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小的造句單位——詞語

刨根問底話詞源

“因緣”“三昧”是外來詞

“因緣”本是佛教詞語,是梵文Hetupratyaya的意譯。佛教中認為,在產(chǎn)生“果”的過程中,起主要直接作用的條件是“因”,起間接輔助作用的條件是“緣”。“因緣”的本義就是造成結果的各種條件和因素。

“三昧”經(jīng)常和“三味”混為一談,其實“三昧”和數(shù)詞“三”無關。“三昧”是外來詞語音譯,《俱舍論》卷四將其定義為“心一境性”,即“心”專注于“一境”而不散亂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所以又可意譯為“定”。因為只有“入定”,才可取得正確的認識,做出明確的判斷,“三昧”由此可借指事物的精要或真諦。

“太師椅”中的“太師”指誰?

有關太師椅名稱的最早記載見于宋代張瑞義的《貴耳集》。書中提到“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來只有栲栳樣,宰執(zhí)侍從皆用之。因秦師垣宰國忌所,偃仰,片時墜巾。京伊吳淵奉承時相,出意撰制荷葉托首四十柄,載赴國忌所,遺匠者頃刻添上。凡宰執(zhí)侍從皆用之。遂號太師樣。”

文中記載說,秦師垣坐在上校椅上一仰頭,頭巾無意中墜落下來。吳淵看到,便命人制作了一種荷葉托首,由工匠安在校椅的椅圈上,太師椅就這樣被發(fā)明出來。“太師椅”一詞也因此流傳下來。

文中所提到的“秦師垣”,就是當時任太師的大奸臣秦檜。因而,“太師椅”中的“太師”指的是佞臣秦檜。

“何首烏”的由來

何首烏又名“野苗”“交藤”“夜合”“地精”“九真藤”等,以根入藥,屬名貴中藥材。久服長筋,益精髓,延年益壽。

何首烏原本是人名,祖籍河南省順州南河縣。他的祖父原名田兒,由于生理缺陷,五十八歲時還未能娶妻。有一次在郊外發(fā)現(xiàn)兩株蔓藤,雖離三尺有余,但藤莖能夠自動交合、分開。田兒好奇,遂將蔓藤連根挖出帶回家中。他將蔓藤連根研磨泡酒服用。七日后,有了討老婆的欲念。又接著喝了十天,覺得年輕了許多,于是娶了寡婦曹氏。此后,田兒便經(jīng)常服用這樣蔓藤。借助此藥的神奇藥效,田家遂兒孫滿堂,人丁興旺。

田兒的子孫也服用此藥,個個長壽。于是鄉(xiāng)鄰們便紛紛來田家找何首烏討要此種蔓藤。因為找何首烏目的就是討要蔓藤,久而久之,“何首烏”就成了這種蔓藤的代名詞了。

“冠冕”并非皆“堂皇”

“冠冕堂皇”這一成語常用來形容外表莊嚴或正大而實際并不如此。在古代漢語中,“冠”的第一個意思是帽子。在古代,人們的身份地位不同,所戴的帽子也不一樣。庶人戴的是用黑布制成的“緇布冠”,士大夫戴的是用黑繒制成的“玄冠”,而天子、諸侯、卿大夫戴得則是“冕”。“冕”是帽子當中最尊貴的,大致規(guī)格如下:上面是木板,木板外包麻布,上面是黑色,下面是紅色。

由此可見,冠冕雖放在一起連用,但二者有嚴格區(qū)別。所以,只有帝王和官吏的帽子才“堂皇”,而普通人的“緇布冠”是無論如何也氣派不起來的。

“烏紗帽”的由來和演變

在戲劇舞臺上,凡是當官的,總要戴一頂“烏紗帽”。其由來是這樣的:“烏紗帽”也叫紗帽,其前身是古代男子裹頭發(fā)用的幞頭。北宋初年,有人將幞頭改裝為一種紗帽,皇帝對此大加稱贊,因此便規(guī)定朝中官員都要戴這種紗帽,有時皇帝也會佩戴。這種紗帽兩旁各有一根細長翅,由于翅有一尺多長,所以走起路來便會上下顫動。為了保護帽翅以免碰掉帽子,官員們都養(yǎng)成了小心翼翼走路的習慣。

到了明朝,官員們?nèi)匝匾u宋制戴紗帽,但皇帝已不再戴了。從明世宗時開始,人們將紗帽稱之為“烏紗帽”,同時其雙翅也做了一些變動:不但翅的長度縮短了,而且其寬窄也不相同;官階越大,紗帽的雙翅越窄,反之亦然。其形狀和后世戲臺上的烏紗帽基本一樣。

清初順治帝入關時,由于收留了許多明代降臣,而且為了籠絡人心,允許不少地方官員仍穿明代朝服,戴明代烏紗帽。等到清室統(tǒng)治鞏固,才下令將官員戴的烏紗帽改變?yōu)榧t纓帽。但人們?nèi)粤晳T使用“烏紗帽”一詞,久而久之,“烏紗帽”便成為官位的代稱了。時至今日,我們?nèi)詫⒘T官現(xiàn)象稱為“丟了烏紗帽”。

“萬歲”原本不是指皇帝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把“萬歲”與皇帝聯(lián)系起來。其實,“萬歲”一詞原本并不是指皇帝。西周時期,有關于“萬年無疆”“萬壽”的記載,但它們并不是專對天子的贊稱,而僅僅是一種行文的款式。戰(zhàn)國時期到漢武帝之前,“萬歲”一詞時常出現(xiàn),但并非是“皇帝”的意思,其用法可分為兩類:一是說死期;二是表示歡呼之意。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萬歲”被儒家定于皇帝一人。從此,“萬歲”成了皇帝的專用詞。

“三呼萬歲”原為“山呼萬歲”

“山呼”一詞,典出《漢書·武帝本紀》。據(jù)說,元豐元年春天,漢武帝登嵩山,場面浩蕩,其隨從的吏卒們聽到山中隱隱傳來三聲高呼萬歲的聲音,于是武帝便視其為“祥瑞”,將“山呼萬歲”定為了臣子朝見皇帝的禮儀。據(jù)《元史·禮樂志》載:凡朝見皇帝的臣子跪左膝,司儀官高喊“山呼”,眾臣叩頭應和說:“萬歲!”司儀官再喊“山呼”,臣子還得像前次一樣。最后司儀官高喊:“再山呼!”朝見的人再叩頭,應和說:“萬萬歲!”

這就是“山呼萬歲”典故的由來,我們?nèi)粘?谥兴f的“三呼萬歲”其實是對“山呼萬歲”一詞的誤解。

“青眼”與“白眼”的典故

“青眼”和“白眼”的典故,與“竹林七賢”之一阮籍有關。“青眼”指凝眸視之,表示尊重或喜愛;“白眼”指眼眸斜睨,表示輕視之意。

據(jù)《晉書·阮籍傳》載:名士阮籍桀驁不馴。他的母親去世了,很多人前來吊唁。阮籍見到遵守禮法的人,便用輕視的眼光看著他們。當嵇喜前來吊唁時,阮籍也用白眼球?qū)χo惨姞睿銙吲d而歸。嵇喜的弟弟嵇康聽說哥哥遭到阮籍的白眼,就帶上了酒,腋下挾著張琴,來造訪阮籍。阮籍十分高興,立馬迎了上去,凝眸視之,熱情接待了他。這就是“青眼”和“白眼”典故的由來。現(xiàn)在人們常用“青眼有加”或“青睞”表示對人的賞識或喜愛,以“白眼”表示對人的厭惡之情。

“蕭郎”為何指情郎?

