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藝術與藝術家

藝術家是藝術的創造者,是社會中的特殊階層,是藝術這種精神產品的創造者,沒有藝術家,就沒有藝術創造,也就沒有藝術作品。

藝術家是最善于創造性地使用藝術語言來傳達思想、情感、精神的人。藝術家是能出色完成一件或一系列“逼肖”于生命、生活、人類、萬物以致宇宙本源和實質的藝術作品的人。“藝術家是集哲學家、思想家、能工巧匠的境界、品格、本領、才能、技藝于一身的人。”

藝術家的特點

什么是藝術家?在實際生活和藝術理論中,我們都把藝術家看作是與眾不同的人。因為藝術家是創造藝術作品的人,能創造藝術作品的人不是整個人類,而是人類中的一小部分。藝術家屬于特殊人群,具有特殊品性和能力,能夠用藝術這門語言作為表達和交流情感的手段。那么,藝術家必須具有什么品性和才能呢?藝術家具有哪些特點呢?

首先,藝術家必須是具有敏銳感受、有豐富情感和超常想像力的人。

由于藝術生產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藝術作品必然要滲透藝術家的主觀因素。在創造過程中,這種主觀因素“物化”為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藝術作品則表現了藝術家的內在精神世界。藝術家自身的感受、情感、思想、心境、愿望、志趣等因素,對藝術創作活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藝術家必須具有對藝術的敏銳感受力、豐富情感和超常的藝術想像力。否則,他的藝術作品則會顯得蒼白無力,沒有藝術感染力。托爾斯泰精辟地指出:“藝術家在自己心里喚起曾經一度體驗過的感情。在喚起這種感情之后,用動作、線條、色彩、聲音以及言語所表達的形象來傳達出這種感情,使別人也體驗到同樣的感情——這就是藝術的活動。”

偉大的畫家、雕刻家和建筑家米開朗琪羅就是這樣一個具有敏銳感受力、豐富情感和超常想像力的人。在他五十四歲時,佛羅倫薩受到西班牙和教皇軍隊的聯合進攻。米開朗琪羅參加了保衛共和國的戰斗,并被任命為城防衛戍總督。城市在次年陷落。他因此得罪了教皇,被迫遠走他鄉。教皇強迫他建筑裝飾梅迪契教堂中克雷門七世的陵墓工程,方可寬恕他守城之罪。就這樣,米開朗琪羅雕刻了《日》、《夜》、《晨》、《暮》四個男女裸體塑像。在《夜》的底座上刻著:只要世上還有苦難和羞恥,睡眠是甜蜜的,要能成為頑石那就更好。一無所見,一無所感,便是我的福氣,因此別驚醒我。啊!說話輕些吧!從這些言辭中我們可以體驗到米開朗琪羅內心悲痛失望的情感。有這樣的情感便構思了《夜》這座雕塑,這是一個具有廣泛概括的形象。巨大的裸體傾斜地臥著,似乎要墜下地去一般,神態仿佛沉浸在噩夢中一樣。《晨》則是醒來了,但似乎還帶著宿夢未醒的神氣,他的目光顯得又驚訝又憤怒,仿佛在說:“睡眠是甜蜜的,為何把我從忘掉現實的境界中驚醒?”《暮》表現了朦朧入睡時的情景,《日》表現了一無用處渾身是力的巨人,仿佛在掙扎。雕塑充分表現了藝術家的悲痛、沮喪、無奈、掙扎的緊張情感。

文學家巴金在創作《家》時曾寫到:“我寫《家》的時候,我仿佛在跟這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掙扎。我陪著那些可愛的年輕生命玩耍,也陪著他們哀哭。”可見藝術家對生活的感受是多么的敏感,情感是多么的豐富,想像力是多么的生動啊!

其次,藝術家必須具有豐富的藝術技能和修養。

藝術技能是指掌握和運用某一具體藝術種類的專業技術和技法的能力。專業技術包括對工具材料的性能、用途和使用方法的掌握。專業技法指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所必需的具體技巧和方法。如在繪畫創作中,對所用紙張、油布、顏料等材料的性能、用途、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對所用工具的性能、用途和使用方法的掌握。在攝影創作中,對相機的性能、用途、使用方法的掌握就是專業技術問題。

