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基礎知識

“碼”上開啟微課堂

第一篇 政治

高頻考題直擊

1. 中國有句古話:“同行是冤家。”但正是因為同行之間的競爭,推動著行業的整體發展。從哲學角度看,這說明()。

視頻解析

A.事物矛盾雙方相互貫通

B.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C.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D.追求真理是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名師點睛】 C項說法正確,作為同行,業務、市場基本相同,但卻有各自的具體利益,競爭在所難免,這體現了矛盾的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或者說同一性以斗爭性為前提。A、B、D項說法與題干所述無關,排除。所以本題選C。

2.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

視頻解析

A.決定性作用

B.保障性作用

C.基礎性作用

D.關鍵性作用

【名師點睛】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所以本題選A。

3. 鄧小平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這段話深刻闡明了()。

視頻解析

A.實事求是的重要性

B.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C.改革開放的重要性

D.破除迷信的重要性

【名師點睛】 從題干中“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等信息可以得出,這段話主要闡明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故選B。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

◎ 第1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概述

考點1 哲學的基本問題

知識精講

考點2 唯物主義VS唯心主義

知識精講

◎ 第2節 辯證唯物論

考點1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

知識精講

1.物質的概念

列寧指出:“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2.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世界的統一性問題,是回答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有沒有統一性,即有沒有共同的本質或本原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不僅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也具有物質性,世界的真正統一在于它的物質性

考點2 辯證唯物主義的意識觀

1.意識的概念

知識精講

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的產生經歷了四個決定性環節:無生命物質的反應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動物的感覺和心理→人類意識的產生。意識也是社會的產物,社會性勞動活動在意識產生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從意識的生理基礎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基礎,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產物。

從意識的內容看,意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①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腦是意識的客觀物質基礎,外界才是意識的源泉。不論是正確的思想,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對外部世界某種形式的反映。正如恩格斯所說:“一切觀念都來自經驗,都是現實的反映——正確或歪曲的反映。”②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人把豐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綜合,從個別事物中抽出一般屬性加以概括,形成經過主觀能動加工過的關于客觀世界的形象、本質和關系等。

2.意識的主觀能動性

意識的能動性,是指人們在實踐基礎上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與作用。第一,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這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根本特征之一。第二,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第三,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第四,意識對人體生理機能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

考點3 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知識精講

考點4 辯證唯物主義的運動觀與時空觀

1.運動與靜止

知識精講

(1)運動是標志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變化及其過程的哲學范疇。靜止包括空間位置和根本性質暫時未變這樣兩種運動的特殊狀態。

(2)世界是物質的,而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3)物質世界的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相對靜止離不開絕對運動。

(注意:物質都是運動著的物質,沒有不運動的物質)

2.時間與空間

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時間是指物質運動的持續性、順序性,特點是一維性;空間是指物質運動的廣延性、伸張性,特點是三維性。時間和空間與運動著的物質不可分離,世界上既沒有脫離時間和空間運動的物質,也沒有脫離物質運動的時間和空間。

◎ 第3節 唯物辯證法

考點1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和總特征:聯系和發展

1.世界的普遍聯系

知識精講

(1)聯系是指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關系。聯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條件性、多樣性、系統性。世界的普遍聯系是世界物質統一性的內在體現。

例: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直接聯系;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間接聯系;

唇亡齒寒——內部聯系、外部聯系;

時勢造英雄——必然聯系、偶然聯系。

(2)整體與部分是辯證統一的。①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備的功能,部分離不開整體。這就要求我們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實現最優目標。②整體由部分組成,部分制約整體,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

例:“國興則家昌,國破則家亡”“滴水不能行舟,獨木不能成林”——整體統率部分;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部分制約整體;

“牽一發而動全身”“一著不慎,全盤皆輸”——關鍵部分決定整體。

2.世界的永恒發展

知識精講

發展是揭示事物運動、變化的整體趨勢和方向性的范疇,發展是具有前進性質的運動,是事物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復雜、由無序向有序的上升運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新舊事物區別的根本標志在于它們是否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相符合。事物的變化發展是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的,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考點2 唯物辯證法的三大基本規律