唐代詩人崔郊在《贈婢》中有這樣的詩句:“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在詩中,崔郊以“蕭郎”自居。在古代詩詞中“蕭郎”泛指情郎,并非是指姓蕭的男子。“蕭郎”一詞被當作“情郎”來用,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緣于漢代劉向《列仙傳》中講述的故事:“蕭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簫,能致白孔雀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后夫妻二人皆隨鳳凰飛去,秦人就為弄玉修建了鳳女祠,祠中常有簫聲傳出。后來,人們用“弄玉”代指美女或仙女;用“蕭史”借指情郎或佳偶,又稱“蕭郎”。

一種說法是,“蕭郎”原指梁武帝蕭衍。蕭衍乃南朝梁的建立者,風流多才,在歷史上很有名氣。后多以“蕭郎”指代女子所愛戀的男子。

“慈母”本與“慈祥”無關

在古代中國,“慈母”是個專門的稱謂。在《儀禮》中,對“慈母”的條件作了如下規(guī)定:第一,該女子是小妾身份,沒有孩子或沒生育男孩;第二,丈夫另外的妾去世并遺留下一個男孩;第三,丈夫需下達明確的收養(yǎng)指令,即命妾“以為子”,命子“以為母”。具備了這三個條件,才能稱為“慈母”。知道了這些,在讀到《儀禮·喪服》中的“慈母如母”時,才不會感到突兀;才能理解“慈母”不是生母而是養(yǎng)母;才能夠明白“慈母”與“慈祥”本無關系。

隨著詞義的演變,“慈母”的內(nèi)涵也在慢慢發(fā)生變化。在唐代,慈母已不再是一個專稱。如李白詩中就有“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的句子,顯然,這里的“慈母”已不是《儀禮》中“慈母”的涵義。

“中國”一詞的演變

“中國”一詞最早見于周代文獻。據(jù)文獻考證,“中國”一詞共有五種用法:一指京師,即都城;二指天子直接統(tǒng)治的地區(qū);三指中原地區(qū);四指國內(nèi)、內(nèi)地;五指華夏或漢人居住的地區(qū)和建立的國家。由此可見,“中國”一詞在古代是個地域概念。隨著時間推移,這一地域概念經(jīng)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西周時期,“中國”指西周人自己居住的關中、河洛地帶;東周時,“中國”一詞涵蓋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秦漢以來,又把中原王朝政權統(tǒng)轄范圍之內(nèi)的地區(qū)稱為“中國”。

辛亥革命后,將“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中國一詞也由地域概念變?yōu)橐粋€專有名詞。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孺子牛”的由來

“孺子”本是古代人們對小孩子的書面稱呼。“孺子牛”這一典故出自《左傳》,講的是齊景公的故事。據(jù)史料記載,齊景公晚年,非常寵愛小兒子荼。有一次,荼撒嬌,要景公扮牛給他牽著玩。景公不顧自己是一國之君的身份,竟趴在地上,口銜繩子,讓荼當牛騎。孰知,荼一不小心從“牛”背上跌下來,手中的繩子一下把齊景公的牙齒給折斷了。

這就是“孺子牛”典故的由來,這一詞本來只用于表示父母對子女的過分溺愛,后來,經(jīng)魯迅引用,“孺子牛”就變成了鞠躬盡瘁為人民的意思了。

“逐客令”的由來

“逐客令”中的“客”指客卿,是指在本國做官的外國人。“逐客令”本為驅(qū)逐客卿的命令,后來,這一詞指主人不歡迎來客,用明說或暗示的方式,催客人趕快離去。這一典故說的是秦王嬴政的故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國有許多外國人在秦朝做官。有一個叫鄭國的人以開渠灌溉的名義到秦國去做奸細。不久,鄭國的身份就暴露了,于是秦國的宗室大臣就勸說秦王發(fā)《逐客令》,把諸侯各國的客卿一律驅(qū)逐出境。當時,李斯也在被驅(qū)逐之例,便寫了著名的《諫逐客令》,勸諫秦王收回成命,后來秦王接納了李斯的建議,廢除了逐客的命令,恢復了李斯的職務。這就是“逐客令”一詞的由來。

“羅浮夢”的由來

羅浮,山名,在今廣東省境內(nèi)。據(jù)《龍城錄》載,隋文帝開皇年間,趙師雄游羅浮山。傍晚,他在林間小酒店旁偶遇一位美人。這位美人妝束雅淡,香氣襲人。趙師雄與其交談甚歡,便相約去酒店喝酒暢談。喝酒的時候,美人身邊的綠衣小童還在一旁歌舞助興。趙師雄喝著喝著就睡著了。他睡了很久,直到東方天際發(fā)白,起來一看,發(fā)現(xiàn)自己不是在小酒店里,而是睡在一棵大梅花樹下,樹上有翠鳥鳴叫。此時,明月已落,三星漸退,好景不長,只落得一腔感傷罷了。

這就是“羅浮夢”的由來。后人常用這一詞語感嘆好景不常,人生如夢。也用“羅浮”、“羅浮美人”“羅浮魂”等來詠梅花。

“五魁首”是“五經(jīng)魁首”的簡稱

“五魁首”即五經(jīng)之魁首。明代科舉分五經(jīng)取士,每經(jīng)以第一名為經(jīng)魁,故稱“五經(jīng)魁”,簡稱“五魁”。“五魁首”一詞與一個有趣的民間故事有關:

相傳,明成祖朱棣自以為才華橫溢,便在一次科舉考試中扮成舉子的摸樣混入考場。他認為自己一定能奪得五經(jīng)之魁,沒想到發(fā)榜時才得了第五名,故十分氣惱。朱棣一怒之下,便去質(zhì)問主考官。主考官頭也沒抬地說:“這個第五名還是勉強給你的呢!”等他抬頭一看問話之人是當今皇上,便嚇得渾身打顫。朱棣也怕傳出去丟面子,便一句話沒說扭頭走了。

主考官既怕得罪皇上,又不能更改金榜,便想出了一個妙計,在榜文上加了“第五名為前四名之魁首”的注解,意思是第五名才是第一名。

這就是“五魁首”典故的由來。后來,這一詞逐漸成了喝酒劃拳時的酒令。

“喝墨水”的由來

據(jù)載,北齊朝廷曾下過命令,在考試時對“成績?yōu)E劣者”要罰喝墨水,喝多少,視濫劣程度而定。

梁武帝時,對喝墨水的數(shù)量作過明文規(guī)定,“差寥者,罰飲墨水一斗”,相當于今天的一大碗。在《隋書·儀禮志》中,也明文規(guī)定,士人應試時,凡書跡潦草凌亂的要罰飲墨水一升。甚至秀才,孝廉等會試時,如“文理孟浪,書寫潛劣”,也要罰飲墨水。

喝墨水這一荒唐規(guī)定,在沿襲了幾個朝代之后,便不再流行。后來,“喝墨水”一詞也由貶義轉(zhuǎn)化為褒義,常用來形容讀書之人。

“古稀”的原意是“古來稀少”

《論語》中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句子,后來“而立”“不惑”便成了三十、四十歲的代稱。類似以雅語代俗語的做法,是人們表達特定感情的需要。現(xiàn)代漢語中通行的一套年齡稱呼,除“而立”、“不惑”外,五十稱“半百”,六十稱“花甲”,七十稱“古稀”,八、九十稱“耄耋”,百歲稱“期頤”。

一般來說,雅稱會給人帶來美的感受,如“不惑”表現(xiàn)了自信的人生價值觀,“期頤”則長壽的象征,而“古稀”一詞則帶有強烈的悲觀情緒,是古來稀少的意思。“古稀”一詞源于杜甫《曲江二首》一詩,原句為“酒債尋常處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詩中語言,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年代,戰(zhàn)爭中生靈涂炭也是常有之事,致使壯年時代的他,身邊多半的朋友已不在人世。因而,他才會有人生苦短、七十古稀的感嘆。

“小品”的由來和演變

“小品”一詞早在晉代就出現(xiàn)了,本屬佛教用語。《世說新語·文學》中有“殷中軍讀小品”的句子。劉孝在句下標注:“釋氏《辨空經(jīng)》有詳者焉,有略者焉。詳者為大品,略者為小品。”鳩摩羅什翻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將較詳?shù)亩呔肀痉Q作《大品般若》,較略的十卷本稱作《小品般若》。由此可見,“小品”與“大品”相對,指佛經(jīng)的節(jié)本。因其篇幅短小,語言簡約,便于誦讀和傳播,所以備受人們的青睞。

明代末期,一些文人為逃避政治禍患,嗜佛成風。隨著“禪悅”之風的興盛,文士們便將“小品”概念移植到文學之中。公元1611年,王納諫編成《蘇長公小品》,最早將“小品”視作文學概念。這時的小品大體上指散文體,篇幅短小,雋永新異。

我國喜劇小品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初,它繼承和發(fā)展了話劇、相聲、二人轉(zhuǎn)、小戲等劇目的優(yōu)點。其特點是用“笑”和夸張的語言反映事物、折射真理,用一種“啟發(fā)式”的形象思維激活人的感官,使人們從笑中受到感悟。

“匹夫”和“匹婦”

匹,原指數(shù)量。古代以兩丈為一端,兩端為一兩,因而一兩就是一匹,長四丈。兩而成匹,是相合的意思。按照這個意思來理解:夫,男子;婦,女子。兩者也相合,因而也叫匹夫、匹婦。男女相合,普普通通,后來匹夫和匹婦,就專指沒有爵位的平民,匹夫、匹婦就成了普通、平常人的代稱。

段玉裁注《說文》中有:“雖其半,亦得云匹……猶人言匹夫也”的句子,意思是說匹夫、匹婦拆離開來也可以單獨使用,“匹婦”一詞因用得少而漸漸被淘汰,于是“匹夫”就不單單指男,而是泛指普通、平常人了。如《韓非子·有度》:“賞善不遺匹夫。”句中“匹夫”就泛指尋常之人。

買“東西”而非“南北”

