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關山孤月 (9)

  • 敦煌(全集)
  • 吳蔚
  • 4800字
  • 2016-11-24 16:29:06

張議潮見他神色黯然沮喪,驀然會意過來,問道:“是不是因為楊公入墓,你心灰意冷,想休了妻子轉讓酒肆,就此出家、一了百了?”

楊齡“啊”了一聲,道:“張使君已經知道家父入墓一事了?是恩娘告訴張使君的嗎?”張議潮點點頭,道:“你是敦煌著名的孝子,你有此選擇,我能理解。不過楊公既已回來,不如你再勸勸他,多考慮一下。”楊齡道:“嗯,好。”

張議潮見他態度敷衍,頗為不快,道:“就算你們父子都不肯改變主意,至少要將真相告訴氾娘子,讓她心里踏實。”楊齡忙道:“明日,過了明日,我一定給恩娘一個交代,也會給張使君答復。”張議潮道:“好,我等你的回話。”頓了頓,又問道:“你既心亂,有沒有想過去找你姊姊楊法律商議一下?”楊齡道:“家父不讓我跟姊姊聯絡。”

張議潮道:“你自己怎么想的呢?就算楊法律出了家,究竟還是你的親姊姊,血脈是割不斷的。”

楊齡一時躊躇不語。他姊姊楊端年長他十二歲,她二十歲出家時,他還是個孩子,不大懂事,不明白一向最疼愛自己的姊姊為何突然割舍親情出了家。這么多年過去,姊姊留在家中的蹤跡、氣息早已煙消云散,他心中的困惑卻還是未能解開。

張議潮不再多說,默默將半碗馎饦吃完,摸了一小塊金子出來,放在桌上作為飯錢。

楊齡忙道:“哪敢要張使君的錢?這也太多了。”張議潮道:“過節了,你拿去給家人置辦幾身新衣裳。”不待對方推辭,自出來酒肆。想了一想,還是往龍興寺趕去。

剛拐上北大街,便見到杜湛獨自站在路邊。張議潮忙上前問道:“怎么只有你一個了,石雄人呢?”杜湛道:“我們出酒肆不久,就有人追了上來,說有急事。石叔叔叫我先等在這里。”

張議潮心道:“多半是跟義兄結伴到此的回鶻人。”想到之前石雄曾在客棧跟回鶻人動了手,頗為擔心,便按杜湛所指去向尋去。

走不多遠,便見到石雄和一名男子站在巷口土墻下竊竊私語著什么。張議潮叫道:“義兄!”那男子便低頭去了。

張議潮卻還是從身影認了出來,奇道:“那不是楊家酒肆新請的伙計阿昌嗎?他找義兄做什么?”石雄道:“沒什么。他在酒肆聽到我跟賢弟說漢話,一時好奇,跟過來問問。”

張議潮微覺怪異,也沒有多問,忙道:“我跟義兄一道去龍興寺拜見杜公。”石雄道:“再好不過。我們趕緊走吧,免得杜小郎君久等。”

二人尋到杜湛,一道朝龍興寺趕來。

“莫欺沙州是小處,若論佛法出彼所”。敦煌是東方著名佛教都會,有“釋城”“法城”之稱。據稱當年敦煌城破在即,吐蕃主帥尚綺心兒卻愿意接受閻朝投降條件,也是因為彼時在任贊普赤松德贊虔誠向佛,佛教已開始風行吐蕃境內,尚綺心兒認為敦煌一郡以佛法為基、有佛法擁護,遂一改往日大攻大殺的作風,以相對平和的方式進據敦煌。由于吐蕃接管者亦大肆推廣佛教,敦煌佛風愈盛。全沙州境內共有佛寺11所、尼寺5所。此外還有3所禪窟,以及諸多蘭若、佛堂等。

