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上下五千年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于海娣編著
- 1938字
- 2019-01-03 14:21:28
興建都江堰
美麗富饒的成都平原,被人們稱為“天府”樂土。從根本上說,這是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功勞。這個距今2200多年的水利工程,使“蜀人旱則借以為溉,雨則不遏其流,水旱從人,不知饑饉”。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灌縣的岷江上。岷江是長江的一條支流,發源于四川西北部。岷江的上游是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挾帶大量沙石,一到成都平原,地勢平緩,流速也隨之減緩,沙石就沉積下來,日積月累,淤塞河道。每逢夏季雨水季節,由于河床抬高,水就會泛濫成災,暴發洪水。雨季一過,枯水季節又會造成干旱。在這種不是洪水就是干旱的情況之下,早期的人們很難發展農業生產。
為了徹底治理岷江的水患,治理開發好西蜀,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任命很有才干的李冰為蜀郡守。有關李冰的生平,因為秦始皇焚書坑儒和秦漢戰爭的毀壞,很難找到相關記載,我們只能從民間傳聞中知道,他是戰國時期秦人,“能知天文地理”,是一個杰出的科技專家,同時也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地方官。
鄭國渠的建成
鄭國渠是秦代建造的一項水利灌溉工程。它是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開始建造的。建造鄭國渠的原因是秦國受韓國的游說,其目的是為了使秦國的國力被消耗掉。當時秦國接受了韓國的建議,讓鄭國負責這項工程的建設。
全長150千米的鄭國渠,起自瓠口,引涇水到大荔東南,然后注入洛水,充分利用了地形環境,從而達到灌溉的效果。它的建成,可使4萬余頃田地得益,并且大大地改善了鹽堿地的土質。因此,關中土地更加肥沃。
李冰到達蜀地之后,在其子二郎的協助之下,廣泛招集有治水經驗的人,然后對岷江的地形和水形進行了實地勘察。經過充分的論證和研究,李冰決定開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在戰國時期,科技還不發達,營建都江堰這么浩大的水利工程,李冰憑借他的聰明才智,克服了許多困難。例如要鑿穿玉壘山,因為當時還沒有炸藥,難度非常大。李冰就讓人們把木柴堆積在巖石上,放火點燃,巖石被燒得滾燙,然后再澆上冷水,巖石就在急驟的溫度變化中炸裂了。再例如在水流湍急的岷江中,修筑堤堰十分困難,石塊很容易被水沖走。李冰就讓人從山上砍來竹子,并編成竹籠,里面裝滿鵝卵石,層層疊放在一起,這樣就不容易被沖走了,分水堤也就修筑起來了。
李冰依靠當地人民群眾,克服了各種困難,終于筑成了一座集防洪、灌溉、航運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由魚嘴、人字堤、飛沙堰、寶瓶口、內外金剛堤和百丈堤等構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作為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體工程,是整個工程的核心。
魚嘴,又叫“都江魚嘴”或“分水魚嘴”,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昂首于岷江江心,將岷江一分為二。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的正流,主要功能是排洪;東邊沿山腰的叫內江,是人工引水渠,主要功能是灌溉。魚嘴的設置非常巧妙,不僅能夠分流引水,而且能在洪、枯水季節起調節水量的作用,這既保證了灌溉又防止了洪澇災害。
飛沙堰,又叫“金堤”或“減水河”,因其具有泄洪排沙功能而得名。它長約180米,主要功能是把多余的洪水和流沙排入外江。飛沙堰的設計高度能使內江多余的水和泥沙從堰上自行溢出;若遇特大洪水,則自行潰堤,洪水沙石也可直排外江。“深淘灘,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內河在歲修時深淘是為了避免河道淤塞,保證灌溉。低作堰則為了恰到好處地分洪排沙。
寶瓶口寬20米,高40米,長80米,是前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人工開鑿而成的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其形似瓶口且功能奇特得名。它是自流灌溉渠系的總開關。內江水流經寶瓶口后通過干渠。
這三大主體工程,雖看似簡單,卻包含著系統工程學和流體力學等處于當今科學前沿的科學原理。它所蘊藏的科學價值備受人們推崇,連外國水利專家看了整個工程設計之后,都驚嘆不已。
李冰在治水的過程中,排除了種種迷信的阻撓,堅決用科學的方法來治理水患,而且他成功地解決了秦王的親戚華陽侯的嫉妒以及制造的一系列的謠言和中傷事件,及時地處理了工程當中的問題和緊急狀況。但是華陽侯的險惡用心還是讓李冰受到了革職的處罰。溫柔賢惠的李夫人甘當人質,為李冰贏得了寶貴的治水的機會,工程才取得了最后成功。百姓們對李冰感恩戴德,但李夫人卻病死在咸陽。以后,他又多次對都江堰進行改進,保證了都江堰對水患的遏制作用。
都江堰,作為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水利工程,以其千載傳承的科學性和實用性,當之無愧成為一座豐碑!
除了都江堰,李冰在蜀郡還興建了許多有益于民的水利工程,他在成都市建了7座橋,修了石犀溪,對沫水(又名青衣水)進行了治理。他組織百姓開鑿河心中的山巖,整理水道,便利了航行。李冰還對管江、汶井江、洛水進行過疏導,又引水到資中一帶灌溉稻田。李冰還在蜀郡修筑橋梁,在廣都主持開鑿了鹽井,為開發成都平原,發展農業生產做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