話之間的平衡”。這是因為“普通人一般都覺得外表莊嚴的人是智者”。此外,作者還要“寫出一些本人和他人都難以理解的話語和暗示”。他還引用了泰坦·利茲歷書中的話作為例子。
最后一版《窮理查歷書》完成于1757年富蘭克林前往英國的旅途中。他把窮理查所有關于節儉和道德的名言都匯集在一起,以“亞伯拉罕”的老者之名發表了一席講話。富蘭克林的機智幽默絲毫未減,他寫道,窮理查站在人群之后,這樣描述了當時的情況:“人們聽到點頭稱是,卻馬上背道而馳。”
所有的一切在給窮理查帶來巨大成功的同時,也給富蘭克林帶來了財富。富蘭克林歷書的年銷量達到1萬冊,遠超過他費城的對手約翰·彼得·曾格(他曾陷入1735年著名的誹謗案中,富蘭克林的報紙對此也有所報道)的912份;而詹姆斯的遺孀每年只售出960份。亞伯拉罕的演講則被單獨出版,名為“致富之路”,一度成為北美殖民地最受歡迎的書籍。40年的時間里,更是被翻譯成7種語言,重印145次,到現在,一共有1 300多個版本。
正如富蘭克林的道德完善計劃及其自傳一樣,窮理查歷書中的格言也被批評為更像是出自一個吝嗇的老學究之口。D·H·勞倫斯就曾經說過:“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和無數的智慧,最后才看明白窮理查究竟想要說些什么?!钡绻坏]有幽默、諷刺、機智和道德,富蘭克林也就不是富蘭克林了。富蘭克林本人并不是個一本正經的人,他也沒有把財富作為自己的最高追求。富蘭克林曾對朋友說:“人類最大的缺點就是無休止地追求財富。”他的目標是幫助那些人變得更加勤奮,成為更有益、更有道德的公民。
《窮理查歷書》為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富蘭克林,特別是他的機智和觀點,提供了有益的借鑒。通過借一個虛擬人物之口表達自己的觀點,富蘭克林再次踐行了自己的準則,即委婉客觀地表達自己。正如窮理查所言:“讓所有人都知道你,但別讓人了解你;水淺被踐踏,心淺遭人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