眾多寺廟中,論地位,當以現任東道節度使尚綺心兒親自監造的圣光寺最高,這也是敦煌唯一一座由吐蕃官方興建的佛寺。然在普通民眾心中,城北龍興寺才是至高無上的圣地,因為這座寺廟是由大唐皇帝親自下敕建造[45],有官寺[46]地位。敦煌別名龍沙,“沙”即沙州,“龍”則是龍興寺之略稱。河西都僧統司[47]也將官署設在龍興寺,足見其影響力之大。最有趣的是,此次吐蕃贊普赤祖德贊蒞臨沙州,竟主動選擇了龍興寺作為駐蹕[48]之所,這也算是默認龍興寺的圣地地位了。

龍興寺是大寺[49],位于敦煌子城東北一里羅城內,距張芝墨池不遠。張芝墨池即是東漢書法家張芝苦練書法的地方。張芝是敦煌人氏,擅長草書中的章草,有“草圣”之譽,時人珍愛其墨甚至到了寸紙不遺的地步。他畢生孜孜不倦,勤學苦練,“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后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后人稱書法為“臨池”,即來源于此。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敦煌縣令趙智本開拓張芝墨池,從池中挖出一塊巨大石硯,懷疑是張芝遺物。敦煌張氏族裔遂出資修葺墨池,中立廟宇及張芝像,成為城中名勝之地。

到了龍興寺大門前,杜湛、張議潮各有告身,取出來佩上,便即通行無阻。唯石雄被吐蕃兵士舉刀攔住。杜湛忙道:“這是我遠房叔叔,聽聞家父病重,特來探望。”兵士厲聲道:“無論是誰,沒有大黃銅等級以上告身,一律不準進寺。”

吐蕃告身是一種飾章,可佩戴在手臂上作為標識。告身按材質區分,從上往下,分作大小玉、大小金、大小金間銀、大小銀、大小黃銅、大小紅銅、鐵、木等種類。木告身又稱牌子,還用涂抹不同的顏色來區別不同的身份,專頒發給平民百姓。張議潮官任部落長,等同于大唐縣級長官,也才佩戴大黃銅文字告身。其父沙州都督張謙逸為本地漢人最高長官,佩戴小銀告身。杜湛無官無職,佩戴的也是小銀告身,但這只是因為杜賢備受吐蕃尊崇,他是沾了父親的光而已。

杜湛見兵士態度堅決、不肯通融,正暗暗著急,龍興寺寺主悟真忽奔過來叫道:“杜公子,你可算回來了!令尊大人氣喘得厲害,一直在喊你的名字,怕是撐不過去了。”

杜湛聞言,拉了石雄便往里跑。兵士微一猶豫,抬腳欲追。張議潮道:“只怕這是去見杜公最后一面了。人人有父有母,成人之美,便是為自己積福。”

吐蕃舉國信佛,連兩位執政宰相都是僧人。那兵士聞言,便勉強收了兵器,退到一旁。

敦煌號稱勝境,憑佛、法、僧三寶為基。其中佛寶指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和一切佛,法寶指佛教教義和典籍,僧寶即指有高深德行的清凈比丘。皈依三寶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僧人日常修持的根本。龍興寺坐北朝南,建筑亦是圍繞三寶而設——有供奉佛祖的佛殿,有講法的講堂,還有供僧人生活、居住、修行的僧房和禪院——南殿北堂,東廊西院,井井有條。又在正門東、西兩邊建有兩座角樓,西為經樓,即藏經閣,專門收藏佛教經卷及典籍;東為鐘樓,懸掛大鐘,是寺院報時、召集總僧時所用法器。

杜湛剛入寺中,便聽到東面鐘樓大鐘轟然作響。龍興寺慣例,除晨鐘報時外,只有在貴客或是有身份的僧人過世,才會鳴鐘三下。他心底一沉,一路急奔到父親居住的東禪院。卻見庭院內外兵士密布,吐蕃大論韋甲多熱正在院中對王室衛隊長屬廬列扎和副隊長悉芒交代著什么,見到杜湛等人過來,也不招呼,只匆匆出門去了。

悉芒一眼便掃到石雄身上,忙搶過來攔住,問道:“你是誰?臂膀上為何沒有佩戴告身?”

