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理財思維:理財改變你的一生
- 優雅女人的投資理財書
- 李昊軒
- 5245字
- 2016-09-23 16:35:52
女人一生不該逃避的理財課
在很多人的腦海中,一說到理財就會聯想到銀行理財顧問為有錢人匯報每年的資產收益。就像和很多年輕人聊起理財的話題,最常聽到的說法就是“我無財可理”。乍一聽來,似乎覺得年輕人剛剛從學校里畢業,工資不高而開銷不低,這就使得年輕人成了“月光族”,甚至出現了透支好幾張信用卡的情況。理財似乎離他們很遙遠,真的是這樣嗎?
“怎么又沒錢了?你這個‘月光女神’做得可真夠凄慘的,你真應該學學怎么去理財了!”
“理財?我根本就沒‘財’,拿什么去‘理’呀!畢業已經兩年多了,月收入4000多元,也不算少,但是每月吃飯、租房、買衣服七七八八下來,月月庫存為零。哎,我空有一肚子理財理論,但是奈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沒什么財可以去理的!”
……
柏絲總是這樣應對朋友對自己處境的調侃。畢業兩年下來,收入也不算少,但是每月七零八散地花費下來,就變成了標準的“月光女神”。經濟學畢業的她也曾想去理財,但是,自己根本沒“財”,拿什么去“理”呢?是的,這是大多數人的想法,認為沒“財”就不必去理“財”了。
錯!沒財更需要去理財。其實,理財絕對不是有“財”人的專利,理財是每個人都必須要做的事情。原因很簡單,不管是掙錢還是花錢,我們幾乎每天都要與錢打交道,只要與錢打交道,我們就有責任對它做好最基本的管理。否則的話,將會給你帶來相當嚴重的后果,“月光女神”與“欠債小負婆”的泛濫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現實生活中還有一種觀點就是:做得好,不如嫁得好。有很多女性將婚姻當成自己的依靠,但是她們忽略了一點,經濟不獨立的女性,就算自己的家人或另一半再怎么有錢,心里也會隱隱地有種不安全感,畢竟伸手向別人要錢的滋味是不好受的。
很多人都羨慕蕾蕾,認為她一畢業就能夠嫁給一個有錢的老公是一種絕對的幸運。剛開始蕾蕾也這么認為,她想,婚姻是女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只要嫁給了有錢人,也就握住了人生的一半幸福。
結婚后,蕾蕾過上了富家太太的生活,盡管她有絕對的能力養活自己,但是她卻放棄了出去工作的機會。她想:“老公的收入足可以讓自己一輩子都衣食無憂了,自己何必再出去為了那一點點‘微薄’的工資而辛苦奔波呢?”但是,這種令人羨慕的家庭主婦的生活,卻因為自己平時有限的零用錢而讓蕾蕾頓生厭倦。
老公雖然有錢,但是對錢管理得很嚴,從來不會主動給她零用錢花。蕾蕾的老公始終不贊成蕾蕾動輒就去商場買一件幾千塊錢的大衣,認為這是一種浪費、揮霍行為。對老公的這種行為,蕾蕾很是不滿,她常常埋怨老公是個“守財奴”、“小氣鬼”,于是家庭矛盾便產生了,兩人經常會為了家庭開支的問題爭論不休,直至大吵大鬧。
蕾蕾的婆婆得了重病,老公想讓蕾蕾去伺候婆婆,替自己盡盡孝道??衫倮僬J為老公不愿意主動給自己錢花是不愛自己的表現,建議去為婆婆請個保姆。這下可惹怒了老公,兩人又一次大吵了起來,兩人的矛盾立刻升級。這時,蕾蕾明顯地感覺到,他們的婚姻出現了裂痕,她沒想到,自己原本憧憬的美好富足的生活竟然因為金錢而變了質……
在婚姻生活中,不管你處于怎樣的地位,當你伸手向另一半拿錢時,你們的愛情、婚姻生活也就無快樂而言了。你拿了丈夫的錢,就必定會在某些方面受制于他。當你受制于他時,你就必定要去做一些自己不情愿但必須要去做的事情,那么,不安全感便會充斥于你的生活當中。
更何況,在現代社會中,婚姻充滿了許多變數,你對婚姻寄予的期望越高,所遭受的傷害也會越深重。客觀地講,依靠婚姻已經是現代社會最不安全的生存方式了。
此外,女性在婚姻中所承擔的生存風險不僅僅是婚姻破裂后的生活問題,還有更為嚴重的住房、醫療、養老問題??梢栽囅胍幌?,連溫飽生計都成問題,如何去顧及其他一系列的生存隱患問題?