各種藝術門類或種類都有專業技能的問題,專業技能要靠專門的訓練才能掌握。每個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前都必須熟練掌握本專業的技能,只有這樣,藝術家才能夠得心應手、隨心所欲地把自己的豐富情感或意象用實際的物質手段表達出來。藝術家如果沒有必要的專業技能,他的情感和意念就無法得到具體的顯現,不能夠恰當表達自己內心的豐富情感。設計師如果沒有必要的繪畫和操作技能,他所設讓的藝術品不能向人們展示視覺效果,他的情感或意念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表達。因此,專業技能是藝術家表達情感、創造藝術作品的必要的手段。

藝術家的專業技能存在著優劣高低之別,這對作品中的情感表達的充分或恰當起著極其關鍵的作用。那些能永久打動人心的藝術作品往往都是具有優秀專業技能的藝術家創造出來的。畫竹的人數不勝數,想把竹畫好的人也不計其數,為何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畫的竹能讓人百看不厭贊不絕口?就是由于鄭板橋掌握了熟練的藝術技能和技巧,他運用造型藝術的線條、色彩、形體等藝術語言,把“眼中之竹”和“胸中之竹”變為“手中之竹”。不僅畫家如此,各個藝術種類的藝術家同樣也需要專門的藝術技能和技巧,熟練掌握并運用這門藝術獨特的藝術語言。

既然藝術的專業技能是藝術家表達情感的必要手段,而且專業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藝術作品是否充分、得當地表達出豐富的情感,那么,要最充分、詳盡地表達情感,要成為出類拔萃的藝術家,專業技能訓練,新的技巧或手法的探索都是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付出相當的代價的,從無到有,從陌生到熟練。藝術家對每一樣新的繪畫工具,對每一樣繪畫語言的創新都要作大膽的嘗試。荷蘭畫家倫勃朗以他特有的“光影”更自由更大膽地表現作品。光影的強弱使作品富有層次感,突出了中心人物和中心思想。他善于用聚光的效果,以強烈的明暗對比來突出主體刻畫形象,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佛蘭德斯畫家魯本斯的繪畫十分注意明暗對比和色彩的運用、對線條的把握和使用有獨到之處。他將宏偉華麗的巴洛克藝術風格與尼德蘭民族藝術傳統融為一體,形成了具有浪漫主義傾向的藝術風格。作品形象生動,色彩明亮,裝飾性很強并有一股澎湃的動勢。

專業技能還必須與藝術家的全面修養結合起來。

藝術家是藝術創作的主體,具有特別發達的審美感受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具有特殊的藝術技巧和才華以及藝術表現能力。但是,藝術家不是天生的能人,也不是神奇的怪物,更不是上帝的投影。他只是以獨特的工作履行社會職責的公民。因此,無論從正確地認識自己,和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來說,還是從自覺地履行社會職責來說,藝術家都必須加強自身的修養。藝術家除了需要有一定的技藝技巧和藝術才能外,還需要藝術家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藝術家的文化修養包括深刻的思想修養、深厚的藝術修養以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多方面的廣博知識。

藝術家要加強思想修養,樹立進步的世界現。

世界觀在整個藝術創作過程,藝術活動中起著指導作用。世界觀制約著藝術的傾向性、真實性,影響著題材的選擇、提煉和主題的挖掘以及藝術形象的典型性,這直接關系到藝術形式的創造和整個作品的審美價值。世界觀是藝術家的靈魂。一個世界觀水平非常低下,充滿庸俗、錯誤思想的藝術家,絕對不可能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本質,創作出偉大的作品(王朝聞:《美學概論》)。藝術家對生活的認識是否正確,這種認識達到怎樣的高度,最終都要取決于藝術家的世界觀。作者的世界觀是正確的,他就能準確地感應時代潮流,準確地把握民眾的情感脈搏,積極熱情地歌頌那些代表了時代發展方向的新人新事,回答人民群眾所關注的問題,以飽滿的理性精神召喚起人們參與歷史參與社會的激情,與人民大眾一起推動社會向前進。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在當時引起極大的社會反響。因為魯迅的立場、態度、感情是民族的,是善意的,是建設性的,是代表進步世界觀的。幾十年過去了,《阿Q正傳》仍然閃爍著戰斗的光芒,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擺脫“精神勝利法”,努力建設健康的心理人格,其進步作用和歷史地位是舉世公認的。而與之對立的蘇叔陽的《河殤》,這部作品也對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人格進行反思批判,但他的出發點和結論人們卻不敢茍同了。他認為當代中國只有放棄自己的這一套,全盤搬入西方現代文明才能自救,才能繁榮昌盛。甚至認為當年的鴉片戰爭、抗日戰爭、抗美援朝是不應該的。因為他阻礙了西方文明的進入,保護了落后的傳統文明,是中華民族的自我封閉、拒絕開化策略。這種世界觀的作品注定了它成為一部反面教材。

