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jié) 古玉器名釋略

古人把玉放在了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可以說沒有第二種器物可以和它相比。古代玉的使用也非常廣泛,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也沒有別的器物可與之相比。凡是國家的重要活動,都要使用玉器;重要儀式上也同樣要用到玉器;一般平民百姓的活動,往往離不開玉。于是,國家璽印、祭祀、饗宴、朝會、征聘、盟誓歃血、樂器、律器,以及男女的發(fā)飾、服飾,男人的冠飾、帶飾,女人的耳飾、腕飾,文房用器、酒器、食器、飲器、佩飾、笏板等都要使用玉,甚至房屋、茶幾、桌案、車馬、傘蓋也都用玉作為裝飾。可以說玉的使用范圍很廣,遍及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下面僅選擇重要的玉器介紹如下:

上尖下方的玉器。古時候,國家有重要事情,派人執(zhí)圭作為吉祥之物,所以也稱為“瑞玉”,形狀大小因爵位和所涉及的事情的輕重而有所不同,分為大圭、鎮(zhèn)圭、躬圭、恒圭、琬圭、琰圭幾種。

大圭 長二尺,杼上終葵首,為皇帝佩帶的器物。說是塞在衣帶之間作為笏,也稱之為“禮”,即史書所說的“天子”。終葵稱之為錐,意思是說于杼上又廣其首,方如錐頭。

鎮(zhèn)圭 長一尺二寸,天子使用的玉器。以四鎮(zhèn)之山為緣飾,意為安定四方,所以稱為“鎮(zhèn)圭”。用寬絲帶拴在中間,稱為“必”,以防用手拿它時而不小心丟失。也寫作“圭”,又稱之為“”。

信圭 七寸長的命圭稱作“信圭”,是諸侯使用的玉器。頂部尖銳,左右肩皆有兩角,雕琢得像直立的人身,其上花紋纖細(xì),取直身不回的含義。

躬圭 八寸長的命圭稱作“躬圭”,是伯爵使用的玉器。頂圓,左右兩肩亦圓,雕琢得像人彎下腰的形象,形狀小而彎曲,花紋裝飾粗而且簡略,取鞠躬不亢的含義。

桓圭 九寸的命圭稱作“桓圭”,是公爵使用的玉器。雙植稱之為“桓”,意思是桓楹,用來架屋,就像棟梁柱石。

琬圭 彎曲而呈圓形的圭,展開長九寸,用來象征德行,表明諸侯有德政,皇帝賜給諸侯,執(zhí)琬圭見,以表達(dá)帝王褒嘉之意。

琰圭 上部尖銳、長九寸的圭,用來鏟除邪惡和更正不端的行為。諸侯如有不義行為,使者奉帝王之令加以責(zé)難,手拿琰圭作為憑證。

此外,還有谷圭,以谷為裝飾,是卿大夫出使各個地方及各個國家所拿的圭。又有青圭,禮祭東方的用物,青象征東方。

半圭稱作璋,祭祀山川時使用的器物。有大璋、中璋、邊璋等幾種,大小厚薄不同,分別用于不同的場合。也可作為吉祥的信物。大璋全身遍布紋飾,是祭大山川時使用的;中璋紋飾占全身十分之七,是祭中山川時用的;邊璋即小璋,全身只有一半有紋飾,是祭小山川時用。此外,還有用來調(diào)遣軍隊(duì)所用的璋,下部有一牙,稱為牙璋,頭部像刀而兩旁無刃,有人稱為玉刀。又有赤璋,祭拜南方時使用,赤指南方,象征萬物繁榮。

