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古代西亞和埃及雕塑
書名: 凝固不朽的世界雕塑(話說世界)作者名: 林之滿 蕭楓主編本章字數: 4773字更新時間: 2016-11-17 21:41:00
兩河流域是一個沒有地理屏障的地區,那里肥沃的土地孕育了發達的農業文明,但這一地區經常受到來自四周高原的游牧民族的攻擊,歷史上曾先后被許多民族占領,政權交替頻繁。那里形成的最早文明可從青銅時代算起,直至蘇美爾烏爾第一王朝(前2700),這段時間被學術界稱為“迦勒底文化”。之后閃米特王朝建立,公元前2450年薩爾貢一世統一蘇美爾人、阿卡德閃米特人,建都阿卡德,并建立了巴比倫城;公元前2250年庫提人入侵,牧人王庫迪在拉格什建都;烏爾第三王朝于公元前2000年被埃拉米特人所滅;巴比倫第一王朝從公元前1830—公元前1530年;亞述帝國是從公元前1000公元前612年,首都在尼尼微;阿黑門尼德波斯從公元前6到公元前4世紀。它從政治和藝術上繼承了亞述人的成就。
蘇美爾人最早的雕刻作品體現了他們對母神的崇拜,在烏魯克出土的一個大型雪花石膏祭祀瓶上雕刻著一個莊嚴的宗教場面,可能是母神的婚禮。陶瓶橫向分為四層,第一層表現的是奴隸們向母神進獻禮品;第二層表現的是全身赤裸的奴隸捧著貢品列隊向前,下面兩層是肥壯的羊群和長勢旺盛的莊稼。
烏魯克的瓦爾卡還發現了一件大理石制女神頭像,與真人頭等大。這個女神頭像的面形柔和。頭發用黃銅和黃金制成;眉毛和眼睛用藍寶石鑲嵌而成,值得注意的是她的眉毛聯成了一條線,這是兩河流域人像雕塑的一個特色。女神的眼睛很大,目光深不可測。同一處還發現了一個頭部為母獅形象的石灰石女神像,她的身體肌肉結實,充滿威嚴和力量感。
蘇美爾人善于用被挖出的帶有許多凹形圖像的陶質圓柱體,在濕泥版上滾動,留下連續不斷的圖案。這些圖案表現的是各種動物的形象被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而創造出來的異獸,這些完全由藝術家想像出來的動物非常富于生氣。美索不達米亞藝術家對于動物形象的豐富變形創造曾激發了伊朗、拜占庭、羅馬藝術家在這一方向上的靈感和想像。
在特勒·阿斯馬爾的阿勃神廟的地窖里完好地保存了一批蘇美爾人的圓雕人像。這些站立著的人像大小不一,其中有高大的阿勃神和一位女神。它們的基座上銘刻著他們的身份。在神的對面是大小不一、服飾各異的供養人和祭司像。所有的雕像都雙眼平視前方,聳肩抬頭,表情虔誠,雙手緊握舉在胸前,身軀呈圓錐形和圓柱形。
早期王朝的后期,動物雕刻十分出色。在哈發杰出土了一件小公牛雕刻,小公牛臥在地上,它的頭扭轉向后方,嘴上戴著假胡須,眼神顯得天真可愛,它的身體富于彈性,充滿了生命活力。
在阿爾烏巴德出土的一件銅制高浮雕中,有一只獅頭鷹身的怪獸,它通常被稱為英杜格。它展開雙翼位于構圖的正中。在它雙翼的下面對稱地站著兩只小鹿,仿佛在受英杜格的保護。這種雕刻所反映的內容含意至今還沒有被完全弄清楚。
阿卡德王朝雕塑
公元前2340年,閃族人在他們領袖薩爾貢的率領下推翻了蘇美爾人的王朝。建立了阿卡德王朝。阿卡德文明源于蘇美爾文化。
阿卡德的國王們為鞏固王權,用堅硬的閃長巖和青銅制作了大量的帝王肖像和紀念碑,運往各地,以提高自己的影響和威嚴。阿卡德第三代國王梅尼希吐什對雕刻藝術興趣濃厚,因而他統治的時期雕塑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他從海上運來閃長巖制作雕像,這種石頭非常適于雕刻,石質軟硬適度而細膩。
阿卡德的肖像雕刻水平較蘇美爾人有了提高。統治者的雕僚充分表現出了其威嚴,有較強的寫實性。尼尼微地區發現的一件國王的青銅肖像,國王臉上的表情威嚴莊重,他的頭上結著皇冠似的發辮,雕像的眼眶里原先嵌有珍貴的寶石,現已損壞,肖像的雙眉與鼻梁上方連接在一起,顯得目光深邃,這件肖像雕刻原先是涂彩的,股部為深黃色,頭發為黑色。雕像面部的這些特征顯示了蘇美爾藝術的影響力。
這一時期的紀念碑雕刻通常用來表現帝王的戰功,其雕刻手法接近于圓形印柱的雕刻手法,人物形象沒有個性特征,仿佛是書寫的符號,人物的裙子上刻著名字,標示出人物的身份。
