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瓷器述要

瓷器的好壞關鍵在于瓷胎。瓷胎包括幾種,有瓷胎、漿胎、缸胎、石胎、鐵胎等不同的種類。所謂瓷胎,就是把石料碾成粉末狀后制成的胚胎。普通的瓷器,都屬于漿胎。漿胎是把瓷粉的精液選出來沉淀,直到發清后,融合成泥漿,再制成胚胎。所有輕而薄的瓷器都是用漿胎制作的。缸胎也叫瓦胎,也就是說胎質像瓦器那樣粗糙,凡是凝重粗厚的瓷器都是用缸胎制作的。石胎并不是真正的石頭,質地凝重而且堅實,有點像大理石雕琢成的器物,康熙時制作有石胎三彩。鐵胎并不是真正的鐵,瓷質較黑,和鐵色相近,其胎的厚薄輕重也不一致。

漿胎瓷器的質地輕并且松,缸胎瓷器的質地重且堅,石胎瓷器的音清而脆。瓷胎中的沙底瓷器,是指瓷器底部瓷胎暴露,沒有涂釉。沙底以白和細為珍貴,其中細沙底是上品。缸胎瓷器大多是缸底色,以亮和響為珍貴。年久的缸胎大多帶有銅音,所以鑒別家往往輕輕叩擊,憑聲音就可以知道器物出產時間的長短。

此外,還有所謂的“脫胎”。脫胎瓷器胎薄似卵殼,所以又叫“卵冪”,很像釉裂而胎脫落掉的情形,最薄的能映見手指上的紋絡。此制式開始于明代永樂年間,同樣的脫胎瓷器,也以永樂年間生產的最為精美。宣德年間制造的脫胎瓷器,也可同永樂脫胎瓷器媲美。清代康熙、雍正兩朝所制造的脫胎瓷器雖然同樣極薄,卻只能映見花和字。

漿胎壽字方筆筒

清中期燒制,高11.8厘米。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00年拍賣,成交價1650元。

該筆筒沒有上釉,漿胎,上面布滿篆字。

一般情況下,漿胎瓷器必然輕,缸胎瓷器必然重。如果是輕而薄的缸胎瓷器,則是宋代時制作的珍品。漿胎極輕或極重,也一樣是珍品。

制作瓷器上釉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蘸釉,把所造瓷器放入缸中在釉汁蕩勻。蘸釉瓷器的釉質厚,所以鈞窯、哥窯各窯生產瓷器上的釉往往猶如堆脂,這是因為所蘸的釉不止一次。另一種方法是吹釉,就是用一根竹筒噓氣,將釉汁吹勻在胎上。采用吹釉的瓷器釉質很薄,所以舊瓷中有“玻璃釉”等名目,釉薄的甚至像卵膜那樣。

鈞窯紅斑壺

元代燒制,高23.5厘米。

中恒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05年拍賣,成交價1.98萬元。

該壺口沿一周呈醬褐色,圈足部露胎。壺壁為天藍色釉,釉色淡雅,腹部綴以玫瑰紫釉彩斑。

凡罩了一層釉的稱為“一道釉”,顏色屬于青、黃、紅、黑的叫做“純色釉”,如果是白色的則叫做“本色釉”。古瓷中釉質厚的猶如堆脂,稱為“密淋釉”。古瓷掛釉到底部,往往像蠟淚,任其滲出,稱為“鼻涕釉”。還有掛釉時沒有到底而露出胎骨的,露出部分太多的叫“露胎”,露出少的叫“縮釉”。釉內顯現粗紋垂而直下的,看上去不平、摸上去平滑的稱之為“淚痕”。像屈曲的蟠龍一樣的,稱為“蚯蚓走泥印”。如果釉中出現藍斑,斑大的叫做“霞片”,斑小的稱作“星點”。如果釉面摸起來不平,很像結痂初落的,稱為“疙瘩釉”。還有釉汁中含有很細的黑點而稍為凹下的,稱為“麻瘌”。