所以,現代女性應該要變得理性起來,特別是那些有賺錢能力的女性,不要因為自己一時的懶惰與矯情就隨便將自己的全部托付給周圍的男性與現實的婚姻,而是應該勇敢地從處處受限的溫室中站出來,將自己托付給更為實際的金錢,唯有經濟方面的獨立才能讓你獲得切實的安全感。
生活中,有些年輕的女性在設計自己的理財計劃時,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好高騖遠,總在幻想自己能一夜暴富。這當然是不現實的,理財只有在腳踏實地慢慢地積累和投資的過程中,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財富積累,而這樣做才是你應該秉持的正確觀念。
所以,對于年輕的女性朋友而言,從現在開始理財,別拿沒錢當借口,其實你可以理財,這是你人生中最不該逃的一課。
想當“財女”,先做個“好錢”的女人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那些為錢去拼命工作的人并沒有什么錯,因為與各種不穩定的關系相比,錢反而是更為牢靠、更能帶給女性安全感的東西。自己的合理收入應該受到尊重。
我喜歡平平淡淡的生活,現在每個月的薪水夠養活自己,我挺知足!雖說我也曾幻想過擁有更多的財富,但這也并不是說誰想要就能夠擁有的,一切還是順其自然的好!
趙穎對朋友這樣說自己對財富的看法,她的性格是恬淡的,她認為財富是不可強求的,還是順其自然的好,而其實她也想擁有財富。她的這種想法有點“聽天由命”的味道,試想一下,趙穎最終會成為“財女”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你想要擁有財富,首先就要升華你對財富的欲望,因為它是你通往財富之路的發動機,如果你對金錢有足夠的欲望,“財女”就離你不遠了。欲望真有那么重要嗎?先聽聽蘇格拉底是怎么說的吧!
有一次,有個人問蘇格拉底:“我如何才能獲得財富呢?”智慧的蘇格拉底并沒有當場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將他領到了一條小河邊,然后將他的頭直接地按進了水中。那個人出于本能開始不斷地掙扎,但蘇格拉底一直不放手。那個人拼命地掙扎,用了自己最大的力氣才掙脫出來。
這個時候,蘇格拉底微笑著問他:“你剛才最需要的是什么呢?”那個人還沒有從剛才的慌亂中平靜下來,喘著粗氣說:“我最……最需要空氣?!?
在這個時候,蘇格拉底因勢利導地對這個人說:“如果你能像剛才需要空氣那樣需要獲得財富,那你一定能獲得財富?!?
蘇格拉底用最智慧的方法告訴我們:要擁有財富,必須首先要有獲取財富的強烈欲望。蘇格拉底說:“如果你能像剛才需要空氣那樣需要獲得財富,那你一定能獲得財富。”仔細分析這句話,你會發現這種欲望其實是指“我要,我一定要”的勇氣與堅定,是一種志在必得,專心一致的心態。只有擁有這種堅定的勇氣與強烈的心態,你才能克服一切困難,最終獲得財富。
無可否認,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想成為富人,想擁有很多的金錢,只是他們都認為這個夢想離自己簡直太遙遠了,于是就開始安于現狀,不再去考慮改變自己現有的生存狀態,最終讓富人夢成為泡影。如果你也像這些人一樣,對于財富與金錢只是想想而已,沒有真正地從內心將這種愿望升華為強烈的欲望,那么你在獲取財富的道路上就不會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最終也很難實現理想。
足夠的金錢可以讓人沒有后顧之憂,讓人們有更多的精力與時間去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因此,“君子愛財”本身是沒有錯的,現代都市才女都可以選擇去做一個“女君子”,這樣才可以讓自己最大限度地擁有金錢,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的價值。
理財改變人生
你可能還記得10年前你父母買下房子的時候的價格,在今天同樣的價格只能買一輛車!這就是通貨膨脹,我們的金錢每一天都在貶值。
有兩種方法可以讓你免遭通脹。第一種方法是增加你的收入。當收入與通貨膨脹的速度持平,你就不會受到價格上漲的影響,但你也不會更加富有,增加的收入剛好抵消通貨膨脹的那部分費用。第二種方法是將你的一部分錢用來投資,作為你的第二部分收入來源,并使增長速度超過通貨膨脹速度。在這種情況下,不僅會抵消貶值的錢,還會成為財產。
由此看來,將金錢閑置只能減慢你貧窮的步伐,卻不能為你創造財富。
有這樣一則勸人善加投資理財的故事:猶太大地主馬太有一天要外出遠游,便將他的財產托付給三位仆人保管。他給了第一位仆人5000金幣,第二位仆人2000金幣,第三個仆人1000金幣。馬太告訴他們,要好好珍惜并善加管理自己的財富,等到一年后他將會回來。
馬太走后,第一位仆人將這筆錢作了各種投資;第二位仆人則買下原料,制造商品出售;第三位仆人為了安全起見,將錢埋在樹下。
