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走進梵·高苦難的藝術人生
- 孤獨與瘋狂:梵·高
- (荷)文森特·威廉·梵·高著 張漢彬 楊立群編譯
- 1576字
- 2016-09-22 11:09:49
文森特·威廉·梵·高生于1853年,荷蘭后印象派畫家,是表現主義的先驅。梵·高是家中的老大,有兩個弟弟和三個妹妹。梵·高早期分別在古匹爾畫行的海牙、倫敦、巴黎分店工作過,遭到公司解雇之后,梵·高就前往英國當了小學教師。后來,梵·高返回祖國,開始攻讀神學。由于他在比利時的博里納日煤礦區進行無證傳教,就取消了其傳教士職務。于是,他于1880年在布魯塞爾下決心成為畫家,大量畫素描。他在海牙拜毛沃為師,舉家遷往紐南之后,開始作插圖畫、水彩和油畫。在法國又掌握了點彩技法,創辦印象派協會。與高更交往時間不長,于1888年12月便發生了割耳風波。在精神醫院待過一段時間,后來舊病復發,于1890年7月開槍自殺,終年37歲。
梵·高的繪畫藝術吸收并改造了各種流派和畫風,開創了印象主義畫派,注重在繪畫中表達真情實感。梵·高和高更是表現主義的先鋒,強調人的主觀意識,重新塑造事物,超越現實。梵·高贊美農民,贊美其忍受勞作的精神。梵·高也熱愛日月星辰、草木鳥禽,認為自然風貌就是生命的元素。梵·高的一生,恰似他創作的《向日葵》,一直追逐著太陽,但是有些花瓣殘缺,枝椏扭曲,行將頹敗。梵·高的麥田系列畫,其色彩刺目絢爛,顯示了生命的倔強和野性的力量。《星夜》畫中的彎曲長線和破碎短線共同織就了騷動的天空和平靜的村落構成的眩目幻景,催人奮發向上。《麥田群鴉》中,金黃的麥穗,體現收獲的喜悅;然而只見一群烏鴉在飛,陰霾蔽日,麥田之間的一條道路,顯得迷茫陰森,又遽然偏離方向。這幅畫也體現了梵·高矛盾的一生。
梵·高性情古怪,與人難以相處,但他絕非瘋子。梵·高一生不斷閱讀名人著作,向其他畫家學習,不斷感知藝術、追求藝術。雖然身處逆境,卻不屈不撓;雖然畫作賣不出去,卻堅持繪畫。經常饑腸轆轆,生活中挫折不斷,滿含辛酸的淚水,卻義無反顧地高歌藝術。梵·高絕不妥協的精神,讓無數后人脫帽致敬。無論絢爛的《向日葵》,還是靜謐的《星夜》,因為飽含苦澀,故而成為傳世之作;無論《夜間咖啡館》,還是《玫瑰》,因為味道濃烈,所以能夠流芳千古。梵·高擁抱自由、獨辟蹊徑、不落陳套而又勇敢堅強,由此成就了梵·高。
梵·高的物質支柱和精神支柱都是弟弟提奧。可以說,梵·高為了追求藝術,一生流浪,受盡了白眼。在梵·高絕望之時,提奧便通過書信來往進行鼓勵。梵·高生活窘迫,連溫飽都不能滿足,卻繼續繪畫創作。梵·高的人生之路是藝術的天堂和生活的地獄。在生活瑣事方面,出現了許多感人至深的動人情誼,兄弟互為支柱。梵·高貧病交加、精神倍受折磨時,得到提奧的及時支助,因此,沒有提奧,就沒有梵·高。梵·高為了幫助弟弟走出困境,專門為弟弟作畫,可是命運慳吝不公,這位瘋狂的天才畫家,竟然未售出一幅畫。梵·高精神失常而持槍自殺,但他拒絕治療,只有弟弟陪伴著他。梵·高走后,弟弟痛苦萬分,悲傷欲絕,不多時日,就追隨哥哥溘然辭世。兄弟倆死后也不分離,墳墓并排,相伴永遠。
縱觀梵·高的一生,不難發現:他的一生到處充滿著苦難。他在苦難中成長,在苦難中堅持,在苦難中糾結,也在苦難中進步,最終在苦難中成就了只屬于他的傳奇。這位印象畫派的“一代宗師”的一生讓所有人都感慨良多,也思緒良多。經歷了一輩子痛苦的他,堅持了一輩子的他,臨終之前一定對這個世界、對他的夢想,充滿了不舍。歷史沒有讓他失望,他一生的堅持讓他成為19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如果苦難是一望無際的黑夜,那夢想就是劃破天空的曙光,堅持就是飛向曙光的一雙翅膀。苦難中的堅持總在讓人不斷接近夢想,在夢想中得到快樂、幸福和永恒。梵·高并不孤獨,因為有千千萬萬個和他一樣的人在逆境中堅持著自己的夢想,堅持著最初的愿望,那是無法拋棄的初心,是人生最完美的原點和終點。
堅持,成就一個人一生的傳奇。
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本如此的書。
張漢彬
西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
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