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欲望不是一種信仰
- 只想給你一心安寧:喧囂世界里的靜心之旅
- 蕓浦瀟
- 1592字
- 2016-09-29 15:57:10
壓力與浮躁越來越多,幸福與快樂越來越少,我們正邁步在欲望都市,越來越多的人把物欲、權欲、名欲當作是活著的目的。這是一種扭曲信仰的欲望,與精神沒有關系的欲望,自然是一種錯誤的追求,因而我們越來越迷茫。
只有在精神的信仰里,我們才能靜下來
夜間,我獨自一個人坐在北京的天橋上,看著靜靜的夜中依然有很多的煩雜不舍得離開,這種不舍更多的是一種無奈,因為越來越多的人為了無止境的物欲,沒有時間去欣賞安靜的夜的美麗,更沒有幾個人能感受到靜的氣質。所有人為了物欲而忘記了體驗與享受自然的美,離幸福越來越遠,與恐慌越來越近。
有人說欲望就是一種信仰,其實不是這樣。欲望是中性詞,信仰是褒義詞,欲望亦正亦邪,但信仰應該是一種對美的追求,是正面的,積極的。
欲望的世界,愛情更像一種交易
因為我們太貪圖物質的欲望,遠離了精神的追求,所以我們沒有了信仰,沒有了愛情。然而有很多的女人卻認為,生活可以沒有愛情但必須有豐富的物質基礎,所以很多人給現在的大都市定義為“欲望都市”,這樣充滿物質欲望的城市,是一個沒有感情的圍城,并不是我們最后的棲息之地。物質越來越豐富的今天,感情越來越冷淡,精神越來越淺薄,追求越來越荒誕。相比于物質匱乏的過去,現在的愛情猶如掉進糞坑里的奶酪。還有多少人因為自己愛的人一生不娶,一生不嫁?還有多少人為了自己的愛人而死去?
現在的愛情很多是一種利益交易的合作,很難尋覓一種精神式的愛情,而是你能不能滿足我對房子的需求,對車子的需求,對金錢的需求;你能不能給我嫵媚的身材、美麗的臉蛋;也就是你能給我什么物質享受,你又能給我什么享受上的滿足。所以離婚的越來越多,背叛愛情的越來越多,一個沒有精神基礎的愛情,只能是一個短暫的交換。建立在純精神上的愛情,才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在理性面前,感性更像是一種愛情。我們想幸福,我們需要一種純愛情的感動,所以我們需要羅密歐與朱麗葉式的愛情,羅伊和馬拉式的愛情,愛斯梅哈爾達和撞鐘人式的愛情,幸子和光夫式的愛情,梁山伯與祝英臺式的愛情,這種愛情有一個共同點:只與愛有關,與物質無染。所以現在的都市欲望,不是我們感情的歸屬。如果給予自己感情這樣的歸屬,我們又如何能去幸福?因為幸福源于一種精神,并不是一堆沒有氣息的房產、田財。
精神的追求才是一種信仰,欲望只是一種迷途
中國20世紀最負盛名的音樂家王洛賓晚年時曾感慨地說:“生命是一出美麗的悲劇,盡管我這一生很坎坷,我的愛情都沒有好的結果,但是我覺得愛情就是信仰。”所以愛情不是我們的一種欲望,而是一種純美的信仰,不含任何利益臟污,它是干凈的、無私的、美麗的,值得我們用生命去呵護的,摻雜物質的愛情,已不再是愛情,而是變質的“緣分”。
欲望是遠離美的迷途,欲望越大我們離幸福就越遠。信仰是追求美的去路,有了正確的信仰,我們就越有一種淡然的幸福。生活是一門藝術,藝術的核心是一種美的詮釋與追求,所以我們的幸福最終會在美的感知上獲得歸屬,與物質的關系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緊密,這種關系與精神的感受,與美的感知相比,是一種微乎其微的聯系。所以我們應該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一顆心,對自己說:我到底想要什么?是一種為了自己靈魂真實的感知而活著,還是為了自己內心附庸的想法而繼續揮霍青春。
遠離丑陋的欲望,榮獲一心平靜
欲望和虛偽總是有種說不清的關系,欲望越大虛偽越深,虛偽越深欲望越不著邊際,猶如身與影。信仰和真實就是靈與魂。欲望是對物質、權力的追逐,信仰是對一切美的東西與精神滿足的期望。欲望是信仰的迷途,我們應該改變這膚淺、本末倒置的追求,而對純美情有獨鐘。愛應該是一種信仰,生命更應該是一種信仰,而不是欲望。希望我們能看淡那些物質、權力、名利與社會地位,那只是膚淺丑陋的欲望,而不是純真的信仰。我們真正需要追求的是一種美的感知,一個故事的感動,一種迷人的精神需要,這樣我們的生命才不會死去,而將是一種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