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章 古錢

第一節(jié) 錢之源流

錢本來是一種農(nóng)器,其形狀和鏟相似,是用來劃地除草的。人類社會初期,人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無所謂交易,更談不上使用的中介物。偶爾有所需求,就以農(nóng)器作為媒介物進行交易。農(nóng)器就是當時所用的交易媒介,也就是如今所謂的錢幣。

后來因為交易增多,農(nóng)器慢慢顯得不夠使用了,于是就參照它的形狀制成其他物體來代替,其形狀與用途都與作為錢的農(nóng)器相同,所以仍稱之為錢,這就是把商品交易的中介物稱為錢的原因。錢開始使用的年代已經(jīng)無法考證,據(jù)《管子》記載:錢的興起是從燧人氏開始,到黃帝時其使用方法已經(jīng)完備。而《紀原》中說錢幣始于帝堯,因遭大水才開始鑄造錢幣。這種說法并不合理,雖然錢幣未必始自燧人氏,但與其相距也不會太遠。根據(jù)后世許多考古家的考證,在出土的古錢中有一種鏟幣,與黃帝以后任何時期的錢幣都不同,已糟朽到了極點,用手輕輕一捏就會粉碎。其花紋字體與五帝三代時器具上的花紋沒有一點相同,這大概就是燧人氏最初所鑄的錢幣吧。

至伏羲時,開始鑄造棘幣。據(jù)歷史記載:“伏羲集天下之銅以鑄幣?!比缃袼姷降墓佩X,凡是文字與甲骨上刻字相同的,都是此時所鑄。此后,錢幣流傳到民間,被廣泛使用,各代帝王無不以鑄錢作為重要的政務。

神農(nóng)時期鑄的錢很多,式樣仍是鏟形,文字仍用刀刻,與伏羲氏所制的錢基本上沒有什么差別。到黃帝時,對于鑄幣更加注意。據(jù)歷史記載:“黃帝以柏高為礦師煉銅鑄幣?!庇钟杏涊d說:“黃帝開首山之礦以鑄幣。”所以,夏、商、周三代以前以黃帝鑄幣的時間為最久,所鑄之幣也是最多的。黃帝所鑄之幣,多數(shù)仍是鏟形,但已間雜有刀形的。上面的字體也多為刀刻,但間雜有用漆書寫的。堯、舜雖然也鑄幣,但都是為了拯救饑餓災民而偶然進行,所鑄錢幣的式樣、文字也與此前的相同,并沒有什么變化。至夏朝時,所鑄的錢幣雖然也是鏟形,但已經(jīng)全部為漆書,已經(jīng)沒有刀刻字體了。

棘幣

該棘幣大約鑄造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仿造伏羲時的棘幣形狀,并沒有流通。

總之,自錢幣開始使用一直到夏朝初年,所流通使用的錢幣都是鏟形的。伏羲氏制作的棘幣,絕對不是伏羲氏時所通用的錢幣。其他如葛天氏的圓形幣,既然是圓孔形的,在當時也必定不是通行的錢幣。到黃帝時,金刀幣也不是當時通行的錢幣。由此可知,在三代以前,各代的錢幣雖然大小、文字略有不同,但外形為鏟形卻是一致的。

到商代時,除了仍然鑄造鏟形錢幣外,同時還鑄造了方孔圓形的錢幣,是取“天圓地方”之義。而《古泉匯》里竟然稱方孔幣起始于伏羲氏,這是杜撰的理論。因為方孔幣的文字都是篆體,伏羲時怎么會有篆字呢?這種說法自然是不攻自破。

到了周代,鑄幣完全效法商代,但所鑄錢幣是圓幣多而鏟幣少。其錢幣上的字體兼有大、小篆體,與夏代略同。至周景王時,開始鑄大型錢幣,并將其稱為“寶貨”。同時還鑄刀形錢幣,也稱為寶貨。因為每個刀頭上有一個小環(huán),所以幣制中有“環(huán)法”這一說法,就是從這里得來的。

秦始皇消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后,毀滅前代帝王的功績、推翻前朝制度以便于自己的萬世統(tǒng)治。因此,他將民間的銅器收集起來,并改造成重錢,雖然錢質(zhì)和周代相同,但文字改成了“半兩”而不再稱為“寶貨”了。

