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抗日戰爭時期

中國抗日戰爭是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中國守軍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軍開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結束,歷時8年。

在這場捍衛中國的民族生存權和發展權的神圣的民族解放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人率先舉起武裝抗日的戰斗旗幟,始終站在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最前列,最堅決、最勇敢地為抗日救國、維護民族利益而進行不懈的奮斗。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全面抗戰的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方針,為堅持抗戰、爭取抗戰的勝利指明了正確道路;黨領導敵后軍民廣泛開展抗日游擊戰爭,敵后戰場日益發展成主要戰場,不僅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擔負的正面戰場的作戰,而且在堅持抗戰,爭取抗戰的勝利中,發揮了偉大的戰略作用;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起者和堅強支柱,它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革命力量,爭取中間勢力,積極推進大后方的抗日民主運動,并且采取又聯合又斗爭的政策來堅持國共合作抗日到底,保證了全民族抗戰取得最后勝利。

一、七七事變與國共第二次合作

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為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又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正式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總路線。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中國共產黨迅速確定了和平解決的方針,迫使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6項條件。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又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五項要求和四項保證,爭取國民黨共同抗日。1937年2月中旬至7月中旬,中國共產黨派代表與蔣介石先后進行了多次關于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談判。但因國民黨方面堅持取消共產黨組織上的獨立性,取消紅軍,取消革命根據地的主張,雙方沒有達成協議。

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徑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并詭稱有一名日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的拒絕。日軍隨即進攻宛平城和盧溝橋。日軍開槍開炮猛轟盧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二十九軍37師219團奮起還擊。掀開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這就是著名的“七七事變”。

第二天,中共中央發布通電號召全中國軍民團結起來,抵抗日本的侵略。7月15日,中共中央將《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送交蔣介石。17日,中共代表周恩來等在廬山與蔣介石繼續談判。同一天,蔣介石發表了準備抗戰的談話。1937年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八一三事變),揚言3個月內滅亡中國。由于國民黨統治的中心地直接受到威脅,8月14日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8月中旬,蔣介石被迫同意將在陜北的中央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陜北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提出了爭取抗戰勝利的全面抗戰路線。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中央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任命朱德、彭德懷為正、副總指揮,開赴華北抗日前線。10月間,又將在南方十三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任命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云逸為參謀長,開赴華中抗日前線。在共產黨的催促下,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談話,實際上承認了共產黨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

二、平型關大捷

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軍大舉攻入中國內地,進展神速。正面戰場的國軍雖然全力抵御,但不敵裝備精良、作風強悍的日軍,屢屢后撤,士氣受到嚴重打擊。日軍士氣高漲,揚言“三月解決中國事變”。南口會戰后,日軍主力沿平漢線南下尋找在保定的中國主力決戰,奉命防守側翼的板垣征四郎卻聯合日本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違反日本大本營和華北方面軍的戰役規劃,緊隨敗退的國民黨軍,向綏遠發起追擊,把戰場擴大到華北屋脊的山西。閻錫山判斷,日軍為運送部隊、軍火,展開機械化部隊,發揮其優勢,必然把鋒芒指向大同。據此,他部署了大同會戰計劃。置重兵于大同南北,形成口袋陣,坐等日軍進攻。東條英機的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沿平綏線(北京—包頭)主攻目標直指大同,9月上旬,東條縱隊和偽蒙軍沿平綏線擊破李服膺部防守永嘉堡、天鎮間的國防工事,直抵陽高城下,成功吸引了國民黨軍主力。板垣征四郎的第5師團行動飄忽不定,其屬下的第9旅團已經向平漢線日軍主力靠攏,脫離他的指揮。他的21旅團卻突然出現在平型關附近,打垮了晉軍的劉奉斌師。整個第二戰區立即作戰重心不穩,如果日軍繼續進攻,突破內長城,指向雁門關或者太原,整個第二戰區抗戰形勢將不可收拾,而閻錫山清醒的記著,上一年板垣征四郎以去五臺山朝佛為名,放著汽車不坐,徒步考察過這條線路。至此,閻錫山部署的大同會戰計劃流產。雁門關一帶兵力雖多而無用,而平型關一帶則兵力空虛,危如累卵。閻錫山被迫立即著手部署平型關會戰。

