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生員論上
- 生當常懷四海心:顧炎武勵志文選
- (明)顧炎武 孫曉春
- 1797字
- 2016-10-28 10:20:22
【題解】
《生員論》是顧炎武集中剖析科舉取士制度的三篇文章。上篇開篇即問設置生員的目的,進而分析明末生員有沒有實現(xiàn)此一目的。作者從生員的種種作為中分析生員不僅沒有實現(xiàn)與君主共治天下的目的,反而成為國家的病患。作者因此提出罷一切生員,別為其制,課之以當世之務,消除生員特權,以達到求立國治民的目的。顧炎武的文章大都體現(xiàn)出經(jīng)世致用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本文中我們既可以看出顧氏的憂世精神,也可以看出“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擔當。
【選文】
國家之所以設生員①者何哉?蓋以收天下之才俊②子弟,養(yǎng)之于庠序③之中,使之成德達材,明先王之道,通當世之務,出為公卿大夫,與天子分猷④共治者也。
今則不然,合天下之生員,縣以三百計,不下五十萬人,而所以教之者,僅場屋之文⑤。然求其成文者,數(shù)十人不得一,通經(jīng)⑥知古今,可為天子用者,數(shù)千人不得一也。而嚚訟逋頑⑦,以病⑧有司者,比比而是。上之人以是益厭之,而其待之也日益輕,為之條約⑨也日益苛。
然以此益厭益輕益苛之生員,而下之人猶日夜奔走之如騖⑩,竭其力而后止者何也?一得為此,則免于編氓[11]之役,不受侵于里胥[12];齒于衣冠[13],得于禮見官長,而無笞、捶[14]之辱。故今之愿為生員者,非必其慕功名也,保身家而已。以十分之七計,而保身家之生員,殆有三十五萬人,此與設科之初意悖[15],而非國家之益也。人之情孰不為其身家者?故日夜求之,或至行關節(jié)[16],觸法抵罪而不止者,其勢[17]然也。今之生員,以關節(jié)得者十且七八矣,而又有武生、奉祀生之屬[18],無不以錢鬻[19]之。夫關節(jié),朝廷之所必誅,而身家之情,先王所弗能禁,故以今日之法,雖堯、舜復生,能去在朝之四兇[20],而不能息天下之關節(jié)也。
然則如之何?請一切罷之,而別為其制。必選夫五經(jīng)[21]兼通者而后充之,又課之以二十一史與當世之務而后升之。仍分為秀才、明經(jīng)二科[22],而養(yǎng)之于學者,不得過二十人之數(shù),無則闕[23]之。為之師者,州縣以禮聘焉,勿令部選。如此而國有實用之人,邑有通經(jīng)之士,其人材必盛于今日也。然則一鄉(xiāng)之中,其粗能自立之家,必有十焉,一縣之中,必有百焉。皆不得生員以芘[24]其家,而同于編氓,以受里胥之凌暴,官長之笞捶,豈王者保息斯人之意乎?則有秦漢賜爵之法,其初以賞軍功,而其后或以恩賜,或以勞賜,或普賜,或特賜[25],而高帝[26]之詔有曰:“今吾于爵,非輕也。其令吏善遇高爵,稱吾意。”至惠帝[27]之世,而民得買爵[28]。夫使爵之重得與有司為禮,而復[29]其戶勿事,則人將趨之。開彼則可以塞此,即入粟拜爵,其名尚公[30],非若鬻諸生以亂學校者之為害也。
夫立功名與保身家,二涂[31]也;收俊乂[32]與恤平人,二術也;并行而不相悖也,一之則敝矣。夫人主與此不通今古之五十萬人共此天下,其芘身家而免笞捶者且三十五萬焉,而欲求公卿大夫之材于其中,以立國而治民,是緣木而求魚[33]也。以守則必危,以戰(zhàn)則必敗矣。(《亭林文集·卷之一》)
【注釋】
①生員:通過童子試,入學縣、州、府學者,俗稱“秀才”。②才俊:才能卓越之人。③庠序:泛指學校。殷代稱庠:周代稱序。④猷:音yóu,謀劃。⑤場屋:科場,科舉考試之地,代指科舉考試。場屋之文:科舉應試之文。⑥通經(jīng):通曉儒家經(jīng)學。⑦嚚:音yín,愚蠢頑固。訟:爭。逋:音bū,拖欠債稅。頑:愚鈍。⑧病:批評、怨恨。⑨條約:法令條文。⑩騖:奔跑。[11]編氓:編入戶籍的平民。[12]里胥:里長。[13]齒:并列。衣冠:縉紳。[14]笞捶:亦作“笞棰”,鞭棍抽打。[15]設科:確定取士科目。悖:違背。[16]關節(jié):行賄。[17]勢:形勢。[18]武生:武秀才。奉祀生:供奉祭祀之官。屬:類。[19]鬻:買。[20]四兇:古傳堯舜時期渾敦、窮奇、檮杌、饕餮四人。[21]五經(jīng):《五經(jīng)》指儒家的五部經(jīng)典著作,即《周易》、《尚書》、《詩經(jīng)》、《禮記》、《春秋》。[22]秀才、明經(jīng):取士科目。[23]闕:空缺。[24]芘:庇護。[25]勞賜:慰勞賞賜。特賜:特別賞賜。[26]高祖:漢高祖,劉邦,漢代創(chuàng)建者。[27]惠帝:漢惠帝,劉盈,公元前194~前188年在位。[28]買爵:購買爵位。[29]復:免除賦稅徭役。[30]尚公:尚且公允。[31]涂:同“途”,道路、方法。[32]俊乂:才德出眾之人。[33]緣木求魚:爬樹找魚,指勞而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