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逃不過的心理陷阱——最好別犯的思維錯誤(1)
- 你所不了解的冷門知識:再冷門的問題也有最熱鬧的答案
- 小巫博士
- 4879字
- 2016-10-16 15:59:03
為什么經驗有時會讓人變蠢?為什么女孩相親時不要帶漂亮閨密?為什么筆跡會出賣了你?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到底是不是真相?
其實,人們常常為思維錯誤、認知陷阱所累,不經意而又無跡可尋。難道我們注定要戴著無形的“有色眼鏡”看世界?不,我們可以避免思考被污染。
1.為什么不能迷信權威
理性與盲從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一個嚴重問題。面對學術權威,面對經濟大師,我們是一成不變地盲從,還是能提出自己的見解,作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這些是我們每個人所要慎重考慮的。
◎關于權威
關于權威,有兩個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一是,令人警醒的跟蹤記錄。在這個星球上,大約有100萬受過培訓的經濟學家,但是在這些人當中沒有一位精確預言了金融危機發生的時間,當然,更別說預言房地產泡沫的破裂、信用違約互換的瓦解、通貨膨脹引發的經濟危機這些大事件的先后順序了。
再一個就是,無數事實可以證明,權威也會出錯。出錯是人類的通病,但問題是,我們一旦面對權威,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會調低一級。當我們面對專家意見時,往往會比面對其他意見表現得粗心許多。于是,我們會服從權威,哪怕是在理性或道德上毫無意義的地方。
◎致命的試驗
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曾做過一個試驗,將這種權威偏誤揭示得一覽無余。試驗時,心理學家請求一位試驗者電擊坐在玻璃窗另一側的一個人,并從15伏開始逐漸增加電壓,30伏、45伏,直到幾乎致命的450伏。
在試驗的過程中,即使受折磨的那個人痛得大喊大叫,甚至渾身顫抖(事實上,試驗設備并沒有電流,受試者也只是一位演員),試驗者也于心不忍,想要中斷實驗,但只要心理學家平靜地說“請繼續,實驗要求這樣做”,大多數人依然會繼續下去,并且半數以上的試驗者會將電壓升到了最高,純粹是在服從權威。
◎擺脫權威偏誤
近幾十年來,權威偏誤這一現象頻繁出現在航空領域,許多航空公司明白權威偏誤有可能造成危險。意外事故之所以發生,大多是因為機長犯了錯,副機長察覺了錯誤,但出于相信權威不敢指出來。此后不久,幾乎所有航空公司的飛行員都接受了一個名叫“機組資源管理”的訓練,學習坦率、迅速指出毛病。換句話說,飛行員正在努力訓練自己擺脫權威偏誤。
幾年后,許多公司也紛紛效仿起航空公司的管理。事實證明,在這些公司內部,特別是當有一位強勢的首席執行官時,員工患上權威偏誤的危險就更大,這對公司的長遠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盡管如此,任何時候都有不同的權威在“流行”:國王們頭戴王冠,軍隊中有軍銜標志,醫生和研究人員則通過他們的白大褂。只要人們希望被人認出,就必須用某種信號顯示他們的身份,這些人可能是神職人員、武士、羅馬教皇,有可能是哲學家、詩人、搖滾明星、電視制作人、互聯網公司創始人、對沖基金經理、銀行總裁。當然,其他信號還有名人訪談的邀請、圖書和其他出版物等。
不過,即便如此,當你面對權威、遇到一位專家時,不管什么時候,都要設法向他挑戰。你對權威的批判性越強,你就越自由,越相信自己有更大的能力。
2.你為什么應該忘掉過去
我們為什么常常會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其實,在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的時候也許錯過了星星!
