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磨刀不誤砍柴功——學會職業能力的選擇(1)
- 選擇力:你可以選擇成為任何人
- 張旭
- 4989字
- 2016-09-23 15:43:33
在我們進行職業的選擇時,首先要考慮的是,我選擇的這份工作是否適合自己的性格?是否利于長遠的發展?自己是否有能力勝任?千萬不要一味地選擇眼前熱門的、賺錢的職業,要把自己的視野放得長遠些。
1.與其先投出簡歷,不如先定位自己
見首不見尾的應聘隊伍、場內飛撒的求職簡歷、應屆生焦急彷徨的眼神,這些構成了當今一幅幅生動鮮活的就業市場畫面。
造成就業難的原因很多,比如熱門專業畢業生過多,導致需求結構性缺口;用人單位設置門檻過高,畢業生難以逾越等。但是不是也需要從求職者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呢?有些大學生自恃是“天之驕子”,求職時眼睛緊盯著體面、薪酬高的行業,缺乏對自身綜合素質的正確認識。用人單位需要大學生,但不需要那些報酬要求高、自身能力低、做事不踏實、對工作缺乏激情、喜歡以自我為中心的大學生。
在主動求職前,必須先分析自己的興趣特長、性格氣質、能力水平等,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就業傾向、就業態度,分析自己的求職技能和技巧,從內心尋找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客觀分析自己的競爭力如何,要做到自己與自己競爭,而不是一味地與他人攀比。在用人單位眼里,現在的求職者往往高不成低不就,他們認為現在的求職者沒有以前那么肯吃苦,專業知識又不能馬上運用到工作崗位上來。這樣的成見固然跟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具體情況不完全了解有一定的關系,但是很大一部分原因和求職者沒有及時正確地審視自己有關。
自我評估的目的,是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因為只有認識了自己,才能對自己的職業做出正確的選擇,才能選定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生涯路線。自我評估包括自己的興趣、特長、性格、學識、技能、智商、情商、思維方式、思維方法、道德水準以及社會中的自我定位等。
目前,人才的供需雙方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定位不準確:用人單位考慮的是“殺雞就用宰牛刀,能背150斤的人背100斤肯定健步如飛”,于是大材小用現象時有發生;求職人員,特別是應屆畢業生有好高騖遠的心理,復雜的做不來,基礎的又不屑于做,于是高不成低不就地感嘆世態炎涼,長此以往,必將影響個人職業生涯的正常發展。
因此,正確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職位要求,找準自己就業的社會定位尤為重要。
(1)你是找工作,不是發傳單。
現在青年朋友們在找工作時,總是抱怨僅簡歷就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而且大多石沉大海。
要知道,找工作不是談戀愛,有了感情就愛,沒了感覺就走開。找工作更像是一場肩負責任的婚姻,盲目地把媚眼拋向自己并不熟悉的崗位,是對自己極其不負責任的做法。
如果你只是想找個工作,或許可以把自己的簡歷像發傳單一樣發給每個招聘的單位;如果是想找到好的工作,那么建議你最好是有選擇地投出簡歷,這樣省錢也省精力,而且也容易以好的精神面貌出現在主考官面前。
(2)你是去上班,不是去聚會。
去面試時,你的儀表很重要。長得怎么樣不是你所能決定的,但怎么裝扮自己,主動權完全在你手上。去大公司面試,化點淡妝是有必要的。
在面試時,有些女孩子打扮得很漂亮,只是那種漂亮過了頭,難免給人輕浮的感覺;也有人化著濃妝,說話裝腔作勢,本來可以好好回答的問題,非要裝著淑女樣,給你來句“嗯”“啊”“這個嘛”。這些在面試時都是比較忌諱的。
上班族的服飾,不被人關注就是最大的亮點。得體是對一個公司職員起碼的要求。
(3)不要模棱兩可,要學會婉轉。
有些剛出來找工作的畢業生總是會聽人說道,人力資源部門的經理都比較無聊,總問些根本就是廢話的問題。這是一個很不正確的認識。沒有哪家正規單位會有閑工夫和你拉家常,他們所問的問題都是有目的的。
對方問問題時,你最好如實回答。當對方問到不是你的強項時,不要掩飾自己的缺點,而應機靈婉轉地把自己的優點表現出來。
(4)學會用價格評估自己。
工作首先是為了生存,只有在生存的基礎上才可以談發展。當對方問你理想月薪時,千萬別說夠吃夠喝夠租房就行,這樣的概念實在是很籠統,也不要頭腦發熱說個過高的數。你可以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如果你想月薪在3000元左右,那么你不妨說2500元到3500元之間,讓彼此都有一個選擇的空間。
全面評價自己,不斷充實自己也很重要。通過人才市場提供的人才需求信息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特別是企業,對坐辦公室搞管理的人才需求越來越少,而大量需要的是能將設計稿變為優質產品的業務精、技術硬的技師,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找一個技師比找一個研究生還難的現象。所以一些本科生認識到這種情況后,就來了個“急轉彎”、“快調頭”,到職業技術類院校“回爐”,把自己掌握的專業技術理論通過生產實踐變成真正的實用技能,結果,他們真的成了被一些企業用人單位爭搶的“寶貝”。這說明,只要求職者能主動適應市場及用人單位的需求,就有可能變失業為就業。
總之,在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在投出你的簡歷之前,年輕的求職者們要正確地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職位要求,找準適合自己的職位,這樣求職才容易成功。
2.先磨刀還是先砍柴——選擇就業,還是選擇繼續深造?