日常生活中,“買東西”已經(jīng)成了人們購物的代名詞。“東西”之所代指物品,源于這樣一個典故。

據(jù)說,朱熹在街上遇到好友盛溫和,便打招呼道:“你提著籃子去做什么?”盛溫和答道:“買東西。”因當時沒有“東西”這一說法,因而朱熹一時不明白他要去買什么。后來,朱熹在盛溫和的提醒下,才知道“東西”所指何物。原來古人用金、木、水、火、土代指西、東、北、南、中五個方位。“東”即“木”,代表一切植物;“西”為“金”,代表一切金屬礦物;“南”屬“火”, “北”乃“水”, “中”屬“土”,代表一切有用的物質(zhì)。

盛溫和所說的買“東西”是詼諧說法,代指上街去買金木之類可裝入籃子的物品,若說“南北”就不對了,因為籃子是不可以裝水和火的。這就是人們?yōu)槭裁凑f買“東西”而非“南北”的緣故了。

“桃李”的由來

人們常用“桃李滿天下”一詞作為教師辛勤育人,培養(yǎng)眾多學生的贊譽之辭。

把學生比作“桃李”源于這樣一個典故:

春秋時期,魏國有個叫子質(zhì)的人,他做官的時候,曾培養(yǎng)和保舉過不少人。后來,子質(zhì)獲罪被罷官,只身一人跑到了北方。在那里,他遇到了一個叫子簡的人,就向他發(fā)牢騷,埋怨自己培養(yǎng)的人不肯為他出力,以至于流落北方。子簡聽后,笑著對他說:“春天種桃樹和李樹,到夏天可在樹蔭下納涼休息,秋天還可吃到果實。但是,如果你春天種的是蒺藜,到夏天卻不能利用它的葉子,而秋天它長出來的刺倒要扎傷人。所以,君子培養(yǎng)人才,就要像種樹一樣,應先選好對象,然后再培植啊!”這以后,人們就把培養(yǎng)人才稱為“樹人”;把培養(yǎng)出來的優(yōu)秀人才稱為“桃李”。

“借光”一詞的由來

《戰(zhàn)國策·秦策》記載,秦國將軍甘藏曾對齊國使者蘇代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傳說在一個靠江邊的村落里,姑娘們每晚都集中在一起做針線活兒。有一個姑娘家里很窮,連燈燭都買不起,別的姑娘以為她愛占小便宜,因而都不愿意讓她來。這位姑娘說:“我雖買不起紅燭,但我每晚都比別人先來,把屋子打掃干凈,把坐席鋪設整齊,讓大家一來就能舒適地做活,這對你們多少也有些方便。你們的燈反正是要點的,借給我一點光又有什么損失呢?”姑娘們覺得她的話有道理,便把她留下了。

這就是“借光”一詞的由來。后來人們就把請求別人提供某種幫助和從別人那里分享榮譽稱作“借光”。

倒霉最初寫作“倒楣”

“倒霉”最初寫作“倒楣”,意思是將旗子放倒。該詞出現(xiàn)在明朝后期。隋唐開科舉考試之先河,明代也沿襲“科舉取士”制度。因為科舉是讀書人入仕的主要途徑,因而科場內(nèi)的競爭也就越來越激烈。一般讀書人想在科考中有所收獲實屬不易。為了討個吉利,也為了給考生鼓舞士氣,臨考之前,考生的家人一般都會在自家門前豎起一根旗桿,人們稱這根旗桿為“楣”。

依據(jù)當時慣例,揭榜之日,如果考生榜上有名,其家門的旗桿可以照豎不誤;如果考生名落孫山,該考生的家人就會把自家的旗桿放倒撤去,叫做“倒楣”。

后來,人們在詞語的運用中,逐漸把“倒楣”寫成了“倒霉”,或?qū)懗伞暗姑肌倍帧?/p>

“胡說”乃胡人之說

“胡說”指沒有根據(jù)或沒有道理地亂說。東晉之后,“胡說”一詞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胡說”其實就是指胡人之說。胡人即我國邊遠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盡管文化落后,但軍事力量卻很強大。西晉末年,政治腐敗,胡人乘機攻入中原,并將西晉統(tǒng)治者趕走。動蕩時期,先后有鮮卑、匈奴、羯、氏、羌等五個少數(shù)民族主宰中原地區(qū)。

胡人的入侵,給中原地區(qū)帶來了極大的混亂。先前漢族統(tǒng)治者尊崇儒家之學,說話、辦事都以孔子的學說做依據(jù)。但是胡人還未接受過此類教育,因而說話、做事完全不以禮法為依據(jù)。因而,漢人就把亂說和沒有根據(jù)的說話,稱之為“胡說”。

這就是“胡說”一詞的由來。

“王八蛋”原為“忘八端”

“王八蛋”一詞原為“忘八端”。古人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稱為“八端”,此“八端”為做人之根本。“忘八端”是指忘記了“禮義廉恥孝悌忠信”這八種品德的人。

“王八蛋”是“忘八端”的諧音。“王八”的字面意思是“甲魚”的俗語,但因民間有“雌龜偷蛇”的說法,因而“王八”一詞的背后意思是指依靠妓女為生的男人,是一個帶有侮辱性的詞匯。因而“王八蛋”也成了一個罵人的詞語。

“汗青”原指烘烤竹簡的工序

“汗青”的原意是青竹出汗的工序,后來成為竹簡的代名詞。南宋詩人文天祥在《過零丁洋》詩中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詩句,因而“汗青”一詞也代指史冊。古時候,人們以竹簡為書,即在竹簡上鐫刻事情或文章。制作竹簡,首先要選上等青竹,然后將其削成長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一方面是為了便于書寫,另一方面也為干燥防蟲。烘烤之時,本來新鮮濕潤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了水珠,像出汗一樣。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了。

“銅臭”的典故

據(jù)《后漢書·崔烈傳》載,東漢后期,政治腐敗,賣官鬻爵之風盛行。有個叫崔烈的人,曾任郡守、九卿,口碑還算不錯。漢靈帝的時候,崔烈在當時風氣的影響下,也隨波逐流,花錢買了司徒的官職。崔烈雖位列三公,是一品大員,但聲譽卻大不如前了。有一天,就問他的兒子崔鈞:“我現(xiàn)在位居三公,人們對此有什么看法呀?”崔鈞回答說:“議論的人都說你這個官職帶著銅錢的臭味。”崔烈聽后很是慚愧。

這就是“銅臭”一詞典故的由來。后人們用“銅臭”諷刺那些見利忘義、見錢眼開的拜金者,也指權錢交易、花錢買官的不正之風。

“捉刀”與“槍手”

曹操統(tǒng)一北方后,聲威大振,各少數(shù)民族部落紛紛依附。北匈奴派使者送來了大批奇珍異寶,使者請求面見曹操。曹操覺得自己長得不夠威嚴,會損害國家的形象,就叫外貌威武莊嚴的部下崔季珪穿上他的衣服,假扮他的身份接見使者,而曹操自己卻拿著刀扮成護衛(wèi),站在崔季珪的坐榻旁邊。等朝見完畢,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者打聽他對魏王的印象。匈奴使者回答說:“魏王看起來很有威嚴,確實不錯,但是站在座榻旁邊的那個捉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啊。”

“捉刀”一詞由此而來,后來代寫文章叫“請人捉刀”,替人作文的人叫“捉刀人”。現(xiàn)在人們把替考的人叫做“槍手”,請人替考叫“請槍手”,與“請人捉刀”意思相同。

“梨園”的由來

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后因唐玄宗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因而“梨園”一詞便與戲曲藝術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或藝人的代名詞。

據(jù)載,唐玄宗曾選曲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子弟”。宮女數(shù)百亦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這就是“梨園”一詞的由來。

皇帝梨園子弟由三部分人組成:一是太常寺中的坐部伎;二是宮女;三是民間藝人。這些人身份特殊,在宮廷娛樂中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跑龍?zhí)住钡挠蓙?/h3>

“跑龍?zhí)住边@一說法源自戲劇。在中國戲曲里,有一種角色,叫龍?zhí)住}執(zhí)资且哉w出現(xiàn)的,一般以四人為一堂。在舞臺上用一堂或兩堂龍?zhí)祝员硎救藛T眾多,起烘托聲勢的作用。

龍?zhí)锥鄶?shù)時間站著,叫“站文堂”。龍?zhí)子袝r要走動、快走、跑,有時編隊、變換隊形等等,這些動作就叫“跑龍?zhí)住薄}執(zhí)自谂f戲班里雖是雜行,但在舞臺演出中卻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扮演龍?zhí)啄芏喾矫驽憻捬輪T的表演能力,因而在科班里,學員入科后,啟蒙的舞臺鍛煉,就是跑龍?zhí)住?/p>

