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你不可不知的文學大家(7)

他的著作有《放翁詞》一卷,《渭南詞》二卷。名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廣為傳誦。

楊萬里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南宋杰出的詩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中進士,憂國憂民又性格耿直,因而仕途并不順利,享年80歲,賜溢文節,追贈光祿大夫。

楊萬里學問淵博,才思健舉。他的作品不拘一格,富有變化,既有“歸千軍、倒三峽、穿天心、透月窟”雄健富麗的鴻篇巨制,也有狀物姿態,寫人情意,隨手拈來,卻能曲盡其妙的寫景抒情小詩。其詩風平易自然、構思新巧、幽默風趣、清新活潑,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他又十分注意學習民歌的優點,大量吸取生動清新的口語謠諺入詩,因此,他的作品往往給人純樸自然的感受。如“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愁釘人來關月事,得休休去且休休。”(《竹枝歌》)完全似脫口而出的一首山歌,反映了他向民歌學習的成就。

楊萬里現存的詩篇,有一部分直接抒寫自己的愛國感情及對時政的關懷,也有一些詩作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表達了他對民生的關心及對勞苦人民的同情。這些作品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比較高。但這兩類作品數量并不很多,大部分都是吟詠江風山月的寫景抒情之作和應酬之作。他也有不少抒情寫景的小詩,由于觀察細致深入,描寫生動逼真,感情真摯濃厚,因而意趣盎然,頗能動人。如“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閑居初夏午睡起》)和“霧外江山看不真,只憑雞犬認前村。渡船滿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庚子正月五日曉過大臬渡》)均寫得圓轉自然,清新活潑,極有思致,和那些專門描摹風云月露的詩人走的是不同的道路。

朱熹

朱熹(1130—1202),字元晦,后改仲晦,號晦庵,別號紫陽,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詩人、教育家、文學家。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僑寓建陽(今屬福建)崇安。

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艷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余,感性不足,主要是因為他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

他的代表作有《菩薩蠻》(一)、《水調歌頭》(一)、《南鄉子》、《憶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薩蠻》(一)最有特色,該詞運用回文,每兩句互為顛倒,八句共四對,十分自然和諧,毫不牽強,而且構思精巧,頗有意境。除詞外,朱熹還善作詩,《春日》和《觀書有感》都是他膾炙人口的詩作。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詞人。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漢族。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詞人和愛國者。他與蘇軾齊名,并號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多次提出強兵復國的建議,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反而遭到排斥和貶謫。光復故國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于是他將一腔忠憤發而為詞。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在他的詞中,他不斷重復對北方的懷念。另外,在《賀新郎》、《摸魚兒》等詞中,他用“剩水殘山”、“斜陽正在斷腸處”等詞句諷刺茍安殘喘的南宋小朝廷,表達他對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滿。理想與現實的激烈沖突,構成了辛詞悲壯的基調。辛棄疾在蘇軾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題材范圍,他幾乎達到了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

辛詞和蘇詞都是以境界闊大、感情豪爽開朗著稱的,但不同的是:蘇軾常以曠達的胸襟與超越的時空觀來體驗人生,常表現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這種參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從沖動歸于深沉的平靜,而辛棄疾總是以熾熱的感情與崇高的理想來擁抱人生,更多地表現出英雄的豪情與英雄的悲憤。因此,主觀情感的濃烈、主觀理念的執著,構成了辛詞的一大特色。其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又以豪放為主的獨特詞作風格,被稱為“稼軒體”,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有《稼軒長短句》傳世,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姜夔

姜夔(1155—1221),字堯章,中國宋代音樂家和詞人。別號白石道人,世稱姜白石。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童年失去父母,在漢陽的姐姐家,度過了青少年時期,他愛好音樂文學和書法。成年后屢試不第,奔走四方,過著幕僚清客的生活。