知識精講

知識精講

知識精講

考點3 唯物辯證法的五大基本范疇

1.原因和結果——揭示事物前后相繼、彼此制約的關系

知識精講

一種現象引起另一種現象或者一個過程引發另一個過程,這種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就是因果聯系。因果聯系有時間順序的聯系,總是原因在前結果在后,但并非任何前后相繼的現象都存在因果關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轉化。

例:“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的因得到“立”的果,“不預”的因得到“廢”的果)

地球公轉與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和地球自轉與晝夜交替。(公轉、自轉是因,產生四季和晝夜是果)

2.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發生、發展、滅亡的確定趨勢和不確定趨勢之間的關系

知識精講

必然性是指在事物聯系和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發生的、確定不移的性質或趨勢,決定事物發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聯系和發展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不確定的性質和趨勢,對事物發展的必然過程起著促進或延緩的作用。必然性離不開偶然性,偶然性背后都隱藏著必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例:“時勢造英雄”。(任何一個歷史人物的產生都是時代造就的,是時代的必然,而某一具體人物來充當這一歷史角色,則是偶然性的)

3.本質和現象——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現和內部聯系之間的關系

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和內在聯系。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本質是現象的根據,決定現象,本質總要通過現象來表現;現象總是表現著本質,沒有不表現本質的現象。一切事物都是現象和本質的辯證統一。

知識精講

知識精講

例:“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熱鬧”和“門道”分別是現象和本質)。

“聽其言,觀其行,知其心”。(“言”“行”為現象,“心”為本質,即通過現象來認識本質)

閃電(現象)的本質是云層中的正電和負電相遇而發生的猛烈的放電過程。

4.可能性和現實性——揭示事物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相互關系

可能性是指事物發展過程中潛在的東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預示著事物發展前途的種種趨勢。現實性是指已經產生出來的有內在根據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5.內容和形式——揭示事物的內在要素與這些要素的結構、表現方式之間的相互關系

內容是構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總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礎。形式是事物諸要素相互結合的結構和表現的方式。內容和形式相互依賴,不可分割,任何事物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內容。

例:東施效顰。(東施學到的只是西施的“形式”,并未學到“內容”)

◎ 第4節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考點1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表現在:

(1)它把反映論原則貫徹到底,是全面的、徹底的反映論,堅持了唯物主義反映論,反對了唯心主義先驗論。反映論的認識路線:“從物到感覺和思想”;先驗論的認識路線:“從思想和感覺到物”。

(2)它把科學的實踐觀引入認識論,強調社會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從而堅持了可知論,反對了不可知論。

(3)它把辯證法貫徹于反映論,從而堅持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克服了直觀的被動的反映論。

考點2 實踐

知識精講

實踐的觀點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論觀點

實踐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動地改造和探索客觀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的對象性活動。實踐的基本形式有生產實踐、調控社會關系的實踐和科學實驗。

實踐的特點: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物質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實踐是人類有目的的自覺活動,具有自覺能動性;實踐活動是不斷發展的,具有社會歷史性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動力。實踐是主體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

例: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說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來源)

實踐的作用通過生產實踐表現出來——最基本的實踐活動、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科學實驗。

例:我國部分省區試行高考“3X”科目的改革(科學實驗);

治理“三湖二河”污染行動(生產實踐);

十月革命(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

天文觀測(科學實驗)。

考點3 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知識精講

考點4 感性認識VS理性認識

考點5 認識的辯證發展規律

知識精講

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從實踐到認識)(認識的根本任務);

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從認識到實踐)(認識的根本目的)。

要實現第二次飛躍必須做到:

認識的發展過程還表現在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認識發展的無限性、上升性上。認識具有反復性,人們獲得對事物的正確認識不是一帆風順的;認識具有無限性,人的認識是不斷發深化、擴展、向前推移的;認識具有上升性,人的認識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黨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在實際工作中的創造性運用。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認識的主體。認識從實踐中來,主要是從群眾的實踐中來;認識回到實踐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眾的實踐中去。辯證法的“個別→一般→個別”、認識論的“實踐→認識→實踐”、群眾路線的“群眾→領導→群眾”,這三個公式是一致的。

考點6 真理的客觀性、絕對性和相對性

知識精講

1.真理的客觀性

真理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的意識中的正確反映。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觀性,客觀性是真理的本質特征: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真理的檢驗標準是客觀的。

2.真理的絕對性

一是就真理的客觀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承認客觀真理,也就必然承認絕對真理;二是就人類認識的本質來說,完全可以正確認識無限發展著的物質世界,每個真理的獲得都是對無限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的接近,這也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因此,承認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須承認絕對真理;三是從真理的發展來說,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因此,承認認識發展的無限性,也就必然承認絕對真理

3.真理的相對性

一是從廣度上說,它只是對客觀世界的一定范圍、方面的正確認識,有待于擴展;二是從深度上說,它只是對客觀世界的一定程度、層次的近乎正確的認識,有待于深化;三是從進程上說,它只是對事物的一定發展階段的正確認識,有待于發展

4.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的關系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相互聯結、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對之中有絕對,絕對真理寓于相對真理之中;另一方面絕對之中有相對,絕對真理通過相對真理表現出來。兩者又是辯證轉化的。

考點7 真理的具體性

真理是客觀性、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表明真理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

真理的具體性所包含的內容和要求: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歷史的,真理是有條件的

真理和謬誤是對立統一的。二者在一定范圍內的對立是絕對的,但是超出一定范圍,它們就會相互轉化,真理變成謬誤,謬誤變成真理。

例:在平面內,三角形內角之和為180°。

俄國“城市中心論”取得勝利,中國“農村包圍城市”取得勝利。

考點8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

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一。

1.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包括以下含義: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此外再無別的標準;凡是經過實踐證明了的一切認識都是客觀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質;實踐能夠檢驗一切認識,即使當前的實踐還不能加以判定,最終也會被以后的實踐作出裁決。

2.實踐標準的不確定性包含以下含義:一定歷史階段的具體實踐都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證明或駁倒某一認識的真理性;實踐檢驗真理是一個過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實踐檢驗過的真理還要繼續經受實踐的檢驗

◎ 第5節 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

考點1 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知識精講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堅持社會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是生產力的發展,是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性。

1.社會存在

社會存在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它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其中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的決定性因素;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2.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能動地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即意識形態在依賴和反映社會存在的基礎上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規律。

例:《紅樓夢》是一部中國封建社會的衰亡史;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是“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的歷史”。(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3.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兩種對立的歷史觀的基本依據。凡主張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就屬于唯物史觀;凡主張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就屬于唯心史觀。

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

考點2 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1)生產力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以使其適合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系。

(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

(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自始至終存在著矛盾,不適合時有矛盾,基本適合時也有矛盾,只是矛盾的性質和特點不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過程,就是由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再到新的基本適合,生生不息,萬古常新。正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這種矛盾運動,推動著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

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又一基本規律。

(1)經濟基礎即經濟結構,是指同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和與此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設施。

(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

(3)上層建筑既具有對經濟基礎的依賴性,又具有相對獨立性,這就使上層建筑不會完全地、絕對地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它們之間總會有矛盾。

考點3 社會發展的動力

1.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生產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的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社會基本矛盾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一切歷史沖突的根源”,決定著社會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社會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解決方式,并從根本上影響和促進社會形態的變化和發展。

2.階級斗爭

階級斗爭是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的表現,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突出地表現在社會形態更替的質變中,也表現在同一社會形態的量變過程中。

3.革命

階級斗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導致革命,即社會革命。其實質是革命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用新的社會制度代替舊的社會制度,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社會革命是實現社會形態更替的重要手段和決定性環節,能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積極性和偉大作用。

4.改革

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又一動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有效途徑和手段。