明代祭紅瓷器的釉汁較厚,其形狀像一種木紋,尖峰重起又好像疊浪,看上去像云霞一樣而且深沉,被叫做“雞翅木紋”。還有一種祭紅,紅色釉中露出白色的釉,且微微凸起,像魚、蝶等形狀,叫“露骨”。還有的像抹紅一樣的釉,但要虛,像是專門在中間留出空白,很像陰文的花紋,叫做“蓋雪雞翅”。雞翅、露骨、蓋雪這幾種釉,都是釉中奇特的品種。

釉汁中凹而縮的現象叫“棕眼”,也叫“鬃眼”。淺大而滋潤的棕眼叫“橘眼”,隱含黑點而不凹下的叫“犀塵點”。形較大而微發老米色的叫“褐斑”,內中有黑點的叫“塵星”,有小沫如同水泡的叫“泡沫星”,沒有泡沫而含有水暈的叫“水浪”。塵星周圍的暈斑呈黃色的叫“鷓斑”,又叫“兔毫”。

釉中最珍貴的是寶石釉,寶石釉包括紅、綠、藍、紫等各種不同顏色。人們認為只有紅色的是寶石釉,其實它包括綠、藍、紫各種顏色。在寶石釉的品種中亮釉是最珍貴的,它透明如鏡,滋潤如玉,紅如雞血,透明的如石之凍,就像《博物要覽》所說的“鮮紅寶石”那樣。亮釉又叫“玻璃釉”,是薄釉。寶石釉也有釉厚的,但比起薄釉來其價值就差一點了。

霽藍金彩皮球花賞瓶

清宣統年間燒制,高39.5厘米。

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2005年拍賣,成交價12萬元。

賞瓶是皇帝專門用來賞賜功臣的瓷器。該瓶造型別致,底釉均勻,金色的皮球花非常雅致。

釉汁翠地,上有細碎的紫斑像魚籽或雞翅木的紋理,稱為“均釉”。

紫黑色的釉上面布滿星點,其光澤就像鐵一樣,稱為“鐵銹花”。星點痕跡稍稍發長,其光澤閃爍不定的叫做“蝗股紋”,也稱為“炸蜢腿”,還叫做“蜻蜓翅”,都是形容它像某種東西。紫黑色釉的瓷器,假如沒有上述諸種紋理,就沒有了觀賞價值。

雞油黃釉盤(一對)

清雍正年間燒制,直徑14.6厘米。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05年拍賣,成交價25.3萬元。

這一對盤子造型規整,內外均施黃釉,釉色純正嬌嫩,外壁暗刻纏枝蓮紋,底部有“大清雍正年制”雙圈楷書款。

混合五色的釉,其紋絡繚繞紛綸,很像五色瑪瑙,又像海濱文蛤的殼,叫“混釉”,又叫做“云釉”,意思是說它猶如云蒸霞蔚一般。這種釉多用來燒制小瓶一類的東西。

乾隆時期有專門模仿各種木制器物的瓷器,遠處看和木器一模一樣,可實際上是瓷器,叫做“仿木釉”。有仿造漆器的,叫“仿漆釉”。有仿制景泰藍的,叫“仿景泰釉”。此外,還有玳瑁釉、石釉、花釉等,猛然一看一點都不像瓷器,仔細觀察才知道是瓷器。這些都是釉質變化而產生的神奇效果。

瓷器上的釉有紋絡的稱為“開片”,有大開片和小開片的差別。大開片紋絡稀疏的叫牛毛紋、柳葉紋、蟹爪紋;小開片紋絡細碎的叫魚子紋。這些都是以與它相似的東西來命名。開片有自然和人為兩種情況。自然開片是因為年代久遠而釉質漸漸內裂而成為片紋;人為的開片是燒制的時候配上藥料燒成的。開片從宋代的哥窯開始,其后各代都因襲仿造。開片仿造哥窯瓷器且質地粗糙的,稱為“冰紋”。大開片而瓷色發紅的,稱為“格瓷”。器小而開大片,或者瓷器大而開小片的瓷器都是非常寶貴的。近代以來,人們不重視哥窯的開片,卻非常珍視郎窯的開片,這大概是因為開片瓷器都以摸上去沒有痕跡的為上品。