在日常生活中,“跑龍?zhí)住笔钦f不是主角和重要角色,只是打雜,辦些不重要的雜事小事。用于說別人,也用于說自己。

“惡作劇”的由來

“惡作劇”是故意使他人陷入窘境,并在旁觀賞他人尷尬、吃驚、惶恐等情緒表現(xiàn),借此得到樂趣。

據(jù)《酉陽雜俎》載:唐朝時期,有個叫韋生的讀書人帶著家眷要搬到汝州去。路上,他結交了一個僧人,二人交談甚歡。傍晚時分,僧人指著前方說:“不遠處就是我所在的寺院,你不去看看嗎?”韋生欣然答應,就讓家眷先行,他二人在后面邊走邊談。行至數(shù)十里,仍不見寺院形跡,韋生便懷疑僧人不懷好意,遂以彈弓射之。韋生連發(fā)五彈,每彈都能射中僧人后腦勺,但僧人還是毫發(fā)無損,只是說了句:“郎君莫惡作劇。”韋生無奈,只好跟僧人到了寺廟。在那里,韋生受到了熱情款待,他的妻子也安然無恙。這就是“惡作劇”一詞的由來。

“馬后炮”本非象棋術語

“馬后炮”是象棋中的一種極厲害的殺招,但是比喻不及時的“馬后炮”并非象棋術語,而是舊時戲劇界的一個隱語。“馬”,諧音“碼”。“馬后”意思是把演出時間延長一些。與它配套的說法是“馬前”,此“馬”諧音“抹”,“抹前”即把演出內(nèi)容去掉一些,提前結束。

“馬后炮”一詞最早見于元劇《隔江斗智》第二折:“大哥需要計較此事,不要做了馬后炮,弄得遲了。”這里“馬后炮”是“碼后炮”的諧音。這里的“馬后”是不及時的意思,“炮”是動詞“炮制”的諧音,即做或處理的意思。

日常生活中,人們更熟悉象棋術語“馬后炮”,于是“馬后炮”漸漸代替了“碼后炮”,意義也就變成了“不及時的舉動”的意思。

“跳槽”竟是青樓術語

“跳槽”原指風月場中男女另尋新歡的行為,后指更換工作的大眾通行語。徐珂在《清稗類鈔》中對“跳槽”一詞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原指妓女而言,謂其琵琶別抱也,譬以馬之就飲食,移就別槽耳。后則以言狎客,謂其去此適彼。”

“跳槽”這一詞最早是說妓女的。一個妓女和某個嫖客好了一段時間后,又另覓新歡,如同馬從一個槽換到了另外一個槽吃草。因此,這種另攀高枝的做法被稱為“跳槽”。后來,這一詞也被用到了嫖客身上。一個嫖客如果對某個妓女厭倦了,又另外找了一個,這種行為也可稱為“跳槽”。

“紙老虎”的由來

“紙老虎”一詞屬民間俚語。在《水滸傳》第二十五回中,武大郎捉奸在房,西門慶嚇得鉆到床底下,潘金蓮責罵道:“閑常時只如鳥嘴,賣弄殺好拳棒,急上場時便沒些用。見個紙虎,也嚇一跤!”這是目前可考關于“紙老虎”一詞的最早記錄。到19世紀中期,廣東俚語也出現(xiàn)了“紙老虎”一說。英國來華傳教士馬禮遜編著的《廣東省土話字匯》中就有paper tiger一詞。現(xiàn)在人們常用“紙老虎”一詞形容外強中干的人。

“吃醋”的典故

在男女兩性關系方面如果產(chǎn)生嫉妒的情緒,甚至出現(xiàn)爭吵、打架的現(xiàn)象,俗稱“吃醋”或“捻酸吃醋”。現(xiàn)代生活中,有些人見別人受到表揚或獎勵,心存嫉妒,眼紅別人,也被戲稱為“吃醋”。把“妒忌”與“食醋”聯(lián)系在一起,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據(jù)說,因房玄齡因輔佐有功,唐太宗想把幾個美女賞賜給他做妾,但都被他婉言拒絕了。后來才知道房玄齡不肯接受美女是因為家有妒妻,因而命人將一壺“毒酒”送給房夫人,聲稱如不接受這幾名美妾,便服毒酒自盡。房夫人不為所懼,接過毒酒一飲而盡。飲后才發(fā)現(xiàn)壺中裝的是醋,而非毒酒。原來皇帝是以此來考驗她,給她開了一個玩笑。這就是“吃醋”一詞的由來。

“傻瓜”為何不叫“傻菜”、“傻豆”

人們習慣把不聰明的人叫“傻瓜”,而不以“傻菜”或“傻豆”來形容他們。這是因為“傻瓜”的“瓜”字是一個地名,而非蔬菜的意思。

在我國古代,秦嶺地區(qū)有一個叫“瓜洲”的地方。在那里居住的姜姓人取族名為“瓜子族”。這一族人踏實肯干,受雇于人時,干活特別賣力,而且做活時不聲不響,不挑三揀四。這樣,人們便誤認為他們“愚蠢”,進而便把這類的“愚蠢”之人叫做“瓜子”。

“傻瓜”一詞便由“瓜子”一詞演變而來,而后沿用至今。

“父母官”的由來

“父母官”一詞來自兩漢時期南陽郡的兩位太守,一位叫召信臣,一位叫杜詩。據(jù)《漢書》記載,西漢元帝時,召信臣任南陽太守期間,關心百姓疾苦,興修水利,筑壩開渠,灌溉良田,使郡內(nèi)“水豐地沃”。他還禁止婚喪大辦,嚴懲貪官,于是政治清平,百姓官吏無不敬愛,尊稱他為“召父”。

又據(jù)《后漢書》記載,東漢南陽郡太守杜詩性節(jié)儉而政治清平。他善于運用謀略誅暴立威。他任職期間減徭輕賦,興修水利,疏浚舊渠并發(fā)明“水排”。由于其政績卓著,勤政愛民,南陽人就把他與召信臣相比,稱之為“杜母”。于是就有了“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一說,也即“父母官”一詞的由來。

“走狗”一詞的出處

“走狗”一詞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當時是指“獵犬”。如《晏子春秋·諫下二三》中有:“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內(nèi)給之祭。”

自漢代始,“走狗”一詞內(nèi)涵發(fā)生了變化。如《史記》記載:“蕭何功人,諸君走狗也。”此處的“走狗”很明顯帶有某種比喻意味,喻指追隨主人、為人奔走賣力者。至宋元以后,“走狗”一詞漸入百姓口語,并且?guī)狭速H義色彩,逐漸演化為受主人豢養(yǎng)的爪牙、幫兇或無恥小人之輩的代名詞。如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田七郎》中:“操杖隸皆紳家走狗。”

“走狗”一詞,除了做名詞外,還可以用作動詞,指縱狗行獵。如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勝》中有:“博戲斗雞,走狗弄馬。”

另外,“走狗”一詞還可以做自稱謙詞。

“尺牘”“魚雁”為何指書信

在紙張被發(fā)明之前,人們的書信常寫在白絹上,白絹長約一尺左右,故稱“尺素”。除了用絹、布寫信外,人們還常把書信刻在竹、木片上。因為竹片稱為“簡”,木片稱為“札”或“牘”,所以書信又稱“書簡”或“書牘”。寫信用的竹木片長度和素絹一樣,都取一尺,因而書信又稱“尺牘”。

古有“魚雁傳書”一說。漢代樂府民歌《飲馬長城窟行》,辭曰:“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由這首烹魚得書的民歌,衍生出了鯉魚傳書的故事。相傳,三國吳人葛玄與河伯書信往還,就令鯉魚充信使。唐代,自貞觀年間始,人們就用厚繭紙制信函,形若鯉魚,兩面俱畫鱗甲,腹中可以藏書,名曰“鯉魚函”,故書信也被稱為“魚書”。

相傳,不但鯉魚傳書,大雁也傳書。故信使又被雅稱為“魚雁”、“鴻鱗”。鴻雁傳書的故事,典出漢書《蘇武傳》。據(jù)載,蘇武出使匈奴,19年不得歸。后漢匈通好,而匈奴卻詭稱蘇武已死。漢使至匈奴,探得蘇武還活著,往見單于,稱天子射獵長安上林苑,得一雁,足系帛書,言武在某一澤中。單于聞言,驚視左右,只好向漢使謝罪。

這就是人們用“尺牘”、“魚雁”代指書信的緣故。

“斧正”的出處

據(jù)《莊子·徐無鬼》載,春秋時代,楚國郢都有一個人,鼻尖上粘上了一塊白土,怎么擦洗也擦洗不掉,于是便請石匠幫忙。石匠左右端詳了一會兒,便叫他站在一旁,并囑咐他無論發(fā)生什么情況都不要動彈,說著便舉起手中的斧頭,飛快地從他鼻尖上掠過。那人只聽見耳邊一陣風聲,摸模鼻子,一點也沒有損傷,而鼻尖上的白土已經(jīng)被削掉了。

