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凱默印刷店:富蘭克林的個人魅力

作為年輕的學徒,富蘭克林曾讀過一本推薦素食的書。富蘭克林很欣賞這種飲食習慣,不光是因為道德和健康,實際上更多的是出于金錢方面的考量:當時他在詹姆斯的店里并沒有多少伙食費,如果吃素的話可以省下幾乎一半的錢來買書。所以當他的工友們到外面去享受美食的時候,富蘭克林通常一個人躲在店里吃面包和葡萄干,省下的時間都用來學習。“因為飲食節制清淡,我的頭腦更加清晰,理解力增強了不少,因此進步也比以前大了很多。”

但富蘭克林本質上是理性動物,所以很希望能夠熟練地進行推理,實現理性的思考。在他乘船從波士頓前往紐約的途中,船因為無風在布洛克島附近停留,船員開始抓鱈魚,并以此為食。最開始,富蘭克林拒絕吃魚,直到熱氣騰騰的魚出鍋,香氣四溢,十分誘人,他終于抵制不住誘惑。富蘭克林有一種奇怪的自知之明,他后來回憶道:

當時我在原則和愛好之間徘徊了很久,最后我想起了當人們剖開魚肚的時候,會從魚肚中取出小魚來。所以我就想:“如果你們可以互相吃掉對方,我實在找不出不吃你們的理由。”所以我就津津有味地吃起魚來,后來還和其他人一樣,只是偶爾才恢復吃素的習慣。

從中,富蘭克林領悟到了一個十分奇怪甚至有點兒憤世嫉俗的道理,后來他將其濃縮成一句格言:“人們作為理性動物崇尚便利,其原因在于實用總是能為其所作所為提供一個借口。”

富蘭克林的理性主義使其成為啟蒙運動的代表之一,當時理性主義在18世紀的歐洲和北美殖民地十分盛行。其實富蘭克林出生的年代正是宗教盛行之時,但富蘭克林對此并不狂熱。而他生命的后期則是浪漫主義大行其道,他對古羅馬偉大的道德情操的評價也是一般。但正如伏爾泰一樣,富蘭克林可以從理性的角度對自己的努力進行自嘲,對人性進行犀利的剖析。其自傳中一個固定的主題,也是他一生及其編寫的《窮理查歷書》的主題,就是他十分贊賞人以理性的角度為自己提供便利。

富蘭克林17歲時,已是一個儀表堂堂的小伙子:身體健壯、肌肉發達、表情坦誠,有6英尺1英尺=0.304 8米。——編者注那么高。他有一種快樂的天賦,幾乎在任何場合都游刃有余。無論是好斗的小商販還是富有的商人,無論是學者還是流氓,他都應對自如。富蘭克林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個人魅力,他可以輕易獲得貴人的好感,他從不害羞,總是渴望獲得友誼或幫助,因此總能在任何場合展示出自己的魅力。

例如,在奮斗的路上,富蘭克林遇見了當時紐約唯一的印刷商威廉·布拉德福德,他曾經出版期刊支持富蘭克林在波士頓進行的反對“暴政和偏執狂”的斗爭。布拉德福德當時無法給富蘭克林提供工作,但他提議富蘭克林到費城,可以在他兒子小布拉德福德那兒找一份工作。小布拉德福德在費城打理家族的印刷店和周刊。

離開波士頓10天后,富蘭克林來到了費城,那是一個星期天。當時他身上只有一先令先令:英國的舊輔幣單位,舊時英國大多數殖民地也使用這一貨幣單位。——編者注荷蘭幣和一先令銅板。他把銅板給了船上的人當作自己的旅費。起初他們不收,因為富蘭克林幫助他們劃船了,但富蘭克林堅持如此,也就只好收下。富蘭克林還把自己買的三個面包圈中的兩個給了同船的一位母親和她的孩子。“有時候,人手里沒有多少錢的時候反而比有錢的時候更大方,可能是因為怕被人看不起吧。”

