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七章 古銅鏡

第一節 銅鏡概述

上古時代的銅鏡就是大盆,其名稱叫“監”。《說文解字》中說:“監可取水于明月,因見其可以照形,故用以為鏡。”然而在夏代初期,監都是用瓦做成的,所以古代的監字一概沒有金旁。到了商代初年,才開始鑄造銅鑒,此后鑒字才有金旁。《國語·申胥諫夫差》中說:“王蓋亦鑒于人,無鑒于水。”但商、周之時雖有銅鑒,而瓦監也被同時使用。到了秦朝時期,才開始鑄造銅鏡。因銅鏡適用的范圍要比監大得多,所以自秦以后就再不以水為監了。秦、漢以后,銅鏡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廣,銅鏡的制造也越來越精。

鏡的質料,金、銀、銅、鐵全都具備,而其中以銅最多。其間也有鍍金、鍍銀的,也有背面包金、包銀或者嵌金銀絲的。隋、唐以來,出現了帶柄、四方形的銅鏡,花紋也是應有盡有。直到明代末年,才開始有用玻璃制的鏡子。清代乾隆后,玻璃鏡開始在民間興起。民國初年,邊遠地區還有以銅為鏡的。如今玻璃已很普及,銅鏡也早就絕跡了。

銅鏡以秦代制作的為最古老,所以說鏡必然要說到古秦鏡。然而秦鏡傳到現在的都是出土之物,傳世之鏡絕不可得也。因古時人死后用鏡來做陪葬品,就是取“鏡照幽冥”的意思,世代相習成風,因而古代的銅鏡大多被埋入了土中。而古鏡銅質上佳的的確不同一般,入土多年仍不失其良美,所以數千年后仍然可以見到古人的杰作。

銅鏡雖然起始于秦代,但真正的秦鏡實際上是不可以得到的。因秦朝年代很短,銅鏡數量有限,而且殉葬之風不如后世盛行。所以如今所見到的最古之鏡,大多是漢代時制作的。漢鏡的制作極為精巧,而且多有鑲嵌珠寶的。銘文多為十二時辰,含有自警自勵的意思。尚方御鏡尤其多,故時有出土。其鏡像有光澤的漆一般明亮,到現在還光亮照人。花紋也都很美麗,勻凈而沒有瑕疵,字畫清晰,筆勢縱橫,讓人不禁回想起當日的盛世情景。

吳王夫差鑒

春秋時期鑄造,高44.8厘米,口徑76.5厘米,重60千克。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吳王夫差鑒形如大缸,器腹兩側有龍頭狀獸耳,兩耳間的口沿旁有小龍攀緣器口,通體飾繁密的龍紋。器內壁有銘文12字,記吳王夫差用青銅作此鑒,為吳王夫差宮廷中御用之物。

漢鏡都有銘文,其銘文都是吉祥語句,如“家室富昌”、“宜子孫”、“大富貴”、“大吉羊”等。鏡子的名稱有很多,如“日月鏡”、“十二辰鏡”、“尚方御鏡”、“群邪鏡”、“仙人鏡”、“神人鏡”、“宜官鏡”等不可勝數,都是以銘文或作者為名。有形狀特殊的,則以其形狀命名,如“泉范鏡”、“五銖鐘鏡”等。以后歷代制鏡,大致相同,只不過銘文、形式各自不同而已。

唐代時制造有透光鏡,鏡背上的字迎日映照,明亮得能映在墻壁之上。燈光映照也可以達到這種效果。

至于銅鏡的產地,以山東、河南、陜西、安徽為最多。如今各地都已經挖絕,只有安徽亳州偶爾還有出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进贤县| 淮阳县| 噶尔县| 临潭县| 望江县| 保山市| 庆云县| 肃北| 宿松县| 柘城县| 平利县| 门头沟区| 双城市| 杨浦区| 双辽市| 宁阳县| 广河县| 安康市| 高陵县| 陇南市| 汶川县| 壤塘县| 南漳县| 莱州市| 舒城县| 栖霞市| 黎城县| 哈巴河县| 攀枝花市| 安吉县| 斗六市| 昭平县| 霞浦县| 新宾| 莆田市| 东乡族自治县| 志丹县| 临颍县| 黄龙县| 宣城市| 嘉峪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