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譯者序
- 逆向交易者(格雷厄姆點評版)
- (美)G·C.塞爾登
- 1270字
- 2016-07-18 17:04:59
交易經典《股票作手回憶錄》中講了這樣一件事:
1906年春天,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投機人、交易大師杰西·利弗摩爾去美國大西洋城度假。一天,杰西·利弗摩爾跟朋友一起到一家公司看股票行情,當時市場正在牛市行情中,大盤走勢強勁,大部分股票都在上漲。杰西·利弗莫爾注意到了股價很高、又正在上漲的聯合太平洋鐵路,“應該賣出這只股票!”,利弗摩爾腦海中出現了這樣的強烈想法,因此盡管沒有任何做空理由,他還是以市價賣出1000股,不久又賣出第二筆1000股,然后第三筆1000股……他的做法讓經紀感到非常吃驚。第二天,這只股票仍在上漲,利弗摩爾又賣出2000股。在利弗摩爾做了5000股空頭的時候,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的股票仍然居高不下,身邊的朋友有點替他擔心。結果在第三天,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的股票一落千丈,于是傍晚未過,利弗摩爾已經成為了百萬富翁。
事后利弗摩爾這樣解釋自己的交易行為:在整個市場表現十分強勁、又沒有任何理由的情況下,放空這么多股票確實有點冒險。可是,當時他已經強烈感受到大眾的看法已達到極端不合理狀況,于是果斷采取了逆向投資策略,“我挑中聯合太平洋鐵路,是因為這只股票被人炒作得太厲害了。”
中國股市向來有“七虧二平一贏”之說,我們必須承認,股市不是大部分人都能賺錢的地方。這就是逆向投資策略的內在邏輯——炒股本質上是一種零和游戲,你賺的錢都是別人虧的,很多時候只有跟大多數人逆向而行,你才能在這場游戲中勝出!
在《逆向交易者》中,作者G.C.塞爾登向投資者指出了一個事實:在股票市場的成功買賣中, 25%依賴于金融學、經濟學知識,75%靠的是心理。也有人說,股票市場是專門針對人性的弱點設計的。上述說法確實很有道理,在股市中人性的貪婪與恐懼總是表露無遺:一窩蜂的擔驚受怕,一窩蜂的狂熱追漲……很多股民都被這些情緒支配著進行自己的買賣交易,但結果是什么呢?太多人買在高峰,賣在低谷——他們在本該害怕的時候滿懷希望,本該振奮的時候卻驚恐不寧。于是,一個奇怪的現象產生了:很多股票在幾十元、上百元時有大量資金敢于買入持有,而跌到了只剩高峰價的零頭時,卻成交量清淡。于是我們看到,歷次在市場處于恐慌性拋盤時敢于大膽買入者,最后都成為了獲利最穩定、最豐厚者。這就是為什么股市長期賠多贏少。羊群效應在歷年的股市波動中,已經使無數投資者血本無歸。我們要最大程度地剔除自己的非理性情緒,建立一點逆向思維:當大盤被看好的觀點占滿媒體版面時,多數情況下大市已經離見頂不遠;而當媒體和大眾已經長時間沒有去理會市場低迷的消息時,可能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一刻。因此,投資者在實際操作中要關注多數投資者對市場的判斷,并在極端的情況下采取與絕對多數相反的意見。
巴菲特說:“在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在別人恐懼時我貪婪。”索羅斯說:“反潮流而行之有快感。”…… 投資者的思維方式不同,會導致投資結果的截然不同,很多投資大師都認同逆向投資策略。現在,我們把這本曾多次再版重印且常讀常新的經典著作推薦給廣大的投資者們,希望他們能夠在實際操作中領會到作者的投資智慧,讓自己的投資之路更加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