從到達費城第一天起,富蘭克林就很在意自己的表現。有時候美國的個人主義者認為無須在意他人的想法。但與此相反,出于自尊和功利的雙重考量,富蘭克林一直在維護、提升自己的名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富蘭克林是美國第一個公開的公共關系專家。富蘭克林日后寫道:“雖然我在生活中勤奮、節儉,但我也一直很注意避免給他人留下相反的印象。”特別是當他早年還是一個年輕商人時,借用評論家喬納森·雅德利的話,富蘭克林就是“一個意志堅決、自我實現的人,他一生中都在有計劃地為特定的目標而努力”。

當時費城的人口約2 000人,是僅次于波士頓的北美殖民地第二大定居點。領主威廉·佩恩寄望它發展成一個“綠色的鄉鎮”。費城的城市規劃很好,街道寬闊,兩邊都是磚房。當地的居民除了50年前就到此地定居的貴格會教徒之外,還有很多吵鬧、很有企業家精神的德國、蘇格蘭和愛爾蘭移民。費城的名字意為“兄弟之愛”,這些移民是被這個名字吸引至此,把費城變成了一個到處是商店和旅館的商業繁華之地。盡管費城的經濟還不是很景氣,大部分街道臟亂不堪,甚至連路面也沒有鋪好,但貴格會教徒和其他移民為這個城市定下的基調深深吸引了富蘭克林。特別是與波士頓的清教徒們相比,費城人顯得勤奮、低調、友善、寬容。

就在富蘭克林到達費城之后的第二天早上,經過精心的收拾,他拜訪了安德魯·布拉德福德的店鋪。在那里,他不僅見到了安德魯,還見到了他的父親威廉。威廉從紐約騎馬而來,因此早一步到了費城。安德魯表示暫時還無法馬上為富蘭克林提供工作,所以威廉就帶著他去鎮上另一個印刷商塞繆爾·凱默那里碰碰運氣。這一方面證明了富蘭克林的魅力,總可以獲得他人的幫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美國商人身上明顯的“競合”精神。

凱默是一個不修邊幅且有點兒古怪的人,對印刷也不甚精通。他問了富蘭克林幾個問題,給了他一個排字盤測試了他的技能,隨后就答應只要自己有更多的活就馬上雇用他。當時凱默并不知道那老人就是他的競爭對手的父親,反而滔滔不絕地向威廉描述了自己準備從安德魯那兒搶生意的計劃。富蘭克林靜靜地站在一旁,十分驚奇于老布拉德福德的精明老道。當老布拉德福德離開后,富蘭克林回憶道:“我告訴凱默那個老人是誰時,他大吃一驚。”

在這次草草會面后,富蘭克林仍然在凱默那兒找到了工作,而當時他甚至還寄居在小布拉德福德家。直到凱默最后堅持要他另尋住處以避嫌時,富蘭克林才在約翰·里德那兒租了一個房間。里德有一個女兒,就是富蘭克林第一次到費城時在街上見到的那個女孩。“我的箱子和衣服都已經運到了費城,因此在里德小姐的眼中,我的模樣已經比她第一次碰巧在街上看見我啃面包圈的時候要體面得多。”

富蘭克林認為凱默是一個“怪人”,但他樂于與其一起進行他們兩個都很喜歡的哲學辯論。富蘭克林常用蘇格拉底的辯論法,他發現這一方法很有用,經常可以獲勝,而且無須激怒對手。他會先問凱默一些似乎不相關的或者次要的問題,最后指出凱默邏輯上的漏洞。凱默對各個教派的教義都相信一點兒,他對富蘭克林十分贊賞,甚至當他打算成立一個新教派的時候,竟鄭重提出了希望富蘭克林一起加入。凱默來負責制定教義,比如不得修胡子,富蘭克林則負責維護教義,應對所有質疑。富蘭克林提出了一個條件:必須把素食也加入其中。這一嘗試在三個月之后就以失敗告終,一天晚上,凱默饑腸轆轆,沒有禁住誘惑,竟然一個人吃了一頭烤乳豬。