◎3段故事的背后
故事一
電影放映半小時后,他對妻子耳語說:“走吧,我們回家吧。”一向挑剔的他實在看不下去如此的爛片。
她回答:“這怎么能行,我們不能白花30歐元買電影票。”
“這算不上什么理由。”他開始抗議,“30歐元已經花掉了,你這是在糾纏于沉沒成本。”
“我簡直受夠了你那沒完沒了的思維錯誤。”她說道。說到“思維錯誤”時,她的嘴里好像含著什么苦澀的東西似的。
故事二
第二天是公司例行的營銷會議,眼看著廣告宣傳的影響已經連續3個月遠遠低于預期,他主張立即停止此事。
廣告部的負責人卻理直氣壯地反駁他:“我們已經投入了這么多錢做宣傳,要是現在停下來,那些錢就全都打水漂了。”他心想,眼前這個人也是在抓住沉沒成本不放手。
故事三
他的一位朋友被一段問題戀情折磨了多年。這位朋友一次次被那個女人欺騙。每當他逮住她時,她都后悔不迭地回來,懇求他的原諒。雖然再跟這個女人維持關系早就沒有意義了,但是他還是一次次地接受了她。
當他與這位朋友談論此事時,對方是這么解釋的:“我在這段戀情中投入了那么多感情,現在離她而去是錯誤的。”他嘆了一口氣,又一個被沉沒成本糾纏的人啊。
◎可怕的沉沒成本
任何時候,每個決定不管是私人的還是業務上的,始終都是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做出的。我們的設想有可能兌現,也有可能落空,當然,我們也可能為此承擔后果,比如中斷某個決定,結束某個項目。很顯然,這種不確定情形下的權衡完全是一種理性行為。
然而,就在我們已經投入更多的時間、金錢、能量以及愛等因素之后,沉沒成本往往令人難以放手、難以釋懷。于是,之前已經投進去的金錢、時間以及精力就成了我們繼續做下去的理由,即使客觀來看堅持下去毫無意義。但是,我們的投資越多,沉沒成本就越大,將項目繼續做下去的理由就會變得越充分。
在這方面,股市投資人可以說是典型的沉沒成本的受害者。他們在決定是否出售股票時常以買入價作為參照。當股價高于買入價時,就賣掉股票;如果股價低于買入價,就抱住不賣。毫無疑問,這種做法是不理智的,我們絕不可以讓買入價處處扮演關鍵角色。唯一重要的是股市未來的前景(和可選投資未來的行情)。每個人都會出錯,特別是在風云變幻的股市里。糾纏于沉沒成本的不幸,其關鍵就是:你投資一支股票虧的錢越多,你越是抱緊它不放。
◎究竟是什么讓我們欲罷不能
那么,為什么我們會有如此荒謬的行為呢?因為人類總是努力讓自己表現得更堅韌。堅韌是我們發出的可信信號,而我們又是如此害怕矛盾。如果我們決定中斷一個項目,我們就是在制造矛盾:承認從前的想法與今天的不同。然而,若是繼續執行一個無意義的項目,就是在推遲這一疼痛認識。那樣我們就顯得更堅韌了。
舉一個例子。某些戰爭之所以被延長,正是因為這一點:“為這場戰爭,我們已經犧牲了這么多士兵的性命,此刻放棄將是錯誤的。”其實,類似這種句子在我們身邊無時不會出現:“我們已經行駛了這么遠……”“我已經讀了這本書的這么多頁……”“我已經花了兩年時間接受這個培訓了……”如此說來,你是如此與沉沒成本難舍難分。
事實上,有許多充分的理由可以支持你繼續投資下去,但如果你只是因為舍不得已經作出的投資而決定繼續做某件事的話,就不是一個好理由了。
再來看這樣一個例子。以前有一位老人來城里看望兒子。兒子給他買了很多東西,有一雙鞋子令他愛不釋手。老人坐在回鄉的火車上,不停地把玩這雙心愛的鞋子,自豪地告訴鄰座的人,這是兒子孝順他的禮物。忽然,老人一不小心,將一只鞋子滑落到窗外。一時間,周圍一片肅靜,大家都看得出老人有多喜歡這雙鞋子。出乎意料的是,老人隨即將另一只鞋也拿起來,用力扔出窗外。旁邊乘客互相看了看,很不解,問他為什么要把另一只鞋也丟掉。老人說:“這只鞋子對我來說已經沒有用了,如果一個人正好從鐵路旁經過,他就可以得到一雙鞋,而不是一只鞋。”
這位老人是不是很可愛,當然,他的善良可愛是因為他能深刻領會沉沒成本的意義。雖然老人非常喜歡那雙鞋子,但是當他不小心把其中一只丟到窗外時,對他來說,這雙鞋子就沒有任何意義了,當他再作決策時就不該再考慮這雙鞋子的價值。把鞋子丟出窗外,既減輕了自己對所犯錯誤的后悔情緒,還因為做了件好事而心情愉悅,何樂而不為呢?由此看來,人們在做一件事的時候,應該學會忽略沉沒成本,專注于未來的成本和收益。
3.向高手學習為何取不來真經
為何我們感覺的往往與實際情況有很大的距離?統計學里將這類因結果導致錯誤認知的情況,稱為“幸存者偏差”。
◎人們往往看不到失敗者的墓地
不管我們望向哪里,都能見到搖滾明星。他們出現在電視里,出現在音樂會節目單、畫報封面和網絡論壇上。我們到處都能聽到他們的歌曲,可以說,搖滾明星無所不在,他們在我們的心中,無不是成功的。