后來,人們借用這個故事,在請人修改文章的時候,用“斧正”一詞表示對修改者的尊敬。

“剎那”源自印度梵語

“剎那”源自古代印度梵語。梵文不僅是印度的古典語言,也是佛教的經(jīng)典語言。根據(jù)古代《僧只律》的解釋:“一剎那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按照現(xiàn)在的標準時間算下來,一剎那只有0.018秒。

“剎那”一詞傳入我國后,在口語中具體長度逐漸淡化,人們僅用“剎那”形容短暫的時間,相當于“一瞬間”的意思。

百姓為何叫“布衣”

“布衣”即麻布衣服,借指平民百姓。在中國古代,盛產(chǎn)各種麻類,用麻織布歷史悠久,因而麻布的價格相對便宜。那時候,棉花產(chǎn)量少,價格也高,棉布衣服只有大富大貴的顯赫人家才穿得起。至于絲綢,更是普通百姓望塵莫及的奢侈品,因而普通百姓只能穿最廉價的麻布衣服了。

漢代的桓寬在《鹽鐵論·散不足》中對布衣作了這樣的解釋:“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絲,其馀則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在古代,老百姓要到八九十歲才能穿絲綢衣服,在這以前,只能穿麻衣。因而普通老百姓就被稱為“布衣”了。

“胡同”的由來

胡同,也叫“里弄”或“巷”,是指城鎮(zhèn)或鄉(xiāng)村里主要街道之間的、比較小的街道。胡同,是元朝的產(chǎn)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胡同。

據(jù)說,在蒙古語里胡同是水井的意思。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第一,元大都的中軸線是傍水而劃的,大都的皇宮也是傍“海”而建的,其它的街、坊和居住小區(qū),在設計和規(guī)劃的時候,也是“因井而成巷”的;第二,胡同的名字大都與井密切相關。

胡同和井,在元大都時代都有了“市”的意思。在古代漢語里就有“市井”一詞,即因井而成市。《析津志·鐘樓》中有:“樓有八隅四井之號,蓋東西南北街道最為寬廣”的句子,在這里,井指大街的意思,因而胡同也就有了“市”的含義。

“十里洋場”的由來

十里洋場,指的是解放前的舊上海。解放前的舊上海有“東方巴黎”之稱,那里洋人橫行,洋貨充斥,到處都充斥著濃郁的西洋風情。

“十里洋場”一詞原寫作“十里洋涇”,指上海租借地洋涇浜。在上海故城北門外一里余,有一條洋涇浜。它是黃浦江的支流,英法租界的界河。它的北面為英租界,南面為法租界,美租界則在虹口。西方侵略者在各自的租界里,修橋鋪路,建茶樓酒肆、舞廳會館等燈紅酒綠之場所。于是,人們就把“十里洋涇”的“涇”字改為“場”字。因為“洋場”更具雙關含義,它既指租界地洋涇浜,又指洋人肆意掠奪與花天酒地的場所。

后來,人們把這一詞語的外延擴大了,于是,“十里洋場”一詞就代指整個舊上海地區(qū)。這就是“十里洋場”一詞的由來。

“斷背”“斷臂”與“斷袖”

影片《斷背山》講的是兩個男性相戀的故事。人們在爭議影片題材的同時,也對其中文譯名有所爭議。

此影片英文名是Brokeback Mountain,直譯為“斷背山”。因在美國境內(nèi)有其真實地名,因而有人主張將影片直譯為《斷背山》。這一名稱貼近影片英文標題,是最忠實的譯法,符合地名翻譯規(guī)則。

在漢語中有兄弟如手足的比喻。主張將影片譯為《斷臂山》是因為在劇中一主人公意外身亡,另一主人公如同失去兄弟如同斷臂一樣。但在古語中表示失去兄弟的詞語是“斷手”而非“斷臂”。“斷臂”一詞是女子貞潔守身的意思。如《新五代史·雜傳序》中就有王凝的妻子李氏自斷其臂以示貞潔的故事。由此看來,此影片譯成《斷臂山》不妥。

“斷袖”一詞,典出《漢書》,講的是漢哀帝和其幸臣董賢的故事。一次,董賢枕著哀帝的袖子睡著了,哀帝因怕驚動他,便揮劍割斷了自己的衣袖。后來人們就用“斷袖”和“斷袖之誼”表示男性的同性之戀。主張將影片譯成《斷袖山》正是源于這一典故。

“金龜婿”的由來

“金龜婿”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見于李商隱的《為有》詩:“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龜作為吉祥長壽的象征,被古人廣泛地應用于不同的領域,如以龜論官,戰(zhàn)國時“大將之旗以龜為飾”,漢代規(guī)定“大將軍黃金印龜紐”,唐代武則天按官品高低分為金龜袋、銀龜袋、銅龜袋,這就是“無端嫁得金龜婿”典故的由來。

據(jù)《新唐書·車服志》載,唐初,內(nèi)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魚符、魚袋,以“明貴賤,應召命”。魚符以不同的材質(zhì)制成,“親王以金,庶官以銅,皆題其位、姓名。”裝魚符的魚袋也是“三品以上飾以金,五品以上飾以銀”。到了武后天授元年改內(nèi)外官所佩魚符為龜符,魚袋為龜袋。規(guī)定三品以上龜袋用金飾,四品用銀飾,五品用銅飾。可見,金龜既可指用金制成的龜符,還可指以金作飾的龜袋。但無論所指為何,均是親王或三品以上官員。后世遂以金龜婿代指身份高貴的女婿。但在現(xiàn)代漢語中,其“貴”的含義正在逐漸減弱,而“富”的含義卻有逐日加強之勢。

何謂“紅白喜事”?

對“紅白喜事”一詞,《現(xiàn)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的:男女結婚是喜事,高壽的人病逝的喪事叫喜喪,統(tǒng)稱紅白喜事。有時也說紅白事。泛指婚喪。

結婚叫做喜事自不必說。白事指喪葬之事,為什么也稱為喜事呢?據(jù)《清稗類鈔》“喪祭類”載:“喜喪”, “人家之有喪,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而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zhèn)錇榭上惨病!毕矄剩褪巧案垭p全,死時壽終正寢。這一說法和“五福”之一的“善終”有相同之意。

正是因為老人去世被看作“白喜事”,所以在喪葬活動中,人們才常用“唱挽歌”的形勢來悼念逝者。

為何說“馬上”,而不說“羊上”、“牛上”?

現(xiàn)代漢語中,“馬上”一詞是“立刻、迅速”之意,是一個時間副詞。在古代,“馬上”是一個方位詞,就是“馬背上”的意思。

古代構詞法中,“名詞+方位詞”這一結構是有限制的,即前面的名詞性成分一般不能是有生命的動物類名詞。如可以說“樹上”、“墻上”而不能說“牛上”、“羊上”,應該說“牛背上”、“羊背上”。馬作為歷史久遠的役使動物,其工具性特征異常突出,因而可以直接和“上”結合成“馬上”一詞,代表“馬背上”的意思。

后來,“馬上”一詞逐漸由方位詞語演化成表示“立刻”的時間副詞。這是因為在古代,馬是最便捷、最迅速的交通工具,比較緊急的公文都用驛馬傳遞。因而“馬上”一詞有時候就代指“驛馬”這種傳遞方式。隨著這一用法的頻繁使用,“馬上”這一方位短語就逐漸演變?yōu)闀r間副詞了。

老鼠為何稱“耗子”

五代時期,局勢動蕩,戰(zhàn)爭頻繁。為滿足自己私欲,統(tǒng)治者變本加厲地搜刮百姓。他們搜腸刮肚,給苛捐雜稅巧立了許多名目。據(jù)《舊五代史·食貨志》載,賦稅除正項之外,還有許多附加稅,如百姓吃鹽要交鹽稅,釀酒要交酗稅,養(yǎng)蠶要交蠶稅。不僅如此,附加稅之外還有附加,名為“雀鼠耗”,即鳥雀和老鼠損耗的部分。官府規(guī)定:每繳糧食一石,加損耗兩斗。連絲、棉、綢等一些雀鼠不吃的東西,也要加“雀鼠耗”,規(guī)定每繳銀十兩加耗半兩。到后漢隱帝時,“雀鼠耗”由納糧一石加耗兩斗,增至加耗四斗,百姓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苦不堪言的百姓不敢公開抱怨皇帝,便將一肚子怨氣發(fā)泄到老鼠身上,咒罵老鼠是“耗子”。這一說法,流傳至今。

“智囊”的由來

“智囊”一詞,始見《史記》。據(jù)《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載,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號曰智囊。《漢書·晁錯轉(zhuǎn)》中也載有:“(晁錯)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曰‘智囊’。由此可見,“智囊”一詞與智慧有關。

但是,為什么用“智囊”來形容足智多謀的人呢?原來,“智囊”一詞最初只是對足智多謀而又患有癭疾之人的稱呼。古有“癭為智囊”的說法,《大唐新語》中就有唐王德儉“癭而多智,時人號曰‘智囊’一說。唐朝顏師古注也有:“言其(晁錯)一身所有皆是智算,若囊橐之盛物也。”