5.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推動了對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維方式、社會組織方式等的變革。

考點4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是歷史的創造者。這表現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 第1節 毛澤東思想概論

考點1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知識精講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標志著全黨在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上產生了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知識擴展

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概括了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優良作風: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

考點2 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

知識精講

分清敵友,是革命的首要問題。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對象。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包括無產階級、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根本動力是工人和農民。無產階級是中國革命最基本的動力;中國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和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他們處于社會最底層,深受壓迫,又人數最多,和無產階級有天然聯系;城市小資產階級是中國革命的動力之一;民族資產階級也是中國革命的動力之一,但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應采取恰當的政策策略,對其又團結又斗爭,它不能充當革命的主力軍,更不能是革命的領導力量。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權

無產階級的領導權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核心問題。區別新舊兩種不同范疇的民主革命,根本的標志是看革命的領導權掌握在無產階級手中還是掌握在資產階級手中。

(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前途

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革命的歷史任務,決定了中國革命的性質不是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而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革命。

二、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新道路的理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最基本內容,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光輝典范。這一理論是隨著革命實踐的發展逐步形成和完善的。1930年1月,毛澤東寫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闡明了中國必須而且只能走與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不同的道路,標志著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理論的基本形成。1930年5月,毛澤東又寫了《反對本本主義》一文,從思想路線的高度為開創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從1936年12月到1939年12月,毛澤東先后發表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新階段》《戰爭和戰略問題》《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共產黨人>發刊詞》等文章,標志著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發展成為完備的理論形態,成為全黨的共識。

在上述著作中,毛澤東系統地論述了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理論。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具有偉大而深遠的意義:第一,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發展道路,是中國革命唯一正確的革命道路。第二,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發展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第三,這條革命道路理論的產生、發展和完善,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作出了獨特性的貢獻。第四,這條革命發展道路的理論及其實現,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啟迪意義。

三、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一)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主要包括:組織農業生產互助組;組織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建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二)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黨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針是“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組織形式包括:臨時性的、帶有社會主義萌芽性質的手工業供銷小組;統一領導、統一經營、分散生產的半社會主義性質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生產資料集體所有、集體生產勞動、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性質的工業生產合作社。

(三)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指的是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途徑,運用“和平贖買”的方式,逐步把資本主義私人所有制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

(四)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建立。三大改造的勝利完成,使我國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到1956年,在國民經濟中,國營經濟占32.2%,合作社經濟占54.4%,公私合營經濟占7.3%,資本主義經濟下降到0.1%,個體經濟則下降到7.1%。這表明,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已經在我國建立起來了,中國已經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四、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

(一)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但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同舊社會的矛盾相比,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

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特點是既相適應又相矛盾。所謂“相適應”,就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與舊社會比較,更適合生產力的發展,使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逐步得到滿足,這是基本的、主要的。所謂“相矛盾”,就是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領域還有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方面,需要不斷地加以解決。不斷改變這種“相矛盾”的狀態,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內在要求。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不是對抗性的,它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地得到解決。這是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優越性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二)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

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

五、統一戰線的主要歷史經驗

1.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這是由中國革命的性質、特點和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性質決定的。

2.工農聯盟是統一戰線的基礎。這是由工農聯盟在中國革命中的作用決定的。

3.對資產階級實行又聯合、又斗爭的策略。斗爭的手段是批評和教育,其目的是鞏固與他們的聯盟。

六、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

(一)“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的提出

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1957年2月,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毛澤東進一步闡述了這個方針。

(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的基本依據

這是我國具體歷史條件下的產物。首先,我國的民主黨派與歐美資產階級政黨不同,它們在歷史上是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合作的、愛國的、進步的政黨;其次,在過渡時期,它們在政治上接受共產黨的領導,采取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路線;再次,隨著我國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任務的完成,各民主黨派原有的階級基礎發生了變化,這時民主黨派的性質實際上已經開始變成各自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黨。多黨合作的政治基礎為共同建設社會主義。

