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2)
- 日新月異的世界現代史(話說世界)
- 林之滿 蕭楓主編
- 4809字
- 2016-11-17 21:40:49
作戰計劃和力量對比
兩個帝國主義集團早已蓄意用武力來重新分割世界,因此雙方在戰爭爆發以前就制定了自己的作戰計劃。早在1905年,德奧集團的軍事戰略計劃就由當時德軍參謀總長施利芬基本上擬訂好了,因而這個計劃被稱為“施利芬計劃”。施利芬以他的兩個前任老毛奇和瓦德西(曾任鎮壓中國義和團運動的八國聯軍侵略軍總司令)先后擬訂的計劃為基礎,經長期精心修改,制定了自己的計劃。
施利芬計劃假設戰爭爆發以后,德軍在西線將要面對英、法兩國軍隊,在東線將要面對俄軍。根據德國參謀總部的估計,由于俄國經濟落后,政治腐敗,軍事機構臃腫不靈,動員工作必然十分緩慢(實際上后來俄軍的動員比德國統帥部的估計要快得多),因此戰爭初期,德國可以大部分兵力來對付法國,并采用閃擊戰的方法,用四至六個星期的時間迫使法國投降,然后把主力轉移到東線,再用三至四個月時間擊敗俄國,結束戰爭。
根據施利芬計劃,戰爭初期,德軍在西線配置的兵力將為七十八個師,在東線將為九個師。西線的德軍又將分成兩翼:左翼八個師,固守德、法之間二百七十五公里長的設防堅固的國界,其任務是抗擊法軍右翼的進攻;右翼七十個師,構成強大的突擊包抄部隊,擔負包圍殲滅法軍主力的任務,并割斷英國與歐洲大陸的聯系。
可是,當1914年戰爭爆發時,具體執行這個計劃的德軍統帥小毛奇(老毛奇的侄子)因受到兩方面的壓力,就改變了軍隊力量的配備。由于俄軍出乎德軍參謀總部的意料,動員迅速、并攻入東普魯士,普魯士的容克地主階級叫喊要保護他們的地產,防止俄國的進攻;洛林、威斯特法里亞和薩爾的工業壟斷資產階級則要求保護他們的礦山和工廠,防止法軍的侵犯。毛奇向雙方都作了讓步,一方面加強了東線德軍的力量,一方面又減少了西線右翼的突擊部隊、加強了左翼。因此,右翼只有五十三個步兵師和七個騎兵師,比施利芬計劃規定的七十個師減少了十一個師,左翼則增加了七個師,共十五個師。按照施利芬計劃,德軍右翼和左翼力量的對比,應是九比一;而毛奇已把它改為四比一了。
法軍先后制定了十六個作戰計劃,1914年又制定了一個新的計劃,叫做“第十七號計劃”。這個計劃的主要戰略思想是把軍隊主力集中在洛林一帶,用全力進攻德軍的萊茵河防線。但是“第十七號計劃”是建立在兩個錯誤估計的基礎上的,第一,錯誤地認為德軍將集結在設防鞏固的德、法邊境上;第二,認為戰爭開始時,德國能用于西線的兵力總共不過六十八個師(事實上,德國用于西線的部隊比這個數字要多),法國參謀總部曾預料到德國可能會侵犯比利時和盧森堡,但在法、比國界上,法國竟未建立防御工事,而且沒有布置兵力。戰爭開始后,德國恰恰就是從比利時攻入法國的。
俄軍的作戰計劃則把廣闊的東部戰線分為兩個作戰區:西北戰區,任務是擊破德國軍隊,占領東普魯士,進攻柏林;西南戰區,任務是擊敗奧匈軍隊,占領喀爾巴阡山隘口,切斷奧匈軍隊的退路。
兩個帝國主義集團為了準備打仗,都進行了長期周密的備戰工作。德國很早就有計劃、有目的地修建了一個完整的戰略鐵路網,戰時可以把軍隊迅速集中到前線,或從西線調到東線,或從東線調到西線。因此,從軍事準備方面來說,德國比協約國要充分,而且軍隊的技術裝備也比較好,并擁有較多的受過專門訓練的軍官。但是,協約國在人力、糧食和軍工原料等資源方面則比德奧集團要多。就狹義的軍事力量來說,德國的陸軍比較強;海軍方面,英國艦隊同法國艦隊加在一起,則占有絕對優勢。戰爭開始不久,1914年8月28日,在北海赫耳果蘭附近的海戰中,德國海軍遭受失敗,從此德國的艦隊就被封鎖在自己的海軍基地里;同時,德國和奧匈帝國的海岸也都被封鎖了。德奧集團與外界隔絕了。這樣,德奧集團所能支配的只有本國的經濟資源,以及戰爭開始不久所占領的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部地區和稍后占領的俄屬波蘭的工業和經濟資源。英、法由于掌握了制海權,它們不僅能支配本國的以及兩國的殖民地和自治領的經濟資源,還能利用美國、拉丁美洲、日本的工業、農業和其他軍事資源。
