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金戈鐵馬,辯鋒犀利(2)
書名: 語言口才藝術文庫:辯鋒犀利(下)作者名: 邢春如主編本章字數: 4384字更新時間: 2016-12-02 14:07:29
內向性特別大的人,如果以詩人的身份渡其一生,還不至于怎樣,但要在生存于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社會中,由于拙于話術,表現力大打折扣,損失之大,可真是無可測度。你的“內向度”到底有多少?對這,實在有必要測試一番,進而對癥下藥,使你的弱點一掃而光。
心慌而怯場,是內向性癥狀之一。不但在運動上,在任何時間、地點都會發生使人心焦不安的現象,這種狀態一旦變成慢性,我們就稱他為內向性的人。
這種內向狀態來自三方面:
(1)由于極度緊張。
(2)由于欲望未遂,得不到滿足。
(3)由于精神無法保持均衡。
因極度的緊張而來的內向癥狀,包括前面提起的心慌、膽怯以及臉紅癥、失語癥等等,都屬于激烈的心理狀態,有這種癥狀的人,一定要設法矯正才是。
需求不得遂,不滿之情就形成情緒上的聚縮現象,盤踞腦中,跟理性激烈拼斗,逼得頭腦焦躁終日,時日一久就產生內向癥狀,變成不易自拔。
碰到這種情況,最好替不得遂的欲望找個借口,使之發散于外,內向狀態才能緩解。
外向型的人,即使欲望不遂,卻在不滿之情未聚縮作祟之前,懂得轉變氣氛,將那些需求之念,一股腦兒放瀉,所以,經常心境開朗,日日如春。
這兒所提的欲望未遂的不滿,并不是就食欲、性欲、物欲而言。
受這些欲望的支配,產生進退維谷的現象,即使是外向型的人也難以幸免,所以,不能稱它為內攻心理。
從欲望未遂的不滿而來的內向,是說經常牽掛自己拙嘴笨舌,處處不如人,身體病弱等等的事,因而不敢言所欲言,行所欲行,且在欲言、欲行之前,就把它抑壓在心。
這種內向型的性格,如不及早矯正,對個人的危害,頗為驚人,實在不能等閑視之。
因此,我們把這種內向狀態,又稱為“負面的內向性”。
跟“負面的內向性”相反的就是“正面的內向性”。
有此傾向的人,他們欲望未遂的不滿,不會轉成自卑感,而是有強烈的自省心理,或是頗有良知,或是謹而慎之,在說出或做出一件事之前,都會細加推敲。因此,言談之時,徐緩而進,行動之時,也穩扎穩打。
這是良性的內向狀態,內心充滿了省察之念,自制之意,所以,但求發揚光大,不必有所改變。
也就是說,它絕不是受“不隨意的抑壓”而起,而是起于自動的抑壓。
把這種內向型的人,設法使他毅然挺身而出,這個社會由于他們的參與,必然變得更光明、更進步。
內向是由于心理上拼斗而起的現象,它的有助于人,是從事哲學之類思考為重的研究工作之時,它的有害于人,是與人有所交談之時。
當某件事有害于自己,他本人對這也有所自覺,想設法矯正它,無奈,事與愿違,總是無法如意。人類的弱點,為人之難,在此暴露無遺。
任這種弱點慢性化的現象,我們就稱之為膽怯、靦腆、卑屈,進一層分析,不難發現這大多是來自性格的不均衡。所以,只要究明不均衡之所在,將它埋葬,癥狀就不難霍然而愈。
一般而言,遲鈍的人幾乎沒有“內向(內攻)現象。”
這是由于感性、思考力皆弱,無法持有適足以內向的強烈情感之故。
這種人,心情愉快就欣然大樂,手腳齊舞;心情不適就郁郁不樂,緘默終日。
瞧他們那時候的模樣,好像發生了內向的現象,實則腦海一片空白。
所謂“內向現象”,絕不是目不旁視地沉思,或是一聲不響,無所事事,而是指腦里因緊張或欲望未遂的不滿,熾烈如火,卻一點不顯露于外那種狀態而言。
這種內向性,對一個人真是一無助益。
與此相反,慎思熟慮、謹慎成性、省察之心甚強的人,即使腦里不時在緊張狀態下,也有欲望未遂的不滿,卻能夠把它抑制在內心,不使之爆發,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內向現象就成了利己的事。
當然,這也得看看抑制的是什么東西。
比如,戒心過重就變成膽怯,守秘之心過強就變成靦腆,自尊心太弱就變成卑屈。
這就演變為該說不說,該起而行動卻一無動靜,如此把該說、該行動的事全都抑制,可就招致莫大的弊害。