為積極配合第二戰區友軍防守內長城線,1937年9月23日,八路軍總部命令115師向平型關、靈丘間移動,伺機側面攻擊向該線進攻的日軍。115師接到任務后,決心抓住日軍驕橫、疏于戒備的弱點,利用平型關東北的有利地形,出其不意,以伏擊手段將由靈丘向平型關進發的日軍殲滅于山谷之中。為達成戰斗的突然性,各部隊于24日晚利用暴雨和黑暗做掩護,向平型關東北開進,其中688團由于被山洪所阻,未能到達預設陣地,被留作戰役預備隊。至拂曉前,其他參戰各團均隱蔽地進入設伏地域,并完成了戰斗準備。

25日凌晨,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沿靈丘至平型關的公路西進至預設戰場。當時,115師并不了解這支日軍情況,不知道他們眼前的對手是被日本人稱為“鋼軍”的日本第5師團,更不知道日軍的師團長是日本陸軍大學的高材生、熟讀《孫子兵法》、精通現代兵學的日軍名將板垣征四郎。

7時半,日軍全部進入第115師預伏地域。115師抓住戰機,全線開火,兩側山坡上頓時彈如雨下。在第一輪攻擊中,日軍最前面的幾輛汽車就被擊毀,堵死了狹窄的出路。驕橫的日軍遭到意外打擊后,不知所措。我軍伏擊部隊立即乘敵陷于混亂之機,適時發起沖擊。685團首先從關溝以北高地迎頭截擊日軍,殲其先頭一部,封鎖了敵人南竄之路。687團將敵后尾部隊分割包圍起來,切斷了日軍的退路。686團第1、2營沖向公路,與麇集在公路上的日軍展開了激戰。經過激戰,八路軍成功地全殲所圍日軍。

此戰,115師發揮了善于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保證了戰斗的突然性,以劣勢裝備一舉殲滅日軍精銳1000余人,擊毀汽車100余輛,馬車200輛,繳獲輕重機槍20余挺,長短槍1000多枝及其他大批軍用物資。

平型關大捷是全國抗戰開始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大勝利。在當時日軍長驅直入、國民黨軍隊節節后退的形勢下,八路軍首戰告捷,有力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從而極大地振奮了民心,使全國人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所在。

三、《論持久戰》發表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消息余音尚未平息,日軍發動旨在全面侵華的“七七事變”。國難當頭,在我黨的斡旋、倡導以及廣大愛國人士的努力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起來。

然而,統一戰線的建立并沒有立刻成為軍事上“防御外侮”的戰役防線。在抗戰進行到10個月時,1938年5月,不僅東三省難以收復,甚至從山海關到杭州灣,北部、東部中國主要的大城市都已淪入敵囊,19日,徐州會戰結束,陳兵黃河東岸的日軍正待發起新一輪攻勢……日軍的猖狂推進,動搖了一些人當初“抗戰到底”的信心,一時間,“日本不可戰勝,抵抗必亡”的亡國論調甚囂塵上。汪精衛的公開投敵又成為加在“亡國”上的重量級砝碼。戰與不可戰、亡與不會亡之間,也有人提出“持久戰”。面對中國抗戰的前途命運,在當時還沒有人作出正確而科學的分析判斷。

徐州會戰結束之際,毛澤東開始撰寫醞釀已久、建立在科學判斷和分析之上的時政論文——《論持久戰》: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日本必亡,最后勝利是中國的。他旗幟鮮明地批評了“亡國論”和“速勝論”;但怎樣進行持久戰?怎樣爭取最后勝利?這些需要建立在人民戰爭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基礎之上,這還必須經歷“一個痛苦的過程”……在延安城內鳳凰山麓,毛澤東寫下了《論持久戰》并在一次集會上作了《論持久戰》的長篇演講。這篇文章和這次演講對當下最關心的問題給出了科學合理而有分量的回答,在延安引起轟動。在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陳云建議下,《論持久戰》被油印成冊,在黨內傳閱,在傳播到各個根據地后,成為我黨我軍樹立信心、指導抗戰的綱領。

武漢會戰結束后,在陪都重慶,周恩來第一次向白崇禧介紹了《論持久戰》并得到了白崇禧的認可。白崇禧在國民黨上層并親自向蔣介石轉述了《論持久戰》的主要精神。蔣也對《論持久戰》深以為然。在蔣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論持久戰》的精神歸納成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并在取得周恩來的同意后,由軍事委員會通令全國,作為抗日戰爭中的戰略指導思想。