到漢朝時,認為秦朝的錢幣太重而不方便使用,于是便改鑄榆莢錢。之所以稱為“榆莢錢”,并不是因為形狀像榆莢,而是錢幣輕得像隨風吹動的榆莢一樣。雖然上面的文字仍是“半兩”,但實際上比秦朝的錢幣輕多了。至呂后當政時,鑄造八銖錢。到孝文帝時,榆莢錢更輕了,于是改鑄四銖錢,其文字仍然是“半兩”,并且準許民眾自由鑄造。所以吳王劉濞在即山鑄錢,比天子還富有;鄧通在四川的銅山鑄造錢,財富比王侯還多。因為錢上的文字雖然寫著“半兩”,但并沒有統(tǒng)一的輪廓標準,所以吳、鄧所鑄的錢幣可以在天下流通。而且,當時的縣官也可以鑄造錢幣,而民間也乘機偷偷鑄造,于是錢幣越來越輕,幣制越來越混亂。漢朝政府于是下令縣官銷毀半兩錢,改鑄三銖錢,要求錢文與重量要相符。后因三銖錢輕,容易被奸詐之人所利用,又改鑄為五銖錢,并下令不許將這種五銖錢的周廓磨掉熔化。百姓中有許多奸詐之民,也在盜鑄五銖錢,因而錢越鑄越多,也越來越輕。京師鑄鐘官所鑄的紅側(cè)“一當五賦”錢,俗稱為“紫紺錢”。

漢朝政府下令禁止各個郡國鑄錢,專門讓上林三官鑄錢,并且詔令天下,不是上林三官所鑄的錢幣不許流通。這樣各個郡國所鑄的錢幣就全部廢除并銷毀,將熔化錢幣得到的銅送到三官那里。孝元帝繼承帝位后,溫良節(jié)儉,當時國庫內(nèi)有都內(nèi)錢四十萬萬,水衡錢二十五萬萬,少府錢十八萬萬。都內(nèi)、水衡、少府即三官所鑄的錢幣,都是由天子獨自掌管。孝武帝即位后,改鑄三分錢。

王莽掌握政權后,改變漢代幣制,改鑄大錢,直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錢上的文字為“大錢五十”。又鑄造有契刀、錯刀錢。契刀錢環(huán)部像大錢一樣大,形狀像刀,長二寸,錢上文字為“契刀五百”。錯刀是用黃金來錯刀上的文字,文字是“一刀值五千”。上述錢幣與五銖錢共計四種錢幣,一起在世上流通。

王莽篡位后厭惡劉氏王朝,因錢文有金刀,于是就停鑄錯刀、契刀及五銖錢,而改鑄金錢、龜貝、錢布等,并稱之為“寶貨”。小錢直徑六分,重一銖,錢幣文字為“小錢值一”;大一點的錢幣直徑為七分,重三銖,錢幣文字為“么錢一十”;稍大一點的錢幣直徑為八分,重五銖,錢幣文字為“幼錢二十”;再大一點的錢幣直徑為九分,重七銖,錢幣文字為“中錢三十”;更大一點的錢幣直徑為一寸,重九銖,錢幣文字為“壯錢四十”;一直到重達十二銖的大錢。這就是當時六個品種的錢幣,其價值就像錢幣上的文字標明的那樣。

后來王莽又鑄大布、次布、弟布、壯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么布、小布。小布長一寸五分,重十五銖,上面的文字為“小布一百”。自小布以上,各布遞增一分長度、一銖重量,錢幣文字為布名和價值,價值是每布遞增一百。至大布時,長二寸四分,重一兩,價值已經(jīng)是千錢了。上述布幣稱為“布十品”,都為銅鑄,五銖錢于是就被廢止了。

東漢時期,虎賁中郎將馬援親自對光武帝申述,請求恢復五銖錢。光武帝聽從了他的建議,又開始鑄造五銖錢。東漢時,公孫述廢銅錢而鑄造鐵官錢。后來董卓反叛,棄用五銖錢而改鑄無輪廓的小錢,鑄錢的原料都是取自洛陽、西安的銅人、鐘虛、銅馬之類的銅制品。

三國時孫權嘉平五年,鑄大錢“一當五百”。赤烏元年又鑄造當千錢。晉元帝過江后建立東晉,使用孫權時鑄的舊錢幣,輕重錢幣夾雜流行,大號的錢幣稱為“比輪”,中號的錢幣稱為“四文”。吳興沈充又鑄造有小錢,被稱為“沈郎錢”。

到六朝宋元祖即位時,鑄造二銖錢,錢幣的形式轉(zhuǎn)細。每當官錢一出,民間就有人模仿官錢私自鑄造,而錢的大小厚薄則不及官錢。太宗明帝景和元年春天,鑄造二銖錢,民間更是私自鑄造,結果是一千錢的厚度不滿三寸,被稱為“鵝眼錢”。比這更低劣的稱為“環(huán)”,用絲將這種錢穿起來,放入水中而不沉沒,隨手輕輕一捏就會破碎。社會上的人都不愿使用這種錢,因為數(shù)十萬錢也不滿一捧。同年十一月就廢止了二銖錢,禁止鵝眼錢、環(huán)錢流通,其余的依然使用。