想要找到理想的工作,首先自己必須達到一定的水平。這個時候,“先磨刀,還是先砍柴”這個命題就擺在了我們面前。是的,是先就業呢,還是選擇繼續深造呢?
打開網頁或翻開報紙,滿眼都是各企業和用人單位的招聘廣告,但網頁的右側或報紙的夾縫里隱約能看到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恐慌。有些父母把希望都寄托在兒女身上,覺得現在的本科畢業生簡直是爛大街了,于是多方省儉,甚至貸款,使兒女繼續深造。他們認為只要碩士或博士文憑一到手,工作就有把握了。然而,就目前的社會形勢來看,這樣的希望到底會不會實現呢?
大部分學生在畢業后,對于深造和就業的問題往往會走這樣的連環套:大學畢業了,因為無業可就,姑且深造吧,所以今日之深造即為他日之就業著想,然而,今日拿錢出去深造或可易如反掌,他日就業而拿錢回來竟如登天般難,于是大學畢業以后就真正成了無業游民或者長期處于失業狀態。所謂深造者,其實也帶有就業的意味,差不多50%或以上的深造者是包含了就業的意味的,所以本科生的深造或就業的問題就變成了同一個問題:謀生。由此,問題的核心即只是個生計問題。
然而,青年人的求知欲是強烈的,幻想是豐富的,強烈的求知欲和美妙的幻想一層層交錯包裹著,使他們在面對深造和就業時不知如何取舍。
應屆畢業生求職,表面上看是就業的問題,而實際上是擇業的問題。擇業就是要做選擇,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集中目標,強化發展,通過若干年的工作,實現從無工作經歷者到行業人才的提升。同理,應屆畢業生選擇繼續深造,也要以職業發展為目標,選擇合適的深造途徑,在學歷資質上提高自己的含金量,為職場前途做好準備!