通過觀察瓷器的底部來辨別它們的年代,這是瓷器鑒賞家必須具備的能力。宋、元瓷器的底部大多露胎。明代瓷器有落款的,其底部必然掛釉,沒有落款而露胎的也很多,康熙、雍正時期仿制的明代瓷器也是這樣。如果露胎且有印字題款的,這是過去不被重視但現在稀罕的東西。底部題款的地方有釉而外邊沒釉的瓷器,明代及康熙時期也有生產。如果是有釉而無款的瓷器,應當仔細辨認釉質的新舊。顏色微黃的叫米湯底;底色稍黃而像烙痕的叫炒米底;底色近似豆青的叫蘋果底。自從款字興起以后,底露胎的瓷器已經越來越少了。

古代瓷器的底部常常有釘痕,這是因為古人考慮得不夠周到,在燒制瓷器時用鐵釬支著瓷胎的底部放入窯中燒制,燒成后撤去鐵釬在底部留下來的痕跡。還有一種瓷器,其底部露胎但印有花紋,有的花紋像花的形狀,有的花紋像某種東西的形狀,也有的花紋很深,像釘痕而作轆轤形狀,這些也是古代瓷器的特征。如果是螺旋紋,則是明代瓷器常有的現象。清代初年底部掛釉的瓷器也常有螺旋紋。

用從淺到深幾種青色混合使用繪制成紋飾的瓷器稱為“青花”;用五彩顏料繪制成花紋的,叫做“五彩”;繪制成三種顏色花紋的,稱之為“三彩”;底色是彩色而又畫上彩花的,稱之為“夾彩”;先在瓷器上勾勒圈欄,然后在其內繪上花紋、其外填上色彩或錦文的,稱為“開光”;用黑、白等顏色作底色而繪有綠、黃、紫三色圖案的,稱為“素三彩”;因窯變而呈現紅、綠、紫三種顏色的,叫做“天然三彩”;里、外都有花紋的,叫做“兩面彩”;用濃厚的彩色軸敷在上面微微凸起的,稱為“硬彩”。粉彩又叫“軟彩”,意思是釉為彩色而略微有點淡,好像用粉勻過。

此外,還有所謂的“豆彩”。究竟“豆”字如何書寫、作何解釋,每個人的說法都不一樣。有的人說:“豆彩者,大抵雜彩紋,獨以豆青一色占其多數,故純色者曰豆青,雜以他色者曰豆彩。”還有的人說:“‘逗彩’者,言其彩色碎點,姘逗而成者也。”又有人說:“‘斗彩’者,言雜彩鱗比,若斗者之爭競激烈也。”這是因為古代瓷器沒有專業書籍,店鋪的商人隨意起名而導致。瓷器的專業名詞很混亂,豈止是一個豆彩瓷器的問題。

青、黃、赤、白、黑統稱“五彩”,是概括的說法。由于顏色的深淺不同,相互衍生,相互嬗變,顏色的種類已經多得不可名狀。像紅色,其種類不下百種。其次是青色,青衍生為綠與藍,這三者加起來不下數十種。黃色衍生出來的顏色種類比較少,但也有十多種。黃與綠的范圍,時常有出入。黑色衍生出來的顏色最少,只有幾種,因為黑色是很難變化的顏色。白色也有幾種。

在這里,把最常見的瓷器顏色加以系統分類如下:

