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浪沙的大鐵椎并沒把秦始皇嚇唬住,他還是經(jīng)常到各地去視察。國內(nèi)還算平靜,可是北方的匈奴很強,老是侵犯中原。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拜蒙恬(tián)為大將,發(fā)兵三十萬去打匈奴。匈奴是北方的游牧部族,經(jīng)濟、文化都比中原地區(qū)差。他們老到河套一帶進行掠奪,還把那些地區(qū)的青年男女抓去當奴隸。這會兒中原大兵一到,他們紛紛逃去。蒙恬就這么收復(fù)了河套地區(qū),建立了四十四個縣,把內(nèi)地的囚犯大批地送到那邊,讓他們住下來開荒耕種。
為了秦朝邊防的長遠打算,秦始皇下了決心,除了三十萬大軍以外,又送去幾十萬民夫,把過去秦、趙、燕三國原來的長城連接起來,兩邊從臨洮(在甘肅省;洮táo)起,翻山越嶺一直到東邊的遼東,造一道萬里長城。因為大兒子扶蘇反對他焚書坑儒,秦始皇就派他到北方去監(jiān)督蒙恬的軍隊。
中原的大批士兵和民夫正在北方造長城的時候,南方嶺南一帶的部族又向中原打過來了。嶺南在那時候又叫南越(就是現(xiàn)在的廣東、廣西地區(qū))。那些地區(qū)的部族,生產(chǎn)很落后,文化還不發(fā)達,老向中原地區(qū)掠奪財物和青年男女。秦始皇把中原的囚犯全都免了罪,作為防守南方的軍人,又叫民間的奴仆和一些小販商人一起去服役。將軍、士兵、囚犯、奴仆、小販商人等合在一起,一共有二十來萬人,終于把南方的部族打敗了。他就在那邊建立郡縣,把那二十來萬人留在那兒防守,又從中原遷移了五十萬貧民到那邊去居住,開荒。為了運輸糧草,秦始皇叫水工開了一條水道叫靈渠,溝通湘江和桂江之間的交通,使長江流域的糧草物資等可以由水道運到南方去。這許多中原的軍民長住在那兒,修建水利,改進農(nóng)具,發(fā)展生產(chǎn),嶺南一帶就初步安定下來了。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又到東南去視察。這回跟著他出去的,除了丞相李斯、宦官(宦官,相當于后世的太監(jiān);宦huàn)趙高以外,還有他的小兒子胡亥。那時候,胡亥也有二十歲了,他要求跟他父親一塊兒去,好開開眼界。秦始皇挺喜歡他,答應(yīng)了。他們到了江南,越過浙江,到了會稽郡的吳中(會稽郡包括江蘇省東部和浙江省西部;吳中,就是江蘇省吳縣;會稽(kuài jī)城里。街道兩旁擠滿了人。車隊過來了。秦朝的旗子多用黑色,馬車一輛接著一輛地連著,正像一條大烏龍在陸地上游。拿著長戟的衛(wèi)士和帶著各種刀槍的武士在馬前車后一批一批地過來,真是威風凜凜,殺氣騰騰。老百姓一聽說皇上來了,大伙兒踮著(踮diàn)腳尖要瞧一瞧這位滅六國、統(tǒng)一中原的大皇帝。秦始皇干脆打開車上的帷子(帷wéi),讓老百姓瞧個夠。
正在這時候,人群里忽然擠出一個二十來歲的小伙子。他身材魁梧,濃眉大眼,后面跟著一個年過半百的大漢。兩個人分開人群,要把秦始皇看個明白。一會兒,車隊到了跟前,只見秦始皇端端正正地坐在車里,果然十分威嚴。街道兩旁的老百姓都靜靜地站著。這個小伙子可一點兒不害怕,兩個眼珠子閃閃發(fā)光,看著看著,嘴里還嘀咕起來。他說:“這有什么了不起!誰都可以代他!”背后的大漢聽見了,連忙捂住他的嘴,咬著耳朵說:“你不要命啦!”說著趕緊拉著小伙子從人群里溜了。
這個小伙子是中國歷史上很出名的一個人物,叫項羽。他背后的大漢是他的叔父項梁。項羽是下相縣人(下相,在江蘇省),從小死了父親,全仗他叔父項梁把他養(yǎng)大成人。他祖父就是楚國的大將項燕。項家祖祖輩輩都做楚國的大將,曾經(jīng)封在項城(在河南省),就姓了項。公元前223年,秦始皇派王翦攻打楚國,項燕打了敗仗,自殺了。楚國給秦國滅了以后,項梁老想恢復(fù)楚國,替父親報仇,可是秦國這么強,自己又沒有力量,只好忍氣吞聲地等候機會。