德軍戰略計劃的破產
大戰爆發后,在歐洲戰場上形成了三條戰線:比利時、法國北部和德、法邊境構成了西線,那里主要是英、法、比三國軍隊對德軍作戰;從波羅的海南岸直到羅馬尼亞構成了東線,那里是俄國軍隊對德、奧軍隊作戰;沿多瑙河和薩瓦河構成了巴爾干戰線,那里是奧匈軍隊對塞爾維亞軍隊作戰。此外,在亞洲的南高加索,有俄、土軍隊交戰;在兩河流域和巴勒斯坦,有英、土軍隊交戰。但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是在歐洲進行的。
歐洲之所以成為這次大戰的主要戰場,因為歐洲是資本主義最發達、集中的地區,各帝國主義列強在歐洲也都有自己的經濟利益。歐洲又是罪惡的殖民主義的策源地。經過二百多年的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殖民擴張,全世界的陸地和海洋差不多都成了歐洲幾個大國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歐洲就成了強國敵手的集中地。此外,兩大軍事集團的頭目也都在歐洲。后起的德國要重新瓜分世界,首先就要打敗擁有殖民地最多的英國,其次是法、俄等老牌殖民強國。由于歐洲對帝國主義列強有著生命攸關的利害關系,所以,帝國主義列強都把奪取歐洲霸權作為自己的首要目標。在它們看來,誰擊敗了歐洲的敵手,奪取了歐洲的霸權,那么,戰敗國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自然地就轉到了戰勝國手中了。于是,歐洲就成了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火并的主要戰場。
1914年8月4日,德軍右翼首先發動突然襲擊,侵入中立的比利時。德軍統帥部原來以為攻占比利時是輕而易舉的事,只要一個星期就可以通過比利時攻入法國。不料遇到比軍的堅決抵抗,德軍在列日要塞被阻三天,到8月20日才占領布魯塞爾。在此期間,英國遠征軍迅速趕到了法國,22日進入了陣地。德軍在占領布魯塞爾后,分五路向法國北部挺進。22—24日,德軍在沙勒羅瓦和蒙斯戰役中擊敗英、法軍隊,法軍全線潰退,德軍繼續向巴黎推進。9月3日,德軍前鋒距法國首都僅十五公里,巴黎人心惶惶,法國政府遷往波爾多。德國軍國主義者氣焰囂張,以為施利芬計劃即將實現,勝利已成定局。
法軍雖然遭到重大挫折,但主力并沒有削弱。法軍主力部隊仍按原計劃那樣,集中在法、德邊境。法軍統帥霞飛發現了德軍從比利時方向進攻、法軍左翼有被包圍的危險等情況以后,就立即重新調配兵力,從右翼抽調兵力加強左翼——法、比前線。德軍雖一再迂回,企圖包圍法軍左翼,但由于法軍比較機動、頑強,德軍未能成功。于是德軍改變了軍隊運動的方向,最初折向南方,以后又折向東南。這樣,巴黎從西北面受圍的威脅消除了,反而成了德軍右翼的一個威脅。德軍統帥部看到德軍沒有達到包圍法軍的戰略目的,而自己的右翼又處于不利地位,便放棄了把法軍主力趕往東南的企圖,命令中路和左翼德軍全線轉入進攻,來包抄法軍的右翼。這樣,毛奇就把解決整個戰役的重點,從右翼移到了左翼,這和施利芬原來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
9月5日到10日,法、德兩國軍隊在馬恩河進行大戰,雙方投入兵力共達一百五十二萬人,戰斗十分激烈,法軍傷亡十四萬余人,德軍傷亡近二十萬人。10日,德軍被迫撤退,據守艾訥河,兩軍形成對峙的局面。
由于毛奇指揮不力,9月16日,法爾根漢代替了毛奇任德軍統帥。9月下半月,德、法兩軍的戰斗又重新開始,在以后兩個半月當中,雙方都企圖從側翼包抄對方,但都未達到目的。到12月,整個西線形成膠著狀態,戰爭變成了持久的陣地戰。這對德國來說,施利芬計劃已徹底破產。就整個戰局而言,馬恩河之戰和施利芬計劃的破產,預示著德國軍事冒險主義最后將失敗。因為戰爭變成了持久的陣地戰和消耗戰,在這樣的戰爭中,哪一方面有更多的潛在的人力、物力資源,哪一方面勝利的可能性就多一些。在這方面,協約國遠比德奧集團占優勢,時間的因素對協約國有利。
