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 孤舟的舵手:但丁
- (意)薄伽丘 布魯尼
- 1334字
- 2016-10-28 10:16:44
但丁·阿利吉耶里(1265~1321年),13世紀末意大利詩人,現代意大利語的奠基者,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之一,以長詩《神曲》留名后世。他被認為是意大利最偉大的詩人,也是西方最杰出的詩人之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本書原作者為意大利著名作家薄伽丘與布魯尼。這兩位大師分別為但丁立傳,雖然在目的性與出發點上一致,但在敘事風格與客觀角度上有所不同。
薄伽丘的《但丁傳》帶有些許個人崇拜色彩,他以但丁母親懷孕時的夢境為開篇,故意留下懸念展開故事,又在結尾處以解析夢境來首尾呼應結束全文。在對夢境解析的過程中,薄伽丘個人理想主義的分析方式雖然看上去略微牽強,但充分說明了但丁在人們心中所留下的光輝形象。他于文中多處譴責佛羅倫薩驅逐但丁的行為,其言辭激烈、尖銳,可見其對詩人有著個人情懷摻雜其中。
對于但丁的思想品德,薄伽丘有過分拔高的成分,成就和才識也略有夸大。另外,薄伽丘所著的《但丁傳》寫作風格偏于凄婉、哀怨,對于但丁所受到的不公待遇,他充滿了悲憤和憐憫,尤其在對但丁未能回到佛羅倫薩接受桂冠加冕一事,有著較多篇幅的個人情感夾雜其中。
當然,這或許是作者寫作風格的一種表現方式,總會有人喜歡,也總會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
比如布魯尼對于薄伽丘所著《但丁傳》的評價:“我發現我們溫雅可愛的薄伽丘在寫崇高的詩人但丁的生活和愛好時,就像他在寫《菲洛柯洛》《菲洛特拉托》或者《菲亞美達》一樣,兩者的風格沒有區別。”薄伽丘的《但丁傳》充滿了愛情和悲嘆,還有滾燙的眼淚,仿佛人類誕生到這個世界上沒有其他目的,只是為了在那戀愛的十天里找回自我、與喜愛的女子和時髦的男青年一起講述一百個小故事。
從布魯尼所著的《但丁傳》,我們看到的是站在客觀立場上描繪出的但丁。布魯尼在簡單介紹了但丁的外貌、性格和家族起源后,將更多篇幅放在但丁被佛羅倫薩流放的事件中,他以有據可查的歷史文件作為依據,將但丁被驅逐的始末更為真實地呈現于我們眼前。
對于但丁的成就,布魯尼也進行了客觀的評價,他認為拉丁文并非是詩人所長,所以才會用佛羅倫薩俗語寫作《神曲》,這一點雖然我們無法考證,但在可信度上似乎更為可靠。
無論怎樣,但丁都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所取得的成就,和當時所處時代背景下表現出的超前理念,都是值得后人學習和研究的。
《神曲》這部劃時代的巨著,充分體現了但丁深厚的學識,恩格斯曾評價說:但丁是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也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如此高的評價足以說明但丁的成就,無論你是先閱讀了《神曲》還是先看了《但丁傳》,這都將是一次精神層次上的提升。
但丁用他豐富的創造力、想象力和非凡的才能為我們創作出《神曲》這部偉大不朽的作品,而作品所傳達出的意義也正是但丁的思想精華。
作為佛羅倫薩的執政官,但丁對國家有著異于常人的熱愛,看到佛羅倫薩處于政黨分裂的邊緣,他奔走疾呼希望能力挽狂瀾,但獨木難擎最后只落得客死他鄉,此情此景,讓人不禁為之扼腕嘆息、唏噓不已。
但丁已經遠去了,但《神曲》依然流芳百世,只有懷有如此高尚情懷的人,才能夠寫出《神曲》這種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鴻篇巨制。
本書記錄了但丁的人生歷程,其命運多舛的坎坷一生,仿佛就是《神曲》的真實寫照。那么在此,讓我們共同為詩人獻上最誠摯的祝福吧,愿他在天堂里再也沒有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