正好有小沙彌捧著木盆奔出來,叫道:“杜公子,你可回來了,令尊他……”

杜湛不及聽完,也不待衛士稟報,幾步躍上臺階,跨入僧房中。卻見贊普赤祖德贊、僧相勃闌伽貝吉云丹、東道節度使尚綺心兒及都僧統[50]洪辯、僧錄談迅幾人正圍站在杜賢床榻前。赤祖德贊三十多歲,中等身材,頭戴朝霞冠[51],身穿求巴藏袍,交領左衽,寬馳曳地。臉色發白,呼吸不協,明顯有氣虛不足之像。貝吉云丹、洪辯、談迅都是出家人,又是僧官,均穿大紅僧袍。唯有東道節度使尚綺心兒一身戎衣,雖則年紀已大,須發全白,卻是虎虎生威。他的腰間掛著一把形制古樸的寶劍,是南詔所產名劍浪劍,頗引人注目。南詔曾臣服于吐蕃,贊普赤德祖贊還娶了南詔公主姜墀尊為妃。

赤祖德贊等人聽到杜湛進來,一齊回頭,各自神色黯然。杜湛心中一沉,勁力忽失,腳底發軟,竟邁不出步子。石雄緊跟進來,用力攙扶住他。他這才勉力走到床榻邊,卻見父親面容清癯,雙眼緊閉,已然停止了呼吸。他頹然跪了下來,沒有哭,也沒有喊,只是一言不發地沉默著。

僧錄談迅勸道:“杜公已登西天極樂世界,還望杜公子節哀順變。”尚綺心兒也道:“杜公彌留之際,贊普、僧相親自為他念經祈福,這可是莫大榮光。杜公雖去,也可謂了無遺憾了。”

杜湛問道:“家父可有話留下?”談迅道:“杜公請求死后火化[52],然后將骨灰東歸故里,葬入京兆杜曲祖墳。贊普特別開恩,當面答應他了。”

杜曲即京兆大族杜氏聚居之地,與另一韋姓聚居地韋曲并稱“韋杜”,位于長安城南。自漢代以來,韋杜兩姓多出宰相,為天子近臣,而其世居地韋曲、杜曲又近在天子腳下,故有“城南韋杜,去天尺五”之說。杜曲世為風景名勝之地,潏水、滈水流經其間,阡陌縱橫,繡壤交接,起伏如畫,美不勝收。四季風光各各不同,尤以春色最佳。每至陽春三月,楊柳依依吐翠,桃花灼灼綻新,醉煙景凝,芳華無限,大詩人杜甫因而有“杜曲花光濃似酒,少陵春色苦于人”之句。士子崔護游覽杜曲桃溪堡時,為桃花及桃樹下的美嬌娘所傾倒,寫下了千古風流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尋親尋根是人心深處的最深渴望。杜賢一生,所到最東之處只止于敦煌。然他腦海中無數次地浮現出各種詩文所描繪的杜曲美景,日夜所思者,無非是有一日能夠魂歸故里。而今這個愿望就要實現了,居然是靠吐蕃贊普的恩德。

赤祖德贊不知杜湛胸中正波瀾起伏,還以為小孩子被父親過世嚇得傻了,特意上前拍了拍他肩膀,安慰道:“杜公子不要難過。杜公是第一任沙州都督,我們都很敬重他。你有什么難處或要求,盡管提出來,本王一定替你解決。”

杜湛驀然起身,道:“多謝贊普。我正有一事相求。”先轉頭用漢話道:“石叔叔,家父的骨灰就勞煩你帶回大唐了。”石雄一愣,問道:“小郎君不親自護送杜公歸葬故里嗎?”杜湛道:“如果有機會的話,我當然愿意親自送家父回去,但就怕沒有機會了。”

石雄大惑不解,道:“小郎君這話是什么意思?”張議潮亦跟了進來,隱隱覺得不妙,忙叫道:“杜公子……”

杜湛忽從床榻下抽出一柄匕首,搶上一步,橫刀在赤祖德贊頸中,喝道:“別動!都別動!”