《論持久戰》在成為國共兩黨領導抗戰的共識之外,在國際上也引起了重大反響。當時周恩來寄了一冊給香港的宋慶齡。讀完文章后,宋慶齡深為認同毛澤東鞭辟入里的分析判斷,她找到自己親近的朋友愛潑斯坦等人把《論持久戰》翻譯成了英文,準備在海外出版。毛澤東得知后,特意為英文版寫了序言:“希望此書能在英語各國間喚起若干的同情,為了中國的利益,也為了世界的利益。”

當然,最為重要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實踐的檢驗,雄辯地證明了抗日戰爭正是按照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所設想的那樣發展的,中國人民最終戰勝了侵略者。這是自鴉片戰爭以來的百年間,中國人第一次在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中取得了完全勝利。歷史見證了毛澤東的科學分析和預測,《論持久戰》這部光輝著作被列入了世界十大軍事名著之一。

四、百團大戰

1940年夏秋,日本在中國戰場加緊對國民黨政府進行政治誘降活動,同時以主要力量繼續進攻抗日根據地,特別是在華北加緊推行1940年度“肅正建設計劃”和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企圖摧毀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鞏固其占領區,使中國成為其“南進”的后方基地。

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囚籠政策”,爭取華北戰局更有利的發展,并影響全國的抗戰局勢,克服國民黨妥協投降的危險,八路軍總部決心向華北日軍占領的交通線和據點,發動大規模進攻戰役。在華北交通線中,正太鐵路占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橫越太行山,是連接平漢、同蒲兩鐵路的紐帶,也是日軍在華北的重要戰略運輸線之一。八路軍的進攻戰役首先在正太鐵路發起,因此開始稱為“正太戰役”。

7月22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副參謀長左權下達《戰役預備命令》,規定以不少于22個團的兵力,大舉破襲正太鐵路。同時要求對同蒲、平漢、津浦、北寧、德石等鐵路以及華北一些主要公路線,展開廣泛的破襲,以配合正太鐵路的破襲戰。8月8日,朱德、彭德懷、左權下達《戰役行動命令》,規定:晉察冀軍區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陽泉(不含)段;第一二九師破襲正太鐵路陽泉(含)至榆次段;第一二○師破襲忻縣以北的同蒲鐵路和汾(陽)離(石)公路,并以重兵置于陽曲南北地區,阻擊日軍向正太鐵路增援。要求各部在破襲交通線的同時,相機收復日軍占領的一些據點。在這些地區和交通線上,駐有日軍3個師團全部、2個師團的各2個聯隊、5個獨立混成旅團全部、4個獨立混成旅團的各2個大隊、1個騎兵旅團的2個大隊,共20余萬人,另有飛機150架和偽軍約15萬人。

按八路軍總部原來規定,參戰兵力不少于22個團。但戰役發起后,由于八路軍廣大指戰員和抗日根據地民眾痛恨日軍的“囚籠政策”,參加破襲戰的積極性非常高,因此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計晉察冀軍區39個團、第一二九師(含決死隊第一、第三縱隊等)46個團、第一二○師(含決死隊第2、第4縱隊等)20個團,共105個團20余萬人,還有許多地方游擊隊和民兵參加作戰。

當彭德懷、左權在八路軍總部作戰室聽取戰役情況匯報、得知實際參戰兵力達到105個團時,左權興奮地說:“好!這是百團大戰。”彭德懷說:“不管一百多少個團,干脆就把這次戰役叫做百團大戰好了!”由此,正太戰役就發展成為百團大戰。百團大戰分為三個作戰階段:

戰役第一階段(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是交通破襲戰,重點摧毀正太鐵路。晉察冀軍區部隊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指揮下,向正太鐵路東段日軍展開攻擊,攻克晉冀交界的要隘娘子關,井陘煤礦被破壞,迫使其停產達半年之久。第一二九師在師長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指揮下,對正太鐵路西段日軍展開攻擊,同時對平遼、榆遼公路進行破襲。第一二○師在師長賀龍、政治委員關向應指揮下,對同蒲鐵路北段和鐵路以西一些主要公路進行破襲。同時,晉察冀軍區和第一二九師部隊在游擊隊和民兵的配合下,對平漢、平綏、北寧、同蒲南段、白晉、津浦、德石等鐵路線和一些主要公路,進行了廣泛的破襲戰。各部對路軌、車站、橋梁、隧道、通信設施實施全面破襲,使日軍在華北的主要交通線陷入癱瘓。

