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圣人為腹,去彼取此
- 道德經
- (春秋)老子 李若水譯評
- 1800字
- 2016-09-19 09:53:44
五色[1]令人目盲,
五音[2]令人耳聾,
五味[3]令人口爽[4],
馳騁畋獵[5],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6]。
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7]。
故去彼取此。
注釋
[1]五色:指青、黃、赤、白、黑五種色彩,這里指多樣色彩。
[2]五音:指宮、商、角、徵、羽五種聲音,這里指多種聲音。
[3]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種味道,這里指多種美味。
[4]爽:味覺失靈,或生了口病。古代以“爽”為口病的專有詞。
[5]畋(tián)獵:打獵。
[6]行妨:指傷害操行,行為離開正軌。妨,妨害、傷害。
[7]為腹不為目:只求溫飽樸素的生活,不追求縱情于聲色犬馬的浮華生活。
譯文
五色令人眼花繚亂,
五音令人耳朵失聰,
五味令人失去味覺,
縱情狩獵使人心狂野不羈,
稀世珍寶使人行為不軌。
所以圣人只求溫飽而不追逐名利和聲色之娛。
所以遠離浮華而選擇簡單知足的生活。
解讀心得
1.本章中,老子主張減少欲望,返樸歸真,抱真守一,順道而行,保持內心的真元,為此,遠離縱情聲色犬馬的浮華生活,而保持簡單知足和自我真我的生活品質。唯有超越此“有”,才能達到上章所說的“無”之境界。
2.人生來是有欲望的,不僅追求物欲之享受,滿足感官,還會追逐名利,滿足內心的虛榮,于是縱情,于是任性,為此腳步匆匆,忙碌不止。但最終也許得不償失,生命中最該珍惜的是什么?恰恰不是物質和功名,而是內心的快樂、充實和幸福。
3.人生苦惱的根源就在于多欲,欲望不止,而且變本加厲。做到絕欲不可能,也沒必要,但如果做到清心寡欲,就會獲得生命的真正自由和快樂。
4.物欲不止,物質財富無盡,名利心不止,你紛我攘,唱罷即退場。如果耽于物欲和名利,則人生即無安寧之日,此心永遠勞倦,不如樂天知命,知足常樂,知止則止,過簡單樸素而充實自在的生活。其實我們真正需要的很少,何必追求那么多?
5.其實,越是簡單的,越是深刻的;越是樸素的,越是淳美的。那些圣人偉人們,追求的正是這種博愛眾生,惠濟蒼生的人生,他們的個人生活也是簡單而純粹的。
前人校注
為腹者守道也,為目者逐物也。去,撤也。圣人為內而不為外矣,焉肯玩好哉?
故去彼色聲、香味、畋獵、好貨之事,而取此虛通之道也。然去者非區區去物也,但不貪愛也。雖有五色畢陳,五音畢奏,五味畢獻,難得之貨畢呈,至于畋獵之事有時乎因除害而為之,皆不足以撓其心,蓋中有去外取內之道也。
——范應元
此章教人觸物不著,一心內聽、收神、收身、收心、收意。圣人為腹不為目,是內觀,外不著。修真之子,一心內守,外判陰陽,靜體無極,返混元于我腹之中,出其身于太虛之上。靜中生之育之,養我之清氣,助我之靈根,守我之神明,出我之真身,以我合天,以我合全,以我之道而同太空,總從“為腹而不為目”,方得取真一之性,而生其命。
——純陽真人
老子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失也,盲聾口失皆聲色滋味之過,迷失真心,不得見聞大道。
——邵若愚
人心本自虛明,而外之聲色飲食貨利,亦本無可欲。人以為可欲而貪愛之。故眼則流逸奔色,而失其正見,故盲。耳則流逸奔聲,而失其真聞,故聾。舌則流逸奔味,而失其真味,故爽。心則流逸奔境,而失其正定,故發狂。行則逐于貨利,而失其正操,故有妨。所謂利令智昏,是皆以物欲喪心,貪得而無厭者也。圣人知物欲之為害。雖居五欲之中,而修離欲之行,知量知足。……去貪欲之害,而修離欲之行,故去彼取此。
——憨山德清
經典故事
飲食簡單的孔子
孔子是我國的文化圣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尊重道德,以布道為己任,門下弟子三千,桃李滿天下,對后世文化和思想影響深遠。
孔子一生追求道德,生活儉樸。飲食簡單,飽腹而已。孔子曾經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食物僅求溫飽,居住只求安居,積極做事,謹慎說話。
作為一個尊道的圣人,孔子并不注重物質享受,他在生活上的要求很簡單,清心寡欲,吃得簡單,不求五味俱全。他說:“飯蔬食,飲水,其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孔子以道德追求為己任,畢生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
對于那些有志于學,追求圣德但以清貧為恥的人,孔子認為太過貪欲,采取不理睬、不交談的態度,即所謂“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所謂道不同不相與謀,孔子不屑與這些人交往。而對于家境貧寒、簞食瓢飲、居住陋巷、好學不倦的弟子顏回,孔子則大加稱贊,道:“賢哉回也!”
認為這是真正的安貧樂道,是一個人最高尚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