納拉姆·字紀功碑,約鑿刻于公元前2250年左右。它是這類紀念碑中代表性作品。這座石碑高2米,為紅砂石質地。它記載的是國王納拉姆·辛遠征山區少數民族的歷史事件。石碑刻畫的場面雄偉壯觀,雕刻家精熟于描繪人們在戰斗中的不同動作。石碑的頂部是高大的納拉姆·辛屹立在山頂上,他手拿弓箭,神態高傲。他的腳下遭受致命打擊的敵人正在哀求饒恕,一些被標槍刺中的敵人仰面倒在地上。而阿卡德的兩排士兵個個精神抖擻,高仰著頭,以崇敬的目光注視著自己的國王,使阿卡德國王成為整個浮雕畫面的中心。
阿卡德時期的印章雕刻中的人物和動物形象仍然極富想像力,但較之蘇美爾人的時代,更加注重用自然主義的手法描繪形象。并非常善于刻畫人物和動物的肌肉,加強了對體積感的表現,對其動態的表現也富于戲劇性色彩。
古地亞雕塑
公元前2220年到公元前2104年間蘇美爾人以拉伽什為中心恢復起其往日藝術。這一時期的雕塑是將蘇美爾人的裝飾趣味同阿卡德王朝粗獷的自然主義風格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個時期的雕刻多采用堅硬的花崗巖材料,雕刻技巧熟練精湛。完成的作品又經過了精心打磨,變得光滑明亮。
伽拉格什出土的最杰出的圓雕作品是《牧人庫迪像》,這座雕像用閃長巖雕成,并被仔細打磨光滑,他表現的是一位首領膝上放著神廟的設計圖紙,他似乎正在思考。雕像身穿薄長衫,裸露著右臂,他的手臂肌肉結實,富于力量感;衣衫下面健壯的肌肉組織非常清晰;衣紋的刻畫也十分精致逼真。雕像的座椅上銘刻著楔形文字。記述了神廟的修建過程。
巴比倫雕塑
公元前2003年后閃族人建立起巴比倫王朝,并逐步控制了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巴比倫文明仍然繼承了美爾·阿卡德文化。
巴比倫時期留存下來的雕刻作品很少,現藏盧浮宮博物館的漢穆拉比法典石碑是其中最重要的作品。這塊石碑曾被埃拉米特人運到蘇薩,后來被法國考古學家在那里發掘出來。法典石碑刻在閃綠巖石柱上。碑體上刻滿了用楔形文字記錄的280條法典全文。在法典石碑的上部雕刻有太陽神沙瑪什向國王漢穆拉比授予法典。太陽神身穿長袍,正襟端坐,向國王漢穆拉比授予象征最高權力的魔標和魔環;而漢穆拉比頭戴阿卡德式的王冠,舉起雙手宣誓。整個場面莊重嚴肅。這件石碑雕刻的比較細致,表面也被高度磨光。
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的赫梯人在公元前1595年滅亡了古巴比倫王國,統治了西亞地區。赫梯王國的首都在哈圖薩斯,都城的兩側建有堅固的城堡。又稱衛城。城堡的大門兩邊裝飾著各種獅子、神獸及守護神的雕像。
在距哈圖薩斯1.5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座露天神殿,露天神殿內部的巖壁上布滿了浮雕作品。這些浮雕表現了神的婚禮,場面莊重,并充滿華麗的裝飾。在主要場面之外是由諸神和宮女組成的長隊。這件浮雕上還有象形文字。說明這個場面的來龍去脈。在另外一個神殿也布滿了浮雕,這些浮雕長卷是赫梯雕刻藝術中的精品。
1935年在哈圖薩斯附近的小城市阿拉加·呼耶克發現了一些古代陵墓建筑,在建筑物的門口有高浮雕的守護神,它們是一種獅子和怪獸的形象。赫梯人所表現的野獸在莊嚴威武之外還具有仁慈可親的特性,這種獨特風格后來成為安那托利亞地區藝術的重要特征。在赫梯王國的西面的特洛伊也發現了赫梯人的遺物。
在哈圖薩斯大神廟內發現了一只水盆,水盆上雕刻著一只獅子,從側面看它是表現獅子正在邁步行進的淺浮雕,而從正面看又是一件獅子昂首屹立的高浮雕。為了取得這種效果,雕塑家為獅子雕刻了五條腿。這件雕刻應當是亞述宮殿前巨大的守門神獸的祖先。
亞述雕塑
亞述人是美索不達米亞北部高原上的游牧部落,他們在公元前2000年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公元前1230年起亞述人統治了整個兩河流域。亞述藝術最初受到蘇美爾藝術的影響,之后又汲取了巴比倫和赫梯藝術的營養。
亞述的王權統治非常強大,宮殿建筑規模宏大,富麗堂皇。宮殿內的墻壁上布滿了淺浮雕,這一點是繼承了赫梯藝術的傳統。赫梯人的浮雕高度在1米左右,而亞述人為增加浮雕的宏偉感,將其尺寸擴展到兩米左右。而在后來的薩樂貢王宮中浮雕的高度竟達到了3米半。這些浮雕多表現戰爭功績、狩獵活動、宮廷宴會和祭祀活動。表現宗教活動的浮雕歌頌了王權的神圣威力;而那些戰爭場面通常是將國王的顯赫戰功編成連續性畫面,用銘文分成不同的情節。