谷紋璧

漢代制作,直徑21.2厘米。

北京榮寶拍賣有限公司2004年拍賣,成交價3萬元。

該玉璧用青玉雕成,谷粒紋均勻,上有褐色斑。

璧是圓形而中間有孔的玉器。《爾雅》說“肉倍好,謂之璧”。“肉”,指邊;“好”,指孔。璧又分為大璧、谷璧、蒲璧。大璧直徑一尺二寸,是天子祭天時用的玉器,諸侯宴享天子時也用它。不過祭天時必須用蒼色璧,它形圓像天。“蒼”,是很像天的顏色。各代尊祀祖先,配祀上天時都用谷璧,為子爵所執(zhí)。璧飾有谷形,有養(yǎng)人的含義。蒲璧,為男爵所執(zhí)。琢飾像蒲章形狀,蒲可作為座位,有安人的含義。三者統(tǒng)稱為“拱璧”,因?yàn)槎家脙墒止皥?zhí)。還有一種系璧,器身較小,一般佩在身上。

天子所執(zhí)的玉器。諸侯執(zhí)圭朝見天子,天子就用瑁作回復(fù)。因瑁在諸侯用圭之上,所以叫瑁,又叫瑁圭。瑁的形狀四寸見方,古代天子頒賜玉圭給諸侯,讓他們世代保存作為傳家寶物。諸侯執(zhí)圭來朝見天子,天子則執(zhí)瑁接見。帝王所用的瑁與諸侯的圭必須吻合,以作為憑證。所以天子的玉瑁要精刻下端,諸侯的瑞圭要精刻上端,上下相合,猶如今日的合符。《書經(jīng)》記載,天子執(zhí)瑁上朝,諸侯見了就用瑞圭作回復(fù),取君恩覆蓋、臣乃敢進(jìn)的意思,又取君王之德覆蓋天下的意思。公侯伯用的瑞圭闊狹相等。瑁只是用作瑁圭,不用瑁璧。

召集人時所用的器物,形狀類似璧,只是孔特別大。《爾雅》記載說,“好倍于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huán)。”

外形像八角形,中間空為圓形。八方象征地,黃色是土地的顏色,所以用黃琮來禮祭地。大琮長一尺二寸,琮肩四寸,厚一寸,稱為內(nèi)鎮(zhèn)琮,是帝王宮廷中皇后使用的器物,就像君王有鎮(zhèn)圭一樣。根據(jù)外表不同又分為有牙的和無牙的兩種。黃琮體形小于大琮,形狀類似車,有時人們誤以為是頭。

《說文解字》記載:“瓏,禱旱之玉。”紋飾都像蟠龍的樣子,其形如璧,有的有缺口,有的沒有缺口。

即昭文帶。中部有長方孔。

佩上都有雙玉,它分為云紋、龍紋、藻紋、蛇紋、麟紋等種類,與雜佩完全不同。

雜佩玉 雜佩是指左右佩玉,每一佩有玉七塊,上面橫著的名叫珩玉,角菱形,其頂部有一孔眼,用來系帶。兩角又各有一個孔眼,中間一孔眼,共三眼,系帶三根,貫穿著珠。中間絲帶的一半處貫穿珩玉,圓形,上下各有三孔眼,共六眼,與上下三根絲帶相連。下端懸掛沖牙,形狀像半璧,圓處中有一孔眼,是絲帶的聯(lián)結(jié)處。兩頭尖處向兩邊,兩旁絲帶中間各懸一琚。琚是方形,上下各有一眼,上眼聯(lián)上半絲帶,下眼聯(lián)下半絲帶,帶末尾系璜。璜的形狀像半璧,兩璜對接就像全璧。兩旁絲帶之內(nèi)又間隔有兩帶,上半交貫于上,而中間絲帶兩旁的孔眼和下面中間絲帶兩旁的孔眼,各有一絲帶分別系著璜,行走時則沖牙擊璜發(fā)出聲響,俗稱珩、佩環(huán),都是佩玉之名。