紅色的種類有祭紅、霽紅、積紅、醉紅、雞紅、寶石紅、朱紅、大紅、鮮紅、抹紅、珊瑚、胭脂水、胭脂紅、粉紅、美人祭、豇豆紅、桃花浪、桃花片、海棠紅、娃娃臉、美人臉、楊妃色、淡茄云、豆均紫、茄皮紫、葡萄紫、玫瑰紫、乳鼠皮、柿紅、棗紅、橘紅、礬紅、翻紅、肉紅、羊肝、豬肝、蘋果青、蘋果綠等。

青色的種類有天青、東青、豆青、梨青、蛋青、蟹甲青、蝦青、氈包青、影青、青花、夾紫、新橘、瓜皮綠、哥綠、果綠、孔雀綠、翠羽、子母綠、菠菜綠、鸚哥綠、秋葵綠、松花綠、葡萄水、西湖水、積藍、灑藍、寶石藍、玻璃藍、魚子藍、抹藍、海鼠色、鱉裙褐、綠粉色褐等。

黃色的種類有鵝黃、蛋黃、蜜蠟黃、雞油黃、魚子黃、牙色、淡黃、金醬、芝麻醬、茶葉末、鼻煙、菜尾、膳魚皮、黃褐色、老僧衣等。

黑色的種類有黑彩、墨彩、烏金、古銅、黑褐、鐵棕等。

白色的種類有月白、魚肚白、牙白、填白等。

以上一共有八大類顏色。但人們通常把紫色看成是紅色的變色,藍綠為青色的色變,所以都算在原色之內,仍算作五種顏色。

中國瓷器的顏色從來都沒有什么固定的名稱,即使帝王宮廷內的各種瓷器,也都是以其式樣、品種加以注冊,并不用顏色作名稱。現在所有瓷器顏色的名稱,大多出自商人之口,隨意稱呼,既未經專家認定,又沒有專門的書籍記載,多年以來只憑口傳,導致出現以訛傳訛的現象,出現了一些毫無意義的詞語。瓷器的術語中有很多都是難以理解的,也是因為這個緣故。上面所講述的五彩的各種顏色,其中用實物來命名的,自然可以得知其顏色的概念,其他的如果不解釋就不容易明白。現將比較特別的名詞簡單解釋如下:

祭紅,色彩深紅,像剛剛凝固的牛血。但祭紅的名稱究竟怎樣書寫,有什么意義,人們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宣德帝發明了祭紅,是為祭郊壇的用品所創制出來的顏色。各種顏色的名稱,大多是描述實物的性狀而使用的名字,絕對沒有以用途來命名顏色的。如果祭祀所用的紅色名叫祭紅,那么吃飯、喝茶所用的紅色器具就應該叫做飯紅、茶紅,這可能嗎?而且祭祀用的瓷器可以限制顏色加以區別,但不會用限制顏色的深淺來區別。也就是適合用紅色祭器時,只要是紅色器具都可以使用,怎么能夠限定用某種深淺程度的紅色呢?這種說法很明顯是荒謬的。

胭脂紅地軋道粉彩花卉紋盤

清乾隆年間制作,直徑15.5厘米。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2005年拍賣,估價18萬-22萬元。

該盤外壁施以胭脂紅地,作軋道上彩繪,此修飾技法初用于乾隆朝的琺瑯器上。盤內施松石綠釉。器型規整,精湛的畫工技法,無不體現出皇家貴族的莊重典雅之氣韻。

這是因為世俗有這樣的說法,而文人為了有個合理的說法牽強杜撰,怎么知道越追求合理卻越不合理。前人已經感覺到這種說法不合理,所以有寫成霽紅的,與朝霞的霽色相似。可朝霞的霽色有牛血那么紅嗎?這更加不合理了。又有寫成積紅的,更沒有意義。也有寫成雞紅的,說像雞血的紅色,似乎有點道理。也有寫成醉紅的,就不知道為什么這么叫了。

祭紅中有寶石釉的,叫做寶石紅。朱紅色的,即朱砂中的紅色。祭紅中不上寶石釉的,稱為大紅;比大紅色顏色稍淡的,稱為鮮紅;比鮮紅稍淡的,稱為抹紅。抹紅的釉質薄如脂水,其微黃的叫珊瑚。