亞述的青銅雕刻也相當發達,在英格爾·恩利爾古城的神廟門上,裝飾著鑄有凸紋形的青銅飾板。而在橫向的長帶上雕有傳統的故事。這些青銅浮雕中有一個場面描寫的是為國王雕刻制作勝利石柱的情景,這種題材在西亞雕刻中是較為少見的。
亞述圓雕在技巧上要遜于浮雕。圓雕刻畫的人物往往采取僵硬的正面的姿勢,亞述那帕二世及其兒子的兩座石灰石雕像是亞述圓雕的代表性作品。雕像表現了正在虔誠祈禱的國王。這兩座雕像一座被放置在卡拉赫城的尼納塔神廟中,一座被放置在亞述城門口,以供廣大臣民膜拜。
在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7世紀之間亞述藝術發展到了鼎盛階段。公元前800年薩爾貢二世在霍爾薩巴德修建了一座王宮,稱為“杜爾·沙魯金宮”。這座宮殿的護門神獸是一對石灰石雕刻,它是集人頭,獅身、牛蹄于一身的怪獸。這個怪獸被稱為“謝都”,長3到4米,形體近似于高浮雕。怪獸的頭上戴著華麗的高冠,雙目炯炯有神,它的胸前垂掛著編結精美的長胡須。巨大的羽翼展翅欲飛。這個怪獸有5條腿,在正面看它兩腿直立,威風凜凜地守衛在門口,側面看它四腿岔開,緩緩起步。充滿神威。這件雕刻既表現了靜態同時又表現了動態,成為其獨到之處。在“謝都”的背后是英雄吉爾蓋什的浮雕像,他用一只手扼殺了獅子。在他的身后又是有翼的人物和有翼的公牛的形象,這一連串宏偉的浮雕作品形成了一個飾帶。它們聳立在大門的入口處,氣勢浩大,雄偉壯觀。
這座宮殿的外墻上裝飾了淺浮雕飾帶,這些淺浮雕的總面積有6000多平方米。浮雕表現的奴婢。臣仆和諸侯手捧貢物,排著長長的隊伍走向大門。在宮殿的內部也裝飾著大量浮雕,浮雕在宮殿裝飾中處于中心的位置。浮雕的內容是記述薩爾貢統治時期的歷史事件,宛如一部浮雕編年史。這些浮雕有的涂著顏色,有的是用燒制的琉璃磚拼接而成。
薩爾貢二世的兒子辛那赫里布(前704—前681)將首都遷到了尼尼微。在尼尼微的宮殿的裝飾中浮雕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浮雕主要用來表現政治事件。辛那赫里布的孫子對尼尼微的宮殿進行了擴建。這時的亞述藝術家開始用復雜的動態去表現人物的內在情感。在《亞述帝國戰爭浮雕》圖中國王亞述巴尼拔率軍攻打一座城堡的戰爭場面,被表現的極為慘烈。沙場上戰車飛馳,尸橫遍野。亞述王勇敢地屹立在戰車上,向敵人射箭,城堡中的敵軍負隅頑抗,用密集的弓箭射向亞述軍隊;亞述王身旁駕車的戰馬已經有一匹中箭倒地,然而亞述王毫無懼色,鎮定地奮勇作戰。這件浮雕采用了散點透視的手法,構圖宏闊。浮雕對于人物服飾、兵器及建筑物的各種細節都刻畫的十分精細。浮雕上還刻有銘文,對戰爭的背景情況作了詳細的說明。
在動物雕刻方面,這一時期的亞述雕塑家表現出了他們最高的成就。亞述人善于狩獵,他們在表現動物的形象時高度逼真,被獵取的動物逃竄或陷入絕境的情態被亞述雕刻家生動地表現出來,他們雕刻的動物充滿了野蠻的活力。大理石浮雕《負傷的牝獅》(現藏倫敦不列顛博物館),高1.68米。表現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亞述王阿蘇爾那希帕狩獵獅子的場面。牝獅身中數箭。鮮血淋漓。它的下身已經癱瘓,但仍用力撐起前身,發出最后的怒吼,它的前腿肌肉繃緊,凸起,給人一種垂死掙扎,萬分痛苦的感覺。
亞述藝術是西亞藝術史上的明珠,在世界文明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它給后來的新巴比倫、波斯及伊斯蘭文明提供了豐富的養料和基礎。
新巴比倫雕塑
公元前612年,巴比倫人攻陷了尼尼微,并在公元前609年最后消滅亞述帝國,建立了新巴比倫王國。定都巴比倫城。在巴比倫城建立了許多偉大的建筑。其中宮城的大門稱作伊什塔爾門,大門墻面上覆蓋著彩色琉璃磚,在藍色瓷磚上。鑲嵌著獅子、公牛和蛟龍浮雕。大型宮殿建筑中也有大量的浮雕裝飾。宮殿的內壁通常有獅圖案的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