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不問東西,凡木刻的圖版,向來是畫管畫,刻管刻,印管印的。中國用得最早,而照例也久經衰退;清光緒中,英人傅蘭雅氏編印《格致匯編》,插圖就已非中國刻工所能刻,精細的必需由英國運了圖版來。那就是所謂“木口木刻”,也即“復制木刻”,和用在編給印度人讀的英文書,后來也就移給中國人讀的英文書上的插畫,是同類的。那時我還是一個兒童,見了這些圖,便震驚于它的精工活潑,當作寶貝看。到近幾年,才知道西洋還有一種由畫...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地不問東西,凡木刻的圖版,向來是畫管畫,刻管刻,印管印的。中國用得最早,而照例也久經衰退;清光緒中,英人傅蘭雅氏編印《格致匯編》,插圖就已非中國刻工所能刻,精細的必需由英國運了圖版來。那就是所謂“木口木刻”,也即“復制木刻”,和用在編給印度人讀的英文書,后來也就移給中國人讀的英文書上的插畫,是同類的。那時我還是一個兒童,見了這些圖,便震驚于它的精工活潑,當作寶貝看。到近幾年,才知道西洋還有一種由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