一年后,馬太如約回來了,第一位仆人手中的金幣增加了三倍,第二位仆人的金幣增加了一倍,馬太甚感欣慰。唯有第三位仆人的金錢絲毫未增加,他向馬太解釋說:“唯恐運用失當而遭到損失,所以將錢存在安全的地方,今天將它原封不動奉還?!瘪R太聽了大怒,并罵道:“你這愚蠢的家伙,竟不好好利用你的財富?!瘪R太拿回了金幣,賞給了第一位仆人。
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馬太效應。故事中第三位仆人受到責備,不是由于他亂用金錢,也不是因為投資失敗遭受損失,而是因為他根本未好好利用金錢,沒有用來投資。這個故事表明,人們很早的時候就開始重視投資理財。
相信吉姆·羅杰斯(Jim Rogers)這個名字對于中國人來說并不陌生,一個在10年間賺到足夠一生花費的財富的投資家,一個被股神巴菲特譽為對市場變化掌握無人能及的趨勢家,一個兩度環游世界,一次騎車、一次開車的夢想家。
吉姆·羅杰斯21歲開始接觸投資,之后進入華爾街工作,與索羅斯共創全球聞名的量子基金,20世紀70年代,該基金成長超過4000%,同期間標準普爾500股價指數才成長不到50%。吉姆·羅杰斯的投資智能已得到數字證明。
從口袋只有600美元的投資門外漢,到37歲決定退休時家財萬貫的世界級投資大師,吉姆·羅杰斯用自己的故事證明,投資可以致富,理財可以改變命運。
對于年輕的女性朋友而言,難道你不希望自己的財產保值增值嗎?我們提倡科學理財,就是要善用錢財,使自己的財務狀況處于最佳狀態,滿足各層次的需求,從而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因此,一個人一生能夠積累多少財富,不是取決于你賺了多少錢,而是你將如何投資。致富的關鍵在于如何開源,而非一味地節約。試問,這世界上又有誰是靠省吃儉用一輩子,將一生的積蓄都存進銀行,靠利息而成為知名富翁的呢?
猶太人是世界上最為出色的商人,他們經商的獨特之處就在于他們即使有錢也不會存在銀行里。他們很清楚這筆賬:把錢存在銀行里確實可以獲得一筆利息收入,但是由于物價的上漲等因素基本上使得銀行存款的利率相抵消。在中國也同樣有一句俗語叫做“有錢不置半年閑”,這就是一句很有哲理意味的理財經,指出了合理地使用資金,千方百計地加快資金周轉速度,用錢來賺錢的真諦。這對于年輕的女性朋友而言也是非常有借鑒意義的。
積累財富不能靠工資,而要靠投資理財
財富積累必須靠資本的積累,要靠資本運作。只有通過有效地投資,讓自己的錢流動起來,才能較快地積累起可觀的財富。
一般來說,創造財富的途徑主要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是打工,目前靠打工獲取工薪的人占90%左右;第二種是投資,目前這類群體占總人數的10%左右。
一些專業人士對創造財富的兩種主要途徑進行了分析,發現了一個普遍的結果:如果靠投資致富,財富目標則比打工的要高得多。例如具有“投資第一人”之稱的億萬富豪沃倫·巴菲特就是通過一輩子的投資致富,財富達到440億美元。還有沙特阿拉伯的阿爾薩德王儲也通過投資致富,他目前才50歲,但早在2005年,他的財富就已達到237億美元,名列世界富豪榜前5名。
通常來說,在個人創造財富方面,比起投資,打工能夠達到的財富級別十分有限。但打工所要求的條件和“技術含量”較低,而投資創業需要有一定的特質和條件,因此絕大多數人還是選擇打工并獲取有限的回報。但事實上,投資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為、都要為的事。從世界財富積累與創造的現象分析來看,真正決定我們財富水平的關鍵,不是你選擇打工還是創業,而是你選擇了投資致富,并進行了有效的投資。
巴菲特說過,一生能積累多少財富,不取決于你能夠賺多少錢,而取決于你如何投資理財。李嘉誠也主張,20歲以前,所有的錢都是靠雙手勤勞換來的,20至30歲之間是努力賺錢和存錢的時候,30歲以后,投資理財的重要性逐漸提高。所以李嘉誠有一句名言:“30歲以前人要靠體力、智力賺錢,30歲之后要靠錢賺錢(即投資)。”
錢找錢勝過人找錢,要懂得讓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錢工作。中國的俗語也說:人兩腳,錢四腳。意思是說錢追錢,比人追錢快多了。為了證明“錢追錢快過人追錢”,一些人研究起了和信企業集團(臺灣排名前5位的大集團)前董事長辜振甫和臺灣信托董事長辜濂松的財富情況。辜振甫屬于慢郎中型,而辜濂松屬于急驚風型。辜振甫的長子——臺灣人壽總經理——辜啟允非常了解他們,他說:“錢放進我父親的口袋就出不來了,但是放在辜濂松的口袋就會不見了。”因為,辜振甫賺的錢都存到銀行,而辜濂松賺到的錢都拿出來作更有效的投資。結果是:雖然兩個年齡相差17歲,但是侄子辜濂松的資產卻遙遙領先于其叔叔辜振甫。因此,人的一生能擁有多少財富,不是取決于你賺了多少錢,而決定于你是否投資、如何投資。
“投資理財可以致富。”有了這種認識至少可以讓你有信心、有決心、充滿希望。不管你現在擁有多少財富,也不管你一年能省下多少錢、投資理財的能力如何,只要你愿意,你就能利用投資理財來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