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逃不過的心理陷阱——最好別犯的思維錯誤(4)
- 你所不了解的冷門知識:再冷門的問題也有最熱鬧的答案
- 小巫博士
- 3733字
- 2016-10-16 15:59:03
一項來自《英國精神病學雜志》針對飲食習慣與精神健康關系的研究結果讓人小吃一驚,該研究稱,平時多食高脂肪、加工類食品的人,與多食果蔬、魚類產品的人相比,患抑郁癥的概率高58%。這一結果是在為期5年,追蹤調查近4000名、年齡在55周歲左右英國公務人員飲食習慣后得出的。這意味著少食用高糖高脂的垃圾食品,更有利身體健康,也有助精神健康。
10.重要時刻,大腦為何一片空白
在真實生活中,心跳加速、手心出汗,一心想不要緊張卻偏偏緊張得要死,這種事大概總會出現。是因為太緊張,所以搞得腦子一片空白嗎?
◎關鍵時刻的“卡殼”
從小到大,無論是重要考試、比賽,還是當眾演講,心跳加速、手心出汗,一心想不要緊張卻偏偏緊張得要死這種事很多人都經歷過不少次。
為了那個重要的時刻,你已經準備了無數日夜,就差臨門一腳。但是,眼前的考題無比眼熟腦子卻就是不轉彎,球拍揮到空中打出的球就是不在道兒,詞說了一半下半句卻怎么都想不起來……關鍵時刻,你在一瞬間的“卡殼”總是壓倒了之前無數的努力。生活對你怎么這么不公呢。這種時候,你可能以為是自己太緊張了,下次一定要放松。其實,緊張情緒并不是導致你大腦一片空白的真正原因。
◎大腦“卡殼”的秘密
在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沙恩·貝洛克為此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他發現大腦“卡殼”的秘密在于“工作記憶”這片田。
人的記憶分為長時記憶和短時記憶,長時記憶就像是超大的計算機硬盤,永久存儲著你的記憶;而工作記憶就是短時記憶的一部分,它像內存,只存放那些你正在用或者馬上要用的東西。這就類似計算機的工作原理,你需要的信息會先從長時記憶中提取出來,放到工作記憶中,然后再通過你的五官四肢執行出來。
日常生活中,幾乎每件事情都離不開工作記憶。以系鞋帶為例,鞋帶開了要重新系,你的工作記憶就會立刻清空剛才的結果,改成“兩根鞋帶交叉打結”的指令。
沙恩·貝洛克還發現,一個人如果太擔心結果不好,這種擔心就會占用工作記憶,而且長住不走,結果你需要的信息就沒地方放了。就像是內存滿了,硬盤里有再多文件也是白搭。
有時候,這種擔心源于你自己的不自信,也源于你的刻板印象。比如,女生擔心數學、物理考試會比男生低,新人擔心自己比不過前輩,正是因為他們的工作記憶里充滿了這些擔憂,所以該放的東西怎么都擠不進來。而那些沒有被灌輸性別偏見的女生,她們的數學成績就超出了平均水平。
◎如何讓“工作記憶”空出來
其實,要想讓工作記憶空出來,方法很簡單,隨便找一個想開始就開始、想停止就停止的東西占著它就可以。哼個小曲兒,唱個小調兒,讓你的工作記憶里充滿音符就可以。也許你會說在考場時可不能唱歌啊?那就想一些其他事情,只要是你能控制的念頭就行。總之,重要時刻,在你的工作記憶里只能存放兩種東西:你能控制的和你需要的。當命運再次降臨時,別再讓硬盤里的絕技們空等,做一個深呼吸,盡情釋放它們吧!
11.為什么筆跡分析并不可靠
現實生活中,有人從星座看性格,有人從生辰生肖中看性格,也有人從血型中看性格,當然,也不乏從筆跡看性格的人。你的性格真的會被筆跡出賣嗎?
