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教育始辦學(3)

4.“錚錚”革命者

1903年,章太炎從日本回到上海,被蔡元培聘為學社教員。不久之后,鄒容在日本無法立足,也投奔到蔡元培這里。蔡元培安排妥當,還為鄒容籌款,幫他出版《革命軍》。5月27日,章士釗被聘為《蘇報》主筆,陳范讓他大膽辦報,不要顧及太多。

學社的活動及《蘇報》的高論并非順利。清廷和督撫大員,對蔡元培等人的活動,極其妒恨,這從他們之間的信函和公文就可看出。清朝駐滬大臣呂海寰下令,緝拿以蔡元培、吳稚暉等人為首要對象。這次緝拿,對于清廷來說不算什么,他們早已圖謀糾纏革命志士,只是礙于租界法律,只得間接進行。

隨著鄒容《革命軍》以及章太炎《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等著作的發表,最終引起一場軒然大波。蔡元培后來回憶道:“戊戌政變之后,黃遵憲留在上海,北京政府想逮捕他,而租界議會以保護國事犯自任,不果逮。自是人人視上海為北京政府權力所不能及之地,演說會之所以成立,《革命軍》《駁康有為政見書》之所以能出版,皆由于此。”

在這樣的情境之下,上海和工部局多次交涉,而工部局并未同意,只是由租界巡捕房傳訊蔡、吳、章等人,傳訊內容基本相當:你們只是讀書人,說一些批評罷了,要是沒有軍火,他們要逮捕你們,我們會保護你們的。然而清政府壓力不斷增大,遂對這些“眼中釘”必須加以懲治。

就在此前,中國教育會和愛國學社卻似內部分裂。學社的名氣越來越大,原本經濟拮據,眼下資金狀況逐漸改觀,學生不甘心由教育會代管財務,欲謀獨立,他們之間的矛盾逐漸僵化。此外,在愛國學社和教育會主要領導人物中,也存有矛盾,如鄒容、吳稚暉、章太炎之間的矛盾,尤為激烈。

部分人認為,學社乃教育會一部分,遭到了學社學生的強烈反對。他們發表文章稱:“會社實為平行的兩團體,曾相互贊助,應互相幫助,學社主人不是教育會,應由自身掌管,與教育會非隸屬關系”。

蔡元培身為教育會副會長,見學生有如此做法,大失所望,鑒于梁啟超競辦《時務報》的前車之鑒,他便與會長黃宗仰商談,提出讓學社分立,這一提議得到了黃宗仰的同意。

可此時章太炎卻持反對態度,而吳稚暉則袒護學生。在學社的各項活動中,吳稚暉影響很大,從演說到辦機關報,在力主改選教育會會長、籌集經費等方面,他都有參與。吳、章間的思想文化分歧難以避免。可總的來說,愛國學社影響甚大,從張園演說到創立機關報,甚至改選教育會長,學社的功勞不可無視。

會、社分立引發的章吳矛盾,讓蔡元培心灰意懶,加之官方彈壓之風日急,他接受兄長的建議,辭去當前職務前往青島,學習德文。不想僅十幾日的工夫,“《蘇報》案”發生,《蘇報》被封,章太炎等人被刑拘,其余人四處逃避,愛國學社就此終結。顯然,這場鎮壓行動,是清官方和租界同謀所為,目的是抑制革命派。

王朝的末世,人心渙散,清政府早已如軟泥一般,隨時可能垮臺。就連查案的俞明震,也求網開一面。同是學界中人,他對蔡元培仰慕已久,不愿傷及“士類”,這也等于給章、陳等人透露消息,令他們有早作準備的機會。

蔡元培去青島的原因,一是家人的勸說,二是為了謀求進一步發展。他在《口述傳略》中說:

“方孑民盡力于愛國學社時,其兄鑒清亦在上海,甚危之。與戚友商議,務使孑民離開上海。

“然孑民對于學社,方興高采烈,計無所出。及其決計脫離學社,于是由沈乙齋君從容勸其游學,孑民言游學非西洋不可,且非德國不可,然費安從出。沈未吾當為君籌之。其后告以湯、張、劉、徐等,均每月貸款若干,可以成行。于是,探行程于陳敬如君,則謂是時啟行,將以夏季抵紅海,熱可不耐。蓋以秋季行,且盍不先赴青島習德語。于是有青島之行……

“孑民到青島不及一月,而上海《蘇報》案起,不涉孑民。案既定,孑民之戚友,以為游學之說,不過誘孑民離上海耳。今上海已無事,無游學之必要,遂取消每月貸款之議,而由孑民之兄,以上海有要事之電,促孑民回。既回,遂不能再赴青島,而為外交館譯日文以自給。”

在青島期間,蔡元培經陳范介紹,結識了《膠州報》的主辦人李幼闡,學習德語。后又從師以德國教士,繼續苦學。經過德國文學的洗禮,蔡元培對西洋哲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并希望有機會留學德國。同年秋冬時節,蔡元培應召回到上海。親友答應資助他留學,實為促其離開上海罷了,此時的上海,謠傳頻頻,但危險不復存在,蔡元培便暫時放棄留學之事,仍舊譯日文,維系生計。

蔡元培經過一番歷練,雖行事開始隱蔽又講求策略,可涉足革命的程度絲毫不減。中國教育會和愛國女校屢受沖擊,但依然存在。他借此機會,聯結同道中人開展活動。獄中的章太炎、鄒容,蔡元培也會定期探訪。

是年冬天,沙俄占領奉天,拒俄風波再起。隨后,蔡元培、劉師培、葉瀚等人發起成立“對俄同志會”,并與陳鏡泉等人聯合創立《俄事警聞》,意在研究拒俄運動宣傳之事。

《俄事警聞》,起初由王季同出任主編,蔡元培負責日文稿件撰述,報紙只用干支紀日,棄用清朝年號,并附注西歷,采用白話文為文體,此為報界清新激進之作。

有了《蘇報》的教訓,《俄事警聞》不談論革命,而是將民族激情放在首位,以啟發民智,喚醒大眾。后來,由于俄日戰爭爆發,報紙又增加版面,改名為《警鐘》,由蔡元培出任主編。

擴版后的《警鐘》,提出讓國人參考日俄戰爭,深思熟慮,同時不忘揭穿俄國虛無黨的歷史,給國人暗中灌輸革命思想。連續多天,《警鐘》刊載日文譯稿《俄國虛無黨源流考》,與該報的“抵御外侮,恢復國權”的宗旨所背離。

革命之心涌動不止,蔡元培懷揣著熾熱的心,隨時都可能爆發出來。

因工作量很大,蔡元培撰報半年之久,常常因經費不濟而大費周章,他僅憑堅定的意志苦苦支撐。在這段辦報生涯中,蔡元培留下了一些極具代表性的文章,如1904年2月連載于《俄事警聞》的小說——《新年夢》。

該文筆觸樸實,描述記錄主人公“中國一民”在新年之際做上黃粱美夢,暢想60年后的中國國泰民安,描繪出一幅大同社會的奇妙景象,內容豐富,寫實與虛構一體。作者的愛國憂愁、強國之夢貫穿全文。蔡元培自述道:“是時西洋社會主義家,廢財產,廢婚姻之說,已流入中國,孑民深信之……揭《新年夢》小說以見意。”

這篇小說清晰地反映了蔡元培當時的政見和立場及思想取向,在清末知識界獨具代表性。正是他的這段撰報,使得不久前還自號“民友”的志士,意識到:“吾亦一民爾,何謂民友?”遂從“周馀黎民,靡有孑遺”兩句中,各取一字,改號“孑民”,以表救亡圖存之心。

