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初生之犢的德國 從塑造秩序到挑戰秩序(6)

德國破壞德俄關系必須以向英國讓步為代價來換取英國的支持。其實這對于德國而言是巨大的損失,根本原因不在于德國的好大喜功,而在于德國自統一以來便將德俄關系置于不應有的高度予以重視,以致在德俄關系的運作上失去了靈活空間,維持關系使德國日益感到失去主動,不維持關系則損失更大。這只能使德國在英國和俄羅斯之間左右徘徊,在兩邊都難以獲得足夠的主動與利益。德國的問題出在與英、俄難以同時獲取平衡上,總是因為遠俄便親英而向英讓步,或者因為親俄遠英而向俄讓步。其實,這樣的局面是“德國的自不量力造成的。它的胃口比俾斯麥還要大,可又沒有俾斯麥這樣的人”[33]。

威廉二世不是俾斯麥、不是老毛奇,更談不上威廉一世,他僅僅是一個繼承者,而不是全新民族事業的開創者,所以,只有比先輩們走得更遠、創建出更大的作為,才能樹立權威。在軍隊面前要更加鐵血和比先輩更加強調紀律;在國會和民眾面前,要更加激進;在政府面前,要表現出更大的雄心。總之,威廉二世需要時時處處表現得更加主動與激進來迎合“人心”,以提高自己的威望。威廉二世繼承的是一個失衡的德國,“鐵血宰相的統一,完全是為帝國的巴耶赫一個虛假的民主體制,俾斯麥體制培養出來的是普魯士政權的三大支柱——專職王權、軍國主義和容克貴族”[34]。這決定了威廉二世要想將自己變成真正的掌握德國的權力擁有者,必須做到既要駕馭德國統一之后高漲的德意志民族主義情緒,又要以軍國主義的姿態來控制軍隊,同樣又要表現出貴族精神中的尚武與鐵血。基于此,看似好大喜功的“世界政策”便是必然。因為這樣的對外部咄咄逼人的政策有利于威廉二世樹立國內的權威。

當諸多決策需要處于如此地位與心態的皇帝拍板時,國家的政策,尤其是外交政策成為皇帝迎合人心和眾多權力部門角力與妥協的產物。處于俾斯麥職務上的宰相繼任者,因為德國的利益不斷拓展和政策不斷變化,需要處理比俾斯麥更多的事務,職責范圍倒是擴展了,但繼任者并不具備俾斯麥的能力、威望與忍耐精神。德國在俾斯麥去職之后,威廉二世在國內謀求最終駕馭的迎合之術使得德國在國力增長的同時,各種力量派別和思想派別也走向混亂。“帝國主義、民族主義和經濟實用主義,在過去的年代里在各國的國家政策中都普遍占據著統治地位,這使得它們不惜冒全面沖突的危險,而執意追求它們認為可以達到的目標。”[35]此時的德國幾乎像一輛有好幾雙手緊緊掌握方向盤的豪華車,一遇到哪怕是一點阻力,便要改變行駛方向,而豪華車的弱點又是經不起任何碰撞,一旦有哪怕絲小的剮蹭,都會令車主產生過度反應。

一個缺乏權威而又對權威如饑似渴的皇帝、不斷高漲并日益難以壓制的民族主義、俾斯麥高度集中的決策權威的離職、對德國的利益所在缺乏清醒的判斷,這四個因素決定了德國在威廉二世時代的莽撞和激進。威廉二世缺乏歷史性的威望來整合與協調國會、軍隊、政府各自的利益訴求,也沒有使俾斯麥的大陸體系的思想衣缽演變為德國政策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而且,德俄不再簽訂《再保險條約》和法國開始復蘇使德國外部威脅越來越大時,在高昂而敏感的民族主義情緒下,德國政策變得激進便是合理的結果。

駕馭局勢并不僅僅要成為局勢的助推者,也許是局勢的“反對”者。順應民心并不一定必須成為決策者的首要權重因素,決策者順應民心應當比民眾想得更遠。對于威廉二世來說,最大、最根本的失敗是因為意圖駕馭局勢而成為局勢的盲從者,只知道一味迎合民族主義情緒和各種權力機構,并不知道如何壓制它們的冒進,以致顯得自己好大喜功。

