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財富觀念:丟掉你的舊觀念,用女性的智慧當好管家婆
- 優雅女人的投資理財書
- 李昊軒
- 7802字
- 2016-09-23 16:35:52
理財的女人有錢花
無論你是瀟灑的新新潮人、時尚的白領麗人,還是成熟的已婚一族,作為一個女人,你不僅應該知道如何賺錢,還應該學會如何理財,這是女人智慧的體現。精明的女人要學會理財,善于理財,要掌握女性理財的方法,這是女人擁有優裕生活、亮麗人生所必需的生活技能。
事實上,在生活中,不論是做事、戀愛、外出旅行,還是準備給愛人的禮物,這些都是離不開錢的。
女性理財是為了得到幸福,如果沒有好的理財習慣,即使有萬貫家財也終有一天會花得精光。理財是人生的必修課,是一個人一輩子受益無窮的事情。
現代社會,不少受過良好教育的時尚女性早已擺脫了家庭的束縛,活躍于職場,知識與財富倍增,擁有絕對獨立自主的權利。但是一般而言,女性朋友在理財中仍存在著很多“致命傷”。所以,現在是你開始為自己做做理財功課的時候了。
理財永遠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簡單的技巧。對于女性朋友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一種態度和理念,理財無法使你一夜暴富,其本質在于善用手中一切可運用的資金,照顧人生或家庭各階段的需求。這一點,是我們談論女性理財的前提。因為這里我們強調的不是如何投資,也不是如何發財致富的問題,而是如何克服女性在理財上的盲點和弱點,如何建立女性健康合理的理財觀,如何將家庭中的錢用得更加游刃有余的問題。男性與女性的投資理財風格各有千秋。與男性相比,女性明顯具有嚴謹、細致、感性的特點,這些特點,也決定了女性在理財方面的優勢:對家庭的生活開支更為了解,對收入支出的安排享有優先決策權;投資理財偏向保守,能很好地控制風險;投資之前,往往會事先征求很多人的意見,三思而后行等。但是,物極必反,如果這些特性發揮到了極致,則會演變成為某些女性理財上的“致命傷”。那么,女性理財時,應如何發揮積極因素,避開消極因素呢?下面是專家為女性量身定制的理財7點建議。
1.更新觀念
別再把不懂花錢當成小女人嬌羞的一部分。如果以前的女人可以用對老公發嗲作為擺脫財政赤字的途徑,今天的你卻休想讓冷酷的錢包發善心。
2.學習理財
老媽的節省原則不適用于現代的生活方式,鋪天蓋地的廣告在給你享受的同時也使你陷入迷茫。你需要利用業余時間學習理財知識,了解相關技巧。不要完全依賴他人的理財知識和決定;學習個人理財規劃,可以使你在家庭理財決策中,享有與男人同等的地位。現在你投入精力累積的理財知識與經驗都將終生伴隨你,幫助你逐步建立穩健的財務規劃,逐漸積累財富。
3.設定目標
像做任何事情一樣,你需要一個目標才不至于迷失方向。理財也一樣,為自己設定一遠一近兩個目標,比如確定未來二十年的奮斗目標和每個月的存款數。這樣你花錢時就會有所顧忌。
4.強制儲蓄
每月發薪水后就將其中的一定數目,比如薪水的20%存入銀行,從此絕不輕易動用這筆錢,那么若干年后將會有一筆可觀的財富,如果不這樣做,這筆錢將很容易被花掉,而且你也不會感到生活寬裕多少。千萬不要等到月底看剩下多少錢時再儲蓄,不要一直使用配偶的賬戶或以配偶的名義存款,而使自己沒有任何銀行存款和信用記錄。
5.精明購物
對于每個人來說實惠的含義各不相同,有人可能是大甩賣時的揀貨高手,有些人則信奉“寧缺毋濫”的購物原則。由于個人收入水平、生活方式的差異,精明二字的解釋也各有不同,所以購物時千萬不要隨大流。要記得,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你。購物要記賬,不管你在何時何地購物,都一定要記下你所花費的每一筆錢。休閑娛樂、交通費用、三餐開銷、應酬花費、購買奢侈品等分門別類地記下來,一個月或是三個月后再來審視你的消費曲線,一來了解你在哪一部分的開銷最大,二來也能調整你的消費行為,這樣才不會在不知不覺中稀里糊涂地漏財。
6.節流生財
和開源相比,節流要容易得多,不妨從節約水電費這樣的小事做起,日積月累就會收到聚沙成塔的效果。而且這種節儉的生活方式也非常有利于環保。
7.儲備應急
為了應對意外的花銷,平時就要存出一項專門的應急款,這樣才不會在突然需要用錢時動用定期存款而損失利息。