富蘭克林的個人魅力不僅吸引了很多樂于幫助他的人,還給他帶來了許多朋友。他頭腦聰明、與人和善,還有迷人的微笑,因此很快就成為費城年輕生意人圈子里面最受歡迎的一個。當時他主要交往的伙伴是三個年輕的職員:查爾斯·奧斯本、約瑟夫·沃森和詹姆斯·拉爾夫。拉爾夫是四個人中文學造詣最高的一個,他毫不懷疑自己寫詩方面的天賦并堅信可以借此發財致富。奧斯本喜歡對人品頭論足,十分嫉妒拉爾夫的才華,經常貶低他的作品。當時他們經常一起去河邊散步,在那兒輪流朗讀自己的作品,并對其進行討論。有一次,拉爾夫寫了一首詩,他知道奧斯本肯定會吹毛求疵,于是他就讓富蘭克林念這首詩,裝作是富蘭克林寫的。奧斯本果然中計了,對這首詩大加贊賞。這給富蘭克林上了一堂關于人性的課,并使其在事業上受益匪淺(幾乎沒有不應驗的時候):如果你能夠不讓人心生嫉妒,他們就更容易贊賞你的工作。

不可靠的贊助人

當時富蘭克林結識的最有影響的贊助人就是熱情洋溢的費城總督威廉·基斯爵士。他是一個友善、低效又好管閑事的人。他們的結識純屬巧合,富蘭克林給自己的一個姐夫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解釋自己樂于留在費城而不愿意回到波士頓的原因。他的親戚把這封信給基斯總督看了,基斯十分吃驚,幾乎不敢相信這封邏輯極強的信竟出自一個年輕男孩之手。基斯意識到當時他管治的兩個印刷商都很糟糕,因此決定找到富蘭克林并鼓勵他自己開店。

當基斯總督衣著體面地朝凱默的店鋪徑直走來時,可憐的凱默馬上跑出來迎接。令他大吃一驚的是,總督不是來找他的,而是來看富蘭克林的。基斯對富蘭克林大加贊賞,并邀請他一起去喝一杯。而凱默當時的表情,據富蘭克林回憶:“呆若木雞。”

他們在附近的一家酒館里,一邊喝著上好的馬德拉酒,一邊聊天。基斯表示愿意幫助富蘭克林開一家自己的鋪子,并承諾用自己的影響幫他承攬政府的生意。基斯還表示愿意給富蘭克林的父親寫信,勸說他贊助自己的兒子。隨后,基斯時不時邀請富蘭克林吃飯,繼續贊賞富蘭克林,鼓勵他自己開店。因此,富蘭克林帶著總督的信和修復家庭關系、功成名就的夢想,于1724年4月乘船回到波士頓,再次面對自己的家人。

那時距離他離家出走已經有7個月的時間,他的父母甚至都不確定富蘭克林是否還在人世。所以當他們看到富蘭克林回來的時候大吃一驚,并熱情歡迎。但富蘭克林顯然沒有吸取驕傲和嫉妒會給人帶來困擾的教訓。當他再次回到當初自己毅然離開的詹姆斯的印刷店時,穿著“一身新衣服”,戴著手表,口袋里還揣著5英鎊。詹姆斯從頭到腳打量了他一番,一句話也沒說就回去工作了。

富蘭克林忍不住對自己的新境況吹噓了一番。正當詹姆斯暗自生氣的時候,他向店里的工人們講述了自己在費城的幸福生活,還掏出了一把銀幣給他們看,令眾人大為羨慕,隨后還給了他們點兒錢讓他們買酒喝。后來,詹姆斯對母親說,他不會忘記也不會原諒富蘭克林對他的羞辱。“但這次他錯了。”富蘭克林回憶道。

他家的老對手科頓·馬瑟則顯得更加容易接受富蘭克林,也愿意給他一些指導。馬瑟邀請富蘭克林到家做客,請他參觀了自己的私人圖書館,并原諒了他在《新英格蘭報》時造成的不快。有一次當他們一起散步的時候,經過一段小路,馬瑟突然大聲警告:“低頭!低頭!”富蘭克林沒能理解警告的含義,結果腦袋結結實實地撞上了一根低梁。出于自己的習慣,馬瑟告誡他說:“不要總是把你自己的頭抬得這么高。低下來,年輕人,低下來,這樣你在人生中才能避免很多挫折和打擊。”后來富蘭克林在給馬瑟兒子的信中寫道:“這一忠告,我銘記于心,的確使我受益匪淺。當我看到很多人把自己的頭抬得過高,因過度驕傲不幸受辱的時候,我經常想起你父親的勸告。”盡管這件事對于他造訪詹姆斯的印刷店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反例,但他在自傳中并沒有提及。