擁有好大喜功的心態,在戰略設計時就會處處表現得主觀臆斷。威廉二世意圖征服歐洲,再征服海外。步步為營、各個擊破的設計從臆斷的角度看,算作“合理”。但是,他的設想是先擊敗法國、再使英國屈服,爾后征服俄羅斯。這種戰略安排仍然將法德世仇和德俄關系置于不必要的緊張位置。如果以俾斯麥時代的整體國家政策來實施這樣的設想,可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威廉二世的整體國家政策想法更大,就不能局限于歐洲大陸的眼光來進行戰略設計了。俾斯麥時代,德國的立足點是歐洲大陸,威廉二世時代,德國的立足點是全球。所以,德國先征服歐洲大陸,再行海外之攻略。而威廉二世的戰略設計,在沒有重創俄羅斯之前,便希望使英國屈服,這無疑是在制造英俄兩大強敵。從后來的兩次世界大戰看,也的確如此。德國要想征服歐洲,第一步必須征服法國后立即征服俄羅斯。看似法國對德國的復仇之心從未泯滅,但法國不可能在德國與俄羅斯開戰之前對德開戰。而且即使德俄開戰,德國只需要在東部穩住俄羅斯戰線,便可傾注軍力壓垮法國。因為相對于法國而言,俄羅斯要越過東歐、中歐的泥濘、沼澤才能威脅德國,而法國則直接與德國接壤。德國將法國威脅看得過重,而輕視了俄羅斯的軍事威脅,又高估了俄羅斯的抵抗能力。德國攻擊俄羅斯時,即便受到法國攻擊,法國也難以有效威脅德國本土。德國的目標應當是在使英國屈服之前征服俄羅斯,而且盡量避免與英國的矛盾擴大。

威廉二世設計的征服海外戰略中,當英、法、俄全部屈服之后,要么唆使美國與日本開戰,德國坐享漁翁之利;或者唆使俄日開戰,與俄羅斯共同瓜分日本;或者推動美、德、日徹底取代英、法、俄共同主宰世界。可見,威廉二世的全球策略多么眛于當時的國際戰略格局的現實:德國距離日本相隔歐亞大陸,如何與美俄共同瓜分日本?美國怎么可能將英國排除在外,而與德國單獨同盟?如果德國征服俄羅斯后形成德俄世仇,俄羅斯怎么可能拋棄地利而與德國共享日本?可見,威廉二世完全是身拘于一隅而心卻異想天開。

這其中的關節點是英國。當威廉二世拒絕與俄羅斯延長《再保險條約》時,是希望利用英俄矛盾來獲得與英國的結盟機遇。當然,英國也不可能如此僵化地看待英俄關系和英德關系。俄羅斯因為德國拒絕《再保險條約》,立即與法國走近,而德國因為拒絕延長《再保險條約》,又處于法德世仇的敏感期,德國已經在歐洲大陸喪失了靈活的戰略運作空間,在英國不可能為德國“火中取栗”的同時,再加上德國極力發展海權,對所有國家都咄咄逼人,使英國認為德國的威脅比俄羅斯更加直接與嚴重。

德國在英德同盟問題上碰壁后,德國又轉向俄羅斯,因為支持俄羅斯使英俄矛盾加劇,而且可以減少來自俄羅斯的壓力。當然,德國開始是幸運的,德國重新轉向俄羅斯時,正值俄羅斯與日本在中國東北開始爭奪,英國利用日本牽制俄羅斯,會使俄羅斯需要德國的支持。但是,德國并沒有利用好這一支持。當德國支持俄羅斯在遠東牽制日本時,尤其是當俄羅斯戰敗于日俄戰爭后,其實對德國而言是天賜良機。然而,當英法都在爭取俄羅斯不要倒向德國時,俄奧在巴爾干半島的矛盾開始激化,使得當英、法、德都在爭取俄羅斯時,俄羅斯倒向了英、法。至此,兩大同盟相繼成立,雙方再無回旋余地。

威廉二世時代的德國其實是開始冰釋法德世仇的最好時機,因為俾斯麥對法國的孤立使德俄關系和英德關系處于平衡狀態,德國既可以利用英國來牽制俄羅斯,也可以利用俄羅斯來牽制英國,這使法國已經被邊緣化,難以利用三者之間的矛盾而向德國復仇。法國唯一可以利用的是奧俄矛盾,使德國開罪于俄羅斯。而在威廉二世時代,俾斯麥去職之初,俄羅斯便希望與德國延長《再保險條約》,這無異于使法國最后的希望破滅,然而德國卻拒絕延長《再保險條約》,使法國可以利用俄羅斯對德國的防范之心。試想,如果威廉二世同意延長《再保險條約》,并開始冰釋法德世仇,那么德國則全盤皆活。一是可以使英俄兩大強國均無口實來介入法德關系,甚至無力挑動法德新生矛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安市| 松桃| 怀仁县| 洪江市| 河津市| 石阡县| 金寨县| 长宁县| 新沂市| 南召县| 武安市| 樟树市| 基隆市| 防城港市| 定襄县| 宣汉县| 鸡东县| 邵阳市| 永登县| 平利县| 东乡| 元氏县| 同江市| 桐庐县| 岱山县| 永春县| 沛县| 龙泉市| 肥乡县| 石阡县| 宁都县| 自贡市| 佛冈县| 嵊州市| 育儿| 志丹县| 宁德市| 镇江市| 沙湾县| 金堂县|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