瓜皮綠釉大碗

清乾隆年間燒制,直徑18.5厘米。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05年拍賣,成交價5.72萬元。

該碗釉色鮮艷,是乾隆官窯瓷器的精品,口有沖。底部有“大清乾隆年制”款。

胭脂水這種顏色的瓷器發明于雍正時期,乾隆時繼承來下來,因它的釉色酷似胭脂水而得名。剛開始制作的胭脂水瓷胎極薄,里釉極白。因外釉的顏色所映照,所以呈現粉紅色。乾隆所制的胭脂水瓷器的瓷胎逐漸加厚,顏色略微發紫,里釉特別白。

美人祭是祭紅中淡而艷的瓷器顏色,“美人霽”是它的俗稱,從雍正朝開始制作。康熙時期只有蘋果綠,并沒有所說的美人祭。因為有人把美人祭當成蘋果綠,所以略加補充。

豇豆紅是由祭紅變化而來,因為其顏色像豇豆色,所以這樣叫它。豇豆紅釉中大多帶有綠苔點或大片綠斑。也有純紅的,上面題康熙款的很多。如果是雍正款的,則它的釉與豇豆紅一樣,人們經常以“雍正祭紅”稱呼它。豇豆紅瓷器中顏色發黯的,俗稱“乳鼠皮”,價值很低,其顏色稍微深一點接近云豆色,發紫接近茄皮的顏色。豇豆紅之所以珍貴,在于它的顏色瑩潤無比,若鮮若黯,有一種難以形容的美妙。

瓷器中的粉紅是鮮紅的變化色,也就是祭紅中最淡的,又叫娃娃臉、牡丹、芍藥,桃花片、海棠紅,這些都是形容它色彩的艷麗。朱紅的顏色像正朱色,康熙、乾隆時的制品顏色鮮明奪目,以后生產的則像抹紅。其釉質極薄,摻入夾彩,乾隆間生產的這種瓷器最多。其間又有柿紅、橘紅、棗紅的區別。橘紅與朱紅的區別很小。抹紅帶黃的又叫做“杏子衫”,是珊瑚色的一種,釉質極薄,乾隆時期出產的這種瓷器最精美,以后制作的幾乎像把釉涂在上面一樣。至于羊肝、豬肝色,就沒有必要討論輕重了。因為紅色變化很多,現在所看重的只偏重于祭紅。

天青色瓷器在北宋時開始制作,出自柴窯遺傳下來的技術。從宋到明,每個朝代都有制作。到了清代康熙、雍正年間,天青色瓷器達到完美的境界,幽雋淡永,兼而有之。康熙初年的天青瓷器,釉質極厚而顏色稍微發青,釉色混融在一起像魚胸的顏色。到康熙末年,則釉略混而色彩略微帶點藍色。雍正時的天青,其釉略混,顏色幾乎與天藍色沒有什么區別,但落款為“成化”二字。從康熙到乾隆,無論天青色、天藍色,其釉質都很厚,而且光潤如新。乾隆以后,釉混而且發粗,因而和魚胸色相差得就很遠了。

豆青、豆綠二種顏色的瓷器,宋代哥窯、弟窯生產的最好。哥窯大多生產豆綠色瓷器,而弟窯豆青色數量比較大,這些瓷器都滋潤瑩潔,非常精美。弟窯生產的瓷器流傳的比哥窯要多,明、清所仿制的宋代民窯瓷器中以弟窯的數量居多。雍正時的仿制品商人稱為“果綠”。明代以前生產的豆青色瓷器微現黃色,清代仿制的則近似綠色。

