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道德與善惡(1)
- 活著的境界:中國圣賢大儒勵志箴言
- 辛堯
- 4526字
- 2016-09-22 11:02:09
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fù)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jié),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禮不逾節(jié)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管仲:《管子·牧民第一》
虛而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君臣父子人間之事謂之義,登降揖讓、貴賤有等、親疏之體謂之禮,簡物,小大一道,殺戮禁誅謂之法。
管仲:《管子·心術(shù)上第三十六》
山高而不崩,則祈羊至矣;淵深而不涸,則沈玉極矣。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春秋冬夏不更其節(jié),古今一也。蛇龍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成可載也。風(fēng)雨無鄉(xiāng),而怨怒不及也。貴有以行令,賤有以忘卑,壽夭貧富,無徒歸也。
管仲:《管子·形勢第二》
為善者,非善也。故善無以為也。故先王貴善。
管仲:《管子·樞言第十二》
邪氣入內(nèi),正色乃衰。
管仲:《管子·形勢第二》
君子之大義,和調(diào)而不緣,溪盎而不苛,莊敬而不狡,和柔而不銓,刻廉而不劌,行精而不以明污,齊尚而不以遺罷,富貴不傲物,貧窮不易行,尊賢而不退不肖。此君子之大義也。
晏嬰:《晏子春秋·內(nèi)篇問下篇四》
邪人則不然,用于上則虐民,行于下由逆上;事君茍進不道忠,交友茍合不道行;持諛巧以正祿,比奸邪以厚養(yǎng);矜爵祿以臨人,夸禮貌以華世;不任于上則輕議,不篤于友則好誹。故用于上則民憂,行于下則君危,是以其事君近于罪,其交友近于患,其得上辟于辱,其為生僨于刑,故用乎上則誅,行于下則弒。是故交通則辱,生患則危,此邪人之行也。
晏嬰:《晏子春秋集釋·內(nèi)篇問下第四》
子謂子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孔子:《論語·公冶長第五》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xué)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孔子:《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
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孔子:《論語·陽貨第十七》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孔子:《論語·里仁第四》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
孔子:《論語·季氏第十六》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孔子:《論語·為政第二》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孔子:《論語·里仁第四》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逾節(jié),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zhì)也。禮聞取于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xué),不聞往教。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xùn)正俗,非禮不備。紛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xué)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尊節(jié)退讓以明禮。
戴圣:《禮記·曲禮上》
禮有大有小,有顯有微。大者不可損,小者不可益,顯者不可掩,微者不可大也。故經(jīng)禮三百,曲禮三千,其致一也。未有入室而不由戶者。君子之于禮也,有所竭情盡慎,致其敬而誠若,有美而文而誠若。君子之于禮也,有直而行也,有曲而殺也,有經(jīng)而等也,有順而討也,有慚而播也,有推而進也,有放而文也……
戴圣:《禮記·禮器》
襄公有疾,召頃公而告之,曰:“必善晉周,將得晉國。其行也文,能文則得天地。天地所胙,小而后國。夫敬,文之恭也;忠,文之實也;信,文之孚也;仁,文之愛也;義,文之制也;智,文之興也;勇,文之帥也;教,文之施也;孝,文之本也;惠,文之慈也;讓,文之材也。象天能敬,帥意能忠,思身能信,愛人能仁,利制能義,事建能智,帥義能勇,施辯能教,昭神能孝,慈和能惠,推敵能讓。此十一者,夫子皆有焉。
《國語卷二·周語中》
子西曰:“德其忘怨乎!余善之,夫乃其寧。”子高曰:“不然。吾聞之,唯仁者可好也,可惡也,可高也,可下也。好之不福,惡之不怨,高之不驕,下之不懼。不仁者則不然。人好之則福,惡之則怨,高之則驕,下之則懼。驕有欲焉,欲惡怨福,所以生詐謀也。子將若何?若召而下之,將戚而懼;為之上者,將怒而怨。詐謀之心,無所靖矣。有一不義,猶敗國家,今壹五六,而必欲用之,不亦難乎?吾聞國家將敗,必用奸人,而嗜其疾味,其子之謂乎?”
《國語·楚語下》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曾子:《大學(xué)》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nèi)。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
子思:《中庸》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fēng)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風(fēng),必偃。
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孟子·公孫丑章句上》
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yǎng)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孟子·離婁下》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孟子:《孟子·告子上》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系馬千駟,弗視也。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湯使人以幣聘之,囂囂然曰:“我何以湯之聘幣為哉?我豈若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哉?”
孟子:《孟子·萬章上》
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小識傷德,小行傷道。故曰正已而已矣。樂全之,謂得志。
莊周:《莊子·繕性》
夫德,和也;道,理也。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義明而物親,忠也;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信行容體而順乎文,禮也。禮樂遍行,則天下亂矣。
莊周:《莊子·繕性》
才多而好謙,貧賤而不諂,處勞而不為辱,貴富而益恭勤,可謂有德者。
王士元:《亢倉子·政道》
士君子之所能不能為: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是以不誘于譽,不恐于誹,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cè),夫是之謂誠君子。
荀況:《荀子·非二十子》
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是善惡之分也已。
荀況:《荀子·性惡》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wù)吆酰?