毛澤東以蘇聯為鑒,在思考關于民主黨派的問題時說:“究竟是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現在看來,恐怕是幾個黨好。不但過去如此,而且將來也可以如此,就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三)“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的基本內涵

第一,所謂“長期共存”,是指一切致力于團結人民從事社會主義的、得到人民信任的黨派,都可以同中國共產黨長期共存。

第二,所謂“互相監督”不是單方面的,共產黨可以監督民主黨派,民主黨派也可以監督共產黨。監督共產黨的主要是勞動人民和廣大群眾,但是有了民主黨派,對我們更為有益。

第三,長期共存就是為了互相監督。“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的確立,是毛澤東探索適合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道路這一開創性工作的重要成果,為我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繼續堅持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指明了方向。

七、建設一支新型的人民軍隊

堅持中國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通過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領導來實現的。

堅定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和任務。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一支無產階級性質的、具有嚴格紀律的、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的新型的人民軍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新型人民軍隊的唯一宗旨。這一宗旨是通過人民軍隊的三大任務實現的。這三大任務是戰斗、做群眾工作和生產。這三大任務的執行,保證了革命戰爭的順利進行。

堅持人民軍隊的政治工作基本原則。政治工作是人民軍隊建設的生命線。毛澤東把人民軍隊的政治工作基本原則概括為三大原則,即官兵一致的原則、軍民一致的原則、瓦解敵軍和寬待俘虜的原則。

八、人民民主專政

(一)人民民主專政的概念和性質

1.人民民主專政的概念

所謂人民民主專政,就是工人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對人民民主與對敵人專政相結合,即新型民主和新型專政相統一的國家政權。

2.人民民主專政的性質

人民民主專政實質上仍是無產階級專政,是無產階級專政在中國的具體實現形式。人民民主專政的領導力量是工人階級,階級基礎是以工農聯盟為主體,享受民主權利和對敵人實行專政的都是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執行的是無產階級政策和無產階級所擔負的革命與建設使命。

(二)人民民主專政的特點和任務

1.人民民主專政的特點

(1)從階級專政的范圍來看,人民民主專政把民族資產階級劃入人民的范疇,而不作為專政的對象。

(2)從國家政黨制度看,人民民主專政實行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而不是一黨制。

(3)從對國家政權本質的表述上看,“人民民主專政”的提法,將“民主”與“專政”并列,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4)從國家政權的發展趨勢看,人民民主專政銜接兩個革命階段,民主的范圍不斷擴大,民主制度不斷發展健全。

2.人民民主專政的任務

馬克思列寧主義認為,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使命和任務就是保衛無產階級政權,組織和管理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社會生產力,消滅剝削階級和階級差別,最終消滅階級,實現共產主義。中國共產黨在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職能和歷史任務問題上,始終堅持馬列主義的這一基本理論思想。

九、黨的建設

考點3 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

知識精講

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實事求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群眾路線(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路線和工作路線)、獨立自主(毛澤東關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內因和外因辯證關系的思想)。

◎ 第2節 鄧小平理論

考點1 鄧小平理論的發展

知識擴展

1978年底,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發表講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這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

考點2 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

① 中共十七大做了補充,由原來的“富強、民主、文明”改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 第3節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

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

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特別注意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

◎ 第4節 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特別注意

科學發展觀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 第5節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考點1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含義

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考點2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整體思路

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

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協調發展。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原則

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工作方針);必須堅持改革開放(主要動力);必須堅持民主法治(重要保證);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重要條件);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領導核心和依靠力量)。

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

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人民生活富足,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會就業比較充分,覆蓋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系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形成;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秩序良好;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實現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第三章 中共黨史

考點 中國共產黨各大會議

知識精講

知識精講

知識精講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本篇通關練習

80分真題練兵

一、單項選擇題

1.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下列成語中,與這一古語蘊含相同哲理的是()。

A.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B.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C.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D.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2. 據測算,集成電路每1元的產值,大約可以帶動電子信息產業10元產值,形成100元左右的國內生產總值。這體現的哲理是()。