賺錢和理財,并不單純就是指儲蓄,這種想法明顯已經過時了。你如果想自己駕馭金錢,那就需要掌握更加復雜的知識系統。同時,把它當成是改善人生的方法,那么在你的生活中也就沒有什么問題是復雜和困難的了。
打理財富,趕早不趕晚
生活告訴我們應該及早認識世俗,不要認為世俗是件丟人的事情,畢竟生活中每個人都會變得世俗起來,這只是時間的早晚問題罷了。實際上,世俗就是現實,就是凡事都要從實際出發來思考問題。你應該及早地認識到一份穩定且收入不菲的工作、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一款自己的私車等,這些才是你追求安定幸福生活必備的基礎條件。
現在,物價上漲,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我們要為日漸昂貴的孩子上學的費用負責。我們的錢買到的東西比起10年前,甚至是5年前都要少得多。女性們面對的是一個不成比例的挑戰,她們必須對那些錢善加利用。
在年理財收益為7%不變的情況下,愛蘭和佳茵分別選擇了不同的理財方式:
愛蘭選擇從20歲開始,每年存款1萬元,一直存到30歲,到60歲的時候全部取出來作為自己的養老金。
佳茵選擇從30歲開始,每年存款1萬元,一直存到60歲,60歲時全部取出作為自己的養老金。
你覺得愛蘭和佳茵誰能夠獲得更多的養老金呢?有很多人一定會說,當然是佳茵了!道理很簡單,佳茵的儲蓄數額顯然要比愛蘭高很多,也就是說佳茵30年30萬元的儲蓄本金要超出愛蘭10年10萬元的儲蓄本金,所以她最終得到的養老金肯定要比愛蘭高出許多。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實際上,這不過是表面現象罷了,你只要開動你聰明的大腦計算一下你就會發現:在年理財收益率為7%的情況下,以每年1萬元的存款方式做儲蓄,從20歲存到30歲,到60歲全部取出時可以得到的存款金額為70多萬元;而如果以每年1萬元的存款儲蓄方式做儲蓄,從30歲存到60歲,最終得到的存款金額卻只有60多萬元。才女們不妨去動手計算一下,用明確的數字來比較一下,答案就十分明確了。從這兩個方案,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如果要理財,就要趁早,因為越早理財,就能夠及早地擁有更多的財富。
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好家庭收入預算能保證你的錢得到合理使用,使家人滿意地分享這筆收入。預算不應該約束你的行動,也不是讓你毫無目的地記錄開銷,它經過精心的計劃,幫助你物有所值,把錢花在刀刃上。
比如你想置一個新家,繳孩子們上大學的費用、家人的養老保險金,想實現盼望已久的度假。合理的預算會讓你夢想成真,它會告訴你,怎樣節省不必要的花銷,以應付必要的大筆投資。
如果你想成為家庭預算高手,就應該多看看那些生活類雜志,那里面有許多相關的經濟知識。它會告訴你,怎樣利用舊衣服;怎樣制作出物美價廉的點心;怎樣制作家具等。另外,附近的銀行開設了一種免費預算咨詢服務,他們會根據你家庭的需要,告訴你如何做出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預算。這項計劃是專門為你定制的,對其他家庭并不適合。因為,你的財務問題就像你的身材和面孔一樣,是獨此一家的。其他家庭的情況和你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所以,這種預算的計劃價值也就更高。
因此,“打理財富,趕早不趕晚”并非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應該立即將它付諸于實際的行動。也許你現在對自己的“月光”生活感覺很愜意,也許你認為自己以后還有大把的青春和時間可以儲備足夠“過冬的食糧”,也許你覺得任自己的姿色有“釣到金龜”的可能,也許你現在有一個讓你取之不盡的“富爸爸”做后盾,也許你本身已經擁有了超凡的掙錢能力……但不管怎樣,你都應該及早地為自己以后的生活做好打算,因為你現在不缺錢,也不等于你以后永遠不缺錢,能掙錢也并不代表你能在未來為自己積累巨大的財富,這個世界的變數是如此之大,你又憑什么就認為自己可以一直這么順風順水、灑脫度日呢?