顏色像西瓜皮的叫做瓜皮綠;綠色較深的是孔雀綠;稍黃的是蟹甲青。深綠的有眼的,稱為“新橘”,是橘子還沒有發黃時的顏色。接近黑色的是鱉裙,即俗稱的“王八綠”。葡萄水色像新長出來的葡萄的顏色。西湖水、松花綠兩種顏色很相近。淡綠微黃的名叫“秋葵綠”。青而且和蝦肉色接近的叫“蝦青”。上述各種顏色都比較新奇,非常珍貴。至于顏色接近淺藍的鸚哥綠,與含黃色較多的梨青,則都比較平常。

雞油黃釉瓶

清雍正年間燒制,高27.5厘米。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04年拍賣,成交價27.5萬元。

該瓶頸部以突起兩道弦紋為飾,肩以下漸收,近足部突起一道弦紋,足部微外撇,整體造型秀美挺拔。通體施雞油黃釉,釉質薄而均勻,釉色嬌艷喜人。

藍色中最著名的是積藍和灑藍兩種,都是較深的藍色。積藍又叫“霽藍”,是將藍色與釉水融和后掛在瓷釉之上;灑藍是先上一層白釉,然后上一層藍色,再上一層薄釉。所以,灑藍的釉比積藍的釉薄,而顏色則大致相同。

青色瓷器中顏色較濃的稱為“天藍”;藍色較淺而接近于綠色的叫“翠藍”。深藍而有芝麻星的叫“魚子藍”,是說形狀和魚籽相似,并不是說它的顏色和魚籽相同,這也是瓷器術語中用詞不合理的名詞。至于紫、藍混合在一起而釉質尤其濃厚的,叫“氈包青”,這也是不準確的名詞。

宣德瓷器中的黃色,色深如同蜜蠟,人們都很喜歡它,稱為“宣黃”。到嘉靖年間,開始制作黃色夾青花色瓷器,像魚籽色但要深,稱為“雞油黃”。康熙以后,人們非常看重淡黃色瓷器,統稱“蛋黃”。色彩稍深的稱做“熟蛋黃”,顏色稍淺的稱為“生蛋黃”。如果其中加入黑、綠二色,則叫“茶葉末”。

茶葉末色瓷器起源最早,分為純正的茶葉末色和不純正的茶葉末色。不純正的茶葉末色,有的偏于黃,有的偏于綠。純正的茶葉末色像是把茶葉研成細末,然后摻合在釉中一樣,顏色古雅肅穆,適合賞玩。其黑色稍濃且有黃色碎點圍繞于瓷器足部四周的,稱為“鱔魚皮”,像鼻煙、菜尾、老僧衣,其實都是茶葉末色的變體,鼻煙最濃,菜尾較淡。至于像黃、黑、紫相混雜而成斑點的,則稱為“虎皮斑”,在過去特別流行,如今則不足珍貴了。

用紫、黃、綠三色繪成花紋的瓷器稱為“素三彩”,底色是黑色的最珍貴。也有淺黃、淺綠等為底色而花為深黃、綠色的,也有間露白地的,甚至只有黃、綠二色的,估計是將底色算上一共為三種顏色。也有綠套綠、黃套黃,在顏色深淺不同的地方顯出層次,所以有時實際上是四五種色彩,但是也叫素三彩。

素三彩花卉菱形瓶

清代燒制,高20厘米。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05拍賣,估價1萬-2萬元。

“素三彩”是因釉色中沒有紅彩而得名,最早起源于明成化年間。清代以康熙瓷中的素三彩最為著名。

彩瓷中黑彩與墨彩難以分辨。黑彩是就實際底色而言,墨彩是就描繪的圖案而言。凡是黑地而花紋為五彩或三彩的,都稱做“黑彩”。墨彩則是指用淡墨把花紋描繪在白地上而言。墨彩是普通瓷器,價值一般,而黑彩的價值卻極其高昂。素三彩中兼有黑彩的瓷器,是不同尋常的精品,五彩兼黑彩的瓷器要差一點。黑彩瑩亮光滑的稱為“烏金”;茶葉末加入深黑的稱“古銅”;接近古銅但是顏色深紫的叫“鐵銹”;花茄紫加入深黑的叫“鐵棕”;墨彩彌漫全體的叫“墨褐”。以上的都是黑彩、墨彩演變出來的種類。