藝術家除了要加強思想修養外,還必須加強藝術文化修養。

藝術創作所必需的知識儲備、技能、技巧鍛煉和本領的培養,是從事藝術活動的必要前提。加強藝術文化修養,必須了解并熟悉藝術史、藝術經驗、藝術理論,熟練地掌握高度的技能、技術、技巧,具有深厚扎實的基本功,具有精湛的創造能力。只有這樣藝術家在創作時才能游刃有余。以一個畫家為例,他應該通曉中外美術史和中國畫史,應該以繪畫理論為中心,一手伸向藝術學、美學、設計學,一手伸向詩論、文論、書論、樂論等等,系統地掌握關于造型藝術的理論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幫助藝術家在全面認識歷史的基礎上,清醒地認識到藝術發展到了什么階段,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并由此確定正確的取向行動。理論研究和創作實踐相輔相成,藝術上會進展很快,而且境界也高。

達·芬奇之所以在繪畫藝術中取得這樣巨大的成就,除了優越的藝術天賦、刻苦地技巧訓練外,同他淵博的科學文化知識也有很大的關系。他除了學習繪畫的技能、技巧外,還學習數學、透視學、光學、解剖學等多方面的科學文化知識,為他后來的藝術創作奠定了深厚廣博的文化基礎。錢鐘書被稱為“清華狂才子,當代一鴻儒”,他的學術貢獻到目前為止是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替代的。他讀書成癖,學識廣博,出口成章。曾經在一次茶會中,有人提及某一位英國詩人,就用優美的英文背誦了那位作者的詩作。提及另一位德國詩人,他就用標準德文背誦了他的一篇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詩人,他也能用拉丁文來背誦一段。這些詩人未見得是什么大詩人,提及的詩作也未必是他們的重要作品,但錢鐘書都能出口流利地背出。可想而知,這樣的文化大家,一出手便會不同凡響。《談藝錄》、《管錐編》、《圍城》等著作震撼中國學界,“一代鴻儒”“文化昆侖”的地位也由此確立。劉歡為何成為當今中國歌壇上最有特色的歌手,就是由于他的文化素養全面,對歌曲解釋得很理想。

再次,藝術家必須具有特別發達的創作性思維,強烈的創造意識和鮮明的創作個性。

藝術家的生命在于創造。藝術創作是人類一種高級的、特殊的、復雜的精神生產活動。沒行創造就沒有藝術。藝術創造就是要不斷超越前人,超越同時代人,以及不斷地超越自己。藝術創作推陳出新的品質,要求藝術家必須具有成熟而強大的創造力。

創造性思維是藝術家創造力的核心。創造性思維是指有創見的思維。從廣義上講,凡是沒有有效的方法可供直接利用,不存在確定的規則可以遵循的思維都屬于創造性思維。它除具有思維的一般屬性外,還具有求異性、發散性、普通性、逆向性、獨立性、批判性等特點。一個優秀的藝術家,他的創造性思維往往都很發達,并且都具有強烈的創造意識。有了創造的意識,藝術家才會有意識地去探索創造的途徑及其可能性,去為藝術創造作積極的準備。

人類豐富的不斷更新的情感要求藝術家不斷創造。人類的感情是無限豐富的,即使是同一題材,所引發的情感也是豐富多樣的。人類情感也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同一事物在同一時期能引起相同的情感,在不同時代則會引出更多新的情感。這不僅是因為感受這一事物的人不同,也因為同一事物有了新的變化,具有新的含義。除了情感上要求藝術家不斷創造外,藝術欣賞心理也要求藝術家不斷創造。求新、求奇是藝術欣賞心理的特點之一。如果我們看到的水墨畫、油畫、水彩畫、版畫等諸畫種總是以原來的面貌或風格不斷地重復出現,我們就會感到枯燥無味。藝術家若是一味地重復別人和重復自己,也意味著藝術生命的終結。藝術獨創性是藝術生產的一個重要特征。

藝術家必須具有鮮明的創作個性。藝術個性是藝術家獨立存在的價值所在。畫家陳逸飛執導的電影《人約黃昏》被稱為一部“畫出來的電影”。他用畫家的眼睛看鏡頭,把劇本中的所有情節在開機前勾勒好草圖。拍戲時,他以苛求的目光緊盯監視器,以畫家的視角看每個鏡頭的拍攝。他畫出連續的示意圖,要將畫面的構圖、用光、運動納入意象中的軌道,使《人約黃昏》成為很具畫家風范的影片。其視覺處理獨具魅力,堪稱電影園中的一朵奇葩。