這就是“智囊”一詞典故的由來。后來,人們就用這一詞語形容足智多謀,專為別人出謀劃策的人。

“收官”原自圍棋術語

“收官”原是圍棋中的一個重要術語。一局棋,大致可分為布局、中盤、收官三個階段。當中盤戰(zhàn)結束后,雙方占領的地域基本明確。此時,雙方交界地的空缺處仍可以下子。這時雙方繼續(xù)下子,占領空地,這就叫“收官”。

“官子”一詞源于明代棋譜《官子譜》,意思是“肯定的、最穩(wěn)當?shù)穆渥臃椒ā!肮佟钡倪@一用法,在北方方言中仍廣泛使用,如:“這次我贏他官定了”意思是這次我肯定贏他的意思。后來《官子譜》流入日本,“官子”一詞的意思也發(fā)生了改變,用以表示一盤棋終局階段在局部地方比較確定的下法。“官”字也被賦予“最后、終局階段”的意思了。今天我們用“收官”一詞表示某活動或事物發(fā)展的最后時期,也用來比喻對某事的后期處理。

“碰瓷”原是八旗子弟發(fā)明的

碰瓷,屬北京方言,泛指一些投機取巧,敲詐勒索的行為,多發(fā)生于交通場所。據(jù)說,“碰瓷”是清朝末年的一些沒落的八旗子弟“發(fā)明”的。這些人平日里常手捧一件“名貴”瓷器(當然是贗品),行走于街頭鬧市。然后瞅準機會,故意讓行駛的馬車不小心“碰”他一下,他手中的瓷器隨即落地摔碎,于是瓷器主人就“義正詞嚴”地借機敲詐車主。久而久之,人們就將這種行為稱為“碰瓷”。

“碰瓷”是民間的一種說法,實際上就是詐騙違法犯罪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隨著“碰瓷”一詞的流行,人們又將“碰瓷”的實施者稱為“瓷瓶”。在一些大城市出現(xiàn)了以“碰瓷”謀生的人,稱為“職業(yè)碰瓷黨”。隨著人們防范意識的增強和打擊力度的加大,“碰瓷”這一違法犯罪行為一定會得到有效地遏制。

“賣相”探源

“賣相”一詞是從蘇州方言中的“相貌”和浙江方言中的“望相”中演化而來的。上海方言主要受蘇州話的影響,蘇州話中的“貌相”用上海方言說出來,就是“賣相”的讀音,因而可以說“貌相”一詞是“賣相”一詞的最初來源。

“賣相”的另一個來源是浙江方言。在浙江方言中有“望相”一詞,如寧波方言中“望”與“貌”音近。上海是移民城市,因而其方言也因受南北方言的影響而逐漸發(fā)生變化。因而“望相”一詞在很多上海人口中變成“賣相”也不足為奇。

“賣相”一詞還有第三個來源。上海素有“東方巴黎”之稱,是一個商業(yè)、娛樂業(yè)都很發(fā)達的城市。辛亥革命后,大批舊官僚和文人墨客涌入上海,更加刺激了娛樂業(yè)的繁榮。娛樂界的藝人都很注重自己的相貌,因為長相好又善于交際的人更容易走紅。因而,“賣相”一詞便應運產(chǎn)生了。在漢語中,“賣”本來就有顯示或夸耀之意,因而“賣相”一詞更能烘托出語義。

“賣相”一詞,其實就是相貌的意思,但在使用中要注意兩點:第一,“賣相”一詞用于自嘲、戲謔,常用于非正式場合,不可在正式場合濫用;第二,“賣相”一詞已不經(jīng)常使用,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退出歷史舞臺。

“紅頭文件”由來已久

“紅頭文件”是老百姓對“各級政府機關(多指中央一級)下發(fā)的帶有大紅字標題和紅色印章的文件”的俗稱。

南北朝時期,我國就有紅頭文件了。據(jù)《周書·蘇綽傳》載:“綽始制文案程式,朱出墨入,及計賬戶籍之法。”“朱出墨入”是指朝廷發(fā)出的文書是用朱(紅色)標,下面上呈的文書是用墨(黑色)標,二者界限嚴明。

我們今天使用的公文程式是遵循蘇綽之法制定的。由此計算,“紅頭文件”已經(jīng)有千年的歷史了。

“羊蝎子”為何物

羊蝎子也叫羊大梁,是從頸項到尾尖的完整的羊脊椎骨。因其形狀酷似蝎子,故而俗稱羊蝎子。羊蝎子低脂肪、高蛋白、富含鈣質(zhì),易于吸收,有滋陰補腎,養(yǎng)顏壯陽之功效。

目前,吃羊蝎子之風日盛,但也因此衍生出一個文字問題來。很多餐館把“羊蝎子”誤寫作“羊羯子”。其實“蝎”和“羯”的讀音和意義是不相同的。蝎,音為“xiE”,節(jié)肢動物,口部兩側(cè)有一對螯,胸部有四對腳。后腹部細長,末端有毒鉤。羯,音為“jiR”,一是指我國古代一少數(shù)民族,二是指羯羊,也就是閹割過的公羊。人們之所以將“羊蝎子”誤寫作“羊羯子”,大概是覺得與羊有關的東西應該用羊字偏旁,而不知羊蝎子是因為形狀酷似蝎子而得名的緣故。

“卿卿”一詞的由來

西晉時期的王戎,是“竹林七賢”之一,年輕時常與嵇康等人游樂于山林之中,吟詩作賦,十分清高。中年以后,王戎步入仕途,因伐吳有功,晉爵安豐縣候。惠帝時,他累官至尚書令、司徒,位列三公。官位的提升,助長了其貪婪的本性。任職期間,他廣積財富,其田產(chǎn)遍布諸州。

據(jù)《世說新語·惑溺》載,每至夜深人靜時,王戎夫妻二人就關緊房門,在燭光下反復計算家財和每日收入。數(shù)錢數(shù)到高興時,他妻子就稱他為“卿”。“卿”在西晉以前,是君對臣、長輩對晚輩的愛稱;妻子對丈夫稱“卿”是有悖倫理的,因而王戎對妻子說:“婦人卿婿,于禮為不敬,后勿復爾。”妻子反駁道:“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

此語開了“卿卿”疊用的先河,后人便把疊用的“卿卿”用來表示對心愛之人的親昵稱呼,演化出“卿卿我我”和“反誤了卿卿性命”等詞語。

“狗不離”,還是“狗不理”?

天津狗不理包子因其用料考究、餡香油多等特點而聞名全國。說起這風味小吃,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據(jù)說,清朝有個叫高貴友的人,在天津三岔河口的鬧市開了一家“德聚號”包子鋪。這里的包子味美可口,吸引了食客,生意很是興隆。高貴友出身貧寒,又是家里的獨子,父母為了讓他遠離災難,便按當?shù)仫L俗,給他起了個賤名叫“狗不理”,意思是說連狗都不去理,妖魔鬼怪自然也不會去理他了,這樣就可以驅(qū)邪避災,長命百歲。熟悉他的顧客,都喜歡用“狗不理”這一名字稱呼他。久而久之,他便索性將“德聚號包子鋪”更名為“狗不理包子鋪”了。

這就是“狗不理”包子的來歷。至于主張將“狗不理”改為“狗不離”,則是從側(cè)面反映了這一地方小吃帶給人非同尋常的味覺享受!

“書簽”探源

“書簽”這一詞語最早出現(xiàn)在唐朝,如杜甫在《題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中就有“筆架沾窗雨,書簽映隙曛”的詩句。“書簽”這一實物是伴隨著卷軸裝書而來的。古人為了區(qū)別書的內(nèi)容和取閱方便,便在書軸的一端系上標有書名和卷次的小牌子,這便是最初的“書簽”,亦有“牙簽”之稱。

唐代末期,卷軸裝書逐漸被蝴蝶裝、線裝等書籍取代。這些裝幀形式都是由多張單頁和前后封皮構成,這時的“書簽”就成為封皮上粘貼的題寫書名的紙條或絹條了。這時的書簽被稱為“浮簽”,區(qū)別于卷軸裝書用的“掛簽”。

清末,精、平裝書盛行并取代了線裝書的地位。其書名可以直接印在封皮上,因而不需要再粘貼標簽。于是,人們把“夾在書里,作為閱讀標記的小薄片”稱為“書簽”。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書簽”也多是這個意義。

除此之外,書簽有時還用來代指書籍。不過這一用法多在古代盛行。

“駙馬”原本是官職

“駙”最早的意思指的就是馬,三匹馬拉一輛車,左右兩邊的馬稱為“駙”。漢武帝時始設“駙馬都尉”這一官職。駙馬都尉負責掌管皇帝外出時的從車之馬,俸祿兩千石。擔任這一官職的人多是宗室外戚及諸公子孫。