A.事物是永恒發展的

B.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C.量變引起質變

D.整體制約部分

3. 毛澤東提出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強國思想的著作是()。

A.《論十大關系》

B.《新民主主義論》

C.《矛盾論》

D.《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4. 鄧小平指出:“解決民族問題,中國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國聯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區域自治的制度。我們認為這個制度比較好,適合中國的情況。”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政治基礎是()。

A.各民族聚居區發展的不平衡性

B.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長期存在和發展

C.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

D.近代以來各民族在共同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形成的愛國主義精神

5.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是()。

A.聯系的普遍性

B.實踐的觀點

C.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D.質量互變規律

6. 回顧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有過兩次重大的理論創新的飛躍,產生了兩個重大的理論創新成果,第一次偉大的飛躍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當時的實踐相結合,產生了指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理論創新成果——毛澤東思想。第一次偉大的飛躍發生在()。

A.中國革命戰爭時期

B.中國抗日戰爭時期

C.中國解放戰爭時期

D.北伐戰爭時期

7. 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是()。

A.理論聯系實際

B.實事求是

C.發展生產力

D.群眾路線

8.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是科學發展觀最鮮明的實質。

A.實踐創新

B.和諧發展

C.統籌兼顧

D.與時俱進

9. 李克強總理指出,當前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以壯士扼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氣概,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全面深化

各領域改革。這一認識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A.意識具有能動的直接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

B.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

C.發揮主觀能動性是改革成功的前提和基礎

D.經濟體制改革是各領域改革成功與否的決定因素

10.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中,“創新設計”起著重要作用。以奔馳、通用、波音、西門子等為代表的汽車、飛機、電力電器設計,引領了現代交通和電氣化社會;以英特爾、微軟、蘋果、聯想等為代表的芯片、軟件、智能終端設計,造就了信息網絡社會的生活方式。這說明()。

A.創新推動社會制度的發展

B.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

C.創新促進思維方式的變革

D.創新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內在動力

二、多項選擇題

11.下列選項中,能夠體現“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這一哲學道理的有()。

A.陽光總在風雨后

B.防微杜漸

C.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

D.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12.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確立這一根本任務的依據是()。

A.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

B.發展生產力是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客觀要求

C.發展生產力是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基本條件

D.發展生產力是黨的建設的堅實基礎

13.下列選項中,體現堅持適度原則的有()。

A.注意分寸

B.掌握火候

C.過猶不及

D.因噎廢食

14.鄧小平指出,判斷政策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標準是()。

A.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

B.是否有利于改革開放

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

15.鄧小平提出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其重大意義在于()。

A.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科學水平

B.對探索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有重要的意義

C.為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D.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和創新

三、判斷題(正確的選A,錯誤的選B)

16.在歷史觀中,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表現為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關系問題。()

17.意識是大腦產生的特殊物質。()

18.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而世界觀人人都有,所以人人都懂哲學。()

19.自然科學不屬于社會的上層建筑。()

20.中國共產黨是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中誕生的。它的階級基礎是工人階級,思想基礎是馬克思主義,根本宗旨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 B [解析]“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的意思是:不顧惜小節方面的修養,到頭來會傷害大節,釀成終生的遺憾。與“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一樣,均體現了量變導致質變的哲學原理。A項,體現的是聯系的觀點;C項,體現的是外因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作用;D項,體現的是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

2. B [解析]集成電路可以帶動電子信息產業的產值,進而影響國內生產總值,這體現的哲理是事物是普遍聯系的。選B。

3. A [解析]1956年,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這一著作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提出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的基本方針,對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初步的探索。A項正確。

4. D [解析]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根據我國的歷史發展、文化特點、民族關系和民族分布等具體情況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發展要求。(1)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長期存在和發展,是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歷史依據。(2)近代以來在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形成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政治基礎。(3)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區資源條件和發展的差異,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現實條件。故本題正確答案為D。