同樣是內向性的性格,就有好壞之別。
比如,慎重、反省、自制、思考之類性質的內向性格,皆屬良性,只要不逾越界限,倒可以成為超越外向型甚多的優點。
想想,屬于自己的“心”,卻無法操縱自如,這有多窩囊?內向性就是這么使人頭痛的心理狀態。
這種狀態稱為“受情感支配”,是來自強烈的感性和緊張感、頭腦作用的不均衡,以及欲望未遂所帶來的自卑感。
所謂感性強,意思是說,頭腦的作用甚強,照說,這種特性是大可活用的,但是,在腦里處理那些感性之時,如果頭腦機能無法恒保均衡,不幸,又加了欲望未遂的不滿,造成內心的抑制作用,人的心靈就給圍困而逃逸無方,甚至引起神經衰弱之類種種精神障礙。
這么一來,就有必要具備不敗于強烈情感和欲望的堅強理性了。
這個道理就跟練就其壯如牛的身體,具備無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一樣。
理性不只是教養和道德心,而是指對任何情感作用產生相反作用的情感而言。
感性強的人,時時受情感的強烈支配,因此,與它相反的情感也自然而然日趨強烈。
這種人的內心,有兩種相反的情感共存不悖。
他們往往被稱為個性復雜難以了解,或是行為怪奇,道理就在這里。
又,抑壓情感的心理機能,“有所思”的思考力,占了相當的比重。
所以,善于思考的人,通常是理性很強的人。
這種人屬于內向型,即使內心起了強烈的情感,總是有那種本事,搬出強烈的理念來抗拒、抑壓,把它有消化之后,吸收殆盡。
感性劣弱的人,頭腦機能也相對劣弱,等于是無味、無色,其人如水。
他們的外表顯得冷漠如霜,令人疑為頗為理性,事實上,完全相反。
感性不強,理性也強不了,這是不利之論,理性強,說穿了就是感情非常強烈的意思,請牢記這個事實。
內向一詞,包括了眾多內容。
看到美麗的花,有些人就立刻脫口說出:“這些花有多美!”
有人卻只在內心感受,一句不吭。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外向型和內向型的差異。
屬于內向的人,他們的言語,多半是心慌、靦腆、膽小、卑屈之類的抑壓、緊張等心理的產物。內向型又稱為反社交型,這是指他們拙于社交而言。
其實,“拙于社交”并不是最恰當的形容詞,換個說法,應該是“對交際總覺得格格不入”。雖然拙于交際,對交際覺得格格不入,他本人卻渴獲交際的機會,你說,奇不奇怪?
人,如果無法控制自己,那就休想對客觀事物操縱自如。無法戰勝自己,也絕對勝不了別人,這絕不是言過其詞。
這種人若從事社交為主的行業,或進入演藝界(演劇、歌唱、音樂、舞蹈、電影……),也是其路難通。
當你出現膽怯、心慌現象時,務必在數秒鐘之內施行精神管理,使之恢復常態——這種訓練平時就不可或缺。
精神管理的秘密何在?假設,有一個人,腦里正受某種強烈的消極情感所支配,他就會在精神上產生動彈不得的現象。
頭腦的機能,力足以分擔各色各樣的知覺,整個而言,它有知覺、需要、記憶的三大作用。
情感應由知覺而來的意識活動,情感更可分類為需要的滿足感,以及需要未遂的不滿。
例如,憎惡感、嫌厭感之類令人感到不愉快的情感,全來自知覺需要的不滿。
這種需要上的不滿,如果非常強烈,它就發生情感上的聚縮作用,頑強地占據在腦里,任您想盡辦法,也不能將它驅逐出境,如此一來,它就不再接受其他情感和思考。
正義感也好,虛榮心好,同情心也好,它們都會成為聚縮的情感,礙及頭腦的正常活動。
這些令人感到不愉快的情感,如不趁早從腦中趕跑,你就無法使頭腦發揮神威,作全負荷的應變。這就扯到精神管理的問題。
想把這些頑固透頂的情感,從頭腦中驅逐出境,除非使造成這種情感的原因——欲望未遂的不滿,獲得解決,勢必無法成功。
話是這么說,要是不滿可以平息,情感的聚縮早就無法成為氣候,可知問題所在,就是無法消除不滿。
遇到這種情況,只好搬出其他希求,例如,道德心、邏輯性的理念來抑制它,吸收它。
話又說回來,這事如屬可以順當辦妥,又何必如此辛勞?問題的關鍵就在,說來容易,做來頗為棘手。
情感的緊縮,若說可以憑著相反的情感或道理就能“驅逐出境”,又何必看這本書?只要憑自己健全的見識或判斷力,就能使它化為烏有了。是不是?