1904年7月,蔡元培回到愛國女校,重擔校長職務,遂辭去《警鐘》日報的職務,由汪允宗接替。

征程漫漫,前路未卜,蔡元培卻以一顆炙熱之心,不斷喚起民眾凝固的熱血,求之沸騰、燃燒,終致光復中華。

5.光復到同盟

1904年,在蔡元培生平中是很重要的一年。是年,在組建光復會的同時,蔡元培參與了暗殺行動。這件事的起因,源于民粹派的思想。

在《警鐘》日報上連載的《俄國虛無黨源流考》中的虛無黨,是俄國對國內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黨派以及一切反對現行制度的個人、集團及思想流派的一個統稱,而民粹派是其中的代表,民粹派提出“到民間去”的口號,號召反對沙俄專制統治,發展村社,竭力提倡個人恐怖主義,用暗殺手段解決問題。

當時,從國內到國外,都在醞釀暗殺活動。這種思想,不但對社會影響極大,對蔡元培的影響也很大,他認為暗殺是一種很快改變社會的有效方式。故此,后來他參加了暗殺團。他參加暗殺團的另一相關原因是,在此之前,東京留學生發起拒俄義勇隊,受到阻撓,便改為軍國民教育會,又遭到壓制,不得已而改為秘密行動。

軍國民教育會主要由黃興、楊篤生負責,以“鼓吹、起義、暗殺”三種手段同清政府抗爭。1904年上半年,該會組成暗殺團,其中多為留日學生,他們立志從暗殺下手,推翻清朝統治。決定暗殺的第一個目標,為頑固派后臺——慈禧太后。

暗殺團作了些準備工作之后,便潛回北京。他們在慈禧太后出沒多之處監視了相當長的時間,卻始終找不到機會,只好轉到上海,再謀對策。就在此時,蔡元培經暗殺團成員何海樵介紹,加入該組織。參加暗殺團的還有他的堂弟蔡元康、鐘觀光、俞子夷、王季同、孫少候等。此外,還有一些革命新人,如章士釗、陳獨秀等。

據陳獨秀記載:“吾初次和蔡先生共事,是在清朝光緒末年,那時楊篤生、何海樵、章行嚴等,在上海發起一個學習炸藥以圖暗殺的組織,行嚴寫信招我,我由安徽到上海,便加入了這個組織,住上海月余,天天以楊篤生等試驗炸藥。這時,孑民先生也常常來實驗室練習,聚談。”

關于研制炸藥,情況大致是這樣:

蘇鳳初先給團員上炸藥理論課,然后試制。一段時間過后,炸藥研制成功,可沒有彈殼來裝。蔡元培托人制彈殼,不久,黃興等人從日本帶來彈殼,然后試放炸彈,沒有成功。之后,楊篤生來到少還,熱心研制炸彈,蔡元培同別人做改良彈殼工作。一番努力過后,研制仍未成功。楊篤生憤然北行,結識了吳樾等人,讓蔡元培介紹其參加暗殺團。一段時間過后,吳樾因事不能即來。

不久,出國考察憲政的五大臣被殺,便是吳樾等人所為。

1905年,蔡元培不再擔任女校校長職務。當時教育會骨干蔣維喬,在《中國教育會之回憶》中說:“《蘇報》案后,教育會雖不能如上半年之公開鼓吹革命,然內地之運動革命者,皆以教育會及愛國女校為秘密接洽機關。”

蔡元培也說:“余長愛校,前后數次。凡革命同志,徐伯蓀,陶煥卿、楊篤生、黃克強諸君到上海,余與從弟國親及龔薇生等,恒以本校教員資格,借本校為招待接洽之機關。”這些記述,足以表明中國教育會、愛國學社、愛國女校雖有缺陷,但無論在教育史上,還是在革命史上,其意義都非同凡響。

蔡元培為了聚集革命力量,發動武裝起義,因此在參加暗殺團的同時,還參與發起光復會。

早在1903年,黃興、陳天華就曾進行革命活動。他們在長沙組建華興會,并聯絡湖南會員,準備于長沙發動武裝起義,并告訴蔡元培此計劃的內容,讓他在長江下游活動,積蓄力量,隨時籌謀起義。