白色瓷器中顏色最淡的叫“月白”、“魚肚白”;略帶黃色的叫“牙白”;略帶紅色的叫“蝦肉白”;粉料堆填瓷上再蘸釉汁的叫做“填白”。

在瓷器上題寫落款開始于宋代。宋代瓷器上有的有“內府”二字,有的有“政和年制”字樣。至于鈞瓷,則底部有一、二、三、四、五、六等數目字。這些雖然不像以后的瓷器題款那樣有規律,但也可以說是題款的開端。

元瓷只是官窯瓷器有“樞府”二字的落款。民窯瓷器很少有落款,就是有落款也不掛釉,只是在器底隨意刻成,有的可以辨認,有的不可以辨認,看起來比較模糊。也經常有把落款刻成花紋和轆轤形的,但絕對沒有以年號作為題款的。

明代瓷器的題款比起以前有很大的進步,其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凹雕款字而掛以黑釉的,有印花的,有繪花的,有雕花的。最奇特的是永樂窯瓷器底部繪有獅子滾球圖案,球內藏有題款,非常罕見。其次則是嘉靖官窯瓷器底部的題款,有寫作環形的,又有在瓷器的中心寫字的,也很特別,不容易遇到。明代瓷器的題款大多是“某某年造”,用“制”的很少。清代則全部用“制”字,用“造”字的反而很少。有人說“造”與“肇”的讀音相同,是避諱清帝的姓。

題款的位置,一般是在底足內中間位置。如果是高足的器具,則在足內層的邊際或者在足外層邊際題寫,都是橫款。還有題在器口上或腰腹上的,也是橫款。據考證,橫款開始于明代中葉,到了清代嘉慶時被豎款取代。清代瓷器的款字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可以說是登峰造極。下面分別說明:

順治時期只在短時間內開窯燒制,瓷器數量最少。其上的落款字體都是楷書,其他字體很少見。

康熙時期制作的瓷器款字最多,現匯錄如下:

題款方法有單圈、雙圈、無圈欄、雙邊正方形、雙邊長方形、凸雕等,題款掛釉方法有地掛白釉字掛黑釉、地與字統掛一色釉,形式有白地寫藍字、白地寫紅字、綠地寫紅字等,字體有楷書、篆書、半行半楷、虞永興體、宋槧體、歐王體等,顏色有紅紫色款、天青色款、湖水色款,還有沙底不掛釉而凹雕、天字方欄內寫上不可認識之字,有滿文、回文、喇嘛文等。以上都是文字款。

此外,還有沒有文字但是繪以圖形的,如雙圈、秋葉、梅花、團龍、團鶴、團螭及各種花形、物形等,也有無字、無圖的。

康熙窯有寫“開元年制”四字題款的瓷器,這是模仿古銅器并仍用古銅原款的;還有書“景德康熙年制”六字款的,是康熙時的普通瓷器。

五彩麻姑獻壽圖盤

清康熙年間燒制,直徑40厘米。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2005年拍賣,估價25萬-35萬元。

該盤為康熙六十壽辰時所制,傳世品非常稀少。康熙年間,所燒制的瓷器許多落款為“成化”,該盤底部的落款即“大明成化年制”雙圈六字楷書款。

雍正時的瓷器款識形式比康熙時的要少,計有六字雙圈、四字無邊欄、四字方邊、六字凹雕、四字凹雕、六字單圈、雙邊正方形、雙邊長方形、地掛白釉字掛黑釉、地與字統掛一色釉、白地紅字、白地藍字、楷書、篆書、虞永興體、宋槧體、圖書款、方欄內不可識之字、滿文、回文、喇嘛文等各式文字款。此外,也有各種花形物形等圖形,其種類大體與康熙窯相同。

