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3)
- 日新月異的世界現代史(話說世界)
- 林之滿 蕭楓主編
- 4935字
- 2016-11-17 21:40:49
意大利于1915年5月底參加協約國方面作戰。它原是同盟國的成員之一,但在戰爭爆發后宣布中立。意大利統治階級狡猾地向交戰雙方討價還價,看誰能滿足它的領土要求,就參加到哪一方作戰。經過談判,協約國答應了意大利的領土要求。1915年4月26日,英、法、俄、意四國在倫敦簽訂了秘密協定。根據這個協定,戰后,意大利可以得到蒂羅爾南部、特倫的諾、的里雅斯特、伊斯特里亞、達爾馬提亞和小亞細亞的部分領土。5月23日,意大利向奧匈宣戰。
意大利參戰,對整個戰局并沒有發生重大影響。從6月6日到12月23日,意大利出動了39個師,在依崇佐河畔舉行了四次進攻,損失了幾十萬人,但未取得什么成就。
1915年,交戰國雙方都在繼續進行爭取保加利亞的斗爭。保加利亞統治階級也乘機向雙方討價還價,它要求得到馬其頓和多布魯查;同盟國同意了它的領土要求。保加利亞看到同盟國在東線的勝利,以為德、奧必勝,于是在1915年9月3日,同德、奧、土簽訂了軍事協定,決定參加同盟國方面與協約國作戰。
保加利亞參戰后,9月底,同盟國在奧、塞邊境集中了35萬德、奧軍隊,在保、塞邊境集中了30萬保加利亞軍隊,準備給塞爾維亞以致命的打擊。塞爾維亞只有25萬軍隊在抵抗德、奧、保三國軍隊。10月5日,德、奧軍隊在麥根遜將軍的指揮下,從北面進攻,占領了貝爾格萊德,把塞軍壓向南方。12日,保軍從東面進攻,切斷塞軍退往希臘的道路。塞軍被迫從阿爾巴尼亞和門的內哥羅之間的山間小道退往亞得里亞海;有十萬名士兵和平民,因饑餓、寒冷和敵軍飛機的轟炸死在道路上,另外10萬人克服了重重困難才到達了海岸,以后又轉移到希臘的科孚島,繼續組織抗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只有塞爾維亞的斗爭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質,是正義的;但是,塞爾維亞卻被同盟國軍隊占領,一直到大戰結束。
在西線,交戰雙方為配合東線戰場,也展開了多次惡戰。1915年初,英、法聯軍按照法軍總司令霞飛的計劃,進行了若干次進攻,企圖突破德軍陣線,迫使德軍退到馬斯河對岸來結束戰爭;結果,損失了幾10萬士兵的生命,卻一無進展。在4月間的伊普爾戰役中,德軍第一次使用了毒氣,英、法軍隊驟不及防,遭到巨大損失。在這之后,英、法也使用了化學武器。這一年,德國齊伯林飛艇開始轟炸英國,這是歷史上遠距離對敵人大后方的第一次轟炸。戰爭初期,雙方已把飛機用在軍事上,但主要是用于偵察和指揮炮兵射擊,以后才較大規模地用在戰爭中。
西線血戰
鑒于1915年的作戰經驗,協約國決定來年春季同時在東、西、南線發動攻勢,使敵人難以應付;同盟國則決定采取戰略進攻,打敗協約國的聯合攻勢,并在西線給法國以致命性的打擊。德國參謀總部認為,開戰以來,塞爾維亞已被擊潰,俄國已處于癱瘓狀態,意大利作用有限,法國力量也瀕臨枯竭,只有英國仍握有實力,并對勝利充滿信心;德國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必須擊敗英國。由于德國海軍力量的限制,不可能直接進攻英國本土,只有從打擊大陸上的英國同盟者著手,首先要摧毀法國,打掉法爾根漢所謂的“英國手中的最好劍支”。
德國統帥部決定選擇凡爾登為進攻對象。因為凡爾登是協約國西線的凸出部分,如象一支矛頭指向德軍陣地,對深入法國和比利時的德軍是很大的威脅。同時,凡爾登又是法國的著名要塞、法軍陣線的樞紐、通往巴黎大道的一個強固據點。法爾根漢估計,為了保衛凡爾登,“法軍指揮部將被迫把它所有的全部力量投入”。因此,他的結論是:這一次進攻,從軍事方面來說,將成為“碾碎法軍的磨盤”;從心理方面來說,凡爾登如果失陷,將給法國軍隊的士氣以沉重打擊。這二者加起來,會促成法國全面崩潰,從而使英國失去有力的同盟者。