畫家賈平西畫牡丹,不畫它春日花開的盛景,而畫它萌發新芽的老干。沒枝、沒葉更沒有花,但卻楚楚動人。即使是畫牡丹花,也要超脫開花的季節常規而畫夏牡丹。又以黑夜為背景,全然創新了傳統牡丹的繪制程式。不勾葉莖,不畫花干,不點花蕊,只在花心處棲息著一只紅黃相間的蝴蝶,使此富貴之花在月光影映下另具風采。在他作品中出現的飛禽走獸、花草樹木,不論表現為工筆抑或寫意,都不是從古人、今人的范本中承襲而來,而是作者在生活中攫取,經過集中、概括、提煉加工而成的。賈平西的作品,都烙有他自己強烈的藝術個性的印記。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今人,這是他的高明之處。

藝術家是有純正藝術趣味的人。

藝術趣味即審美趣味,也就是人們的審美時尚、興趣以及對藝術美的認識、理解、要求和追尋。它直接影響著藝術家對藝術美的創造和欣賞。有著高尚的藝術趣味、受過良好的審美教育的人,總是將欣賞藝術作品當作崇高的精神快樂。他們遇到低劣、粗俗的作品會本能地抵制與唾棄。更不會為了迎合低級趣味的人的“胃口”而創造出一些低級的作品。看到偉大的作品則會從心靈深處感動和震撼。同時,有著高尚的藝術趣味、受過良好審美教育的人,在創造藝術作品時,又總是按照自己的主觀趣味,將他們對現實生活的審美感受和體驗熔鑄進作品中去。這樣,創造出來的作品就自然透出比現實更美、更高尚的內蘊或形態。

法國雕塑家羅丹根據維龍的詩《美麗的歐米哀爾》,創造了“丑得如此精美”的《哀米歐爾》。塑造的那個比木乃伊還要皺縮的老妓女正在悲嘆她的衰老的身體。她彎著腰偎踞著。她移動絕望的眼光,在兩乳干癟的胸膛上,在滿是可怕的皺紋的肚子上,在那滿布筋節猶如枯干的葡萄藤的臂上和腿上,再也無法重現這個妓女當年曾是那樣年輕貌美、容光煥發,現在是衰老得不堪入目。她對她今日的丑陋感到羞恥,正如從前她對她的嬌媚感到驕傲是同樣的程度。他的作品是雄辯的,能激起強烈的印象。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謂“丑”,在藝術中能變得非常的美。委拉斯開茲畫菲利浦四世的侏儒賽巴斯提恩時,他給他如此感人的眼光,使觀眾看了,立刻明白殘廢者內心的苦痛——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出賣他作為一個人的尊嚴,而成為一個玩物,一個活傀儡……這個畸形的人,內心的苦痛越是強烈,藝術家的作品越顯得美。

真正的藝術家都有高尚的職業道德。他們在從事自己的工作時,總是能夠做到盡心盡責。以嚴肅的態度對待自己的作品。絕不馬馬虎虎、隨隨便便、粗制濫造不合格的藝術作品來貽害他人。當代著名畫家吳冠中的畫拍賣時達到在世畫家最高拍賣記錄,人們視他的畫為寶貝。但吳冠中卻做出了“毀畫”的壯舉。為的是不讓一些不夠藝術價值的劣畫招搖過市,欺蒙喜愛畫的收藏者。他下決心要毀掉所有不滿意的作品,不愿謬種流傳。將有遺憾的次品一批批、一次次張掛起來審查,一次次淘汰。畫在紙上的,無論墨彩、水彩、水粉,他可以把他們撕得粉碎;作在布上的油畫只能用剪刀剪,剪成片片;作在三合板上的就用油畫顏料涂蓋。許多圍觀的鄰居在不解地交談,議論紛紛,甚至認為他正在燒錢。吳冠中毀畫,對藝術作品態度之嚴肅,可見一斑。

