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生員論下
- 生當常懷四海心:顧炎武勵志文選
- (明)顧炎武 孫曉春
- 1355字
- 2016-10-28 10:20:22
【題解】
下篇繼而介紹“別為其制”的內容。“廢今日之生員”,“請用辟舉之法,而并存生儒之制”是顧炎武給出的對策,從舉士、任官等諸方面對生員進行考核,以求得真才實學之人才。最后,顧炎武強調國家官員僅出于取士一途時,應當廣開取士之方,甚至舉薦“不恃諸生之一途”。學未必仕,仕也未必從學中選拔,顧炎武仕與學的觀點較為理性。《生員論》三篇是對明末生員制度的反思,切中時弊,顧氏對現實的敏銳觀察與獨立思考仍然值得我們借鑒。
【選文】
問曰:廢天下之生員,則何以取士?曰:吾所謂廢生員者,非廢生員也,廢今日之生員也。請用辟舉①之法,而并存生儒②之制,天下之人,無問其生員與否,皆得舉而薦之于朝廷,則我之所收者,既已博矣,而其廩之學者③為之限額④,略仿唐人郡縣之等:小郡十人,等而上之⑤,大郡四十人而止;小縣三人,等而上之,大縣二十人而止。約⑥其戶口之多寡,人材之高下而差次⑦之,有闕⑧則補,而罷歲貢舉人⑨之二法。其為諸生者,選其通雋⑩,皆得就試于禮部[11],而成進士[12]者,不過授以簿尉[13]親民之職,而無使之驟進[14],以平其貪躁[15]之情。其設之教官,必聘其鄉之賢者以為師,而無隸于仕籍[16];罷提學[17]之官,而領[18]其事于郡守。此諸生之中,有薦舉而入仕者;有考試而成進士者;亦或有不率[19]而至于斥退者;有不幸而死,及衰病不能肄業[20],愿給衣巾以老[21]者。闕至于二人三人,然后合其屬之童生[22],取其通經能文者以補之。
然則天下之為生員者少矣。少則人重之,而其人亦知自重。為之師者不煩[23]于教,而向所謂聚徒合黨[24],以橫行于國中[25]者,將不禁而自止。若夫溫故知新[26],中年考較[27],以蘄[28]至于成材,則當參酌乎古今之法,而茲[29]不具論[30]也。或曰:天下之才,日生而無窮也,使之皆壅[31]于童生,則奈何?吾固曰:天下之人,無問其生員與否,皆得舉而薦之于朝廷,則取士之方,不恃[32]諸生之一途而已也。夫取士以佐人主[33]理國家,而僅出于一涂[34],未有不弊者也。(《亭林文集·卷之一》)
【注釋】
①辟舉:征召薦舉。②生儒:生員。③廩之學者:廩膳生、廩生,官府供應廩膳的生員。④限額:限定額度。⑤等而上之:以等級往上。⑥約:約計。⑦差次:排列等級次序。⑧闕:空缺。⑨歲貢:由府縣薦舉入學國子監的生員。舉人:鄉試中榜者。⑩通雋:博學多才之人。[11]禮部:官署名,掌祭祀、禮樂等。[12]進士:貢士經殿試中舉者。[13]簿尉:主簿和縣尉。[14]驟進:迅速提拔。[15]貪躁:貪進急躁。[16]隸:隸屬。仕籍:記載官吏名籍的簿冊。[17]提學:官名,掌州縣學政。[18]領:治理、管轄。[19]不率:不服從、不遵守。[20]肄業:修習課業。[21]衣巾:秀才的資格和待遇。老:終老。[22]屬:管轄。童生:習舉業而未考取秀才的儒生。[23]煩:苦悶。[24]合黨:結黨。[25]橫行:依仗勢力跋扈。國中:國內。[26]溫故知新:出自《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27]中年:隔年。考較:考核。[28]蘄:求。[29]茲:這、現在。[30]具論:詳細討論。[31]壅:堵塞。[32]恃:依賴。[33]人主:君王。[34]涂:同“途”,道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