◎身邊的“筆跡心靈學”
從一個人的書寫筆跡可以推測他的性格特點,這種思想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我國漢代時期,文學家揚雄曾說過:“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他認為一個人的字跡可以體現出其道德品性。
在西方國家,這種使用筆跡推斷一個人性格的技術稱為筆跡學。經過多年發展,西方的筆跡分析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產業,不僅有許多專門的筆跡分析公司、培訓課程,一些企業甚至還將其應用到人事選拔工作中。
近年來,“筆跡心靈學”在我國國內也開始漸漸風行。這種筆跡分析技術具有非常高的準確性,不僅可以評估性格,還可以幫你尋找合適的對象,為各種重大的生活決策提供參考。
◎推測的基礎
從形式上看,與星座、血型類似,筆跡學也試圖通過一些直接可見、易于辨別的指標來推測難以把握的內在性格。如果這樣的預測體系有效,前提是確實存在一種強有力的機制,能夠將性格與指標聯系起來。然而,無論是星座、血型還是筆跡學,對于這種背后的機制都沒有給出一套令人信服的解釋來。
被人們所熟悉的書寫,屬于一種后天習得的技能,涉及手部肌肉復雜的精細運動,并受到神經系統的調控。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還原為神經系統的活動模式,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兩者之間也許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關聯。但是,這種關聯過于空泛。一個人的性格或書寫方式還會受到其他許多因素的影響,僅憑這樣微妙的關系不足以支撐起一套有實際價值的預測系統。
從筆跡分析體系來看,許多分析規則其實是基于一種樸素的聯想,比如字跡的“圓滑”代表性格的“圓滑”,筆畫的“果斷”代表性格的“果斷”,等等。這種語義聯系更像是一種隱喻,很難想象出有什么現實基礎。
◎科學檢驗
雖然筆跡學沒有什么科學根據,但是作為一種性格預測體系,其有效性還是可以通過科學方法來評估的。在心理學歷史上,特別是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不少研究者曾對這個問題產生興趣,涌現出了許多驗證性研究。
常見的研究方法是找一些被試者提供書寫文字,并完成性格測驗,然后把書寫材料交給筆跡分析師做性格分析,再與被試者的性格測驗結果進行比對。為了避免書寫內容的影響,研究者一般會要求被試者書寫中性的內容(如說明性文字)。
遺憾的是,在這些嚴格控制的檢驗中,筆跡分析師的預測一般不會比純粹的猜測強多少。1992年,心理學家Geoffrey A.Dean對于200余項關于筆跡和性格做了一項名為元分析的研究,發現筆跡分析和性格的相關系數僅為0.12,也就是說,筆跡學準確預測性格的比例不到2%,如此微弱的效應顯然不具有任何實際應用的價值。另外,不同分析師之間的一致率也比較低,相關系數僅為0.42,而非專業人士的判斷一致率也能達到0.3,這說明筆跡分析缺乏一套成型的標準,這也進一步限制了其有效性。
◎為什么人們愿意相信
既然筆跡分析如此不準確,那么為什么還有許多人愿意相信呢?可能有以下幾點理由:
首先,筆跡學的樸素思路迎合了大眾的思維模式。性格本身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筆跡學將抽象的性格特征和具體的筆跡特點聯系起來,通過語義聯想建立起直觀的對應關系,這就滿足了一般人認識自我和他人的需求。
其次,筆跡分析師會利用許多筆跡之外的線索來做出推斷,給人感覺有些道理。比如,一些筆跡分析者會對歷史人物或當代名人的手跡講得頭頭是道,其實這種分析是基于對目標性格特點的了解,再把筆跡特征套上去的。另外,筆跡分析師會從書寫內容中提供線索,比如一段非常哀怨的文字的書寫者更有可能性格憂郁,這樣的推論和筆跡線索也沒有什么關系。這樣說來,在嚴格的科學檢驗下,筆跡分析師的準確率就和純粹的猜測差不多了。
最后就是著名的“巴納姆效應”。1948年,心理學家福勒通過實驗證明,人們傾向于認為一些空泛的、籠統的描述更符合自己,即使這些描述是隨機選取的。比如,星座、筆跡學之類的偽科學都利用了這種認知偏差,它們給出的預測推論往往是廣泛適用的,這一效應使得我們很容易接受這樣的陳述,認為其有些道理。
12.為什么約會吃飯也流行男左女右
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調查,問:“您喜歡自己的左臉還是右臉?”結果,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右臉”。在男女朋友約會時,有男士總搶著坐在左邊,展現右側的臉給女朋友,難道是右臉比左臉更好看、更有魅力嗎?
◎是誰出賣了你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是傳統的男左女右觀念在起作用,實際上不是這么回事。我們都知道,人的大腦有左右之分。有時左右對稱活動,有時左右分別出現不同的表情,即出現不對稱活動。當人們發自內心地歡笑或者悲傷時,人臉就會表現出左右對稱的活動。此外,像咳嗽、打哈欠、打噴嚏等無法用自己的意志進行控制的生理現象,人臉也是左右對稱活動的。
那么,什么時候人的臉會左右不對稱呢?研究表明,當人對自己的感情有意識的時候,例如,失敗后人們的沮喪;因為鄙視某人而表現出輕蔑;當眾出丑時的面露苦笑……人臉都會表現出左右不對稱。
◎左臉和右臉的真相
人的左臉表現出來的情緒更接近真實的內心,這是因為我們的左腦主管語言邏輯思維,比如,算術、倫理、分析、理論和解析等;而右腦則主管形象思維,比如,視覺、繪畫、幾何學、圖像、直觀感覺等。
然而,大腦和它所主管身體部位的方向恰好相反。主管情緒和感情的“右腦”,其支配范圍在身體的左側;主管倫理的“左腦”,其支配范圍在身體的右側。換句話說,談話對象的真情實感是通過左半側臉顯露的,右側臉流露出來的是理性的信號,而左側臉表示的則是自己的情緒和感情。
研究發現,右側是肯定性的感情,基本左右對稱,而否定性的感情則被認為多在左側流露出來。只有故意裝出來的、按別人要求擺出來的表情才會發生不對稱,比如發自內心歡喜的一張臉,就很少出現不對稱。因此,左右臉不對稱可以說就是撒謊的線索。
與人接觸、與人交談的時候,最好不要和聽者面對面,而是應該坐在其旁邊。如果可能的話,最好坐在對方的左側,那么就可以容易地讀取到對方的真實想法了。
為什么靠邊的座椅受歡迎?為什么有的團隊會讓人變懶惰?為什么長相好的人更容易事業有成?為什么有些人常常說一套做一套?
其實,我們之所以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之所以會有這樣那樣匪夷所思的行為,并非我們刻意或深思熟慮后作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