藝術家的塑造

怎樣成為藝術家?一個人要想成為藝術家,他必須具備一些特殊素質。除了我們已經說過的藝術家要有豐富情感、想像力、創造性以外,還要有優異的藝術天賦。

王朝聞先生指出:“要想成為藝術天才,還需要個人具備一定的條件……由于先天遺傳方面和后天生活條件方面的不同,人們在從形體到感覺器官以至大腦等生理器官上都有雖然不可夸大,但也無可懷疑的差別。因而造成人們的反映能力及其靈敏度上的不同……藝術天才具備一定的優越的自然稟賦(或叫天賦)卻是應該肯定的。這種優越的自然稟賦給他們的藝術創造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王朝聞:《美學概論》)劉海粟也曾說過他一生搞藝術,學生無數,有些學生跟了他多年,他還是讓一些學生改行了。因為他們的天資不行,搞藝術是要天賦的。“搞藝術的人首先要有自信心,要刻苦,要有天資。”(崔愛國《我與大師劉海粟》)可見,藝術天賦在一個藝術家的成長過程中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因素。

藝術天賦,就是指遺傳素質中為藝術創造所必需的“個別差異”那一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規定著某個人適宜不適宜搞藝術和最終能搞出多大成就。實踐證明,僅靠勤奮是成不了藝術家的。那些沒有藝術天賦而主觀地命令自己搞藝術的人,多半是事倍功半。甚至最后終于不得不感嘆自己“不是搞藝術的料”。

著名小提琴家呂思清從小就表現出驚人的樂感,對音準、節奏有天生的分辨力。兩歲時就能指出哥哥哪個音拉得不準,三歲時就能用筷子、手臂當琴,以嘴哼唱,“拉”一曲《吉卜賽》。七歲時就能拉外國的大的小提琴曲。八歲時被中央音樂學院破格錄取。當然,那些雖有藝術天賦但不勤奮的人,到頭來他的藝術天賦也是一朵不結果實的空花。像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小時候聰穎過人,吟詩對聯高人一等,后因其父經常帶他四處炫耀,荒廢學業,最終成為一個碌碌無為的人。

藝術家還必須勤學苦練,錘煉過硬的專業基本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進行藝術創作。

專業基本功包括專業素質中技術性、技巧性、技能性的一些內容。專業基本功是藝術創作的立身之本。只要有了過硬的專業基本功,我們創作起來就能“得心應手”,“意到筆隨”。如果沒有精良的技術手段就不能表現高妙的藝術境界。藝術不僅是思想的產物,也是物質的產物。藝術作品最終是以物質化的形式呈現出來的。光有思想、生活而沒有技巧,就很難把你想要表現的東西表現出來。專業基本功訓練是一個漫長的艱辛過程。

畫家黃永玉在展出《風荷》、《白荷》、《金線紅荷》之前,床下卷了近萬張的荷花寫生、白描手卷。黃胄一年畫了二十多刀宣紙。吳冠中畫畫可以坐下去連續十幾個小時不起來,不吃不喝不休息。書法家林散之自謂三句成功偈語:“墨水三千斛”,“青山一萬重”,“大力煎熬八十年”。可見藝術家為了練好基本功付出了很多艱辛。

對于藝術家來說天賦是有利條件,對藝術的獻身精神則是必要條件。藝術這位高傲的女神,只有那些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和忠誠矢志不移執著追求的人,才有可能得到她的垂青。要做一個成功的藝術家,必須對自己的專業刻骨銘心地迷戀,才能進入物我合一的境界。

柴可夫斯基在他臨終前請求人們在他死后,把頭顱砍下,制成骷髏骨來作道具,讓演哈姆雷特的人拿著他的頭顱骨說話,這樣就等于他演了莎戲了。這種為自己所鐘情的藝術而迷戀成癡確實令人敬仰。著名作曲家莫扎特在失去宮廷職位與父親的資助時,生活的困難、經濟的逼迫并沒有使莫扎特意志消沉。他致力于自己的創作,完成了歌劇《后宮誘逃》、《費加羅的結婚》、《唐·璜》等力作。結婚后,九年之中搬了十二次家,生了六個孩子有四個早夭。他多難的家庭導致他不得不常去當鋪典當,或者給朋友寫信頻頻借款,以此能“稍微排除一點世事的煩惱,心情愉快地寫作”。就是在這種情形下,莫扎特忘我地創作了他交響曲創作高峰的最后三部力作。

藝術家必須深入生活進行創作,必須積累豐富深刻的生活體念。生活體念對藝術家來說是頭等重要的東西。生活體念為藝術家提供了藝術創作的原料和靈感。我們知道,任何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家對于社會生活的能動反映和藝術創造的產物。資產階級美學家黑格爾說:“藝術家創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觀念的富裕。在藝術里不像在哲學里,創造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現實的外在形象。所以藝術家必須置身于這種材料里,跟它建立親切的關系;他應該看得多,聽得多,而且記得多……得到過很多的經歷,有豐富的生活,然后才能用具體形象把生活中真正深刻的東西表現出來。”