基斯總督的信和提議令喬塞亞深感震驚。但考慮了幾天之后,他覺得資助一個年僅18歲而且叛逆地離家出走的男孩很不合適。盡管為兒子能夠得到這樣一個大人物的推薦以及兒子展現出的勤奮深感自豪,他深知富蘭克林還是很無禮,還缺乏歷練。

看到兩個兒子和好無望,喬塞亞只好對富蘭克林返回費城表示祝福,而且給予忠告。“要尊重他人……不要嘲諷和誹謗別人,父親認為我很有這種傾向。”只要富蘭克林一直“勤奮工作,審慎節儉”,到21歲就可以攢夠錢開店,到那時喬塞亞愿意幫兒子湊齊不夠的部分。

富蘭克林的老朋友約翰·克林遜被富蘭克林的故事所吸引,決定離開波士頓,和他一起去費城。但是在費城,兩個年輕人的友誼卻破裂了。克林遜雖然學識比富蘭克林高,但缺乏自律,沾染上了酗酒的惡習。他開始向富蘭克林借錢,并對其心生怨恨。有一天,他們一起和朋友在特拉華河上乘船,輪到克林遜劃船的時候,他卻不肯。其他人不再強求,但富蘭克林堅決不同意,和他打了起來,并托住他的胯,把他扔到水里。每次克林遜游到船邊,他們就把船劃遠,并問他愿不愿意劃船。克林遜很是氣惱,但就是不同意。當然最后眾人還是讓他上了船,但此后克林遜和富蘭克林就很少來往了。最后,克林遜去了巴巴多斯島,富蘭克林借給他的錢也就打了水漂。

在幾個月中,富蘭克林分別從四個人(詹姆斯·拉爾夫、詹姆斯·富蘭克林、科頓·馬瑟和約翰·克林遜)那里學到了關于敵對和怨恨、驕傲和謙虛的道理。盡管富蘭克林一生中時不時還會樹敵,比如佩恩家族,也有人對他心存妒忌,比如約翰·亞當斯,但和大多數人比起來,特別是那些事業有成的人,富蘭克林的敵人要少得多。他所得出的受人尊敬、避免怨恨的秘訣就是展示出(起碼了解)自嘲的幽默、低調的舉止和對話時的謙和。

喬塞亞·富蘭克林拒絕資助兒子開印刷店并沒有澆滅基斯的熱情。他甚至承諾:“他不愿意資助你,那就我來,我希望我們這兒能有一個像樣的印刷店。”他讓富蘭克林列一個所需設備的清單(富蘭克林估計可能需要100英鎊),然后建議富蘭克林親自去倫敦挑選購買所需設備。基斯還承諾提供信用擔保,支付購買設備和路上所需的費用。

富蘭克林興奮異常。在出發之前的幾個月,他經常和總督一起吃飯。但每次談及信用擔保的時候,基斯總是說還沒準備好,富蘭克林也覺得沒必要著急。

就在那時,富蘭克林向自己房東的女兒德博拉·里德求婚了。除了生理需求之外,富蘭克林對自己的另一半有著十分實際的考慮。德博拉雖然很普通,但能夠令人感覺舒服,能帶給他想要的家庭生活。富蘭克林也有很多優點,除了他強壯的身體、不錯的外表與親和的魅力之外。他已經成功地把自己從德博拉當初所見的那個衣冠不整的離家出走的男孩,變成了鎮上最有前途、最符合結婚條件的年輕生意人,而且深受總督和同齡人的喜愛。當時,德博拉的父親剛剛去世,這使她母親的生活變得拮據起來,所以希望女兒能夠嫁一個好人家。但是,她絕不同意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一個即將離開此地去倫敦的人,所以堅持要等他從倫敦回來之后再完婚。