三國時期,魏國的何晏因與公主結婚,被授予駙馬都尉之職。晉代的杜預與司馬懿(晉宣帝)的女兒婚配,也拜為駙馬都尉。再后來王濟與司馬炎(晉武帝)之女常山公主完婚,也被封為駙馬都尉。魏晉之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駙馬都尉稱號,簡稱“駙馬”。此后,駙馬已不再是一個實際的官職,而成為皇帝女婿的專用名詞了。到了清朝,駙馬改稱“額駙”,但含義和“駙馬”基本相同。

“杜撰”就是“姓杜的人撰寫”

北宋時期,有一個叫杜默的文人。他熟讀經(jīng)史,喜歡作詩。但其在吟詩作文時卻不講韻律,喜歡隨意發(fā)揮。有一次,他的好友歐陽修等人為其設宴餞行。席間,吟詩作對,熱鬧非凡。杜默隨口吟了一首答謝詩:“一片靈臺掛明月,萬丈詞焰飛長虹;乞取一勺丹鳳水,活取久旱泥蟠龍。”此詩后兩句重復了一個“取”字,因而犯了寫詩禁忌。別人指出這一錯誤,杜默堅持不改,聲稱寫詩貴在意境,而不能因形害意。

因為他作詩不講章法,所以寫出的東西詩不像詩,文不像文,給人不倫不類的感覺。當人們看到不像樣的詩文就脫口而出:“這是杜默撰寫的。”后來這句話逐漸簡化為“杜撰”二字。再后來,“杜撰”就被引申為不真實地、沒有根據(jù)地編造的意思了。

“巨無霸”的由來

“巨無霸”也寫作“巨毋霸”,這一詞原為一個人名,后用來比喻龐然大物。

在《后漢書·光武帝本紀》有關于這人的詳細記載:“時有長人巨無霸,長一丈,大十圍,以為壘尉;又驅(qū)諸猛獸虎豹犀象之屬,以助威武。自秦、漢出師之盛,未嘗有也。”這就是“巨無霸”的由來。

明清時期,“巨無霸”一詞已不再局限人名,也可用來比喻具體的龐然大物。現(xiàn)在“巨無霸”一詞的外延有所擴大,表意也隨之豐富。只要某事物具有實力雄厚、技術領先、技術超群等,都可以用“巨無霸”譽之。另外,“巨無霸”一詞也可以做形容詞,用以形容事物數(shù)量多、規(guī)模大。

“行頭”一詞的由來

“行頭”一詞是指戲曲演員演出時用的服裝道具。在戲曲界,“行頭”一詞泛稱一切戲曲演出用具。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曰:“戲具謂之行頭。行頭分衣、盔、雜、把四箱。”

衣箱,分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大衣箱包括各種長短袍服,還要兼管玉帶、朝珠等物;二衣箱包括各種武裝人員的裝束,如箭衣、馬褂等。三衣箱即演員所穿內(nèi)衣、厚底靴等物及一些塑形用品。盔頭箱,主要是盔、帽、冠、巾四種,此外還有演員頭上所戴的網(wǎng)子、水紗、雉尾翎等裝飾物。雜箱,指彩匣子、水鍋和梳頭桌等這類器物。把箱,也就是各種兵器、布景、文房四寶等物。

一套完整的行頭,在演出時均有一定的使用章程和規(guī)范,如衣箱上的十蟒十靠都必須按上五色和下五色的順序擺放;后場桌上的道具必須根據(jù)戲碼的變換而變換,以保證演員穿、扎、戴、掛、拿,有條不紊地進行。

狹義的行頭特指戲曲服裝。現(xiàn)人們也用“行頭”一詞戲稱一般衣服。

“科班”是什么班?

科班本意是指舊時學、演結合的戲劇班子。戲曲除官辦的梨園、教坊之外,大多都是采取口傳心授的方法,或拜師學藝,或藝學家傳。隨著戲曲的成熟和發(fā)展,這兩種授徒模式在規(guī)模和作用上漸漸顯露出其局限性,既不便于培養(yǎng)全面手,又不能隨時付諸演出實踐,難以適應舞臺藝術的平衡發(fā)展,于是采用以班帶班方式培養(yǎng)演員的大小班和專門培養(yǎng)童伶的科班便相繼出現(xiàn)。

戲班以演戲為主,科班則以學戲為主。科,即品類、等級之意,自漢以來,學子經(jīng)科試以定次第等級。因此舊時投師學藝也稱為入某一科,同年入學者為同科。考入或經(jīng)人介紹加入某一學戲的班子的某一科,即稱為進班入科,亦可稱加入某一科班。科班這一組織形式曾培養(yǎng)了大量藝術人才,其性質(zhì)雖仍為師徒相傳,但卻形成了一套嚴格的教學方法,許多知名的戲曲演員大多出身科班。

現(xiàn)人們常用“科班出身”一詞形容受過正規(guī)教育,有一定知識和技能的人。

“票友”一詞的由來

票友是戲曲界的行話,意思是指會唱戲而不以唱戲為生的戲曲愛好者,即對戲曲、曲藝非職業(yè)演員、樂師等的通稱。

“票友”一詞的由來,說法不一。有些學者認為,因以前沒有收音機、錄音機等設備,戲曲愛好者想學唱戲,只能買票去劇場觀摩,因此叫票友;另一種說法是清代八旗子弟憑清廷所發(fā)“龍票”,赴各地演唱鼓詞,不取報酬,為清廷宣傳,人們便稱這些唱鼓詞的八旗子弟為票友。論者莫衷一是,但票友系指戲曲業(yè)余演唱者這一特定含義并沒有根本分歧。

如果票友轉(zhuǎn)成專業(yè)演員,戲曲界則稱之為“下海’。這一專門術語,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成了使用頻率極高的現(xiàn)代語匯,表示經(jīng)商,而“下海”的原本含義反倒被淡化了。

“板眼”指什么?

“板眼”是我國傳統(tǒng)音樂和傳統(tǒng)戲曲唱腔的節(jié)拍。每一小節(jié)中的強拍,多以鼓板敲擊按拍,稱“板”;次強拍及弱拍,則以鼓簽或手指按拍,稱“眼”。這種節(jié)拍的強弱關系就稱為“板眼”。

板眼中,節(jié)拍為2/4的叫一板一眼;節(jié)拍為4/4的叫一板三眼;節(jié)拍為3/4的叫一板兩眼。在演唱中,如果演唱者節(jié)奏感差,強弱不分明,不是搶板就是滑板,便是掉板了。

現(xiàn)在人們常用“板眼”一詞形容人說話,做事很有條理,也指唱歌有節(jié)奏。

“半夜三更”是幾時?

中國實行十二時辰制,即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配名,以夜半23:00點至1:00為子時,1:00-3:00為丑時,3:00-5:00為寅時,依次遞推。

中國古代又把黃昏到次日清晨均分為五個時段,稱為“五更”,每更長約兩個小時。轉(zhuǎn)換成現(xiàn)代時間,五更時間大概是:一更,19:00-21:00;二更,21:00-23:00;三更,23:00-1:00;四更,1:00-3:00;五更,3:00-5:00。每到一個更次,巡夜人便敲鑼擎梆報時,即“打更”。

由此可見,古人所說的“半夜三更”指的是子時,也就是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也就是現(xiàn)在的晚上23:00-1:00這一時間段。現(xiàn)在人們常用“半夜三更”指深夜。

“馬路”溯源

“馬路”是指由碎石鋪設而成,中間略高,路面光滑平坦的道路。這一設計是蘇格蘭人約翰·馬卡丹發(fā)明的。

18世紀中期,英國發(fā)生了工業(yè)革命,工業(yè)的發(fā)展迫切需要改善英國當時的交通運輸狀況,尤其是陸路交通。為適應形勢發(fā)展的需要,蘇格蘭人約翰·馬卡丹就發(fā)明設計了上面所說的“馬路”。

“馬路”的出現(xiàn)為英國迅速發(fā)展的工業(yè)和貿(mào)易提供了便利條件。人們?yōu)榱思o念其發(fā)明者約翰·馬卡丹,就將這種路命名為“馬路”。

“黎民”和“百姓”是一個意思嗎?

在現(xiàn)代漢語中,“黎民百姓”指普通老百姓。但在古代,“黎民”和“百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相傳,幾千年前,黃河流域有黃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等四個較大部落。后來,黃帝族、炎帝族、夷族結成部落聯(lián)盟,共同戰(zhàn)勝了九黎族。這個部落聯(lián)盟大約由100個氏族構成,因此統(tǒng)稱“百姓”,而在戰(zhàn)爭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虜就稱作“黎民”。

西周時期,“百姓”一詞是貴族的通稱。這時的黎民包括自由民、農(nóng)奴、奴隸,與百姓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大階級。

春秋末期,隨著宗族世襲制的瓦解,百姓的地位逐漸降低,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最后也降到黎民的行列中來。因此,后來就將黎民與百姓統(tǒng)一稱謂了。

女墻和女子有關系嗎?