前幾年,受金融危機影響,一些企業批量裁員,或用停職、降薪來降低無效消耗。如此一來,空缺崗位大幅減少,崗位層次和門檻也大大提高了。而剛畢業的大學生因缺乏相關的實踐經驗和社會經驗,難以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其就業難度會更大。
據有關調查統計,應屆大學畢業生的求職時間在超過10個月仍無結果時,有78%將會進一步降低就業要求,同時擴大求職范圍。這一選擇將會使大學生就業定位缺失,無法客觀地、有針對性地根據自身能力和條件就業,甚至失去信心,喪失就業方向。
由于就業難度增加和大學生普遍降低就業標準,不符合自身能力和條件的“勉強就業”現象也大大增加。因自身能力和興趣愛好與在職崗位的不匹配,勉強就業的大學生很難在工作中提升必要的職業技能,并可能引發頻繁跳槽,從而影響職業生涯的持續發展。
這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在社會一切不合理的狀態尚未糾正以前,這個問題是無法解決的。當然,有志氣、有魄力的學生也無需為這個問題整天哭喪著臉,目前社會上的有些成功人士也是沒念過大學的,知識并不一定在學校才能學到,社會也是個大課堂。
有志氣的學生絕不會讀了幾年大學就會把自己看成一個知識分子,那件長長的黑色學士袍是可以脫掉的,但脫掉之后,他也不會忘了自修。對于這樣的畢業生,深造和就業都不成問題。
無論是先就業,還是繼續深造,最終的目的都應該是有更好的職業發展前景。到底是繼續深造更有利于將來職場發展,還是先就業更有利于職業發展,應該是每一個面臨類似情況的人都應仔細考慮的問題。
3.弄清楚自己的弱點,選擇避幵它
成就卓越者的成功得益于他們充分了解自己的長處,根據自己的特長來進行定位或重新定位,永遠保持特質,最后,他們得到了一片藍天。
要想成功,必須學會選擇;要學會選擇,必須先了解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你的目標是什么,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選擇能發揮你優勢、避免你劣勢的“飯碗”。
美國社會專家研究顯示,人的智商、天賦都是均衡的,或許你在某一方面有優勢,但不一定在別的方面能夠贏過別人,有優勢的同時就會存在劣勢。人非完人,不可能在每個領域都十分突出,有時候甚至缺陷十分明顯。不同的人,心理素質、心理特點、智能結構等必然千差萬別。有的多條理,善于分析;有的多靈氣,富有幻想;有的擅巧計,能于謀略;有的富形象,善于表演。只要比較準確或大致對應地找到自己的成功目標或方向,你的機遇就會或早或晚、或近或遠地存在于這個方向的軌跡上。
客觀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長處,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這對于你的成功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你在一個不擅長的方面辛苦拼搏,成效可能不會很大,甚至會無功而返。
奧托·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才經歷極富傳奇色彩。瓦拉赫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的是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個學期下來,老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高超的智慧,也絕不可能在文學上發揮出來。”父母親尊重老師的意見,便讓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構圖,又不會潤色,對藝術的理解力也不強,成績在班上倒數第一,學校的評語更是令人難以接受:“你是繪畫藝術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對如此“笨拙”的學生,絕大部分老師認為他已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瓦拉赫做事一絲不茍,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品格,建議他試學化學。父母又接受了化學老師的建議。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就被點著了,文學藝術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變成了公認的化學方面的“前程遠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的成功,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人的智能發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優點和弱點,一旦找到自己的智能的最佳點,使智能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這一現象被人們稱為“瓦拉赫效應”。成功的訣竅在于經營自己的個性長處,經營長處能使自己的人生增值,否則必將使自己的人生貶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如果抱著自己的劣勢不放,就會荒廢自己的優勢。人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在長項與短項上的抉擇。在成功心理學看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成功,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自己的長項(或叫優勢)。成功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人類有400多種優勢,這些優勢本身的數量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應該知道自己的優勢是什么、劣勢是什么,之后要做的就是放棄劣勢,將你的生活工作和事業發展都建立在你的優勢上,這樣你才會成功。
每個人都具有特殊才能,應該在各方面都盡量靈活運用自己的這項特殊才能。但是,偏偏有很多人以為自己所具有的這項才能只是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玩意兒”,根本不曾想過利用這項“小玩意兒”來提高身價。
德塞納維爾是別人眼里一無是處的庸才,但他總覺自己有點與眾不同的地方。有一天,他腦子里飄起一段曲調,他便將它大致哼了出來,并用錄音機錄了下來,請人寫成樂譜,名為《阿德麗娜敘事曲》。阿德麗正是他的大女兒。曲子譜好后,他就在羅曼維爾市找了一個游藝場的鋼琴演奏員為之錄音。這個演奏員毫無名氣,窮酸得很。德塞納維爾給他取了個藝名,叫理查德·克萊德曼。這一彈奏在音樂界引起了轟動,唱片在全世界一下子賣了2600萬張,德塞納維爾輕而易舉地發了財。他說:“我不會玩任何樂器,也不識樂譜,更不懂和聲。不過我喜歡瞎哼哼,哼出些簡單的大眾愛聽的調兒。”德塞納維爾只作曲,不寫歌,他的曲子已有數百首,并且流行全球。
一個人做自己擅長的事,是獲取成功的一件法寶。每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會立大志,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當科學家、發明家。培養一技之長,一步一步去累積自己的個人資源,才是成大事的必由之路。
許多成就卓越的人士,他們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們充分了解自己的長處,根據自己的特長來進行定位或重新定位,最終找準了真正屬于自己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