5. B [解析]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是實踐的觀點。A、D項是辯證法的內容,C項是唯物論的內容。故選B。

6. A [解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而毛澤東思想形成于土地革命前中期,在土地革命戰爭后期和抗日戰爭時期達到成熟,在解放戰爭時期得到繼續發展。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指1927年7月至1937年7月這一時間段,也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因此,本題選擇A項。

7. D [解析]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和工作方法。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故選D。

8. D [解析]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是科學發展觀最鮮明的精神實質。

9. C [解析]意識不具有直接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排除A項。D項不是哲理,也應排除。題干雖然提到了“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但更多的“篇幅”是在強調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沖破……束縛”“突破……藩籬”“全面深化各領域改革”均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體現。故應選C。

10.D [解析]題干主要闡述了創新對人類文明發展的作用,即創新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內在動力。

二、多項選擇題

11.AC [解析]A項“陽光總在風雨后”和C項“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都體現了“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這一哲學道理。B、D項都體現了質量互變規律。

12.ABC [解析]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確立這一根本任務的依據是:(1)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2)發展生產力是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客觀要求。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會生產力。(3)發展生產力是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基本條件。

13.ABC [解析]“因噎廢食”原意是說,因為有人吃飯噎死了,就想讓天下人都不吃飯。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點小毛病或怕出問題就索性不去干。D項不符合適度原則。

14.ACD [解析]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對黨和國家各項方針、政策,對各項改革開放試驗正確與否,作了系統全面的闡述,強調指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就是判斷一切工作得失的“三個有利于”標準。

15.ABCD [解析]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它的重大意義是:(1)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科學水平,為判斷改革開放是非得失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大踏步向前發展。(2)對探索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3)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既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堅持和繼承,又是發展和創新,為我們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并在實踐中創造出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奠定了科學的思想基礎。

三、判斷題

16.A [解析]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整個哲學的基本問題。而在歷史觀中,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表現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因此,本題說法正確。

17.B [解析]意識是物質的產物,是客觀世界在人的頭腦中的反映,意識本身不是物質。因此,本題說法錯誤。

18.B [解析]人人都有世界觀,但不一定人人都懂哲學,因為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因此,本題說法錯誤。

19.A [解析]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而自然科學屬于非意識形態,不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因此,本題說法正確。

20.B [解析]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因此,本題說法錯誤。

推薦閱讀
  1. 2020年黑龍江省軍轉干部安置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2. 2020年北京市“三支一扶”選拔招募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3. 2020年浙江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申論【備考指南+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4. 2020年甘肅省“三支一扶”選拔招募考試《公共基礎知識》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5. 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真題系列:行政職業能力測驗歷年真題及華圖名師詳解(2018互聯網+)
  6. 2020年山東省選調生考試《申論》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7. 河南省(市、縣)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考試專用教材:公共基礎知識(2016彩印版)
  8. 公務員錄用考試沖刺提分系列:公共基礎知識必備考點手冊(2017最新版)
  9. 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預測試卷:行政職業能力測驗標準預測試卷(2017最新版)
  10. 2020年陜西省選調生考試《申論》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11. 2020年陜西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題庫:資料分析【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2. 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預測試卷:申論標準預測試卷(2017最新版)
  13. 2020年河南省軍轉干部安置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4. 2020年青海省“三支一扶”選拔招募考試《綜合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15. 2020年遼寧省“三支一扶”選拔招募考試《申論》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州市| 平昌县| 沙雅县| 东至县| 苗栗县| 高淳县| 衡阳县| 民勤县| 黑龙江省| 南宁市| 塘沽区| 屏南县| 昭通市| 三门峡市| 白银市| 德州市| 东阿县| 离岛区| 邯郸市| 灌南县| 图片| 桦南县| 荣成市| 双辽市| 河池市| 如东县| 永昌县| 天门市| 安塞县| 西华县| 富源县| 将乐县| 富阳市| 吕梁市| 虹口区| 吉木乃县| 乌鲁木齐市| 浦江县| 焉耆| 阳高县| 革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