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上下五千年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于海娣編著
- 1589字
- 2019-01-03 14:21:26
胡服騎射
北方的趙國看到秦國恃強凌弱的做法,知道只有發憤圖強,才能國泰民安。趙國的國君武靈王,是個很有遠見的國君,面對周邊的諸侯國日益強大,便考慮著趙國的發展前途。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率軍攻取中山國的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之后,大軍直達無窮之門(今河北張北),又自北而西到達黃河邊,考察了趙國北面的游牧部族地區。趙武靈王意識到,在北方山地和丘陵地區不能使用車戰,胡人身著胡服騎馬射箭的作戰技術則顯示出特有的長處。于是他就著手進行軍事改革。
有一天,趙武靈王對他的臣子樓緩說:“咱們國家東邊有齊國、中山(古國名),北邊有燕國、東胡,西邊秦國、韓國和樓煩(古部落名),我們如果不強大起來,隨時都會遭受滅頂之災。要發憤圖強,就必須改革一番。我覺得咱們穿的長袍大褂,干活打仗都不方便。相比之下,胡人(泛指北方的少數民族)的短衣窄袖,倒是很靈活。我打算效仿胡人的風俗,把我們的服裝改一改,你看怎么樣?”
樓緩一聽,連聲說好,他說:“咱們效仿胡人的穿著,也能學習他們打仗的本領啦!”
趙武靈王說:“對啊!咱們打仗全靠步兵,或者用馬拉車,這樣不如騎馬靈活機動。我們學胡人的穿著,就是要學胡人那樣騎馬射箭。”
這個想法一傳開去,就遭到許多大臣的反對。公子成是趙武靈王的叔父,在趙國影響力很大。他先是以不能“變古之教,易古之道”為由拒絕穿胡服。趙武靈王于是親至公子成家,反復說明事與禮可以隨時代而變,并講述胡服的優越性,趙要想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就得改革以加強軍事實力。趙武靈王表示要繼承趙簡子、趙襄子的事業,振興趙國。趙武靈王的慷慨陳辭,令公子成備受感動,于是第二天他便胡服上朝。公子成對胡服騎射改革的支持,使得趙武靈王有信心將這項軍事改革堅決貫徹下去。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復原圖
趙武靈王向全國發布胡服命令。這時有王族趙文、趙造和王子傅周紹等大臣向趙武靈王進諫以質疑胡服騎射,不斷陳述習俗、禮教的不可變更性,希望他收回成命。趙武靈王批駁說:“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 “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批評他們不知時變,不諳治國。他們最后不得不接受了胡服。
趙武靈王看到條件已經成熟,就發布了一道改革服裝的命令。不久,趙國人不分貧富貴賤,都穿上了胡服。一開始,人們還覺得有點不習慣,后來覺得穿了胡服實在方便靈活得多。
趙武靈王接著又號令國人學習騎馬射箭。他把攻下的原陽(今山西大同北)改為“騎邑”,用來培訓騎兵。大臣牛贊進諫:“使不得,大王!國家和軍隊的常規是不能改變的。”趙武靈王立即駁斥他:依你說,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了,國家和軍隊還應該是一成不變嗎?“今重甲循兵,不可以險;仁義道德,不可以來朝。”牛贊被斥責得無言以對。從這里可以看出,趙國胡服騎射改革的過程是艱難而又曲折的。這不只是單純的易服,而且還是一場尖銳的思想政治斗爭。
趙國原來的服裝是寬袍大袖,里三層外三層,十分繁瑣;改為胡人服飾后變成緊身短裝,束皮帶,穿皮靴,輕巧利索,很適合馬上訓練、作戰。趙武靈王組織培養出一支強大的騎兵,使之成為趙國軍隊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趙國發展成為東方六國最強國作出了卓越貢獻。春秋以來,騎兵雖已出現,但數量很少,在軍隊中地位無足輕重。趙武靈王通過騎射改革,建立起強大的騎兵隊伍,這為中原國家軍隊的發展提供了范例。
趙武靈王的改革很快收到了成效。胡服騎射舉動不僅拓展了趙國的疆土,壯大了趙國的實力,而且使趙國繼晉之后與燕國同為北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也為中原的生活方式帶來了新的因素。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親自率領騎兵打敗了臨近的中山,又收服了東胡和臨近幾個部落。到了實行胡服騎射以后的第7年,中山、林胡、樓煩都被收服了,趙國的土地擴大了許多。
趙武靈王經常帶兵外出打仗,把國內的事務交給兒子處理。公元前299年,他把國君的位子傳給了他的兒子,就是趙惠文王。趙武靈王自己改稱叫主父(意思是國君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