聰明的女人都懂得未雨綢繆,我們相信每一位都市女性都擁有這樣的智慧。所以,趁著自己還年輕,多為未來的幸福做打算。
理財不能等,現在就行動
“我還年輕,不需要理財”或是“等我賺了大錢再說”這樣的觀點在一般投資者中非常流行,很多投資者都認為理財不著急,我有的是時間,等有時間的時候再說,其實這是錯誤的。
馬小姐在一家外企上班,屬于白領一族,可都上班幾年了,還沒有存款,更別說房子、車子。一次馬小姐的父母生病,需要很多的錢,可是她卻一分都拿不出來,家里人都很奇怪,畢竟她工作這么多年了。還好馬小姐的人緣好,就借了些錢。事情總算過去了,親戚朋友都勸她,你應該學著理財了,但她卻理直氣壯地說:“不急,我還年輕,等以后再說吧!”
孫女士在外工作好幾年了,今年結婚時,結婚的錢都是雙方父母拿的,就連買房子的首付都是父母給的,那剩下的錢就應該自己付了,小兩口收入還可以,可是過慣了有多少花多少的生活,他們一到月底還貸,就抓瞎了,剛開始父母給墊錢,可也不能總這樣,他倆一發工資就還貸,這樣幾年下來,他們除了按時還貸,手頭一分錢都沒有,父母勸說他倆應該學著理財,不然以后有了孩子怎么辦,他倆總說:“不急,慢慢來,等我們賺了大錢再學理財,現在沒有錢,怎么理呢?”
中國有句老話說:“吃不窮、喝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怎樣理財,怎樣理好財,是每個人都應關心的話題,更是現今投資者需要學會的。但是理財應該做到二忌:
1.忌攀比揮霍,宜未雨綢繆,居安思危
有些投資者對理財缺乏足夠的認識,特別是新一代獨生子女,家庭條件比較富裕,沒有經濟負擔,思想上缺少理財的意識。他們生活中互相攀比,穿名牌、用高檔、消費無度。尤其是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當工資拿到手后,花錢如流水,一副大款相,可到月末,早已是兩手空空,甚至出現外債。這類人大多缺乏憂患意識,認為自己年輕,有的是時間去掙錢;還有的認為反正父母那里有,豈不知父母不是銀行,況且銀行還有鬧危機的時候。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他們很難做到量力而行,量入而出。
現在的年輕人應常問自己幾個怎么辦,如,當有一天你失業了怎么辦?你的子女上學用錢怎么辦?你的家人得了重病需要大筆錢去醫治怎么辦?等你老了養老金儲備了沒有?那時你如何去應對,又怎樣盡你的責任和義務?一個國家需要一定的儲備,一個人也應如此。
2.忌好高騖遠,宜面對現實
一些發達國家的人們,生活上還是從節約一滴水、一度電做起,為的是讓他們的子孫后代也富有,我們是否也應該從中得到點啟發。當今的年輕人,要從實際行動中去實現理財。對于剛參加工作的人來說,你可以把每月工資的一部分用一定的方式存入銀行。如每月、每季存一個定期等,這要看你的工資額多少而定,但是有一條,你每月必須存入一定數額,特別是對工資不高的人群更應如此。一個同事剛參加工作時,每月只有1500元的工資,但他每月拿出500元,零存整取,一年到期后再和平時存下的獎金等存到一起,由小變大,積少成多。隨著工資的增長,零存數額也由500元增到1000元、1500元、2000元……一直堅持了好幾年,直到工資提高了,才另選其他儲種。當然不是要求別人都和他一樣,要因人而異,但你必須馬上行動,只有這樣才有收獲。除此之外,在生活中要有節約意識,不但要保證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還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和浪費。
所以,確立并優先實現你的財務目標,明確一年內的目標、三年到五年的目標、五年以上的目標,有效、合理地分配你的可投資資源。每個目標都應進行謹慎地分析與決策。假如你的目標已經確立,你也對資產進行了有效的分配,就不要猶豫,開始行動。絕不要推到明天,今天就開始。
所以理財時間要抓緊。為什么有些人成為百萬富翁?有些人直至退休仍一貧如洗?這些都與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準確把握時間觀有關。大多數富翁都恨時間過得太快,怕趕不上時間節奏而落伍,他們的時間都是以分、秒計算。
