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你不可不知的文學大家(8)
- 你不可不知的文學典故
- 文淵主編
- 4928字
- 2016-08-16 16:48:16
在文學方面,李贄提出的“童心說”,主張創作要“絕假還真”,抒發己見。李贄旗幟鮮明宣稱自己的著作是“離經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殺不可去,頭可斷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縮。李贄在詩文寫作風格方面,也主張“真心”,反對當時風行的“摹古”文風,他的這一傾向,對晚明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湯顯祖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海若,又號若士,晚號繭翁,別署清遠道人,臨川(今屬江西)人,是明代著名戲曲作家,在中國和世界文學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12歲時詩作即已顯出才華。34歲中進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萬歷十九年(1591),作著名的《論輔臣科臣疏》,批評神宗朱翊鈞即位后的朝政,抨擊宰輔張居正和申時行,因而被貶廣東徐聞任典史。萬歷二十六年(1598)棄官歸里。家居期間,心情頗矛盾,后逐漸打消仕進之念,專事寫作。
湯顯祖的戲劇創作現存主要有五種,即“玉茗堂四夢”(或稱“臨川四夢”)及《紫簫記》。“玉茗堂四夢”即《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這四部作品中,湯顯祖最得意的,影響最大的當數《牡丹亭》。
在文學創作上,湯顯祖強烈抨擊當時左右文壇的前后七子“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主張,認為“漢宋文章,各極其趣”。他還強調文章之妙在于“自然靈氣”,不在步趨形似之間。他的這些主張對后來高揭反擬古旗幟的公安派有一定影響??梢哉f,在反擬古派過程中,湯顯祖是從李贄、徐渭到以袁宏道為首的公安派之間的重要人物。
湯顯祖詩作,早年受六朝綺麗詩風的影響,為了對抗“詩必盛唐”,后來寫詩又曾追求宋詩的艱澀之風,但他的這些創作實踐并不足以和擬古派相抗衡。其古文長于議論,頗有“好辯”特色。他的書信寫得很富感情,文筆流利,為后人所推崇。他還長于史學,修訂過《宋史》,惜未完稿。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荊州公安(今屬湖北)人。明代文學家,“公安派”主帥,與其兄袁宗道(1560—1600)、弟袁中道(1570—1623)合稱為“公安三袁”。
袁宏道始終無意于仕途,萬歷二十年(1592)就中了進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訪師求學,游歷山川。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游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記,如《虎丘記》、《初至西湖記》等。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險登臨。他一生創作了大量山水游記,這些山水游記信筆直抒,不擇筆墨。寫景獨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悅性。語言清新流利,俊美瀟灑,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
針對前后七子字摹句擬,制造贗鼎偽觚的風氣,袁宏道強調,創作要充分發揮自己個性,不要從人腳跟,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筆”(《小修詩序》)。他把死學古人的做法斥之為“糞里嚼渣”、“順口接屁”、“一個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與張幼宇書》)。他強調文學要“真”,要有真知灼見、真情實感,要從“假人假言”、“文以載道”的封建文學觀中解放出來。這種尊重個性、要求解放,反對傳統的文學主張,使他的創作充滿著由儒、道、禪混合的自由放縱思想。
錢謙益
錢謙益(1582—1664),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清初詩壇的盟主之一。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進士,他是東林黨的領袖之一,官至禮部侍郎。在明末作為東林黨首領,已頗具影響。后降清,仍為禮部侍郎,但很快他就告病歸,與反清勢力保持聯系。他在明朝時的詩作收入在《初學集》,入清以后的詩作收入在《有學集》,另有《投筆集》是晚年之作,多抒發反對清朝、恢復故國的心愿。乾隆時,他的詩文集遭到禁毀。
