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型工業企業會計與納稅實務
- 胡晶晶編著
- 5425字
- 2019-01-03 08:28:00
⊙ 熟悉小型工業企業會計核算的基礎
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
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即會計假設,是指組織會計核算工作應當具備的前提條件。面對變化不定的經濟環境和復雜多變的經營活動,只有明確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合理假設),才能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小型工業企業的經營活動進行正確的、合乎規范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以掌握小型工業企業經營活動完整、真實的情況,并對其經營活動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四個方面,即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

圖1-4 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
一、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是指會計工作為之服務的特定單位或組織。它限定了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空間范圍。要求會計核算應當區分自身經濟活動與其他單位的經濟活動,區分企業的經濟活動與企業投資人及企業職工個人的經濟活動。
會計主體可以是獨立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會計主體可以是一個獨立企業,也可以是企業內部的某一個單位或企業中的一個特定部分;會計主體可以是一個單一的企業,也可以是由幾個企業組成的企業集團。企業集團、企業、企業的分廠、企業的車間或事業部,都可以成為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具有實體性、獨立性、整體性的特點。根據《小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小企業會計制度》核算的會計主體,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在持續生產經營期內,不對外籌集資金、經營規模較小的法人企業。
二、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是指在正常情況下,企業應按照既定的經營方針目標、形式,無限期地經營下去,即在可預見的未來,該會計主體不會停業或破產清算。《小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小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以持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前提。
【案例1.1】某企業購入設備一臺,預計使用壽命為10年,根據持續經營假設,該項固定資產會在持續生產經營期間發揮作用,直到該設備使用壽命終結。因此,企業應按該項設備購買時的實際成本入賬,并按10年計提折舊。這一假設使會計原則建立在非清算基礎之上,從而解決了資產的計價和收益確認的前提。
三、會計分期
根據持續經營前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將持續不斷地經營下去。為了及時地獲得會計信息,充分發揮會計的反映和監督職能,應當合理地劃分會計期間,即進行會計分期。通過會計分期,能夠確認某個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及某個會計期末的財務狀況。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以一年為單位的會計期間稱會計年度,按公歷一年的起訖日期確定,即1月1日至12月31日。
四、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體在會計核算過程中采用貨幣作為統一計量單位。貨幣計量包括兩層含義,如圖1-5所示。

圖1-5 貨幣計量的含義
通常情況下,單位的會計核算應以人民幣作為記賬本位幣。業務收支以外幣為主的單位也可以選擇某種外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但編制的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折算為人民幣反映。在境外設立的中國企業向國內報送的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折算為人民幣。
實用攻略
四個基本前提是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會計主體確立了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持續經營與會計分期確立了會計核算的時間長度,而貨幣計量則為會計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沒有會計主體就沒有持續經營;沒有持續經營就沒有會計分期;沒有貨幣計量就不會有現代會計。
會計核算的原則
會計核算原則既是會計核算工作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又是指導會計工作實踐的統一要求。《企業會計準則》是我國各行各業企業會計核算都必須共同遵循的基本規范,它規定了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具體如圖1-6所示。

圖1-6 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
一、客觀性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企業的會計記錄和會計報表必須真實、客觀地反映企業的經濟活動。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客觀性原則是對會計核算工作的最基本要求。如果會計數據不能客觀地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的真實情況,也就無法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決策的需要。
客觀性原則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含義,即真實性、可靠性和可驗證性。
表1-2 客觀性原則的含義