玉爵杯

夏或商代制作,高19.5厘米。遼寧國際商品拍賣有限公司2005年拍賣,估價2萬-3萬元。

該爵杯用青玉制成,滿沁,古韻蒼遒,雕琢精細(xì),器身布滿網(wǎng)紋、卷云紋等。

形狀像虎的玉器,古人用白琥禮祭西方,虎猛,象征秋天,白色則象征西方。

半璧稱為璜,用玄璜禮祭北方。玄象征北方,萬物隱藏,地上無物,連天也只能見一半。

長八寸,諸侯用來贈夫人的器物,即諸侯互相朝見時用琮獻(xiàn)給對方諸侯的夫人。

充耳用物。形狀像牌,長二寸,寬約七八分,用絲帶懸掛擋住耳朵。天子用玉,諸侯用石,用彩絲織成絲帶。

酒器。上有兩柱,意為飲之不盡,戒飲酒過量。

亦是玉爵一類,夏代稱,殷代名斝,周代稱為爵。斝有兩耳,《禾稼博古圖》說:從戔,故三足,像戔。意為戒喧鬧,故字上有兩口。

瑚璉 殷人宗廟玉器,盛糧食的用器。

圭瓚,一名裸器。贊,進(jìn)的意思,指用圭瓚進(jìn)獻(xiàn)于神。器形以圭為柄,圭用玉制成。天子圭柄長一尺一寸,其賜給諸侯的長度在九寸以下。指其體,稱之為玉瓚。據(jù)《成器》稱之為圭瓚,用玄玉裝飾的則稱玄瓚。璋瓚,是半圭為柄。璋瓚、玉瓚其勺皆金,首部像龍形,流從口出。

環(huán)形,四分缺一,屬雜佩玉一類。中間有圓孔而不正的扁圓器,也稱為玦。古時射手戴在右手大指上,用來鉤弦的物件也稱為玦,就是今天人們所說的班指。

佩刀鞘的上飾叫琫,下飾叫。《詩經(jīng)》上說:“琫有。”但琫是什么樣子的已經(jīng)不能考證。

天子所執(zhí)之笏統(tǒng)稱為珽。

帽子上的結(jié)飾。古代吉禮之服飾用冕,通常之禮服則戴帽。形狀如兩手相合。時帽子的縫合之處稱為會,會有結(jié)飾,用五彩玉點(diǎn)綴其上,稱為亦作綦。天子之冠有十二會,同時也就有十二,以次遞減,作為貴賤的區(qū)分標(biāo)志。

冕上的垂飾。

此外,還有玉璽、玉印、玉斗、玉舟、玉船、玉東西、玉卮(都是酒器),玉函、玉笈、玉檢、玉札(都是書函的飾物),玉荷(燈檠),玉勒(馬銜),玉笛、玉管、玉簫、玉磐(都是樂器),玉軫(琴軫),玉珀(律珀),玉敦(盟誓歃血之器),玉壺、玉箸、玉碗盤(飲食時的器具),玉導(dǎo)、玉撥、玉蟲、玉簪、玉搔頭(都是首飾),玉墀(玉階),玉漏(計時器),玉衡(窺天儀器),玉塵(以玉作柄),玉(以玉飾椽頭,即風(fēng)馬,又指耳),玉(祭品),玉藻(冕上的下垂之飾),玉杖(漢制。平民年齡到七十,官府授以玉杖,長九尺,杖端用鳩鳥作飾物,鳩是不噎之鳥,取老人不噎之義),玉匣(葬具),玉契(古代召太子用玉契,表示慎重),玉案(玉盤),玉鬯(鬯酒之圭,長一尺二寸,有瓚,灌地降神的器物),玉路(玉輅),玉題(椽上用玉做的飾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梅河口市| 双峰县| 彭山县| 新晃| 郯城县| 黄大仙区| 原阳县| 包头市| 长治县| 邮箱| 安阳市| 邮箱| 广水市| 永年县| 武平县| 邵阳市| 宜良县| 康保县| 虎林市| 吉木萨尔县| 横峰县| 嘉定区| 青田县| 万全县| 乌什县| 本溪| 马关县| 桂阳县| 古蔺县| 濉溪县| 临安市| 抚顺县| 阿克苏市| 台山市| 安丘市| 上蔡县| 东至县| 科技| 普定县| 唐海县| 郯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