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發生、發展于印度,傳到中國后,必然存在如何融入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和理論活動中去的問題。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之間有一種張力:后者要用固有的文化觀念同化前者,前者又要用它的獨特元素改變后者。兩者的交互作用塑造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形態。根據中國人對佛教的理解以及接受程度的高低,馮友蘭把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分成三個歷史階段:第一階段稱為格義,第二階段稱為教門,第三階段稱為宗門。格義是指用中國人的原有的哲學概念去...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佛教發生、發展于印度,傳到中國后,必然存在如何融入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和理論活動中去的問題。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之間有一種張力:后者要用固有的文化觀念同化前者,前者又要用它的獨特元素改變后者。兩者的交互作用塑造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形態。根據中國人對佛教的理解以及接受程度的高低,馮友蘭把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分成三個歷史階段:第一階段稱為格義,第二階段稱為教門,第三階段稱為宗門。格義是指用中國人的原有的哲學概念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