二、可比性原則
企業進行會計核算和編制會計報表必須遵循可比性原則,即對于同一企業在不同地點和不同時間發生的相同類型的經濟業務,應該采用一致的會計處理程序與方法;不同企業發生的相同類型的經濟業務,也應盡可能采用一致的會計處理程序與方法。可比性原則的目的在于增強會計信息對決策的有用性,提高會計信息使用的社會化程度。會計數據只有在比較中才能顯示它的效用。
三、相關性原則
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未來的情況做出評價或預測。為了滿足會計信息質量相關性要求,企業應當在確認、計量和報告會計信息的過程中,充分考慮使用者的決策模式和信息需要。
四、重要性原則
重要性原則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企業在會計核算過程中對資產、負債、損益等有較大影響,并進而影響財務報告使用者以做出合理判斷的重要事項,必須按照規定的會計方法和程序進行處理,并在財務報告中予以充分、準確的披露。
五、謹慎性原則
謹慎性原則也稱為穩健性原則,是指在有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進行預計時,應保持一定程度的謹慎,以便不高估資產或收入,不低估負債或費用。
謹慎性原則是針對經濟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提出的,其要求體現于會計核算的全過程,包括會計確認、計量與報告,使會計信息所反映的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建立在穩妥可靠的基礎上。總的處理原則是,應預計可能產生的損失,而不預計可能產生的收益或高估企業資產的價值。值得注意的是,并非任何會計事項都需要謹慎性原則,只有那些不確定性問題出現以后才采用它。
六、實質重于形式原則
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應僅以交易或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如果企業僅僅以交易或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就容易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無法反映經濟現實。所以,會計信息要想反映其所應反映的交易或事項,就必須根據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來進行判斷,而不能僅僅根據它們的法律形式來判斷。
七、及時性原則
及時性原則要求會計核算及時進行,講求時效。會計信息與決策的相關性不僅表現在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上,而且還體現在會計信息的時效性上,過時的會計信息將大大降低其使用價值。及時性原則要求及時收集會計數據、及時對會計數據進行加工處理、及時傳遞會計信息。
八、明晰性原則
明晰性原則也稱為可理解性原則,是指會計記錄必須清晰、簡明,便于理解和使用。提供會計信息的目的在于幫助有關方面進行經濟決策,而要運用會計信息就必須理解會計信息的內涵。這就要求會計信息能簡單明了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容易為使用者所理解。
實用攻略
會計的目的在于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便其運用適當的方法作出最佳決策。會計信息能夠滿足使用者決策的需要,或者對其決策產生影響,就說明該項會計信息有用。因此有用性是會計信息質量的核心。為了保證會計信息具有有用性,會計信息還必須真實、可比、一致、及時、清晰、全面與重要。缺少任何一項原則,都會影響會計信息的有用性。
會計要素
會計要素是構成會計報表的基本要素,也是企業會計核算內容的具體化,即把會計對象用會計特有的語意加以表達,使會計對象能夠實際進入會計核算系統,構成會計信息的分類基礎,以便于分類提供、分析和利用會計信息。會計要素是對會計對象用特定概念進行具體化分類的產物。同時,會計要素也是確定會計科目、設置賬戶的依據。會計要素的分類如圖1-7所示。

圖1-7 會計要素
一、資產
資產是指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在資產的定義中非常強調“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資產計提減值準備,一方面是遵循謹慎性要求,另一方面也是與資產的定義有關。
資產的特征有以下三個方面,如圖1-8所示。

圖1-8 資產的特征
【案例1.2】企業計劃購買一臺設備,已經與銷售方簽訂了購買合同,但合同至今尚未履行。因此,該設備不符合資產的定義,不能確認為企業的資產。企業對經營租入的設備,既沒有所有權,也沒有控制權,因此經營租入的設備也不能確認為企業的資產。
二、負債
負債是指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從定義可以看出負債的三個特征,如圖1-9所示。

圖1-9 負債的特征
三、所有者權益
所有者權益是指企業資產扣除負債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權益。其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資本、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留存收益等。留存收益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直接從歷年利潤中提取的盈余公積,另一部分是歷年利潤的留存(未分配利潤)。所有者權益的分類如圖1-10所示。

圖1-10 所有者權益的分類
四、收入
收入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所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在收入的定義中,強調的是“日常活動”。收入的特征如圖1-11所示。

圖1-11 收入的特征
【案例1.3】某電器廠銷售電器的收入屬于收入,提供的安裝服務也屬于收入,但出售生產電器的設備和廠房,不屬于日常活動,這部分收入是營業外收入,不屬于收入要素的范疇。營業外收入從要素歸類上講,它屬于利潤要素,是直接計入利潤的利得。
五、費用
費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發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從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費用的三個特征,具體如圖1-12所示。

