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郡縣論一
- 生當常懷四海心:顧炎武勵志文選
- (明)顧炎武 孫曉春
- 1173字
- 2016-10-28 10:20:22
【題解】
《郡縣論》是顧炎武反思中國傳統政治制度的名篇,體現了作者關心家國天下的情懷。郡縣制與封建制的優劣比較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重要議題,賈誼《治安策》、柳宗元《封建論》等均對此問題展開論述。顧炎武作為明末儒生,既明曉封建之弊端,又深知郡縣之專失;此文以歷史的角度既分析了郡縣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必然性,又分析了郡縣制度發展到明末的必然結果——民生日貧、中國日弱。顧炎武給出的“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的對策是顧氏所能想到的最好的答案,體現了作者經世致用的治學精神。但顧氏忽視了一個可能的結果,這種主觀的制度設計也可能將郡縣制的弊端與封建制的弊端結合,引起更為糟糕的結果。本文為顧炎武所作《郡縣論一》。
【選文】
知封建①之所以變而為郡縣②,則知郡縣之敝③而將復變。然則將復變而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④起,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而天下治矣。
蓋自漢以下之人,莫不謂秦以孤立而亡。不知秦之亡,不封建亡,封建亦亡;而封建之廢,固自周衰之日而不自于秦也。封建之廢,非一日之故也,雖圣人起,亦將變而為郡縣。方今郡縣之敝已極,而無圣人出焉,尚一一仍⑤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貧,中國之所以日弱而益趨于亂也。
何則?封建之失,其專⑥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⑦之土而分之國;今之君人者,盡四海之內為我郡縣猶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條文簿⑧日多于一日,而又設之監司⑨,設之督撫⑩,以為如此,守令不得以殘害其民矣。不知有司之官,凜凜焉救過之不給[11],以得代為幸[12],而無肯為其民興一日之利者,民烏得而不窮,國烏得而不弱?
率[13]此不變,雖千百年,而吾知其與亂同事,日甚一日者矣。然則尊令長之秩[14],而予之以生財治人之權,罷監司之任,設世官[15]之獎,行辟屬[16]之法,所謂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而二千年以來之敝可以復振[17]。后之君茍欲厚民生,強國勢,則必用吾言矣。(《亭林文集·卷之一》)
【注釋】
①封建:封邦建國,君王把爵位、土地分賜宗族或功臣,使之在各地建立邦國、護衛君王。相傳黃帝為封建之始,至西周制度健全,春秋戰國時損毀,秦廢封建制。②郡縣:郡和縣的并稱,兩級行政級別劃分方法;周代末期形成,秦實行郡縣制,漢后郡縣制與分封制并行,后形成省、府、縣三級行政級別。③敝:衰敗。④圣人:圣君。⑤仍:因襲。⑥專:專制、專權。⑦胙:音zuò,賞賜。⑧科條:法令條文。文簿,文冊簿籍。⑨監司:監察轄區官吏的官員。⑩督撫:總督和巡撫,地方行政長官。[11]凜凜:恐懼。救過之不給:補救過失都來不及。[12]得代:可得繼任。幸:幸運。[13]率:循。[14]令長:秦漢時治萬戶以上縣者為令,不足萬戶者為長,令長泛指縣令。秩:級別。[15]世官:世代承襲的官職。[16]辟屬:征聘、委任屬吏。[17]振:古同“賑”,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