因此,理財絕不能等,現在就行動,以免年輕時任由“錢財放水流”,蹉跎歲月之后老來嗟嘆空悲切。
會掙錢不如會理財
有關金錢的廣泛傳說,均在于人們相信阻礙致富的首要因素就是掙得少。因此,如果你對一組婦女就改善將來的經濟生活進行調查,大部分人都會回答你:“掙更多的錢。”
但現實卻是,掙更多的錢就會致富的觀點是錯誤的。當然,如果你有足夠高的收入,而且你的花銷不是很大的話,那么你確實不用擔心沒錢買房、結婚、買車,因為你有足夠的錢來解決這些問題。但是僅僅這樣你就真的不需要理財了嗎?要知道理財能力跟掙錢能力往往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有著高收入的人應該有更好的理財方法來打理自己的財產,為進一步提高你的生活水平,或者說為了你的下一個“挑戰目標”而積蓄力量。
趙小姐在一家私企工作,經過幾年的拼搏,手上總算攢了些錢,可是要想買車、買房子就明顯不夠了。看著身邊的人都在用自己空余的時間開始理財,趙小姐卻這樣想:“會理財不如會掙錢,那樣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日子過得有什么意思。”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的同事都有車有房了,但她卻還是什么也沒有。
余小姐在一家房產公司當設計人員,平均月收入5000元。和多數人精打細算花錢不同,余小姐掙錢不少,花錢更多,有錢時儼然是奢侈的款兒,什么都敢玩,什么都敢買,沒錢時便一貧如洗,借債度日——拿著豐厚的薪水,卻打起貧窮的旗號。在別人眼里,她可能是一些低收入者或攢錢一族們羨慕的對象,可實際上,她的日子由于缺乏計劃,過得并不怎么“瀟灑”。她“不敢”生病,害怕每月還款的來臨,更不敢與大家一起談論自己的“家庭資產”,遇到深造、結婚等需要花大錢的時候,她往往會急得嘴上起泡,進而捶胸頓足,痛哭流涕:天呀,我的錢都上哪兒去了?
從上面兩個例子可以看出,生活中有些人,掙得錢也不少,可一談起家庭資產的時候,卻發現自己掙的那么多的錢都不知去向了。可見,會掙錢不如會理財,一個人再能掙錢,如果他不會理財,那他掙的錢,就只能是別人的,不會成為自己的,因為他總是掙多少,花多少,那他永遠不會擁有屬于自己的錢。
那么,怎樣才能改變這種毫無積蓄的處境呢?針對這種現實情況,會理財的人總結出了以下經驗。
1.量入為出,掌握資金狀況
對于收入多的群體而言首先應建立理財檔案,對一個月的收入和支出情況進行記錄,看看“花錢如流水”到底流向了何處。然后可對開銷情況進行分析,哪些是必不可少的開支,哪些是可有可無的開支,哪些是不該有的開支。俗話說“錢是人的膽”,沒有錢或掙錢少,各種消費的欲望自然就小,手里有了錢,消費欲望立刻就會膨脹。所以,這類人要控制消費欲望,特別要逐月減少“可有可無”以及“不該有”的消費。
2.強制儲蓄,逐漸積累
發了工資以后,可以先到銀行開立一個零存整取賬戶,每月發了工資,首先要考慮到銀行存錢;如果存儲金額較大,也可以每月存入一張一年期的定期存單,一年下來可積攢12張存單,需要用錢時可以非常方便地支取。另外,現在許多銀行開辦了“一本通”業務,可以授權給銀行,只要工資存折的金額達到一定數目時,銀行便可自動將一定數額轉為定期存款,這種“強制儲蓄”的辦法,可以使你改掉亂花錢的習慣,從而不斷積累個人資產。
3.主動投資,一舉三得
如果當地的住房價值適中,房產具有一定增值潛力,可以辦理按揭貸款,購買一套商品房或二手房,這樣每月的工資首先要償還貸款本息,減少了可支配資金,不但能改變亂花錢的壞習慣,節省了租房的開支,還可以享受房產升值帶來的收益,可謂一舉三得。另外,每月拿出一定數額的資金進行國債、開放式基金等投資的辦法也值得上班一族采用。
4.別盲目趕時髦
追時髦、趕潮流是現代年輕人的特點,當然這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你的手提電腦是奔四,我非弄個無線上網的;你的手機剛換成CDMA,我明天就換個3G……很顯然,你辛辛苦苦賺來的工資就在追求時髦中打了水漂。其實,高科技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很快,這種時尚你永遠也追不上。