圖1-12 費用的特征
六、利潤
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后的凈額、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等。企業的利得和損失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另一部分是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
實用攻略
國際會計準則中,將會計要素劃分為資產、負債、產權、收益和費用五大要素,而且明確“收益的定義包括了收入和利得”, “費用的定義包括了損失,也包括那些在企業日常活動中發生的費用”。中國六大會計要素的劃分與國際會計準則五大會計要素的劃分,其基本思路和格局是相同的。
它們的主要區別有三點:
(1)中國將“利潤”作為獨立的會計要素,而國際會計準則沒有。
(2)國際會計準則明確收益要素包括收入和利得,而中國的收入要素僅是營業收入。
(3)國際會計準則明確其費用要素包括費用和損失,而中國的費用要素則不包括損失。
會計核算方法
會計核算方法是指對會計對象進行完整、連續和系統的記錄和計算,為經營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所應用的業務技術方法。會計核算方法是會計方法的基本方法,包括設置科目和賬戶、復式記賬、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編制財務會計報告等幾個方面,具體如圖1-13所示。

圖1-13 會計核算方法
一、設置科目和賬戶
設置會計科目和賬戶是對會計核算對象的具體內容進行歸類、核算、監督的一種專門方法。由于會計核算對象十分復雜,為了系統地、連續地進行核算和監督,企業除了設立會計科目進行分類以外,還必須根據規定的會計科目開設賬戶,分別登記各項經濟業務。
二、復式記賬
復式記賬是對每一項經濟業務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有關賬戶相互聯系起來進行登記的一種專門方法。因為在經濟活動中,每項經濟業務的發生都會引起至少兩個方面資金的增減變動,復式記賬可以相互核對監督,弄清來龍去脈。
三、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
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是審查經濟活動是否合理、合法的一種專門方法。在會計核算中要以會計憑證作為記賬的依據,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可以保證會計記錄完整、真實、可靠。會計憑證是交易或事項的書面證明,是登記賬簿的依據,對每一項交易或事項填制會計憑證,并加以審核,可以保證會計核算的質量,并明確經濟責任。
四、登記賬簿
登記賬簿是根據會計憑證,在賬簿上連續地、系統地、完整地記錄經濟業務的一種專門方法。按照記賬方法和程序登記賬簿并定期進行對賬、結賬,可以提供完整的、系統的會計資料,也是全面地、正確地編制會計報表的依據。
五、成本計算
成本計算是以一定的產品為對象,對其在各生產經營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費用,按照產品的種類和數量進行歸集和分配,并計算各對象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的一種專門方法。準確計算成本可以掌握成本構成情況,考核成本計劃的完成情況,而且對于挖掘生產經營潛力,促進企業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六、財產清查
財產清查是通過實物盤點、往來款項的核對來檢查財產物資和貨幣資金實有數額的方法。在財產清查中發現的財產、資金賬面數額與實存數不符的情況,應該及時調整賬簿記錄,使賬面數與實存數保持一致,并查明賬實不符的原因,明確責任。因此,財產清查是保證會計核算資料的真實性、正確性的一種手段。
七、編制財務會計報告
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是根據賬簿記錄的數據資料,概括地、綜合地反映各單位在一定時期經濟活動情況及其結果的一種書面報告。財務會計報告由會計報表、會計報表附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組成。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是對日常核算的總結,是在賬簿記錄基礎上對會計核算資料的進一步加工整理,也是進行會計分析、會計檢查、會計預測和會計決算的重要依據。
實用攻略
各種方法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其相互聯系的關系簡單概括如下:當交易或事項發生后,首先要取得或填制原始憑證,按統一規定設置會計科目和賬戶,采用復式記賬方法,編制和審核會計憑證,據以登記賬簿,根據賬簿記錄及其他有關資料,采用一定方法計算成本,期末通過財產清查,在保證賬實相符的基礎上編制財務報告,并對會計資料進行分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