初往倫敦

1724年11月,也就是到費城一年之后,富蘭克林乘船前往倫敦。和他同行的還有極富詩人天賦的詹姆斯·拉爾夫。他取代了克林遜成為富蘭克林最信任的好朋友,拋妻棄子與富蘭克林一道去了倫敦。當時富蘭克林還沒收到基斯的信用擔保,但基斯向他保證會把信送到船上。

實際上,直到富蘭克林到了倫敦之后的圣誕前夕,他才得知真相。不負責任的基斯既沒有提供信用擔保,也沒有寫什么推薦信。富蘭克林很困惑,于是就向托馬斯·德納姆請教。德納姆是一位著名的貴格會教徒,在旅行中與富蘭克林結為好朋友。德納姆向富蘭克林解釋基斯這個人根本無法相信,“當他聽說基斯答應給我提供信用證明的時候,德納姆先生笑了,他說基斯甚至不能保證自己的信用”。“他希望取悅每個人,”富蘭克林后來是這樣評價基斯的,“但無法給予什么,所以只能開空頭支票。”

聽了德納姆的建議后,富蘭克林決定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倫敦當時正處于和平、繁榮的黃金時代,對富蘭克林這樣一個智力超群、雄心勃勃的年輕印刷匠來說極具魅力。那時的倫敦文壇群星璀璨,斯威夫特、笛福、蒲柏、理查德森、菲爾丁和切斯菲爾德等巨匠皆云集于此。

富蘭克林很快就找到了合適的住處,并在著名的帕爾默印刷所找到了一份工作。愛做夢但一無所長的拉爾夫也和他待在一起,靠富蘭克林的微薄工資過活。拉爾夫也嘗試找工作,他曾經應聘過演員、記者和書記員,但是都失敗了,只好一直向富蘭克林借錢。

富蘭克林和拉爾夫這樣的組合屢見不鮮,一個雄心勃勃、講求實際,另一個則沒心沒肺、滿腦子幻想。富蘭克林辛苦賺錢,拉爾夫就負責拉著富蘭克林去看戲或去其他娛樂場所揮霍,甚至時不時“和下等女人鬼混”。拉爾夫很快就將自己的妻兒拋在了腦后,而富蘭克林也忘記了對里德小姐的承諾,只給她寫過一封信。

但他們的友誼很快就破裂了,而且不出所料,是為了一個女人。當時拉爾夫愛上了一個做帽子生意的年輕女人,并搬去與其同住。迫于生活所困,拉爾夫只好找了一份工作,在伯克郡的一個鄉村學校當教師。他經常給富蘭克林寫信,請他對自己寫的詩進行評論和修改,并且懇請其照顧自己的女朋友。富蘭克林做得不錯,甚至有點兒過火。他借給那個女人錢,安慰她的寂寞,甚至(“當時也沒有宗教的約束”)試圖引誘她。拉爾夫勃然大怒,決定和富蘭克林斷交,宣稱不再履行還錢的責任和義務。當時,拉爾夫一共欠富蘭克林27英鎊。

富蘭克林后來總結,雖然沒能要回錢,實際上卻是少了一個負擔。這似乎成了一個慣例,從克林遜到拉爾夫,富蘭克林總能輕易結交一些只有一面之緣的朋友、學習上的伙伴、能幫上忙的贊助人、輕浮的愛慕者,或者聚攏一群好友,但他的確不善于維護這種需要個人承諾和感情來維持的關系,即使對自己的家人也是如此。

個人努力,還是上帝的仁慈?