題款用花形、物形的,康熙、雍正這兩個時期的瓷器最多。因為康熙、雍正這兩個時期內,都曾有過一段時間禁用題款,但時間都不長,以后又恢復使用。花形、物形的款識多是此時出品。這是由于明代御用瓷器的花物形款開始被人們看重,所以康熙、雍正兩朝承襲下來。

康熙、雍正時期仿制的明代各種瓷器大多使用原款,康熙時仿制的瓷器題款大多寫“宣德”,雍正瓷器大多題寫“成化”。這是不想掠古人之美,并非有意冒充。

乾隆朝的題款又稍有不同。計有六字雙圈、六字單圈、六字無邊欄、四字方邊雙形、正方形凹雕、地與字統掛一色釉、白地藍字、白地紅字、綠地紅字、綠地黑字、楷書、篆書、歐王體、宋槧體、宋體書、圖書款、沙底不掛釉、凹雕、滿文、回文、喇嘛文、西洋文等各式文字款。此外,也有印花、團花等圖像形式的題款,也有全無題款的。

嘉慶、道光以后制作的瓷器,大多沿襲此前的題款樣式,有減而無增,所以沒有必要記敘。

清代瓷器中有的只題寫“大清年制”四字,這是肅順當政時所制的瓷器。當時肅順勢力很大,謀劃篡位,燒制瓷器的監督官考慮到馬上會有改朝換代的事情發生,所以空缺朝號來取悅于肅順。

清代瓷器中的落款,有的用堂名或齋名,大部分都是用楷書。制作這些物品的人有四類:一是帝王,二是皇親國戚,三是名士和達官貴人,四是著名的工匠等。下面分別介紹如下:

屬于帝王的,康熙時有乾惕齋、中和堂,乾隆時有靜鏡堂、養和堂、敬慎堂、彩華堂、彩秀堂、古月軒等,都是內府堂名。

屬于皇親國戚的,康熙時有拙存齋、紹聞堂,雍正、乾隆時有敬畏堂、正誼書屋、東園、文石山房、瑤華道人、紅荔山房、友堂、浴硯書屋,乾隆、嘉慶時有寧靜齋、寧晉齋、寧遠齋、德誠齋,嘉慶、道光時有慎德堂、植本堂、行有恒堂、干硯齋、竹主人、文甫珍玩等,都是皇親王爺的制品。另外,康熙時有深珍藏,乾隆、嘉慶時有略園、荔莊、坦齋、明遠堂、百一齋,道光時有聽雨堂、惜蔭堂等,在當時很有名,可惜不知道是誰主持制造的,現在已經無法講清其原委。

屬于名士達官的,乾隆時有雅雨堂廬,是雅雨的舊物;玉杯書屋,董蔗林所制;聽松廬,是張南山制作的。

屬于著名工匠的,則有寶嗇齋、陳國治、王炳榮、李裕元等,都是良工巧匠之中著名的,所以以姓名來代題款。

清末有“大雅齋”三字款的瓷器,是孝欽皇后的制品,似乎不屬于前四者之中,而另屬于一類。

紅地描金花卷壽字紋六方花盆(一對)

清代中期燒制,直徑23.8厘米。德國納高國際拍賣公司2005年拍賣,成交價8.096萬元。

這對花盆連如意足座,原來是瑞士Jurgen L.Fischer私人收藏品。底款為金色的“慎德堂制”楷書款。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南县| 永城市| 凤台县| 清徐县| 永昌县| 汝南县| 双峰县| 庆阳市| 松滋市| 岑溪市| 云浮市| 花垣县| 沙雅县| 罗江县| 始兴县| 隆化县| 任丘市| 德保县| 曲沃县| 屏东县| 浠水县| 三明市| 乌鲁木齐市| 巴楚县| 瑞安市| 吉水县| 华宁县| 章丘市| 瓦房店市| 明溪县| 五台县| 古丈县| 寿阳县| 涟水县| 重庆市| 平山县| 专栏| 长阳| 鲜城| 梅河口市| 廊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