1904年,蔡元培同華興會首腦在上海會晤,商議起義大事,決定在11月16日舉行起義。

革命形勢日益發展強悍,為了配合長沙起義,蔡元培和陶成章等浙江革命黨人聯系緊密,共同商定以華興會為榜樣,成立一個新組織,即“光復會”。光復會的宗旨是:“光復漢族,還我山河,以身許國,功成身退。”由蔡元培擔任會長。

蔡元培在浙江地區聲望很高,自他任此會長后,光復會的成員大增,眾多革命志士、知識分子紛紛加入,包括:秋瑾、柳亞子、黃炎培、林少泉、趙聲、劉光漢、吳春陽、馬宗平、陳伯平等人。

為了進一步壯大聲勢,該會決定在浙江會黨中發展。蔡元培“不耐人事相擾”,將聯絡會長的任務交給陶成章、徐錫麟等人。陶成章負責聯系金華、嚴州等諸府會黨;徐錫麟負責聯系嵊縣、天臺諸會黨;敖嘉熊負責聯系溫、臺處諸府會黨。

徐錫麟與陶成章原本各自為陣,互不相謀,但在蔡元培的撮合下,也攜起手來,開創了浙江兩派革命黨人合作的新局面。

1905年夏,孫中山從歐洲回到日本,與黃興等革命黨人會合。有感于革命的發展,需要革命團體的聯合,欲將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融合起來,組成新的革命團體。各方面積極響應,東京方面開始籌備。至此,革命形勢如火如荼。

7月30日,籌備會在日本召開,會議通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綱領。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正式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黃興出任執行部庶務。

10月27日,蔡元培經何梅樵介紹,加入該會。不久,黃興從日本帶回委任書,正式任命蔡元培為中國同盟會上海分會會長。

比起分散的各會,同盟會的建立無疑是整個革命整體的集中,在會員人數、革命力量上都大為增加,這是中國革命史上極為重要的時刻。

蔡元培任分會會長之后,積極開展工作。在此期間,發展了不少會員,包括黃炎培、周怒濤等人。

黃炎培在《吾師蔡孑民先生哀悼辭》中回憶道:

“民國成立前七年乙巳秋,吾師忽召至其寓廬,鄭重而言曰:‘我國前途至危,君知之矣。強鄰虎視于外,清廷魚爛于內,欲救亡,舍革命無他道。君謂然乎?’則敬答曰:‘然。’曰:‘欲革命,須組織,否則,力不集,事不成。今有會焉,君亦愿加盟乎?’則敬答曰:‘茍師有命,何敢不從。’期以某日深夜宣誓,出誓文,中有句:‘建立民國,平均地權,驅除韃虜,光復中華。’吾師即指‘平均地權’句說明其理由。小子卒在吾師之前,宣誓加盟焉……”

彼時,不再任光復會會長的蔡元培,將職務交到陶成章手中。陶成章出國后,又委托給徐錫麟、秋瑾負責。不過,革命活動還在繼續,他們成立光復軍,約定在皖、浙兩省同時起事。可就在此時,徐錫麟刺殺巡撫恩銘攻占軍械局,在安慶被捕;7月15日,秋瑾在紹興被捕,后二人都英勇就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东区| 靖边县| 南川市| 清镇市| 奉化市| 铅山县| 玉山县| 连江县| 江城| 衡水市| 界首市| 格尔木市| 尚义县| 军事| 平顶山市| 樟树市| 南木林县| 宁强县| 肇东市| 汉源县| 平遥县| 紫云| 重庆市| 惠水县| 清徐县| 开封市| 金阳县| 丰都县| 合作市| 剑川县| 谷城县| 丹凤县| 乐昌市| 平塘县| 嫩江县| 淮阳县| 亳州市| 攀枝花市| 新宁县| 集安市| 铜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