姜夔有憂國憂民之心,對當時的政治表示不滿,支持辛棄疾抗擊金朝統治者的事業。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因為目睹遭到破壞的故土,而生發出來的,因而這些作品,不僅是藝術創作,也是真實的史料。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己創作曲子,他的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有《白石道人歌曲》傳世。

姜夔的詩詞效仿蘇軾、辛棄疾,引詩濟詞。他根據自己對音樂精神的理解,改造唐宋樂譜,使市井俗樂與傳統雅樂的精神相通;他總結化用才學的法度,從眾多的典故中汲取其共同意義,把具體的情感升華為空靈模糊的意趣;他用近俗的題材,表現出雅正的情感。從詞體的特征出發,因勢而利導,隨俗而雅化,將詞的音律、創作風格和審美理想納入一定的法度之中,將原來并無必然聯系的清空、騷雅聯成一體,形成一種新的詞風。南宋江湖詞派的清空騷雅來源于姜夔,《宋詞通論》許為“南宋唯一的開山大師”。有《白石詞》、《白石詩集》、《續書譜》(書法)等著作。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著作有《文山全集》、《文山樂府》,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等。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進士第一名,與陸秀夫、張世杰被稱為“宋末三杰”。文天祥19歲時獲廬陵鄉校考第一名,翌年中選吉州貢士,并隨父前往南宋首都臨安應試。在殿試中,他作《御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宋理宗親拔為第一,也成為權相賈似道門生。

元破南宋后,文天祥被捕入獄。獄中的生活雖然很苦,但是文天祥在獄中創作了大量詩詞,《指南后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他晚年的詩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過零丁洋》、《正氣歌》等作品已成為千古絕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關漢卿

關漢卿(約1229—1241),號已齋叟(一作一齋)大都(今河北安國)人,元代著名雜劇作家,與馬致遠、王實甫,白樸并稱為“元雜四大家”,關漢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據文獻資料記載,關漢卿編有雜劇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出自關漢卿手筆,學術界尚有分歧。其中《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調風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關漢卿的雜劇內容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彌漫著昂揚的戰斗精神,他生活的時代,政治黑暗腐敗,社會動蕩不安,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所以,他的劇作深刻地再現了社會現實,充滿著濃郁的時代氣息。既有皇親國戚、豪權勢“動不動挑人眼,剔人骨,剝人皮”的血淋淋現實,又有童養媳、婢女的悲劇遭遇,反映生活面十分廣闊;既有對官場黑暗的無情揭露,又熱情謳歌了人民的反抗斗爭。慨慷悲歌,樂觀奮爭,構成了關漢卿劇作的基調,后世稱他為“曲圣”。

馬致遠

馬致遠(約1251—1321),字千里,晚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他的年輩晚于關漢卿、白樸等人,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同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他青年時期仕途坎坷,中年中進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晚年由于不滿時政,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死后葬于祖塋。

他的作品有“豪放中顯其飄逸、沉郁中見通脫之風格”。他的雜劇語言清麗,善于把比較樸實自然的語句錘煉得精致而富有表現力。曲文充滿強烈的抒情性和主觀性。馬致遠的散曲,擴大了題材領域,提高了藝術意境。聲調和諧優美,語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備,詞采清朗俊雅,而不濃艷。

馬致遠從事雜劇創作的時間很長,名氣也很大,有“曲狀元”之譽。他的作品見于著錄的有15種,今存《漢宮秋》、《薦福碑》、《岳陽樓》、《青衫淚》、《陳摶高臥》、《任風子》6種,另有《黃粱夢》,是他和幾位藝人合作的。其作品以《漢宮秋》最著名。散曲有《東籬樂府》。小令《天凈沙·秋思》膾炙人口,匠心獨運,自然天成,絲毫不見雕琢痕跡,被譽為“秋思之祖”。有名家評語:“一切景語皆情語。”

