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市面
你看得深了!做大生意就要這樣。幫官場的忙,就等于幫自己的忙。
——胡氏物語
在發展自己生意的過程中,許多時候,胡雪巖對于“做市面”都幾乎是不遺余力的。比如,他甚至要介入朝廷與洋人的爭端,試圖在朝廷與洋人之間充當調停人的角色,把上海的市面“做”起來。
產生這個念頭,是因為胡雪巖要在上海創下除銷“洋莊”以外的更大的事業。他要在上海設立阜康分號,他要在上海做房地產生意,他要在上海開米行,他甚至還想在上海開戲院、茶樓。不過,所有這些生意,都必須有一個基礎,那就是上海一定要保持繁榮的勢頭。而要保持上海的繁榮,首先必須設法使上海安定。
但實際情形是,上海此時很不安定。上海不安定的因素主要來自兩方面:①上海有小刀會起事。當時的上海實際分為兩部分,一個是上海縣城,一個是外灘的外國人租界,也稱“夷場”。雖然因為外國人曾經接濟過小刀會,租界因此并不受戰火影響,但小刀會起事以后占領縣城,終成掣肘之患。②由于洋人接濟小刀會,與太平軍從事軍火交易,惹惱了朝廷,朝廷于是決定對洋人在上海的生意采取限制,頒布了禁止絲茶運往上海的禁令,并決定在上海設立內地海關,增加關稅。而洋人似乎也在與朝廷較勁,關系弄得很僵。
有這兩個因素起作用,上海的進一步繁榮自然也就要受到影響。
不過,這時也不是沒有能夠加以轉圜的余地。能夠加以調停轉圜的關鍵,在于實際上洋人和朝廷都不想長久僵持下去。對于洋人來說,如果一定要與朝廷僵持,他們在上海的生意就將全面受到影響,比如現在他們急需的絲茶,因為貨源斷絕,就只能在上海高價購進。而朝廷主要也是惱恨外國人資助小刀會和賣給太平軍軍火,才發出禁令。從實際利益來說,假如真正斷了洋商的生路,朝廷也斷了一道財源,起碼關稅就要少收許多。禁制之舉,實在也叫萬不得已。
正是因為這些情況,促使胡雪巖要充當調停人的角色。胡雪巖認為,朝廷與洋人的爭端決不會長久,搞下去,洋人固然要受損失,但上海市面也要蕭條,最終兩敗俱傷。他想要做的是,在朝廷和洋人之間從中轉圜,把彼此發生爭端的原因拿掉,叫官場相信洋人,也叫洋人相信官場,“這樣子才能把上海市面弄熱鬧起來”,那時開戲院、茶樓也好,買地皮也好,都會無往不利。
于是,胡雪巖做了兩件事。一件事是他決定把自己囤積的生絲盡快脫手。這本來是他準備在銷“洋莊”的過程中用來控制市場、壟斷價格的一批絲,他要這個時候脫手,無非是要向洋人做出一個友好的姿態,因為洋人要在中國做生意,一般來說還比較重視中國商人的態度。另一件事則是去蘇州拜見現任蘇州學臺的何桂清,想搭上官場的路子,在官場找到人來出面調停。在胡雪巖看來,如果有得力的人出來做這件事,平息朝廷和洋人之間的爭端,并不是辦不到的。
胡雪巖對于朝廷與洋人爭端的看法,當然只是從他一個商人的角度去看的。但如果撇開他的看法的對錯暫且不論,他對于自己的事業興盛與否與市面安定繁榮與否之間關系的認識,以及他基于自己的認識主動所做的要幫助“把上海市面弄熱鬧起來”的努力,卻是很具有啟發性的。市面只有安定才有可能繁榮,市面繁榮,自己的事業才有興旺的條件,而市面的安定與繁榮,又是靠大家來維持的,因此,應該有維持市面安定的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