項梁瞧見侄兒項羽挺聰明,親自教他念書。項羽學(xué)了幾天,就不愿意再學(xué)下去了。項梁看項羽學(xué)文的不行,就教他練武。他先教他學(xué)劍。項羽學(xué)了一點兒,又扔下了。這可把項梁氣壞了,直罵他沒出息。項羽可有他的想頭。他說:“念書有多大的用處吶?學(xué)會了,不過記記自己的姓名。劍學(xué)好了,也不過跟別人對打?qū)Υ颍惺裁戳瞬黄鸬模恳獙W(xué)就學(xué)一種真本領(lǐng),能敵得過上千上萬的人(文言叫“學(xué)萬人敵”),那才有意思。”
項梁覺得這小子口氣倒不小,心里也實在喜歡,就說:“你有這種志向也不壞。我教你兵法,好不好?”項羽高興得連連說:“好,好!請叔叔教給我吧。”項梁就把祖?zhèn)鞯谋鴷贸鰜恚黄黄刂v給他聽。項羽才學(xué)了幾天,只略略懂得了一個大意,又不肯再深入鉆研了。項梁見他這個樣兒簡直沒法治,只好由他去。
后來項梁被人誣告,關(guān)在監(jiān)獄里,氣極了。他一出監(jiān)獄,就去找那個仇人,三拳兩腳把仇人揍死了。這下子可闖了禍了。他就帶著項羽逃到吳中,隱姓埋名躲避他的仇家。可是他又不愿意安安靜靜地躲在家里,沒有多少日子,就跟吳中人士結(jié)交起來。吳中人士見他能文能武,才干比他們都強,大家伙兒把他當做老大哥看待。每回吳中碰到有大的官差或者喪事喜事,總請他做總管,大家愿意聽他的。項梁趁著機會暗暗教他們兵法。一班青年子弟見項梁的侄兒項羽長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個兒又高,力氣比誰都大,連千斤重的大鼎(鼎,一種器具,有三條腿、兩個耳朵,用銅或鐵鑄成)他也舉得起來,都很佩服他,喜歡跟他來往。這次他在吳中街上信口亂說,急得項梁連忙把他拉到家里,還怕他再出岔(chà)子,一連多少天不讓他出去。直到他聽說秦始皇已經(jīng)離開了會稽,才放了心。
秦始皇離開會稽,在路上身子很不舒服,到了平原津(在山東省平原縣南)就病倒了。隨從的醫(yī)官給他看病、進藥,全不見效。七月里,他到了沙丘(在河北省),病熱越來越重。他囑咐李斯和趙高說:“快寫信給扶蘇,叫他立刻動身回咸陽。萬一我好不了,叫他主辦喪事。”
李斯和趙高寫好了信,給秦始皇看。他迷迷糊糊地看了看,叫他們蓋上印,打發(fā)使者送去。他們正商量著派誰去的時候,秦始皇已經(jīng)晏駕了(皇上死了,從前叫“晏駕”)。
丞相李斯出了個主意,他說:“這離咸陽還有一千六百多里,不是一兩天就能趕到的,要是皇上晏駕的消息傳了出去,里里外外可能引起不安。不如暫時保守秘密,趕回京城再作道理。”他們就把秦始皇的尸體安放在車里,關(guān)上車門和車窗,放下帷子,外面的人什么也看不見。隨從的人除了小兒子胡亥、丞相李斯、宦官趙高和幾個近身的內(nèi)侍以外,別的人全不知道秦始皇已經(jīng)死了。文武百官照常在車外上朝,每天的飲食也像平日一樣由內(nèi)侍端到車里去。
李斯叫趙高把信送出去,請長公子扶蘇趕回咸陽來。趙高藏著秦始皇給扶蘇的信,偷偷地先跟胡亥商議篡奪(篡cuàn)皇位的事。趙高是胡亥的心腹,跟扶蘇和蒙恬都有怨仇。扶蘇要是即位,一定重用蒙恬,他必然吃虧。為這個,他要幫著胡亥奪取扶蘇的地位。不用說,胡亥是求之不得,完全同意。他們逼著李斯參加到他們里面來。李斯一來怕死,二來怕將來不能再做丞相,也同意了。這么著,三個人就假造遺囑,立胡亥為太子。另外又寫了一封信給扶蘇,說他在外怨恨父皇,蒙恬和他是同黨,都該自殺,兵權(quán)交給副將王離,不得違命。當時就派心腹把信送去,還逼著他們二人自殺了事。
趙高和李斯催著人馬日夜趕路。可是一千多里路程,一時怎么趕得到?再說夏末秋初的天氣,尸首擱不住,沒有多少日子,車里發(fā)出臭味來了。趙高派士兵去收購鮑魚,叫大臣們在自己的車上各載上一筐。鮑魚的味兒本來挺沖,現(xiàn)在每一輛車都載上一筐,沿路臭氣難聞,秦始皇車里的臭味也就不足為奇了。
他們到了咸陽,還不敢把秦始皇的死信傳出去,直到扶蘇和蒙恬都被逼死了,才給秦始皇出喪,立胡亥為二世皇帝。朝廷上別的大臣只知道這是秦始皇生前的命令,誰也不敢反對。丞相以下的大臣一律照舊,只有趙高升了官職,特別得到二世的信任。實際上,趙高的權(quán)比李斯還大。他就跟二世兩個人商量著要按照他們的意思管理天下,首先是殺害老臣,大興土木,加重稅捐,屠殺人民。那還不把國家弄成一團糟才怪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