注釋:

[1]韋應物(約737年—約791年):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出身于關中郡姓首族京兆韋氏“逍遙公房”(北魏、北周兩朝皇帝10次征召北朝隱士韋敻做官,均不聽命,因此號逍遙公,其后代均稱“逍遙公房”)。曾祖父韋待價為武則天時宰相。祖父韋令儀,梁州都督。父韋鑾。韋應物15歲為三衛郎,是唐玄宗近侍,任俠使氣,豪縱不羈,鄉人苦之。安史之亂后流落失職,這才入太學,折節讀書。廣德元年(763年)任洛陽丞,后為河南兵曹,因懲辦不法軍士而被訟,遂棄官。大歷九年(774年)后,任京兆府功曹,遷鄠縣令、櫟陽令。建中二年(781年),為尚書比部員外郎,后出任滁州刺史,轉江州刺史,又入朝為左司郎中。貞元四年(788年),出任蘇州刺史。晚年罷職,寓居蘇州永定寺,不久病卒。2007年11月,韋應物夫婦(其妻元蘋即出自北魏元氏)及其子韋慶復夫婦墓志出土于陜西西安市長安區少陵原,現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

[2]吐蕃在所占領地區強行推行吐蕃化,要求漢人改變原有生活習俗,實行“胡服辮發”,使用吐蕃語及吐蕃文字,并禁用唐朝年號,改用地支和十二生肖紀年。卯兔年即公元835年,唐文宗大和九年。吐蕃歷史上只有贊普赤祖德贊設立過年號,即彝泰紀元。

[3]太一天神:即東皇太一,簡稱太一,又稱太乙或泰一。先秦楚國神話中的最大天神。一說東皇太一即為太陽神東君,亦有稱東皇太一為北極星神之說。屈原名篇《楚辭·九歌》中有《東皇太一》章。

[4]中國古代采用夏歷紀年,因誕生于夏代,故稱。夏歷將朔日定為每月的第一天,即初一,以建寅月(今農歷一月)為正月(歲首,一年的第一個月),殷歷以建丑月(今農歷十二月)為正月,周歷以建子月(今農歷十一月)為正月,史稱“三正”。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以建亥月(夏歷十月)為歲首,但不改正月。漢初沿襲秦制,直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才由太史令司馬遷主持改制,改建寅月(今農歷一月)為歲首。

[5]唐代實行夜禁,入夜街道禁止通行,犯夜要受處罰。唯獨在正月十五夜前后各一日暫時弛禁,準許百姓夜行,稱為“放夜”。

[6]蘇味道(648—705年):趙州欒城(今河北欒城)人。少與鄉人李嶠均以文辭知名,稱為“蘇李”,弱冠舉進士。武則天當政時為宰相數年,凡事都阿諛奉迎,自稱凡事模棱兩端即可,史載“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常模棱以持兩端可矣。”故時人稱為“蘇模棱”。唐中宗時因依附張易之兄弟被外貶。后復為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未到職而卒。蘇味道次子蘇份留在眉山(今四川眉山),是宋代“三蘇”的祖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宁| 建平县| 潼南县| 昌吉市| 五台县| 稻城县| 龙口市| 台山市| 永仁县| 邯郸县| 三门峡市| 清河县| 衡水市| 马公市| 宣威市| 高要市| 犍为县| 浦北县| 邵阳县| 龙南县| 娄烦县| 武强县| 增城市| 海南省| 桦南县| 固原市| 桂林市| 徐汇区| 封丘县| 西宁市| 嘉禾县| 延庆县| 永川市| 新巴尔虎左旗| 融水| 项城市| 石渠县| 赤水市| 尉氏县| 仁怀市| 左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