在東線方面,俄軍為了配合協約國軍作戰,牽制德軍,于8月中旬派萊寧堪普和薩松諾夫兩個集團軍向東普魯士發動進攻。東普魯士的德軍約有30萬人,而俄軍的數量幾乎兩倍于德軍。最初,俄國的兩個集團軍都取得了一些勝利,但由于指揮官的無能和參謀工作的缺陷,兩個集團軍沒有密切地配合,中間留有一百一十公里的空隙。俄軍和德軍都使用無線電進行聯絡,德軍從截獲的俄軍電報中,得知俄軍的調動情況,迅速進行反擊。8月末,在馬祖里湖地區,薩松諾夫集團軍首先被興登堡和魯登道夫指揮的德軍包圍、擊潰(西歐軍事史稱之為坦能堡戰役),近3萬士兵被打死和淹死于湖泊中,9萬人被俘,薩松諾夫自殺。德軍轉過頭來又包圍了萊寧堪普集團軍,這個集團軍損失也達14.5萬人。俄軍被迫退守涅曼河,德軍侵入俄國領土。
在東線的西南戰場上,俄軍擊敗了奧匈軍隊;德軍從西線抽調部隊支援奧匈,亦被俄軍擊退。俄軍包圍普熱密斯耳要塞,進抵喀爾巴阡山麓。從9月下旬到12月中旬,雙方軍隊曾多次發動進攻,但彼此進展不大。到12月底,在東線也呈現出近似陣地戰的狀態。
在巴爾干戰線上,裝備很差但士氣昂揚的塞爾維亞軍隊英勇抗擊奧匈軍隊。從8月到12月,奧匈軍隊曾三次侵入塞爾維亞,兩度占領貝爾格萊德,但均被塞爾維亞軍隊擊退。到12月,奧匈軍隊已被全部逐出塞爾維亞。
除上述歐洲大陸上的三條戰線外,戰爭也在西亞、非洲和遠東地區進行。土耳其于1914年11月14日正式向協約國宣戰后,英國乘機于11月18日宣布埃及脫離土耳其,成為自己的“保護國”。以后幾年內,英國又攻入美索不達米亞,占領巴格達,進軍巴勒斯坦、敘利亞等地。在非洲,英軍乘機攻占了德國的非洲殖民地:多哥、喀麥隆、德屬西南非和德屬東南非等地。在遠東,日本帝國主義在英軍的協助下,占領中國山東,于11月攻占了青島。在這個期間,日軍還相繼占領了太平洋上的馬紹爾、馬里亞納和加羅林等德屬諸群島。
同盟國在東線和南線的進攻
經過1914年幾個月的激戰,交戰雙方的人力、物力損耗都很大,西部戰線形成膠著狀態。當時,許多人認為,要突破西線已不可能。于是在協約國方面有人主張:派英、法軍隊到巴爾干半島去開辟新戰場,與自己的盟國俄國聯系起來,持這種見解的被叫做“東線派”;反對這種主張,仍堅持在西線進攻以求突破的,被叫做“西線派”。另外,當時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則主張派海軍去進攻達達尼爾海峽和加利波利半島,威逼君士坦丁堡,以阻止土耳其奪取蘇伊士運河和進攻埃及。
德國因西線作戰不利,也改變了戰略,把戰爭重心移向東線。德軍計劃在東線進行兩個連續的戰役,以達到下列戰略目標:第一,突破俄軍防線,迫使俄國單獨媾和;第二,控制巴爾干半島,打開直接通往土耳其的道路,割斷俄國與其盟國的聯系,把俄國孤立起來,第三,把小亞細亞變成進攻埃及和印度的跳板及作戰基地,控制地中海的海上交通線。
俄國的軍事計劃則準備命令其西北戰線部隊占領東普魯士和維斯瓦河下游;西南戰線部隊從喀爾巴阡山攻入奧匈帝國,突入西里西亞,打開通向柏林、維也納和布達佩斯的道路。
1915年1月至3月,在東線發生了幾次大規模的戰斗。俄軍占領了喀爾巴阡山隘口,駐守普熱密斯爾要塞的12萬奧匈軍隊向俄軍投降,但俄軍再次進攻東普魯士時卻被德軍擊敗。
5月,德奧集中了18個師和2000門大炮的強大兵力,由德國將軍麥根遜指揮,在俄軍西南戰線長達30公里的地方發動進攻,突破俄軍戰線。俄軍被迫全線退卻,到9月中,俄軍陣線才穩定下來。五個月當中,俄國喪失了波蘭、立陶宛、波羅的海沿岸的部分地區,俄軍傷亡達85萬人,被俘達90萬人。沙皇尼古拉二世撤了尼古拉耶維奇大公最高統帥的職務,自任最高統帥。德、奧軍隊不敢貿然深入俄國境內,故德軍迫使俄國投降和單獨媾和的戰略目標沒有達到。到9月底,東線又趨沉寂,以后進入了陣地戰。
同年4月間,英、法還派遣一支8萬人的遠征軍在達達尼爾海峽的最南端登陸,占領了加利玻利半島的南端,但在德國將領指揮下的土耳其軍隊阻止了英法軍隊的前進。8月,英國又派了10萬軍隊登陸,在占領了17公里寬、4公里深的狹長地帶后,進路又為土耳其軍隊所阻。1915年底,英軍不得不放棄占領達達尼爾海峽的計劃,將部隊撤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