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一代,更好地享受生活本無可厚非,但凡事講究適度,講究科學,只有會理財才能會掙錢,不要讓掙錢就是為了花費的觀點蒙蔽了你的眼睛。
理財要堅持到底,不要輕言放棄
理財不應是一時的沖動,而是一個中長期的規劃,需要的是正確的心態和理性的選擇,然后就是堅持,再堅持。
劉小姐是一名政府公務員,收入雖然不高但很穩定,每天過著有多少花多少的生活,“理財,收益太慢了,我以前好不容易攢了一點錢,拿去投資基金,可是收益太低了,一年到頭的利率還不夠我換手機的。”
王小姐自小家庭條件比較好,一直沒有理財的觀念。但是自從參加工作遭遇了幾次財務危機之后,現在也開始學著理財了,她首先從儲蓄開始,每月的工資不再有多少花多少了,她在留夠生活費的基礎上,把一部分錢存入銀行。過慣了“月光族”的王小姐,忽然開始了理財,她真有點不習慣,不過想想以后為了自己的家,也就沒什么了。可是沒過多久王小姐就急了,“怎么收益這么慢,我什么時候才能攢夠買房、結婚的錢啊!還是幸福了自己再說吧!”她實在不能堅持了,又開始了她的“月光族”生活。
這就是現在很多上班族的真實寫照,因為他們本來收入就不高,還要拿出一部分去理財,所以他們拿出來理財的那部分是非常少的,就是因為少,所以見效就慢。但是,如果你用這部分錢長期堅持理財效果就不一樣了,比如,1年因為理財多收益2萬元,20年下來就是40萬元,加上利息,收益就更大。所以,理財貴在堅持和持之以恒,日積月累就是很大一筆財富。
你必須要明確地知道,理財絕不是一夜暴富。理財之所以不同于賭博、投機,甚至不完全等于投資,就是因為它極具理性。理財是細水長流,是把握生活中的點滴,是將理財的觀念滲透于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是通過建立財務安全的健康生活體系,從而實現人生各階段的目標和理想,最終實現人生財務的自由。
例如你的投資目標是在退休時積攢20萬元,現在離退休還有20年,按照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你需要每個月存800元,如果投資收益率是5%,每個月只要投資600元,如果是8%,每個月存440元,這個數字對上班族來說不是很多,如果一下讓你拿出20萬元,這可能會很困難,所以理財貴在持之以恒,只有長期地堅持才會有更多的利益。
而且,現在市場上可供選擇的理財產品越來越多,我們要做的,就是堅持風險和收益相對應的理財原則,去選擇相應的理財產品或者組合,不斷地重復和堅持,讓理財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長期地堅持,才會讓你的資本不斷增多。
李女士每月收入3000元,支出1000元,沒有住房支出。此外,她沒有保險,要先考慮給自己做一份保險。她為自己買了醫療保險,最低的保障金額每月只需320元左右。
李女士每月節余1600元左右,堅持理財,考慮到其投資風險承受能力不高,她購買了兩只債券基金作定投。她選了一只華夏債券基金,每月定投800元,另外選擇了個大成債券基金,每月也投入800元,預期每年會有5%左右的收益。經過多年的堅持,她現有存款10萬元,而且還購買了一輛新車,她打算再過兩年,再重新換套大點的房子。
李女士通過長期的投資理財,使自己的資產成倍地增長,還為自己帶來了無窮無盡的好處。因此,長期堅持投資理財對上班族有很多的好處,主要有兩個,一是投資者的收入會有一部分節余,要把這部分錢投入在增值比較快的項目,讓閑錢也增值。二是長期投資還可以抵御風險,比如通貨膨脹的風險。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堅持,你就永遠不會使你的資產倍增,也不會變成富裕的上班族,因此,要想變得更富有,必須堅持長期理財。
理財需要時間,財富的積累也需要時間。改善家庭資產的結構需要時間,資產增值需要時間。而且,理財的時間越長,越容易尋求較佳的理財工具,取得長期的、穩定的較高收益之可能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