德國為了進攻凡爾登,從各個戰場調了17個師27萬人的兵力和一千四百多門大炮。法國在凡爾登只有十萬名守軍和六百多門大炮。1916年2月21日,戰斗開始。德軍以空前強大的火力向凡爾登附近的狹窄的三角地帶猛烈攻擊,整整一天,密集的炮彈和燃燒彈不停地轟擊,還施放了毒氣。據當時的記載說:“歷史上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強烈的炮火,法軍第一道防線全被濃煙烈火籠罩,交通壕完全被摧毀,附近森林被炸光,山頭完全改變了面貌。”德軍炮擊以后,21日黃昏和22日,步兵主力就向法軍沖擊,兩軍展開肉搏戰。法軍進行殊死抵抗,傷亡慘重,但第一道防線還是失守了。25日,德軍占領了控制凡爾登要塞和整個地區的都蒙高地。法軍陣地被切成數段,與后方的交通線也全被斷絕。凡爾登和整個法國戰線的防御體系均處于千鈞一發之際。
在這個緊急關頭,法國政府命令貝當負責保衛凡爾登的任務。貝當認識到,要保衛凡爾登,首先必須打通凡爾登與后方的交通線。他立即組織道路搶修隊,修復了原有的公路,又增辟了新的公路,并調集3900百輛汽車,在一個星期內,趕運來19萬生力軍和2.5萬噸軍火;平均每天有6000輛汽車到達凡爾登,即每十四秒鐘通過一輛。法軍提出的口號是“他們(德軍)不得通過”,而德軍則決心要攻占凡爾登。雙方反復沖殺,形成了傷亡慘重的拉鋸戰。6月中,德軍已進逼到距凡爾登只有6公里的地方,法軍不惜傷亡,拼死抵抗,戰斗一直持續到年底。法國全國軍隊70個師當中有66個師先后參加過這次戰斗;德國則投入了46個師。由于法軍的堅持抵抗,以及其他戰線的配合,減輕了法軍的壓力,德軍始終未能攻占凡爾登。這場大規模的流血廝殺,雙方傷亡總數達百萬余人。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帶決戰性的戰役,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它標志著德國的軍事進攻能力已從頂峰走向下坡路。
當凡爾登戰役正進行的時候,為了牽制德軍,減輕凡爾登的壓力,協約國于7月1日在索姆河畔發動大規模攻勢,由英軍擔任主攻。這是一場巨大的消耗戰,雙方傷亡達120萬人。這次戰役中,英國研制的新式武器——坦克首次投入戰斗。
凡爾登和索姆河兩個戰役一直持續到1916年底,雙方傷亡已近200萬人。德國迅速取勝的企望成了泡影,形勢的發展日益有利于協約國。
大戰以來,英國依靠它的海軍優勢,對德國實行嚴密的海上封鎖,使德國海軍一直不能出海。德軍物資日益匱乏,決心沖破封鎖,從英國手中奪取制海權。
當凡爾登戰役還在激烈進行的時候,德軍指揮部命令海軍出擊,于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海軍在北歐日德蘭半島的斯卡格拉克海峽展開了一場惡戰,這就是日德蘭海戰。英國出動了151艘軍艦,德國出動了101艘,激戰結束,英艦損失14艘,德艦損失11十一艘。英國的損失雖大于德國,但英國海軍實力雄厚,仍然牢牢地掌握著制海權。德國海軍未能打破被動局面,只得退回海軍基地,從此再也不敢貿然出海了。
在南部戰線上,奧匈軍隊于5月15日開始向意大利軍隊進攻。意軍不堪一擊,損失慘重;奧匈軍突入威尼斯平原,從后方威脅著依崇佐河意軍的防線。意大利向俄國緊急求助,俄國統帥部命令布魯西諾夫指揮俄軍從6月4日起在西南戰線展開全面進攻。俄軍突破奧匈戰線,占領布柯維納和加里西亞的一部分,并重新占領了喀爾巴阡山山隘,俘虜了奧匈軍40余萬人。俄軍的勝利,減輕了德軍對凡爾登和奧匈軍對意軍的壓力。
德軍統帥法爾根漢因戰爭失利被撤職,興登堡擔任了德軍總參謀長,魯登道夫為副總參謀長。
俄軍在西南戰線的勝利,吸引了羅馬尼亞參加協約國方面作戰。8月17日,英、漢、俄、意和羅馬尼亞簽訂秘密條約,承認羅馬尼亞戰后合并特蘭西瓦尼亞和巴納特。8月28日,羅馬尼亞正式對同盟國宣戰。9月,保加利亞軍隊和德軍分別攻入羅馬尼亞;12月,德軍占領了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被擊潰。德奧集團占領羅馬尼亞后,奪取了它們所急需的糧食和石油。羅馬尼亞的潰敗,使協約國東部戰線又延長了500公里。
1914年的戰況
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在歐洲大陸進行,歐洲戰場有四條戰線。西線:英、法、比軍隊與德軍對抗;東線:俄國軍隊與奧匈、德國軍隊作戰;巴爾干戰線:主要是塞爾維亞、門的內哥羅以及后來的羅馬尼亞、希臘的軍隊與奧匈、保加利亞的軍隊作戰;意大利戰線:意大利軍隊在英、法軍隊支持下對抗奧匈軍隊。此外還有近東戰線(主要是英國軍隊與土耳其軍隊作戰)和高加索戰線(俄國對土耳其)。其中西線和東線是主要戰線,西線具有決定性作用。