當代作家葉辛的大量作品如果沒有在山寨里教過鄉村耕讀小學,他就不可能寫出最早的那些兒童文學作品:《高高的苗嶺》、《深夜馬蹄聲》、《峽谷峰煙》、《虎的年》。如果他不是呆在山鄉的村寨十年之久,沒有與農民們一樣勞動生活,沒有與他們一樣感受天旱、洪澇、大自然的風霜雨雪,他就不能寫出反映鄉間農民生活的《巨瀾》、《私生子》等等一些長篇小說。如果他沒有當知青,沒有在這段生活中看夠知識青年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孽債》、《蹉跎歲月》也不會產生。

畫驢“圣手”黃胄開始畫驢時,只感受到驢的外形,后來他蹲在田頭地邊和街市旁,成千上萬次觀察驢的動態。熟悉了驢的千姿百態,驢才在筆下活了起來。他畫了幾千頭驢,觀察驢幾十年,等到胸中有了驢的千姿百態,才有了活生生的造型。他說:“出現在畫面上的是生活海洋中的一滴,而這一滴卻是靠生活的積累。”(引自《藝術世界》1982年第二期陸華《黃胄畫驢》)藝術家必須觀察、體驗、感受現實生活。只有生活的火焰燃燒起來,藝術家的強烈感情,豐富的想像和藝術創造的能力,才會放出璀璨奪目的光輝。藝術來自社會生活,社會生活是藝術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

藝術家面對現實生活,都有自己特殊的主觀感受。不同藝術種類的藝術家,常常從生活的不同角度去汲取對自己藝術有用的東西。不同藝術種類的藝術家,盡管他們在描寫現實、反映生活時所運用的物質材料和表現手段不盡相同,卻毫無例外地需要以實際的生活體驗和感受作為藝術創作的依據。

那是否說只有經歷了親身體驗的生活,才能進行有力的創作呢?我們說,藝術家對社會生活體驗可以分為直接體驗與間接體驗兩種。

所謂直接體驗,是指藝術家在生活中親身的所見、所聞、所感、所遇。這些親身經歷往往成為藝術家創作的原材料,往往激發起藝術家的創作欲望,激發起藝術家生動的想像和豐富的情感。像我們前面所說的作家葉辛,由于他的直接生活體驗,著有許多與之生活體驗有關的書。有許多演員,他們為了能把農民的角色扮演得真實,不惜放棄優越的城市生活,在農村與農民們交流,感受他們的生活氣息,由此取得直接生活體驗。

所謂間接體驗,是指藝術家從他人的言談和著作中所吸取的生活經驗。這些間接的生活體驗往往可以擴大藝術家的視野,拓展藝術家的生活積累,誘發藝術家的創作靈感。古往今來,許多藝術家借助這種間接的生活體驗,創作了大量的藝術作品。即使是同一題材的間接生活體驗,也能創造出不同的不朽作品。史書記載的“昭君出塞”題材,就令許多大家寫出不同的作品。馬致遠寫了充滿哀怨情調的作品《漢宮秋》,表彰王昭君的民族氣節,抨擊漢朝統治者的軟弱無能。郭沫若寫了悲壯的《王昭君》,著力刻畫王昭君倔強的性格。昭君自愿下嫁匈奴,表現出了反抗封建專制,爭取人身自由的主題。曹禺寫的《王昭君》則把王昭君處理成一個主動請求出塞的笑盈盈的促進民族團結的女賢人。這三個人,并沒有與昭君共同經歷的生活體驗,卻都依據“昭君出塞”的題材,刻畫了鮮明的昭君形象。一般來講,在藝術家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中,直接體驗是基本的,它是藝術創作的基礎。間接體驗是必要的,它是藝術創作的補充。

要成為藝術家還必須具備一些現代意識。藝術家是時代的歌手、時代的鏡子、時代的旗幟,是國家的人才和主人。他應該具備一些現代意識。

藝術家首先要有憂患意識,“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要胸懷大志,刻苦學習,努力工作,密切聯系群眾,替廣大人民群眾代言,反映人民的心聲。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把藝術搞”,要掌握藝術信息,充分合理地運用,把最好的作品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藝術家還必須有專家和學者的意識。任何一門學問、一個課題、一個范疇,只要深鉆細研,都能挖掘出不少值得研究的問題,都有學問存在。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社會最普遍、最常見、最細小的“商品”入手,寫出了經典巨著《資本論》。曹雪芹從研究一個破落貴族家庭的興衰和日常生活入手,寫出了世界名著《紅樓夢》。藝術家在多才多能、廣博知識的基礎上,應盡量地把某一課題搞“精”、搞“深”、搞“絕”,力爭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