難就難在無法如此一蹴可成。
要消除這種現象,只需把希求未遂、令人不快的不滿,代以另一種希求未遂、但令人好過的不滿。且來舉出一個例子,說明這個現象。朋友出人頭地的妒心,源于自己不如他的想法。由于自尊心和攫獲名望之心的希求,未能得遂,就產生了這種現象。
這時候,如果出人頭地的欲望,獲得滿足,豈不是萬事皆妥,無風無浪,何等愜意!問題就在,萬事妥不了,于是,這種失望感就化成對希求之事的憎惡感,甚至演變為殺機。當然,如把對方殺了,憎惡感也好,嫉妒心也好,頃刻間化為無形,可是,殺人這玩意萬萬行不得。
于是,就以遷怒的方式,使那些無罪的狗、貓遭了池魚之殃,草木也成了嫉妒的犧牲品。
至于,破壞性極弱的人,也就是脾氣不暴躁、性子不急的人,別說是狗、貓,恐怕也折不了一片草葉、一根樹枝。
由于憎惡無處發泄,只好任它指向自己,以自殺收場,這種例子,可真不少。
其實,在走到這么極端的路子之前,該有自救的方策。這就是前面說的那一招:
“把希求未遂、令人不快的不滿,代以另一種希求未遂、但令人好過的不滿。”
任何希求未遂的不滿無法消除之時,只要對類似不滿來個轉嫁,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解除心中的結——請把這個事實,牢記于心。
6.不卑不亢理占先
一次,康有為離開廣東南海縣老家北上赴京,途中特意到江蘇南通訪問張謇。當時,由于康有為從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在京應試開始,曾七次向皇帝上書,建議變法維新,因而聞名天下。但當時他只是一個舉人,而張謇卻是前科狀元。張謇有意賣老,難為一下這個“康圣人”,見面即出一聯道:
“四水江第一,四方南第二,先生來自江南,還是第二,還是第一?”
這里四水指江淮河濟,四方指東南西北。這上聯張謇穩穩念出,看似漫不經心,實際上卻咄咄逼人,說第一是狂妄,說第二則等于甘拜下風,使對方難于啟齒。
康有為略加思索,當即口占下聯應道:
“三教儒居先,三才人居后,小子本是儒人,不敢居后,不敢居先!”
這里三教指儒、釋、道,三才則是天、地、人,下聯不僅對得工整、合韻,而且巧妙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不卑不亢,不失身份。不禁令那位張狀元暗服高才,以禮相待。
7.阮宣子三字得官
阮宣子是晉朝人,有一天太尉王衍碰到他,問道:
“老莊的學說和孔子的教化,有什么不同之處?”
阮宣子答道:
“將無同。”
這三個字的含義,很難準確地解釋,以至留下了一樁公案。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大滑頭的含糊措詞,等于什么也沒說。但也有人認為,這是說“兩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但在全體上,可以說是大致相同”,“將無同”是把這大段復雜微妙的差異,簡潔地用三個字,華麗地表達出來了。哪種說法是阮宣子的原意,無法考證。但是王衍當時認為回答得妙極了,因為這三個字,提拔阮宣子作了“掾”,大概就相當于太尉的秘書長吧。于是當時的人都稱阮宣子為“三字掾”,即因回答了三個字而作了掾。
劉骱聽到這件事,當面嘲笑阮宣子說:“一個字就足夠被任用了,何必用三個字呢?”
阮宣子答道:“倘若是天下所仰望的人,也可以無言而被任用,更何必靠一個字呀!”
從阮宣子對付劉骱嘲笑的回答看,他確非低能之輩。后來他官至太子洗馬,而且名聲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