作為詩人,錢謙益開創了清一代詩風。論文論詩,反對明代“復古派”的模擬、“竟陵派”的狹窄,也不滿“公安派”的膚淺。他一面倡“情真”、“情至”,以反對模擬;一面提倡學問,以反對空疏。所以錢謙益的文章,常把鋪陳學問與抒發思想性情糅合起來,縱橫曲折,奔放恣肆,其意圖是將文章的內涵與文采結合起來。
從具體作品看,他的作品雖內容比較駁雜詼詭,但規模闊大,足以轉變明文的衰微格局,振作明末清初的文風。他的詩初學盛唐,后廣泛學習唐宋各名家,轉益多師,不拘一格。他學杜甫、元好問詩以樹骨力;學蘇軾、陸游詩以行氣機;學李商隱、韓偓詩以運用詞藻與比興,加上他才學兼資,藻思洋溢,往往寫成龐大的組詩。明亡后的詩篇,寄寓滄桑身世之感,哀感頑艷與激楚蒼涼合而為一,尤有特色。
徐霞客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明朝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受耕讀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學,博覽群書,尤其鐘情于地經圖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當朝游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他的足跡遍及今16個省、市、自治區。他不畏艱險,曾三次遇盜,數次絕糧,仍勇往直前,嚴謹地記下了觀察的結果。直至進入云南麗江,因足疾無法行走時,仍堅持編寫《游記》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萬字的《徐霞客游記》。
他經三十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這本書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游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
金圣嘆
金圣嘆(1608—1661),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嘆。一說本姓張,名喟,吳縣人。清初文學家、文學批評家。
金圣嘆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學批評,其評點注重思想內容的闡發,往往借題發揮,議論政事,其社會觀、人生觀灼然可見。同時,他提出了較為系統的小說、戲曲創作理論,其文學理論及批評業績為我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作出了特殊貢獻。他強調小說要“因文生事”,而又非任意杜撰,要遵循生活的邏輯;同時又提出了以塑造人物性格為中心的文學理論批評的觀點和方法。他還總結出了諸如倒插法、夾敘法、草蛇灰線法、綿針泥刺法、弄引法、獺尾法等全新的創作方法與批評方法。有詩集《沉吟樓詩選》傳世。
金圣嘆在評點的同時,也對原作加以修改,除詞句外,還作了全局性的刪削。他判定《水滸傳》后五十回是羅貫中“橫添狗尾”,故盡行砍去,自稱得“貫華堂古本”無續作,又偽造施耐庵序于前,遂成今傳的七十回本,又斷言《西廂記》第五本非出王實甫之手,也是“惡札”,故截去而以《驚夢》收尾。
黃宗羲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南雷,尊稱為南雷先生,晚年自稱梨洲老人,學者稱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黃宗羲學問極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與顧炎武、王夫之并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清初三大儒”;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稱為“清初五大師”。黃宗羲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
19歲的黃宗羲進京為父訟冤,并在公堂之上出錐擊傷主謀,追殺兇手,明思宗嘆稱其為“忠臣孤子”。黃宗羲歸鄉后,即更加發憤讀書,又從學于著名哲學家劉宗周,得蕺山之學。清軍入關后,黃宗羲召集里中子弟數百人組成“世忠營”參加反清戰斗,達數年之久,失敗后返鄉閉門著述,清庭屢次征詔,皆辭免。
黃宗羲在哲學和政治思想方面,從“民本”的立場來抨擊君主專制制度,堪稱是中國思想啟蒙第一人。他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訪錄》一書,其他主要著作有《明文?!?、《明夷待訪錄》、《四明山志》等,今人編者《黃宗羲病全集》。
李漁