“女墻”一詞包涵著窺視之義,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態(tài),在城墻上筑起的墻垛。后來,這一詞逐漸演變成建筑專用術語,特指房屋外墻高出屋面的矮墻。

《釋名·釋宮室》載:“城上垣,曰睥睨,亦曰女墻,言其卑小比之于城。”意思是古代女子,地位卑微,所以就用來形容城墻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墻。宋《營造法式》上有“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的解釋,意思是說女墻和城墻相比,就如同女子之于丈夫,前者嬌小,后者偉岸。

女墻是起攔護和瞭望作用的。據(jù)《古今論》載:“女墻者,城上小墻也,一名睥睨,言于城上窺人也。”李漁在《閑情偶記·居室部》中是這樣解釋女墻作用的:古時女子大多久鎖深閨,故砌墻防其外出,而女墻高不過肩,又可使其窺視墻外之風景。由此可見,無論是名字來由,還是其使用功能,女墻都和女子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五味子”是哪五味?

五味子,俗稱山花椒,古醫(yī)書稱為 、玄及、會及,被《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其皮和果實有強烈香氣,可做調(diào)味用,也可用來釀酒,果實多汁,酸而澀,根和種子可作藥,有滋補壯力之功效,藥用價值極高。

五味子為多年生落葉藤本植物,屬木蘭科,植株可供觀賞。《中國藥典》2000年版將五味子和南五味子分別收載為兩個品種。五味子特指北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實,而南五味子特指華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實。

據(jù)《新修本草》載,五味子皮肉甘酸,核中辛苦,有咸味,辛、甘、酸、苦、咸五味皆備,故有五味子之名。

華表的由來

“華表”又名“擎天柱”,是古代人們用以標志或紀念性的建筑物。古籍中有“堯設誹謗木,今之華表木也”的記載。據(jù)說,堯在位期間,為征集民眾意見,便在交通要道上樹立起木柱,其上安放一塊橫木,稱為“誹謗木”,讓老百姓將他們的意見寫在誹謗木上,以體現(xiàn)君王納諫的誠意。后來,民眾表達心聲的誹謗木就慢慢由“華表”一詞代替。

漢代時,華表多為木制,頂上立有白鶴,到了明代逐漸用石柱代替了木柱,頂上承露盤中所置之物也由怪獸“犼”代替了“白鶴”。犼是傳說中一種極具靈性的動物,它每天蹲在華表上密切關注皇帝的行蹤,以便時刻提醒皇帝勤于政事、體察民情。這一寓意,既體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皇帝寄存的美好愿望,同時也流露出了他們對統(tǒng)治階級的不滿情緒。

七日一周為何叫“星期”?

古巴比倫信奉神靈,因而人們便建造七星壇祭祀星神。七星壇分7層,每層有一個星神,從上到下依此為日、月、火、水、木、金、土7個神。7神每周各主管一天,因此每天祭祀1個神,每天都以1個神來命名:太陽神沙馬什主管星期日,稱日耀日;月神辛主管星期一,稱月耀日;火星神涅爾伽主管星期二,稱火耀日;水星神納布主管星期三,稱水耀日;木星神馬爾都克主管星期四,稱木耀日;金星神伊什塔爾主管星期五,稱金耀日;土星神尼努爾達主管星期六,稱土耀日。

這便是“七日一周”稱為“星期”的由來。明朝末年,基督教傳入我國,星期制也隨之在我國傳播開來。

“下榻”的由來

外國領導人來我國訪問時,住到某某賓館或飯店,媒體總用“下榻”這個詞。“下”的意思是放下,“榻”指長而矮的床。“下榻”的字面意思是把床放下來,實際的意思是“留下高貴的客人住宿”。

關于“下榻”一詞的由來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后漢書》記載,徐稚是東漢時期豫章郡的高士。他知識淵博,品德高尚,有才華又有骨氣。雖然家里很窮,卻不接受朝廷的征召,過著躬耕自給的生活。當時的人們對他非常敬仰。豫章郡太守陳蕃為官清廉,不愿與有權勢的人交往,但是對徐稚這樣的高士十分敬重。

傳說,陳蕃第一次請徐稚到家中,兩個人從治國安邦,談到風土人情,從治學嚴謹,談到友人交往,越談越投機,從上午談到下午,從下午談到晚上。后來,陳蕃為了接待徐稚,在家里專門準備了一張床。徐稚來了,便款待酒食,晚上把專用床放下來留徐稚留宿。徐稚走了,他就把專用床掛起來。

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道:“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其中徐儒說的就是徐稚。后人從這個故事中提煉出“下榻”一詞,表示留下高貴的客人住宿。

“想當然”的出處

“想當然”的意思是憑主觀推斷,認為事情大概是或應該是這樣。這種說法最初出自孔融之口。

公元203年,曹操同兒子曹丕率軍攻占袁紹的老巢鄴城,袁紹的眷屬無不嚇得哭作一團。曹丕見袁紹的兒媳甄氏十分漂亮,就想占為己有。曹操成全了兒子。孔融知道后就寫信給曹操,說當年周武王伐紂后,把商紂王的寵妃妲己賞給周公。曹操沒有看過有關的記載,也沒有察覺孔融在諷刺自己,遇到博學的孔融時,特地問他這件事出自何處。孔融說:“不是出自什么記載,只要以今人的做法去推測古人,就知道一定會這樣,想當然耳!”

陳善《捫虱新話》記載,蘇東坡參加科舉考試,寫了篇文章《行賞忠厚之至論》。他為了說明獎賞寧可過寬,處罰則應慎重,杜撰了一個皋陶要殺人,堯勸他寬恕的典故。考官梅堯臣和歐陽修見他寫得文采飛揚,也沒有管典故有沒有依據(jù),就把他列為第二名。后來,梅堯臣問他:“你這個典故出自何處?”蘇東坡笑道:“想當然耳!”

“緋聞”如何產(chǎn)生?

“緋聞”這個詞出現(xiàn)的時間并不長,將其用在風流韻事,始于蔡元培先生。蔡元培先生是我國近代杰出的教育家,他于1917年從歐洲回國后即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倡導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把北大辦得有聲有色。他聘請老師沒有政治偏見,不管是留著辮子穿著長袍的滿清遺老,還是留學歸來的洋派學者都得到了他的尊敬。那時的北大可謂人才濟濟,生氣勃勃。

翻譯家林琴南卻指責蔡元培亂聘教師,把孔孟的教導全忘了,以難登大雅之堂的土語為文學。蔡元培寫公開信堅持自己的辦學主張:“教員關鍵是要有學問,洋的土的留辮子的甚至有嫖娼、喜作‘緋艷’詩詞者,只要不搞政治和引學生墮落,教學生學問有何不可?你林琴南翻譯了《茶花女》。若有人說你有同妓女通奸作品,不可談論倫理,不是很可笑嗎?”公開信發(fā)表后,“緋艷”一詞流傳開來,后來又發(fā)展出“緋艷的新聞”,簡稱“緋聞”。

特別強調(diào)一下,“緋”字只有fEi(非)一個讀音,但人們幾乎眾口一詞把它讀為fDi(匪),真是大錯特錯。“緋”字很簡單,字義為紅色。《說文新附》上說:“緋,帛赤色也。”組詞有緋紅,緋聞。

“座右銘”的由來

“座右銘”的起源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荀子·宥坐》記載:孔子觀于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于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謂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曰:“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欹器”也叫“宥坐之器”, “宥”通“右”, “宥坐”即放在座位右邊。后世的“座右銘”由此引申而來。

《文選·崔瑗》呂延濟題注:“瑗兄璋為人所殺,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銘以自戒,嘗置座右,故曰座右銘也。”座右銘由來于此。座右銘的銘文比其他銘文更為簡短,有的只是一兩句話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邊,用以自警。

宋朝時有個叫吳介的人很喜歡史書。史書中記載的可以吸取經(jīng)驗教訓的事,他都抄下來,放在座位的右邊,稱之為“座右銘”。時間長了,他家連墻上、窗上都貼滿了警句、格言。以后這種做法慢慢地傳開了。“座右銘”的內(nèi)容也不僅僅是可以借鑒的往事,形式也不僅僅是限于放在座位的右邊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门县| 图们市| 丰城市| 万宁市| 宁武县| 南充市| 丹江口市| 谷城县| 方正县| 讷河市| 浦江县| 永昌县| 兴义市| 钟祥市| 鹰潭市| 重庆市| 随州市| 宿州市| 科技| 武安市| 吴旗县| 六安市| 桦川县| 和林格尔县| 澄迈县| 金秀| 贵阳市| 新巴尔虎左旗| 西畴县| 长垣县| 额敏县| 旌德县| 耒阳市| 惠东县| 灵石县| 海宁市| 苏州市| 双桥区| 普兰县| 和顺县| 嵊泗县|