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上下五千年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于海娣編著
- 1205字
- 2019-01-03 14:21:39
王充著《論衡》
王充(27~97),字仲任,浙江上虞人,是東漢前期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和文學理論家。王充的祖籍本是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人,先祖因立軍功受封于會稽陽亭,但只過了一年就失去了爵位。隨后就在當地安家,以農桑為業。王充的家庭非常重義氣,好行俠。他的祖先因為要避開仇敵,遷到了錢塘,后來就棄農經商。王充的父親與伯父因為與豪族結怨,最后遷居到上虞。王充6歲開始學習讀書寫字,8歲到書館學習,從小品學兼優。
15歲的時候,他到京師洛陽的太學深造,并拜當時著名的儒學大師班彪為師。在求學的過程中,他飽讀經書,并以懷疑、批判的態度對待已有的規則,在這一點上,他站到了同時代讀書人的前列。
王充離開洛陽后,做過州郡佐吏,但因為人剛直不阿、得罪權貴,被罷職回家。回到故鄉,王充一邊教書,一邊著書立說。他一生共寫過4部書:痛恨俗情而寫《譏俗節義》;憂心朝政而寫《政務》;反讖緯而寫《論衡》;晚年寫《養性》。除了《論衡》,其他3本均已失傳。
《論衡》歷時30年而成,今存85篇,其中《招致》一卷,有錄無書,所以實存84篇,共計20多萬字。它是我國古代思想史上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也是我國古代科學史上極其重要的典籍。
《論衡》的主要思想就是“疾虛妄”。王充曾說過:“傷偽書俗文,多不誠實,故為《論衡》之書”, “是故《論衡》之造也,起眾書并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也。”他反對“虛妄”的東西,利用廣博的科學知識和邏輯推理,大膽指出典籍中非科學的謬誤。為此,他敢于向儒家權威和經典發難。他堅持科學的立場,對盛行的讖緯之學和天人感應說進行了猛烈的批判。
《論衡》旗幟鮮明地反對神學,堅持唯物主義的科學立場,主張元氣自然說,強調了物是自然發生,而非天意,否定了天有意志的正統觀點。
《論衡》在具體分析客觀現象時,運用科學的分析和邏輯論述,把無神論思想和樸素辯證法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王充對鬼神之說進行了有力的反駁。他指出:“人之所以生,精氣也,死而精氣滅。能為精氣者,血脈也,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 “形體朽,朽而成灰,何用為鬼?”這簡直就是對人們迷信鬼神的辛辣反問。這種唯物主義見解,在當時是石破天驚的。
《論衡》對云雨的產生機制、雷電以及潮汐等自然界的客觀現象都做了合乎科學的可貴見解,否定了自然現象與神力迷信的聯系。王充以科學知識為重要武器,堅持唯物主義思想,矛頭直指讖緯之學、天人感應等傳統迷信,同當時盛行的正統思想進行了不屈不撓的較量,影響十分深遠。
《論衡》是唯物主義思想同讖緯之學、天人感應等神學思想堅決斗爭的產物,它的誕生反映出人們堅持科學、探索自然的強大呼聲,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該書的基本精神是追求真知,反對迷信。它對先秦各家的思想,如儒、墨、道、法,進行了批判的繼承,把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論衡》極具戰斗性的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成為后來中國無神論的重要理論營養。并為后世科技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