藝術家要有超前與創新意識。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智者之慮事,不在一日,而在百年。”藝術家是時代的弄潮兒,藝術家的本質決定了他必須要有超前的意識。藝術家要有創新意識,不能老跟著前人屁股轉,要敢于創立新學說、新觀點、新方法。判斷一個人的貢獻,主要不是看他繼承了哪些學說和知識,而主要是看他對人類知識寶庫增添了什么新學說、新知識。藝術貴在創新,沒有創新就意味著停滯不前,沒有創新就無法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藝術家既要能謙虛地“繼承傳統”,又要勇敢地革新創造。藝術上的照抄和模仿都是不可取的。

藝術家要有文采意識。有些藝術家專業技巧不錯,但不會寫文章,不會把自己的思想用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不能與更多的人進行交流。古人講“語不驚人死不休”,又講“二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可見,古人非常注意文采。藝術家應該注意和鍛煉自己的文采,把文章寫得人愛看、愿看、易看、易懂。這樣,也可以使你的藝術作品更加感染人、影響人、啟發人、教育人。

藝術家的價值體現

藝術家的作用主要是通過自己的藝術作品表現出來。

首先,藝術家表達了人類的豐富的情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社會分工。社會分工使得藝術家獨立出來,以表達人類豐富的情感——思想、觀念、情趣、趣味為己任。這并不是說只有藝術家才是最富情感的人,而是說藝術家具有表達情感的技能。他能把大多數人想要表達卻難以表達的情感恰當地表達出來。

黑澤明的影片《生存》中的渡邊堪治,常年任某市政府的市民科長。每天除往文件上蓋章外,無所事事。當他身患絕癥,面對死亡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一生過得庸碌無為。在一個玩具廠的女工的啟發下,他利用生命的最后時光,在垃圾遍地的窮街巷附近為兒童修建了一座小公園,并坐在新修公園的秋千上,扯著嗓子斷斷續續地唱著一支過時的流行歌:生命是短暫的,熱戀吧姑娘……結束了平常而又不平常的一生。在紛紛揚揚的雪花中,黑澤明把個人生存的境界與人類生存的境界聯系起來,把自我生存的意義和價值與自我之外的世界聯系起來,揭示出頹唐、死亡的原因在于人生的肩上沒有使命,而新生和活力的源泉則恰恰是偉大的而負有使命的愛,從而表達了人們鄙棄平庸無能、歌頌奮斗精神的豐富情感。

藝術家的作用還在于記錄人類的情感。在某種意義上說,人類的藝術史就是人類情感發展變化的歷史。藝術家既是人類情感的表達者,同時又是記錄者。

著名女畫家郁風在1935年創作的一幅漫畫《畫家和模特兒》。畫面上是一位畫家面對一個瘦骨嶙峋的模特兒,并且有段對話,畫家嫌模特兒太瘦,模特兒告訴他洋樓里的太太、小姐胖。郁風借描寫畫家與模特兒來反映現實生活中貧富的懸殊,記錄了當時殘酷的社會現實。

法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偉大代表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其中一部分風俗研究,展示了法國的私人生活場景。反映了法國大革命勝利后,經拿破侖帝國到歐洲1848年革命整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展示了各個階層的面貌。描繪了資產階級為確立自己的地位而采取的種種伎倆。為我們提供了一部當時法國社會全景觀式的卓越歷史畫卷,不僅是有文字的價值,也是我們認識法國那一時期不可多得的參考材料。

波蘭愛國音樂家肖邦在1831年離開維也納前往巴黎去的路上,聽到了革命失敗和俄國軍隊攻陷華沙的消息,全城流血,親友被害的畫面一幅幅展現在他面前。肖邦在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擊,民族的悲劇在他的心靈中激起了劇烈的動蕩。在抑制不住的情感沖擊下,肖邦寫下了他最好的作品。充滿熱烈斗爭和反抗激情的《革命練習曲》、洶涌澎湃的《d小調前奏曲》等。記錄了當時斗爭的復雜性和嚴酷性。這都要歸功于人類情感的記錄者——藝術家。

