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國家的沒落,造就了時代的亂象。介于這時代交匯之處的蔡元培,在人生的道路上,默默耕耘著,并成就了自己輝煌的功績。
蔡元培降生之地筆飛弄,乃屬中國文化名城紹興。自古以來,紹興就多是才人賢者孕育的地方。這座景色宜人、文化氛圍濃厚的古城,養育著這位思想家、教育家和革命家。
年少時的蔡元培,顯示出了非同一般的學習能力。在得到良師的指導之后,而能奮發圖強,廣泛涉獵,還自創了一種奇特的“怪八股”文風,使他在科場連連獲益。即便父親的早逝,家境的變遷,都沒能阻止他前進的腳步,而母親也對他寄予極大的期望。
懂事的蔡元培,體諒母親的勞苦,他在科舉仕途中一路攀登,摸爬滾打,最終登臨仕途巔峰,為人所贊嘆。
初任教育總長、唯才是舉的他,網羅眾多才學之士,無論是文學界,還是自然科學界,都能捕捉到他的身影。新的方針,新的政策,這位開明的部長,頂起了教育的大梁,學習西方先進的制度,借鑒他們先進的模式,讓中國的教育開始步入正軌。
6年北大的治學,儼然已成教育界的傳奇。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蔡元培開創了一代前所未有的風氣,不管北大前身如何,在他掌管之下,都將是教育新的轉折點。北大從此開辟了新天地,孕育催生了那驚世駭俗的五四愛國運動。“勞工神圣”“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響亮口號,無不埋藏著蔡元培的良苦用心。
蔡元培曾經自評道:“性近于學術而不易于政治。”這句話揭示了他人生的偏向,重學術、輕政治。化身行者,蔡元培輾轉在政治、教育、學術三界,將他集合中西的思想,化在實踐之中,他并非善說而不善做者,在每一領域,都頗具影響力,為后人銘記。
毛澤東曾評價他說:“孑民先生,學界泰斗,人世楷模。”的確如此,作為政界的元老、近代教育的先驅、學界的宗師,蔡元培對自身的生活從不奢求,甚至晚年,在香港租房而居,而后才有“祝壽贈屋”的笑談。
科舉求仕、潛研西學、擔任總長、主持中研院……一介寒儒,書生本色,軟中帶硬,外圓內方。順利之中,又顯坎坷;坎坷之中,又帶著幸運。這就是蔡元培的一生。而倘若沒有這位超前的偉人,彼時北大的輝煌,又有誰人可以創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