在帕爾默印刷所工作時,富蘭克林曾參與威廉·渥拉斯頓的《自然宗教》的印刷工作。這是一本啟蒙主義的小冊子,認為宗教信仰實際上是在對科學和自然的研究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并非是上帝的旨意。作為一個沒受過正規教育、在實踐中自學成才的年輕人,富蘭克林深知如此,但認為某些地方可能需要做些修改。因此,1725年年初,富蘭克林寫了一篇文章,名字就叫“論自由與必然、快樂與痛苦”。

在文中,富蘭克林將理論前提和邏輯推理串在一起,這在某種程度上讓自己也陷入了迷茫。舉個例子,在文中,富蘭克林認為上帝“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擁有無盡的善良,因此,一切都在主的掌控中。世界上一切都是正確的,區分邪惡與美德毫無意義,因為邪惡根本就不存在”。

此外,幸福和不幸是共生關系,兩者緊密相聯。因此,它們始終是平衡的:“有痛苦的時候,出于平衡的考慮,就必然會產生快樂。所以對任何人來說,人生的任何階段都是痛并快樂著。”沿著這個邏輯鏈條,富蘭克林證偽了(至少他自己這樣認為)靈魂不朽的概念、自由意志的可能性和人注定或實現救贖或遭受苦難等加爾文教派的基本觀念。“人只能做好事,”富蘭克林宣稱,“在上帝面前,一切平等。”

富蘭克林的“論文”存在很多哲理上的漏洞。實際上,正如他日后所言,很空洞乏力,他對此甚至感到窘迫。他印了100份左右,稱其為“勘誤”,但實際上很多份都被他收回燒毀了。

實際上,數百年來,很多比富蘭克林更偉大、更成熟的哲學家都迷失在這個問題里,他們也無法明確自然意志和上帝旨意之間的關系。在此要提醒讀者的是,我們不要忘了富蘭克林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只有19歲。即使在他更為成熟之后,嚴格來說他也沒能成為當時嚴謹、一流的、可以與伯克利和休謨等人比肩的哲學家。正如約翰遜所言,富蘭克林更喜歡研究學以致用,而不是理論抽象或邏輯推理。

富蘭克林“論文”的第一個價值就是表明他準備放棄清教教義的意愿。作為一個年輕人,富蘭克林已經讀過洛克、沙夫茨伯里、艾迪生和其他支持自然神論的啟蒙運動先驅的著作。他們都認為人可以通過推理和探究自然而發現神的旨意,而不是盲目地信仰宗教教義和上帝旨意。他甚至還讀了很多被加爾文教派視為異端的東正教典籍,但富蘭克林發現它們缺乏說服力。正如他在自傳中寫道:“我發現在教義的爭論中,很多被引用來駁斥的觀點比駁斥本身對我更有說服力。”

于是,富蘭克林很快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任何一個教義都有自己的缺陷。他讓克林遜和拉爾夫轉信自然神教,但他們很快就對其如此惡劣,卻沒有絲毫愧疚之意。同樣,富蘭克林開始對自己那些不受約束的想法表示擔憂,而行事不受約束也是其向里德小姐和其他女性大獻殷勤的原因所在。因此富蘭克林用一句名言表明他對待宗教的實用主義態度。他認為“盡管(自然神論)這種學說非常正確,但并不是很實用”。

盡管神的啟示對他來說“不太重要”,但富蘭克林認為宗教實踐仍很有意義,因為它們鼓勵善舉,有助于推動社會道德的進步。所以他開始信奉一種更強調道德的自然神論,認為行善和幫助他人就是服從上帝旨意。

正是這一觀點使富蘭克林放棄了很多清教派和加爾文主義的教義。這些宗派認為救贖只能通過上帝的仁慈實現,而并非個人行善。個人通過努力實現救贖的可能性在亞當決絕地與上帝立約的時候就已經不存在了,只有通過上帝預先設定的選擇來實現。對富蘭克林那樣成長中的理性主義者和實用主義者而言,所謂上帝的仁慈“難以理解”,甚至“毫無意義”。

理性動物:未來行為準則

在帕爾默印刷所工作了一年之后,富蘭克林在沃茨印刷所找到了一份工資更高的工作。那里的工人都有喝啤酒的習慣,每天一品脫接一品脫地喝,他們認為這樣可以使他們保持身體強壯。富蘭克林本身生性節制、簡樸,于是他試圖使工友們相信吃面包、喝粥對身體更有益。他被工友們稱作“只喝水的北美殖民地人”,并因為自己強壯的體力、聰明的頭腦和對他們在周末沒錢買酒時的慷慨解囊、施以援手得到了大家的尊敬。