荀況:《荀子·勸學(xué)》
曾子曰:“元,志之!吾語汝。夫魚鱉黿鼉猶以淵為淺而堀其中,鷹鳶猶以山為卑而增巢其上,及其得也必以餌。故君子茍能無以利害義,則恥辱亦無由至矣。
荀況:《荀子·法行》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陰陽以統(tǒng)其精氣,剛?cè)嵋云菲淙盒危柿x以經(jīng)其事業(yè),是為道也。故凡政之大經(jīng),法教而已矣。教者,陽之化也;法者,陰之符也;仁也者,慈此者也;義也者,宜此者也;禮也者,履此者也;信也者,守此者也,智也者,知此者也。是故好惡以章之,喜怒以蒞之。哀樂以恤之。若乃二端不愆,五德不離,六節(jié)不悖,則三才允序,五事交備,百工惟奮,庶績咸熙。
荀悅:《申鑒·政體第一》
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叔嫂不親授,長幼不比肩。勞謙得其柄,和光甚獨難。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發(fā),后世稱圣賢。
顏延年:《文選·君子行》
圣人之所以立天下,曰仁義。仁主恩,義主斷。恩者親之,斷者宜之,而理道畢矣。蹈之斯為道,得之斯為德,履之斯為禮,誠之斯為信,皆由其所之而異名。
柳宗元:《柳宗元集·四維論》
柳子曰:君子有二道,誠而明者,不可教以利;明而誠者,利進而害退焉。吾為是言,為利而為之者設(shè)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柳宗元:《柳宗元集》
忠義守節(jié)之士,出于天資,非關(guān)居位貴賤,受恩深淺也。王莽移漢祚,劉歆以宗室之雋,導(dǎo)之為逆,孔光以宰相輔成其事;而龔勝以故大夫守誼以死,郭欽、蔣詡以刺史郡守、栗融禽慶、曹竟、蘇章以儒生皆去官伯之輩耳。安祿山、朱泚之變,陳希烈、張均、張垍、喬琳、李忠臣,皆以宰相世臣,為之丞弼,而甄濟、權(quán)臬、劉海賓、段秀實,或以幕府小吏,或以廢斥列卿,揖身立節(jié),名震海內(nèi)。人之賢不肖相去,何止天冠地履乎?
洪邁:《容齋隨筆·忠義出天資》
人物以義為名者,其別最多。仗正道曰義,義師義戰(zhàn)是也;眾所尊戴者曰義,義帝是也;與眾共之曰義,義倉義社義田義季義役義井之類是也;至行過人曰義,義士義俠義姑義夫義婦之類是也;自外入而非正者曰義,義父義兒義兄義弟義服之類是也,衣裳器物亦然,在首曰義髻,在衣曰義袢義領(lǐng);合中小合子曰義子之類是也。合眾物為之,則有義漿義墨義酒,禽畜之賢,則有義犬義馬義鷹義鶻。
洪邁:《容齋隨筆·人物以義為名》
道者,古今共由之理,如父之慈,子之孝,君仁,臣忠,是一個公共底道理。德,便是得此道于身,則為君必仁,為臣必忠之類,皆是有自得于己,方解恁地。堯所以修此道而成堯之德,舜所以修此道而成舜之德,自天地以先,羲黃以降,都即是這一個道理,亙古今未常有異,只是代代有了一個人出來做主。做主便即是得此道理于己,不是堯自是一個道理舜又是一個道理,文王周公孔子又別是一個道理。老子說:“失道而后德。”他都不識,分做兩個物事,便將道做一個空無底物事看。吾儒說只是一個物事。以其古今公共是這一個,不著人身上說,謂之道。德,即是全得此道于己。他說:“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若離了仁義,便是無道理了。又更如何是道!
朱熹:《朱子語類·力行》
義者,宜也,君子見得這事合當(dāng)如此,卻那事合當(dāng)如彼,但裁處其宜而為之,則何不利之有,君子只理會義,下一截利處更不理會。
心之制,卻是說義之體。程子所謂處物為義是也;揚雄言義以宜之;韓愈言行而宜之之謂義。若只以義為宜,則義有在外意,須如程子言處物為義,則是處物者在心而非外也。
小人則只計較利害,如此則利,如此則害。
小人只理會下一截利,更不理會上一截義,蓋是君子之心,虛明洞徹,見得義分明。小人只管計較利,雖然毫底利也自理會得。
朱熹:《朱子語類》
世言忠者不兩立,忠孝亦有二乎?見于事君謂之忠,見于事親謂之孝。人見其孝也,而不知有忠之道存焉。曰孝而已矣。人見其忠也,而不知有孝之道存焉,曰忠而已矣。一行非孝,非忠也;一念非忠,非孝也。天地之大也,日月之明也,人物之眾也,其可感而通者,莫疾乎忠與孝也。雖庸人、孺子,一行其孝而風(fēng)俗為之變,世之行政施化有弗能焉。
揭傒斯:《揭傒斯全集·送藝林詩序》
- 品質(zhì)格言(現(xiàn)代名言妙語全集)
- 兒童教育格言(經(jīng)典格言)
- 送上心靈賀卡(當(dāng)代教育叢書·現(xiàn)代名言妙語全集 )
- 哲理格言(現(xiàn)代名言妙語全集)
- 世界10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智慧金言
- 影響青年人一生的100句至理名言
- 文化名言(現(xiàn)代名言妙語全集)
- 關(guān)于謙虛的格言(經(jīng)典格言)
- 工業(yè)先導(dǎo)范旭東如是說
- 友誼贈言(當(dāng)代教育叢書·現(xiàn)代名言妙語全集)
- 中外人生名言錄
- 人生小語(花季有約)
- 世界名人名言金典:愛情小語
- 情感格言(現(xiàn)代名言妙語全集)
- 生活總有滋味(當(dāng)代教育叢書·現(xiàn)代名言妙語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