李漁(1611—1680),原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中年改名李漁,字笠鴻,號笠翁。明末清初著名戲曲家。李漁年輕時組建家庭戲班,常年巡回于各地為達官貴人作娛情之樂,收入頗豐,這是李漁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個階段,同時也是李漁文學創作中最豐產的一個時期,《閑情偶寄》一書就是在這一段內完成的。其后隨著戲班兩個臺柱的相繼離世,支撐李漁富足生活的家庭戲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漁的生活從此轉入了捉襟見肘的困頓之中,經??颗e貸度日。公元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漁于貧病交加中泯然去世。
李漁一生的著作主要有《閑情偶寄》和多種戲曲,因而世人大多視李漁為劇作家。其主要著作有《凰求鳳》、《玉搔頭》等戲劇,《肉蒲團》、《覺世名言十二樓》、《無聲戲》等小說。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字錫鬯,號竹垞,晚號小長蘆釣魚師,又號金風亭長。清代詞人、學者。秀水(今浙江嘉興)人??滴跏四辏?679)舉科博學鴻詞,以布衣授翰林院檢討,入直南書房,曾參加纂修《明史》。其學識淵博,著述甚豐。
朱彝尊對作文、考據都很擅長,詩歌工整雅健,與當時王士湞南北齊名。他是清初一大詞派的開創者,以他為代表的浙派(一稱“浙西派”)和以陳維崧為代表的陽羨派,在詞壇并峙稱雄。他經過八年努力,于1678年輯成《詞綜》。此書選取唐、五代、宋、金、元詞660家,2250多首,至今仍是中國詞學方面的一種重要選本。
朱彝尊認為詞要“醇雅”,不要多“硬語”、“新腔”,并奉姜夔、張炎為詞壇正宗,認為詞具備“辭微旨遠”的特點,言辭之中,要蘊含深刻的情感,這種論調在當時原是有為而發,所以他的詞也有一些寄托興亡之感的。其所作的詞現在四種,共7卷,500多首,都已收入《曝書亭集》。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族,滿洲正黃旗,為武英殿大學士明珠長子,康熙十五年進士,清初著名詞人。
納蘭性德少聰穎,讀書過目即能成誦,繼承滿人習武傳統,精于騎射。在書法、繪畫、音樂方面均有一定造詣。但最大的成就是在詞上。他的詞清新婉麗,獨具真情銳感,直指本心,哀感頑艷,有南唐后主遺風,其詞出版后產生過“家家爭唱”的轟動效應,他也被譽為“滿清第一詞人”、“第一學人”,清家詞話和學者均對他評價甚高,王國維贊他:“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納蘭性德與朱彝尊、陳維崧、顧貞觀、姜宸英、嚴繩孫等漢族名士交游,一生著作頗豐,有《通志堂集》20卷、《淥水亭雜識》4卷,《詞林正略》;輯《大易集義粹言》80卷,《陳氏禮記說補正》38卷;編選《近詞初集》、《名家絕句鈔》、《全唐詩選》等書,筆力驚人。
方苞
方苞(1668—1749),字鳳九,又字靈皋,晚年號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是桐城派散文的創始人,與姚鼐、劉大櫆合稱“桐城三祖”。著有《望溪先生文集》。方苞自幼聰明,4歲能作對聯,5歲能背誦經文章句。其治學宗旨,以儒家經典為基礎,尊奉程朱理學,日常生活都遵循古禮。為人剛直,好當面斥責人之過錯,因此受到一些人的排擠。
他首創“義法”說,倡“道”、“文”統一,為桐城派散文理論奠定了基礎。后來桐城派文章的理論,即以方苞所提倡的“義法”為綱領,繼續發展完善,形成主盟清代文壇的桐城派,影響深遠,至今仍為全國學術界重視,方苞也因此被稱為桐城派的鼻祖。其主要著作有《周官集注》13卷、《儀禮析疑》17卷、《禮記析疑》46卷、《春秋比事目錄》4卷、《詩義補正》8卷、《文集》18卷、《集外文》10卷等,名篇有《左忠毅公逸事》、《獄中雜記》、《漢文帝論》、《游潭柘記》等。
鄭燮
鄭燮(1693-1766),字克柔,號板橋,一般稱鄭板橋,江蘇興化人,“揚州八怪”之一,中國清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他性格曠達,不拘小節,喜高談闊論,臧否人物。當時即被人稱為“狂”和“怪”。曾任濰縣縣令,書畫史,做官期間得到人民愛戴,后來因得罪官吏而辭官,客居揚州,以書畫營生,縱情山水,常和文人隱士一起飲酒暢游。
他善長書法和繪畫,他的書法獨具特色,折中行書和隸書之間,自稱“六分半書”。又常以畫法入筆,縱橫錯落,整整斜斜,如亂石鋪街,不落前人窠臼,別具一番風味,后人亦稱其書體為“板橋體”。其畫以花卉木石為主,最擅長的是畫蘭和竹,鄭燮很重視自己的創造性,不泥古法,不執己見。剪裁構圖崇尚簡潔,筆情縱逸,隨意揮灑,蒼勁豪邁。
鄭燮深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影響,在文學創作上也主張“理必歸于圣賢,文必切于日用”,“作主子文章,不可作奴才文章”。他的文學創作主要是寫詩和詞,其詩詞喜歡用艱深的詞句,詩歌則更多的是描繪窮苦人民生活,揭露富豪和胥吏的殘暴貪婪。后世稱他的詩、書、畫為“三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