德軍按所謂“施里芬計劃”首先在西線發起進攻。“施里芬計劃”是德國陸軍元帥施里芬(1833—1913)在其擔任總參謀長期間所制定的德國東西兩線作戰的戰爭計劃。其要點是:德國在不可避免的兩線作戰中,集中優勢兵力在西線,只用少數兵力監視和牽制俄國軍隊。西線分左右兩翼,左翼少數兵力僅僅守住德國洛林一帶防線,強大的右翼越過比利時和盧森堡,沖入法國北部,然后南下繞過巴黎西方和南方,壓逼法軍主力到巴黎以東一帶加以殲滅,對法軍取得決定性勝利后全力轉入東線打敗俄國。“施里芬計劃”是個速決戰計劃,計劃六個星期內取得西線勝利,三—四個月的時間結束整個戰爭。“施里芬計劃”低估了俄軍和法軍的動員與作戰能力,也未估計到比利時軍隊的頑強抵抗和英國遠征軍能很快參戰,因而注定要失敗。后任總參謀長小毛奇對這個計劃作了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西線左翼和東線對付俄國的兵力,這樣便削弱了西線,特別是西線右翼的兵力。
8月3日夜德軍侵入比利時,但立即遭到比利時軍民的頑強抵抗,5日受阻于列日炮臺,以4萬士兵的生命為代價奪取了這座城市,直到8月20日才前進到法比邊界。從8月20日起,近百萬德軍分5路挺進法國北部,21日至24日,雙方在沙羅瓦會戰,法軍失敗而退。英國遠征早在法國登陸以后于8月23日在蒙斯和德軍交鋒,也被德軍擊敗。此后德軍迅速推進。8月25日占領那慕爾,27日占領隆維,9月1日占領蘇瓦松,2日占領拉昂,3日欲蘭斯,前鋒距巴黎僅15英里。法國政府匆忙遷往波爾多,巴黎危在旦夕。
德右縱隊第五集團軍繼續向東南追擊法第五集團軍,結果遠遠超過了第二集團軍。9月3日晚,德第一集團軍到達馬恩河左岸的提埃里堡。這時,小毛奇讓第一集團軍作第二集團軍的第2梯隊,并保衛德軍右翼。但第一集團軍沒有執行這個命令,指揮軍隊渡過馬恩河,繼續向南追擊,只留下1個軍在馬恩河北岸,防備巴黎法軍的威脅。這時,法軍調動和重新部署的情報頻頻傳來,小毛奇認定法軍在準備大反攻。他意識到德軍第一、二集團軍力量單薄,受到巴黎地區法軍的嚴重威脅。9月4日,小毛奇決定,由一、二集團軍擋住巴黎方面的法軍,第三、四、五集團軍對付法國其他各軍。9月5日,克魯克雖接到小毛奇的命令,但他仍不執行,繼續孤軍南下,給法軍反攻造成了有利態勢。
法軍面臨有利戰機,但統帥霞飛開始有些猶豫,后在部下催促下決定反攻,發出第6號命令。部署是:法第六集團軍北出巴黎兵營,沿馬恩河向東進發,于6日跨過烏爾克河,攻擊德軍側翼;英、法軍其他部隊同時在各自戰線展開反攻。法第六集團軍按計劃向烏爾克河進發,5日同德第一集團軍留在馬恩河北的部隊在烏爾克河西岸遭遇。開始,雙方指揮部對這個戰斗都沒有重視。但是仗越打越大。到8日,克魯克不得不將整個集團軍帶回馬恩河北,投入戰斗。加里尼也從巴黎馳援法第六集團軍。法第五集團軍按計劃從6日開始反擊,掉過頭來同一直追趕它的德第一集團軍廝殺,其右翼同德第二集團軍的部隊交火。克魯克的德第一集團軍8日被迫撤回到馬恩河北,使德第一、二集團軍中間出現了一個約50公里寬的大空隙。這樣,德軍第二集團軍的右翼失去保護,面臨被法第五集團軍包抄的危險。
英軍于9月6日開始反擊,前進方向正好對著德第一、二集團軍之間的空隙。雖然英軍司令弗朗奇膽怯,進軍緩慢,但到8日也前出到接近馬恩河的地方,使德第一集團軍的背后受到威脅。福煦指揮的第九集團軍又將德第二集團軍的左翼和德第三集團軍截開,從而使德第一、二集團軍處于孤立無援的危險境地。從9月5日到9月9日,馬恩河一帶長達200公里的戰線上,硝煙彌漫,戰火紛飛。
9月7日,小毛奇得知戰場上的不利情況,立即于第二天派情報頭目里夏德·亨茨巡視右縱隊,授權他可以命令各軍協同撤退;消除彼此間的空隙。9日,亨茨命令第二集團軍撤退到馬恩河,第1集團軍停止進攻,實行后撤。小毛奇又于10日親自命令右縱隊的第一、二、三集團軍撤退,其他各軍停止進攻。第二天,小毛奇再次命令德軍撤至努瓦茶——凡爾登一線。馬恩河地區的戰斗,由于德第一、二集團軍的撤退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