梁敬帝太平二年四月鑄造四柱錢,錢幣上的文字是“一準二十”,后又改為“柱錢一準十”?!赌鲜贰酚涊d,曹武在雍州得到七千萬錢,都是厚輪大廓的錢幣。

北魏流通用的錢幣很多是民間百姓私鑄的,錢幣越來越薄,越來越小,以至能隨風飛舞,立水漂浮。楊侃鎮(zhèn)守雍州時,允許民間與官府共鑄五銖錢,并上書申請此事。孝莊帝聽從了他的建議,于是鑄造五銖錢,連同古錢,不限大小,都允許在市面上流通,劣等錢幣“雞眼”、“環(huán)鑿”被依法禁用。孝莊帝將京都銅像熔毀用來鑄造錢幣,世稱曰“河陽錢”。北周武帝時更鑄錢幣,錢幣文字為“布泉以一當五”,與五銖錢并行流通。后又改鑄五行大布錢“以一當十”,與布泉錢并行使用。至北周宣帝大象元年十一月,鑄造永通萬國錢“以一當十”,與五行大布錢并行于世。隋代時由于奸人當?shù)溃芏嗳硕妓阶澡T造錢幣,使得錢幣越來越薄,越來越差。起初每千錢還重二斤,后來逐漸減輕至一斤。還有人剪鐵紲、裁皮、糊紙充當錢幣,混雜使用。

唐朝時,江淮錢既多且劣,有官爐、偏爐的分別,所鑄造的錢幣有數(shù)種顏色。唐高祖武德初年,開始鑄造開通錢,錢上的文字為篆隸八分體,十文重一兩,為“開元通寶”。唐玄宗時,官員第五琦請求鑄造“乾元重寶”錢,以一代十。唐肅宗當政后又鑄造重規(guī)錢五十。史思明僭號稱帝時,鑄造有“順天得一”錢幣。

宋太宗改元為“太平興國”,鑄“太平通寶”。淳化年間又進行改鑄,親書“淳化元寶”,有真、行、草三種字體。以后如果改鑄錢幣,一律稱為“元寶”,并在前面加上年號。此后一段時間,更改的錢幣都稱為“宋通元寶”。宋太宗還首次鑄造他親筆書寫的“當十錢”,在京畿一帶鑄造。又鑄烏背瀘錢,發(fā)布詔書做成剪銅式頒行各州。此前鑄錢沒有用草書作錢幣文字的,到太宗時,開始以帝王御書作為錢幣文字。錢幣鑄成后,宋太宗把它賞賜給身邊的大臣們。因四川的百姓仿照這種錢私造鐵錢,于是仁宗下詔令,以“皇宋通寶”作為錢幣上的鑄文。慶歷以后,重新在錢幣前冠以年號,錢幣文字的格式如舊。宋神宗熙寧六年十月,頒行“折二錢”。高宗時,毀熔民間私鑄的毛錢。

南宋時期,中原北部被遼、金占據(jù)多年,因此遼、金的錢幣流入中原的很多。這些錢幣鑄造得都很精良,如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所鑄的天顯錢、天贊錢,樣式、文字都很精妙。金海陵王時所鑄的正隆錢,金世宗時所鑄的大定錢,都很精美。史稱其中有銀的成分,或許此言不虛。

建炎重寶

南宋時期鑄造,直徑3.25厘米。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04年拍賣,成交價1650元。

建炎重寶鑄造于宋高宗建炎年間,錢文為篆書,流通于江浙及兩湖一帶。

元朝入主中原后,改鑄大錢。以前各代的錢幣體式太小,不受百姓歡迎,于是逐漸就被淘汰了。不過到了元朝末年,國家費用不足,于是創(chuàng)造了用于流通的“權鈔”。即是在銅錢右邊書明“權鈔”二字,左邊書明幾兩、幾錢、幾分字樣,意思就是這一枚銅錢權且當做若干銀兩,也就是當十、當百的意思。

到明、清兩代時,幣制大體效法前朝,并沒有什么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再加上時代距現(xiàn)在較近,其所有制錢在古錢史上也沒有什么重要地位,這里就不詳加論述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澳门| 自贡市| 长武县| 克东县| 上蔡县| 灵寿县| 鄂托克旗| 平远县| 沙湾县| 体育| 宜兴市| 安远县| 泗阳县| 福建省| 宁远县| 重庆市| 淳化县| 鸡西市| 酉阳| 南郑县| 茂名市| 手机| 北海市| 罗源县| 阿合奇县| 宜宾市| 万山特区| 巩留县| 金阳县| 成武县| 永康市| 保亭| 上栗县| 榆社县| 辉县市| 成安县| 翁源县| 台北县| 沙洋县| 云林县| 铁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