盡管他不喝酒,但是工友們還是堅持讓他支付5先令的“入室費”買酒給大家喝。當他從印刷室調到排版室的時候,那里的工友們又讓他出錢,但這次他拒絕了。結果,他被當成圈外人,大家都捉弄他。于是3周之后,他改變了主意,交了錢,意識到“把和自己工友的關系搞得很僵是件愚蠢的事”。他很快就贏得了大家的好感,大家都稱他為“好小子”,并因為他的“幽默”和“詼諧的諷刺”能力而尊重他。

富蘭克林十分擅長交際。無論是在波士頓、費城,還是在倫敦,他都在社交界游刃有余。他經常參加當時一些小有名氣的文人組織的聚會,因此很快就結識了許多有趣的人。目前現存的他的早期書信中,有一封的收件人是時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的漢斯·斯隆爵士。富蘭克林說自己從北美殖民地帶來一個石棉錢包,不知道斯隆有沒有興趣。斯隆邀請富蘭克林帶著石棉錢包到他位于布魯姆斯伯里廣場的家里做客,向富蘭克林展示了他收藏的珍寶,并花大價錢買下了他的錢包。富蘭克林還和書商鄰居達成了協議,可以從他那里借書。

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富蘭克林就發明了手蹼和腳蹼以橫渡波士頓港。他對游泳十分著迷,還曾經仔細研讀過《游泳的藝術》。該書出版于1696年,是世界上最早的關于游泳的著作,作者是法國人梅爾基賽戴克·泰偉諾,在蛙泳的推廣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自由泳的出現則是一個多世紀以后的事情了)。富蘭克林通過學習,完善了自己在水面和水下的游泳技術,“既是出于實用的目的讓自己游得更輕松,又可以讓自己游得更優雅”。

在他教游泳的朋友中有一個年輕人名叫瓦格特。有一天,富蘭克林、瓦格特以及其他人一道乘船游覽泰晤士河。他決定展示一下自己的游泳技術,于是脫光了衣服,跳到水里,用不同的姿勢在河里游了好幾個來回。大家都震驚了,其中有人提議由他出錢和富蘭克林一起辦一個游泳學校。瓦格特認為:“自己和富蘭克林之間的關系更密切了。”他甚至提議“通過在各地的印刷店打工和當老師的方式與富蘭克林一起周游歐洲”。富蘭克林則承認:“我一度頗為動心,但是當我把這個計劃告訴我的好朋友德納姆先生之后(我閑暇時經常和他聊天),他勸阻了我,建議我考慮回到賓夕法尼亞,當時他也要回去了。”

德納姆是一個貴格會商人,是富蘭克林在來英國的路上結識的。當時他正打算回費城開一家商店,如果富蘭克林愿意與他一起回去,給他打工,他愿意出一年50英鎊的工錢,還可以承擔回北美殖民地的旅費。對富蘭克林來說,工資可能要比在倫敦的時候賺得少,但給他提供了一個可以回到北美殖民地開創自己生意的機會,這可比當一個印刷工有前途得多。于是,1726年7月,富蘭克林和德納姆一同返回北美殖民地。

富蘭克林過去曾經被那些外表值得信任但品質不佳的人(基斯、克林遜、拉爾夫)傷得很深。但德納姆不一樣,他是一個正直的人。幾年前,他因為欠債離開英國,到北美殖民地去做生意。當他攢了點兒錢之后,就回到英國,并盛情邀請昔日所有的債主來赴宴。席間,他對所有人表示了由衷的感謝,隨后請大家看看自己的盤子底下有什么東西。債主們發現了一張張支票,德納姆連本帶利地還清了欠款。因此,富蘭克林發現相較于那些愛做白日夢、不切實際的人,自己更容易被那些實際、可信的人吸引。

為了完善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值得信任的人,在他長達11周的歸途中,富蘭克林制定了一個“未來行為準則”。這是最早的關于如何取得成功的個人修為準則之一,也成功地幫助富蘭克林實現了自我完善。當時,他很后悔,這么多年竟然沒有規劃過自己的行為和生活,以至于目前為止自己的生活一團糟。“我決定對自己未來的行為做出一些規定,可以讓我在各方面都能像理性動物一樣生活。”準則主要有4條:

1. 在一段時間內我要極其節儉,直到償清所有欠款。

2. 努力在一切場合說真話,不向任何人許下不可能履行的諾言,一言一行均以真誠為本,這是一個有理智的人最動人的優點。

3. 要求自己勤奮致力于正在從事的行業,不因任何一夜暴富的愚蠢計劃而動搖,因為勤勞和堅韌是最可靠的致富途徑。

4. 不議論他人的短處。

對富蘭克林而言,第一條準則遵守得很不錯,第三條則有點兒小問題。至于第二條和第四條,他一直努力踐行,甚至不斷展示自己正在遵守準則,盡管可能很多時候作秀的成分多一點兒。

在他回家的旅途中,20歲的富蘭克林陶醉在對科學的好奇中不能自拔,他一生中皆是如此。當時,他就拿在海草中發現的一些小螃蟹做實驗,通過月相來計算離開倫敦的距離,研究海豚和飛魚的習性。

在此次旅途中,富蘭克林也展現了善于觀察人性的天分。他聽到這樣一個故事,懷特島前總督一直被視為圣人,但被那些替他飼養牲畜的人稱為惡棍。于是,富蘭克林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一個虛偽的人無論多會掩飾,最終都會露出馬腳。“真理和真誠天生就有一種獨特的光彩,任何虛假都難以偽裝,就像火和火焰一樣。”

當在旅途中和一些人一起賭博的時候,富蘭克林又發現了一條“真理”,那就是“兩個判斷力差不多的人一起賭的時候,對錢更在乎的人往往會輸,他對成功的渴望往往會沖昏了自己的頭腦”。他決定把這一發現應用到其他領域:如果一個人太在乎輸贏,往往會采取守勢,因此就失去了主動權。

富蘭克林同時還發現了人類對社交的渴望理論,這一理論對他自己也十分適用。一個乘客玩牌作弊被同伴發現,大家決定讓他交罰款。但是他拒絕了,于是大家決定對他進行更嚴厲的懲罰:孤立他,直到他同意交罰款為止。到最后,那個作弊的人終于忍受不了了,主動交了罰款。因此,富蘭克林總結道:

人是社會動物。據我所知,對一個人最嚴厲的懲罰就是把他排除在社會之外。我閱讀過很多這方面的書。有些人經常吹噓自己一個人時從不感到寂寞。我承認對某些經常思考的人來說,孤獨未嘗不是一種愉快的新鮮體驗。但如果這些人被迫經常獨處的話,我認為他們很快就會改變這一想法。

啟蒙運動最基本的觀點就是基于人性本善的社會價值取向,富蘭克林則是此方面最好的例證。上文中最開始的那句“人是社會動物”,實際上也是他一生最真實的寫照。在隨后的旅途中,他們遇到了另一艘船,富蘭克林寫道:

在茫茫的大海上遇見滿載著與我們處境相同的同類的船,實在令人興奮。我們已經和其他人分離太久了,也太久沒有與人交流了。當我看到這么多張面孔,不禁由衷地笑了出來。

然而,他最高興的還是在他看見北美殖民地的時候。他寫道:“我情不自禁流下了兩滴喜悅的淚水。”帶著他對社會進一步的認識、對科學的好奇以及更為實際的生活準則,富蘭克林已經做好準備在費城(而不是波士頓或倫敦)定居下來,追求成功。他深刻地意識到,這里才是他的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城县| 乐安县| 嵊州市| 凤台县| 丹凤县| 比如县| 青海省| 江山市| 阿合奇县| 大荔县| 龙泉市| 蒙自县| 万山特区| 华安县| 淅川县| 万源市| 曲阜市| 莫力| 旅游| 清水河县| 商河县| 儋州市| 温宿县| 方山县| 大田县| 桂平市| 什邡市| 仁布县| 澳门| 旬阳县| 新宾| 遂平县| 杭锦旗| 怀柔区| 叙永县| 阿拉善右旗| 隆化县| 凤凰县| 申扎县| 喜德县| 五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