于是,在無數吉他英雄成功的激勵下,不少人也組建了自己的樂隊,可是他們也會成功嗎?估計這些人與許多人一樣,最終也會走向失敗音樂家的墓地。事實上,墓地里音樂家的數量要比娛樂節目舞臺上的多幾萬倍,但是我們從來不曾見過哪位記者關心過這些失敗者,當然,那些落魄的明星除外。因此,人們往往看不到失敗者的墓地。
◎幸存偏誤的誤導
的確如此,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敗,我們會系統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認識不到成功的概率到底有多微弱。要知道,每位成功的作家背后都有無數個作品賣不出去的作家,每個作品賣不出去的作家背后又有無數個找不到出版社的作者,每個找不到出版社的作者背后又都有無數個抽屜里沉睡著剛剛動筆的手稿的寫作愛好者。這就是幸存偏誤對我們的誤導。
然而,不了解現實的你或許與那些熱衷音樂,并且想要做出點什么的人一樣,對成功總是抱有一種幻想,根本認識不到作家的成功概率有多小。不僅如此,企業家、藝術家、運動員、建筑師、攝影師、諾貝爾獎得主、電視制作人和選美冠軍的情況也是一樣。但殘酷的是,媒體根本沒有興趣去刨挖失敗者的墓地,當然這事也不歸他們負責。這就意味著,要想緩解幸存偏誤,你就得了解這些。
在涉及金錢的問題時,你也會出現幸存偏誤。舉例來說,如果你的一位朋友想創業開一家公司,你也會考慮參與投資,因為你嗅到了機會。一旦公司成功,則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微軟公司。你的運氣有可能會好,可現實又是如何呢?最有可能的情形是,公司根本成立不起來。還有一種可能是,公司成立幾年后就破產了。事實上,多數幸存下來的公司大多會萎縮為一家員工人數不足10人的小企業。
市場中的“幸存者偏差”現象更是俯拾皆是。投資人在市場不景氣的時候,往往會把扭虧為盈的希望寄托在跟隨“正確的專家”上。因此,股市百戰百勝攻略之類的書籍隨處可見,股市實操全告訴你之類的培訓班門庭若市。不可否認,極少數股市投資人曾在短期內取得了非常可觀的回報,也有個別投資大師的業績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能跑贏市場,然而這些成功的模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小概率事件,也往往無法復制。
讓我們再以道瓊斯指數為例說明一下,它是由純粹的幸存者組成的。因為失敗公司和小公司——也就是大多數公司——是不會出現在股票指數里的。因為股票指數并不能代表一個國家的經濟,就像新聞不會報道所有音樂家一樣。
看來幸存偏誤這個小魔鬼真的就像哈哈鏡一樣會扭曲成功的概率。在我們跟隨而動的背后,不成功卻是大概率事件。我們無不是被媒體對成功公司的介紹徹底給迷惑住了。
◎作出準確預測
不可否認,我們當中的很多人常常系統性地高估了成功概率,是因為“幸存者偏差”讓我們只看見了成功者,并因此對成功的機遇形成一種偏頗的看法。殊不知,在一些極端成功的例子背后往往是運氣使然。人們出于一些心理上的天性(常常是過度自信)導致無法按概率的指引而采取正確的行動,從而熱衷于追逐小概率事件。盡管有無數事實已經告訴我們:百人參與則有九十九人可能會虧,很多人卻偏偏認為自己就是那天才又幸運的1%。
為此,我們需要盡可能常去逛逛曾經大有希望的項目、投資和事業的“墓地”,雖說這樣會有些傷感,但對你是有好處的。
4.為什么不要帶漂亮閨密去相親
很多時候,我們就像鳥兒聽到槍聲一樣會對對比做出反應。我們振翅飛起,很快行動起來。然而,不利的是,我們卻常常發覺不到逐漸發生的小變化。對比效應就是這樣一種現象。
◎發生在身邊的對比效應
羅伯特·西奧迪尼在他的《影響力》一書里介紹了希德和哈利兩兄弟的故事。早在20世紀30年代,希德和哈利兩兄弟在美國經營一家服裝店,希德負責銷售,哈利負責裁剪。每當希德發現鏡子前的顧客真的喜歡一套西服時,他就會趕緊假裝有點耳聾。當顧客詢問價格時,希德就會轉身對他的兄弟喊道:“哈利,這套西服多少錢?”
哈利從他的裁剪臺上抬起頭,答道:“這套漂亮的棉質西服42美元。”這價格在當時顯然高得有些離譜。
希德假裝沒聽懂又問:“哈利,多少錢?”
哈利重復那個價格:“42美元!”
希德聽后,轉過身向他的顧客說:“他說22美元。”
那位顧客聽到后趕緊將22美元放到桌上,搶在可憐的希德發覺“錯誤”之前,帶著昂貴的衣服匆匆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