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明初文學家。他家境貧寒,但自幼好學,曾受業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等。他一生刻苦學習,元順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但他以奉養父母為由,辭不應召,修道著書。至正二十年(1360),與劉基、章溢、葉琛同受朱元璋禮聘,尊為“五經師”,主修《元史》,官至學士承旨知制造。后因牽涉胡惟庸案,謫茂州,中途病死。

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宋濂與劉基、高啟并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他以繼承儒家封建道統為己任,為文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其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散文或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堅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經師古,強調“辭達”,注意“通變”,要求“因事感觸”而為文,所以他的散文內容比較充實,且有一定的藝術功力。

自明朝起,開私家藏書風氣者,首推宋濂。明朝禮樂制度多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著作有《宋學士文集》、《孝經新說》、《東陽馬生序》等。

唐寅

唐寅(1470—1523),于明憲宗成化六年(1470)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生,故名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唐寅出身商人家庭,自幼聰明伶俐。20余歲時家中連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繼去世,家境衰敗,在好友祝允明的規勸下潛心讀書,29歲參加應天府公試,得中第一名“解元”,30歲赴京會試,卻受考場舞弊案牽連被斥為吏。此后遂絕意進取,以賣畫為生。晚年生活困頓,54歲即病逝。

唐寅創作的詩,約有600余首。其詩風婉華麗,通俗流暢,即興抒懷,以才情取勝。詩文的內容多為揭露社會矛盾,抒發不平之氣,表達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對世態炎涼的感慨,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并且以俚語、俗語入詩,通俗易懂,語淺意雋。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氣橫溢,詩文擅名,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并稱“江南四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清人輯有《六如居士全集》。

歸有光

歸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江蘇昆山人,是“唐宋八大家”與清代“桐城派”之間的橋梁,被稱為“唐宋派”。早年從師于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中舉,后曾八次應進士試皆落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縣)安亭,讀書講學,作《冠禮》、《宗法》二書,世人稱“震川先生”。

明代中葉,王慎中、茅坤、唐順之等人提倡唐宋古文,被稱為“唐宋派”,其魁首實為歸有光。歸有光的文學創作以散文創作為主,繼承歐陽修、曾鞏的文風,與擬古主義者對抗,力矯前、后七子“文必秦漢”之論,并且取得較高的成就,且把家庭瑣事引到古文中來,使散文擴大了表現范圍。使當時的文風有所轉變,對后世也有一定的影響。其散文多為記敘家人之誼,朋友之情,感情真摯,神態生動,風韻悠遠。著有《三吳水利錄》、《馬政志》、《易圖論》、《震川文集》、《震川尺牘》、《震川先生集》等。

李贄

李贄(1527—1602),號卓吾,又號宏甫,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原姓林,名載贄,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舉后,改姓李,嘉靖三十五年為避穆宗載垕(同“厚”)諱,取名贄。李贄早年做官,目睹了朝廷及官員們的腐敗無能,于萬歷八年辭官歸隱。

歸隱后的李贄,主要從事研究、講學和著述。他一生著述頗豐,主要有《焚書》6卷、《續焚書》5卷、《藏書》68卷、《續藏書》27卷、《初潭集》20卷、《李氏文集》20卷等。他曾評點過的《水滸傳》、《西廂記》、《浣紗記》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著名文章有《童心說》、《答以女人學道為見短書》等。他的著作,曾多次遭到禁止和焚毀,但仍繼續流傳于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遥县| 皋兰县| 会昌县| 翁牛特旗| 固安县| 灵台县| 阿拉尔市| 白城市| 景东| 岳普湖县| 德州市| 精河县| 安陆市| 山东| 翁源县| 朔州市| 建湖县| 新宁县| 科技| 临海市| 区。| 栾城县| 高淳县| 始兴县| 措勤县| 海伦市| 华坪县| 日喀则市| 汉中市| 高安市| 胶南市| 高州市| 嘉鱼县| 来宾市| 丹寨县| 定日县| 嵩明县| 海淀区| 手游| 深泽县| 霞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