藝術家還具有調劑人類精神的作用。人的情感是豐富復雜的,這些情感積聚在人們心中,需要得到不斷的、順暢的表達和宣泄,需要及時地給予調劑,理順、撫平,以保持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有這樣的體會,經過一天精神緊張的勞累之后,想聽聽音樂,看看畫冊,或者欣賞一段舞蹈,這樣會使高度緊張的精神逐漸平緩下來。原來很煩人的事,會覺得它們并沒有那么重要。你也完全不必與它們站在同一個層次上論是非輸贏。“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樣你的心情就會重新回復寧靜,情緒會重新回復健康積極。

藝術作為人類精神的調劑品,可以慰藉人們的靈魂,平衡人們的心理,從而起到調劑精神的作用。它可以幫助人們認識自身的孤獨和處境的可悲,幫助人們在痛苦中豐富自己的憐憫心,從而與其他的孤獨的心靈“心心相印”。還可以啟迪人類發現并享受孤寂靈魂中的詩意和詩情,把人類從過于現實功利的境界中提高出來,趨向美,并達到一種藝術境界,使得整個人的精神得到充分的調解。有多少人受過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的鼓舞,在生活道路上自強不息。又有多少煩悶不安的人會聽著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從中受到一次次靈魂的凈化,一次次情操的升華,進而煥發出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熱愛他人、建設大同世界的無窮力量。創作這些藝術品的藝術家們就是司理人類精神調劑的精神工程師。

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也就是在創造審美對象,進行審美教育。

審美對象又稱審美客體,是審美主體(欣賞者)欣賞的對象。藝術家創作了藝術作品為人們提供了欣賞美的具體的、集中的、便利的途徑和手段。人類的審美對象是多方面的,美的社會、美的自然、美的生活等都是。它們是零散的,存在的形式不便于人們欣賞。而藝術家則能創造出具體而集中的藝術作品,這些藝術作品體現的藝術美讓人耳目一新。藝術家通過一定的途徑召喚人們對美的覺悟和發現能力,提高人們欣賞美的水平,引導人們對美的向往、追求,啟發人們去進行美的創造。任何一件真正的藝術作品,都應該是對觀賞者閱讀趣味的提拔,是對觀賞者想像力的培養,是對觀賞者精神領域的擴展。它讓觀賞者在審美的同時,產生靈魂的震撼。

江澤民同志曾提出:“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當代許多藝術家創造的藝術作品正朝著這個方向不斷努力。李可染的《五牛圖》上有一段題詞:“牛也力大無窮,俯首孺子而不逞強,吃草擠奶,終身勞瘁事農而不居功。純良溫馴、時亦強犟,穩步向前,足不踏空。皮毛骨角,無不有用,形容無華,氣宇軒昂。吾崇其性,愛其形,故屢屢不厭寫之。”這題詞道出了他畫牛的動因。在觀眾看來,李可染筆下的牛已經人格化了。他畫的是牛,歌頌的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藝術家的創造活動時時啟導著人們在生活中增強對丑的識別和批判力量。

藝術家的價值可分為本體價值和社會價值。本體價值是藝術家自身所客觀存在的價值。社會價值是藝術家已經發揮出來的社會價值。本體價值和社會價值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本體價值是基礎,沒有本體價值,社會價值是不長久的。本體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有時會出現差異,甚至矛盾。比如凡高的本體價值很高,但在他生活的年代,他的本體價值沒有發揮出來,社會價值自然就很低。但是后來,人們發現了他卓越的本體價值,不斷開發出他的本體價值,社會價值就越來越大了。我們應當盡量使本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統一起來。有些人不顧社會現狀的需要,不考慮觀眾的欣賞水平,不考慮藝術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功能,妄圖創作幾百年以后一鳴驚人的作品,這是不正確的。我們不應該拒絕和回避現實社會和當今時代對藝術的要求和渴望,閉門造車去創造只有未來“天國”世界或幻想世界的藝術。協調好本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是藝術家進行創作的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荔县| 南陵县| 阜宁县| 南涧| 泗洪县| 长宁区| 东港市| 桦甸市| 阜新市| 正蓝旗| 建宁县| 沭阳县| 沭阳县| 白山市| 通江县| 眉山市| 浦县| 萝北县| 宜昌市| 温州市| 丹东市| 九寨沟县| 花莲县| 江陵县| 清丰县| 安泽县| 泸西县| 营山县| 舟山市| 六安市| 萨嘎县| 莱州市| 茂名市| 信阳市| 德令哈市| 汕尾市| 北流市| 静安区| 平凉市| 新野县| 志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