戰役第二階段(9月20日至10月5日):是擴大第一階段戰果,重點攻占交通線兩側和深入根據地內的日軍據點。晉察冀軍區部隊發起淶(源)靈(丘)戰役,殲日偽軍1000余人。第一二九師發起榆(社)遼(縣)戰役,殲日軍近1000人。第一二○師對同蒲鐵路北段進行了新的破襲,再度切斷了該線交通。晉察冀軍區所屬冀中軍區部隊發起任(丘)河(間)大(城)肅(寧)戰役,殲日偽軍1500余人。第二階段作戰,八路軍攻克日偽軍據點多處,平毀了部分封鎖溝、墻,打擊了日偽政權組織,進一步擴大了抗日根據地。

戰役第三階段(10月6日至翌年1月下旬):中心任務是反擊日軍大規模報復“掃蕩”。從10月初起,日軍調集重兵實施“反擊作戰”,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殘酷“掃蕩”。將重點置于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等領導機關所在的太行抗日根據地。爾后又相繼對太岳、平西、北岳、晉西北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日軍所到之處,實行“三光政策”,燒殺搶掠,無所不用其極,使抗日根據地遭受重大摧殘。在這段時間里,八路軍先后粉碎了日偽軍對太行、太岳、平西、北岳、晉西北等抗日根據地的大規模掃蕩。

百團大戰歷時5個多月。從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個半月中,八路軍共進行大小戰斗1824次,共計斃、傷、俘和投誠日偽軍達46480人。同時,繳獲各種槍5942支(挺),各種炮53門;破壞鐵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橋梁213座,火車站37個,隧道11個;破壞煤礦5個,倉庫11所。此外,還繳獲和破壞了其他大量軍用物資。百團大戰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推遲了日軍的南進步伐,增強了全國軍民取得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帶戰略性的進攻戰役。在這次戰役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敵后抗日軍民,齊心協力,前仆后繼,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百團大戰對堅持抗戰、遏制當時國民黨妥協投降暗流、爭取時局好轉起了積極作用,進一步鼓舞了全國人民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用事實駁斥了國民黨頑固派對共產黨、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誣蔑,蔣介石也給朱德、彭德懷發來賀電:“貴部窺此良機,斷然出擊,予敵甚大打擊,特電嘉獎。”

百團大戰,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五、皖南事變

1940年10月19日,何應欽、白崇禧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名義,強令黃河以南的新四軍、八路軍在一個月內全部撤到江北;中國共產黨從維護抗戰大局出發,答應將皖南的新四軍調離;1941年1月4日,新四軍軍部及所屬的支隊9000多人由云嶺出發北移;6日,行至皖南涇縣茂林時,遭到國民黨軍8萬多人的伏擊;新四軍奮戰七晝夜,彈盡糧絕,除約2000人突圍外,大部分被俘或犧牲;葉挺與國民黨軍隊談判時被扣押,項英、周子昆被叛徒殺害;皖南事變發生后,周恩來在《新華日報》上憤然寫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的題詞。

針對蔣介石取消新四軍番號的決定,1942年1月20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理軍長,張云逸為副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繼續領導新四軍堅持長江南北敵后抗日斗爭。

1月22日,毛澤東發表談話,指出皖南事變是國民黨醞釀已久的全國性反共突然事變的開端,揭露蔣日勾結,蓄謀滅共和打擊人民軍隊的罪行,號召全國人民起來斗爭,并提出了取消1月17日的反動命令、懲辦皖南事變禍首、恢復葉挺自由、交還新四軍全部人員和武器、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實行民主政治等12條解決皖南事變的根本辦法。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向國民黨當局提出嚴重抗議,利用一切公開場合和機會,向社會各界和駐重慶的美、英、蘇等國外交、軍事人員與記者等揭露了皖南事變的真相。中國共產黨的正義立場,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各民主黨派、海外華僑及國際輿論的廣泛同情和支持。經過共產黨的堅決斗爭,終于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二次反共高潮。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漾濞| 始兴县| 丹东市| 上高县| 金乡县| 临颍县| 双牌县| 广德县| 内黄县| 濉溪县| 东莞市| 湾仔区| 鹿泉市| 焉耆| 社会| 突泉县| 西华县| 堆龙德庆县| 平江县| 桃园县| 晋宁县| 翼城县| 广昌县| 平南县| 高雄县| 凤山县| 海丰县| 德昌县| 连平县| 无极县| 辽宁省| 绥芬河市| 炉霍县| 黄梅县| 彭泽县| 安岳县| 达日县| 洮南市| 察隅县| 赣榆县| 郧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